023-本草纲目拾遗-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卷十虫部
芝麻虫
内容:生芝麻梗中,三更辄从下而上,至顶食露,五更辄下,取之以夜。性热助阳,入帏箔用。
去痔管 用芝麻虫,如蚕绿色,取焙干为末,开水送下,每日一钱。服七日,其管自出。
卷十虫部
桐蛀
内容:李氏草秘∶生桐油树中,即木蠹也。最治恶肿毒,取七根焙末冲酒服,即愈。
卷十虫部
牛膝蛀
内容:李氏草秘∶虫生牛膝草节中,香油浸制。
治指头毒,昼夜痛不可忍者,敷上即愈。
卷十虫部
山蚂蚁窠
内容:x子x
朱乐只云∶山草中有之,系草树之叶结成,大者如斗,冬月取之,蚁在土而不在窠矣。
救生苦海∶山蚁窠深
山内大树根中有之,十一月或正月草枯时寻取。有二种,一种大如升斗,
色黄柔软,形如干黄烂叶,又若柔皮纸,窠皮上层层有刷纹成晕,若虎头,俗呼虎头蚂蚁窠
,不知何物所造,惟内中多筋,其筋系松毛草茎之类也,抽去内中筋及泥土用之。一种色白
,系是泥土所为,其形有类松皮,研用入药。
久不收口烂疮,贴之即收口。
治刀伤出血 救生苦海∶用山蚁窠,抽去内中筋及泥土,包裹伤处,再用布缚,即血止
收口
秃疮 周氏传方∶山蚂蚁窠中土,盐卤调敷,数日即愈。
生皮结靥。 凡疮脓腐已尽,新肉已生,不肯收口,用山蚁窠搓去草泥等物,扯开贴之,
即
结靥生肉。 张圣来云∶山蚁生深山穷谷中,头如虎,有牙钳甚 利,有翼能飞。凡虎食人
过饱则醉,醉后即吐,蚁食其唾余,则形变虎头而生翼;即以其所吐涎啮树汁草浆,和山土
酿如泥,缘树枝成窠。其窠重叠如蜂窝,内有台,外则黄白纹,大如斗,挂树枝上。山人见
其窠,以烟熏去蚁,采之入药。
窠敷金刃伤,止血定痛,生肌收口。
窠中台,治发背、百鸟朝王毒。
窠上缘枝,治蛀脊。
卷十虫部
山蚂蚁子
内容:白如粞米,俗呼状元子,大力丸用之。然微有毒,食之作胀。纲目蚁下仅存其名,无主
治。
近行伍中营医以此合壮药,颇效。
益气力,泽颜色。
敏按∶蚁有各种,入药用窠,则取山蚁窠;盖山蚁形大,在草中或树根内作窠。其子粗
如粒
米,入药力太猛。用子以黄色细蚁所生子为佳,盖此蚁力最大,能举等身铁,故人食其子,
亦力大也。 宦游笔记∶广人美味有蚁子酱,于山间收蚁卵,淘净滓垢,卤以为酱。诧为珍
品,则其子亦无毒矣。
卷十虫部
蛆窠
内容:王安采药录∶大窖坑内有蛆虫窠,如白茧子样,挂在蓬 内者,取来净去泥灰,晒燥焙
用。
治 疮疳蛀,一切虫蛀烂孔,外科收口药用。
疳疮蛀梗 柴氏独妙方∶用粪坑内蛆虫窠,在蓬尘内者,形如白茧子而小,取来不拘多
少,
放在罐中,焙燥为细末,贮小口瓶内,瓶口以细 纱包扎覆转,轻轻敲弹少许药末于疮口内
;如有小蛀眼,药末不能入,用麦草秆吹药入细孔内,每日三、五次。其蛀烂者,肉孔自能
长平,神效无比。
卷十虫部
死人蛀虫
内容:x人蚜x
此检尸场中棺内死蛆也。唐怡士云∶凡人死后魂魄散尽,其生气有未尽者,肉烂后悉腐
而为
蛆,攒啮筋骨,久之蛆亦随死;故强死者,棺中无不有黑蛆。凡有须问仵作于尸场收之。
治大麻疯癞疾 赤水元珠,治大麻疯癞疾方∶用死人蛆虫,洗净,钢片上焙干为末,每用一
、二钱,皂角刺煎浓汤调下;若肿而有疙瘩者,乃阳明经湿热壅盛,先以防风通圣散服二、
三帖,然后再服此药,有补功。以皂针为引,故能达表。能久服之,极有神效,非泛常草木
可比也。 医学指南有治大麻疯秘方∶用人蛆一升,细布袋盛之,放在急水内流之,干净取
起,以麻黄煎汤,将蛆连布袋浸之,良久取起,晒干,再用甘草煎汤浸晒干,又用苦参煎汤
浸晒干,又用童便浸晒干,又用葱、姜煎汤,投蛆入内,不必取起,就放锅内煮干,焙为末
,每一两加麝二钱、蟾酥三钱,共为一处,入瓷器内。每服一钱,石藓花煎汤下,花即山中
石上生白藓如钱样;用苍耳草煎汤洗浴,然后服药。七日见效。体壮者一日一服,体弱者二
日一服,即愈。
治劳痨,能驱尸虫,以贼攻贼之义;跌扑;绝邪疟、尸蛀、石疣。
驱痨虫 吴秀峰虚劳论云∶痨有虫,为湿郁所化,在外为虱,在脏腑为虫。用死人身上
蛆虫
,制令洁净,焙干和药服之,则痨虫化为水下。
卷十虫部
人蚜
内容:陈所安今见录∶近有一种不肖奸徒,辄于攒殡左右,勾贿寄户(寄户者,以产赁人厝棺,
杭
人呼为开寄场),每有七日内之出厝棺木,到场即被昏夜启棺,窃取人蚜,货与方术家及走
医,为夹棍药,并治跌打,绝邪疟等用。予初不解人蚜为何物,后询唐博士与宜,博士家有
老仆来升曾见之,云∶凡人死七日外,遍身肌肉腐如浆,心气散漫,蒸为人蚜,形如九龙虫
而小,色赤如血,光滑异常,男女皆有,入药男棺者佳,其取之法∶用大钻于棺和头前钻一
大孔,以香糟涂孔外,内虫闻糟气,皆从孔出,其虫虽有甲而不能飞,用手搦投入小瓶中,
烧酒浸,阴阳瓦上焙干用。
按∶人死血肉腐为虫,或为蛆,或为蚜,形各不一,或云二物并生,或云一物先后互化;
又
卷十虫部
虹虫
内容:物理小识∶虹为淫气。方士于东海见虹处掘地得虫,红色,得之入术用。
媚药,益帏箔,同紫稍花。功力更大。
本草纲目拾遗跋
内容:本草纲目拾遗十卷,乾隆间吾杭赵恕轩先生所着利济十二种之一也;十二种者,医林集
腋、
养素园传信方、祝由录验、囊露集、本草话、串雅、花药小名录、升降秘要、摄生间览、药
性元解、奇药备考及是编也。全目及总序,备载于是编卷首。鲍氏汇刻书目,亦载十二种之
目。但有传钞本,皆未刻。至嘉庆末年,传钞本则只有是编与串雅二种,其十种已不传;且
是编每药品下论列各条,颠倒错乱,眉目不晰。余因访知杭医连翁楚珍藏其稿本,假阅,乃
先生手辑未缮清本者,初稿纸短,续补之条,皆粘于上方,粘条殆满,而未注所排序次,故
传钞错乱耳。余乃按其体例,以稿本校正排比传钞本之误,然后各条朗若列眉,还其旧观。
原稿本仍归返连翁。迨庚申寇乱,翁家原稿本亡失,串雅亦佚,余编缮此本,幸携带仅存,
得存先生遗着之一,亦足宝重矣。余又闻雍干间杭人汪君怀着有草药纲目一书,裒然大部,
与濒湖纲目等,其稿未传钞,访诸其族人,皆未见,想已湮没失传,恨未得其书,与李氏、
赵氏鼎峙,为本草之大全也,惜哉。同治甲子秋日,钱唐张应昌仲甫氏撰。
利济十二种总序
内容:先君子昔艰于嗣,尝至京师,遇异人云,准君相无后,若行利济事,可得子。及总鹾下
砂,
时海溢,淹毙者不下数十万,先君悉为设法捞埋,秋疫疠继作,又为捐俸延医合药以疗疾
,赖生者数万人,更详创筑塘;当事转题得奉俞旨允行。时各场皆被潮灾,攀辕借寇,自下
砂石堰穿山鸣鹤龙头等凡七邑,皆一身董其事。塘成,名曰利济。是年秋潮骤至,迄无害。
后由永春可马宰尤溪,甫生余昆季二人,乳字之曰利济,退居之日,用以名其堂,此利济所
由也。先君尝以一子业儒,一子业医,故楷弟自幼年读经书外,兼课以灵素、难经及伤寒
论诸书,吓时复命默画铜人图以嬉戏,贮甲乙卷于养素园,区地一畦为栽药圃,予弟兄春秋
辄寝食其中。今弟锐意岐黄,用承先志,虽未敢自信出以应世,然亲串间有请诊者,服其药
无不应手愈。居恒喜着书,所纂有百草镜八卷,救生苦海百卷,皆言中肯綮,解洞玄微,诚
有裨于斯道者不浅。予自愧谫庸,号涔勺水,曾当大雅之目者,乃欲为瓦釜鸣耶。忆自髫龄
性好博览,凡星历医卜方技诸学,间亦涉历之,意有所得,即欣欣忘倦。钞撮成帙纳之箧,
久而所积溢簏外,束庋阁上,累累几千卷。近亦稍自厌弃,间岁检阅其无用者焚之。此十二
种内祝由、串雅二稿,己丑春已取投之焰,时因小辈攫去,乃姑存焉。自甲戌岁始成医林集
腋,从邻人黄贩翁家阅所藏医书万余卷,参以旧存江闽秘本,集其屡验者,名之曰腑,见精
选之匪易也。戚好中有以验方见示,及游箧所得,历年频增,为传信方。乙亥春,湖南汪子
师僦予舍居,见其案头有祝由本,汪君用之素验,暇日因借录一通;后又得张氏本及儒门事
亲万薛二家抄,采择试之,删其妄而存其效,且便于行者,以为山居一时不能备药石之助,
作祝由录验。予素有书癖,日不给,焚膏继之,恐堂上呵禁,尝篝灯帷中,藏书夜观,煤积
翠帐皆黑。丙子秋患目几废,息视不启者六月乃愈,因作囊露集,较瑶函、银海、龙木论、
明镜笺,自谓过之。以囊露名者,盖取囊柏叶露可治目意。宗子柏云挟华扁术,行游名都,
戊寅,航海从中山归,相阔已八载矣,投刺来竭。予时读礼家居,馆之三月,间与谈,有辟
其谬处。柏云故虚怀士,颇以予言为然,慷慨出其历游方术顶串诸法,合予养素园简验方本
汇编之,串而曰雅,知非江湖俗技之末也。镜水居士隐元上人皆擅点茆法,素与何竹里善。
庚辰,予读书西山寺回峰精舍,适竹里避暑至,与之结河朔饮,曾一面焉,因得闻制伏鼎火
诸说,予用其法于诸科升降药中,体不耗而功倍捷,因集古来升降诸方,参以制法,为秘要
一书,而以药性之奇制者为元解,以见本草之用为最广。昔高濂有珍异药品而搜其未全,濒
湖着本草纲目而后出未补,悉为续之,一曰奇药备考,一曰纲目拾遗,均各有义例焉。天本
草之成书,自神农本经、桐君药录而下,继作者不下数十家,固无乎不备矣,然后重者药性
,则论性者多考其真伪若何,辨其地产各别,如地黄有三才之判,天冬有五岳之分,纵李氏
已略言之,而究之风俗异宜,古今殊辙,百余年来未有不转易者。况乎婆奶公须,名随俗改
,丹经媚帖,艺以途分,苟隐僻或谢未知,将名称亦云素昧乎,有不为所窃笑者几希,因作
本草话、花药小名录。至于摄生间览,为导引却病之方,坎离栽接之说何取哉,嗟乎!学期
适用,医可通元,殊惭袜线之才,敢诩金针之秘。用是述其缘起,赘于简端。他日倘能将灵
素、脉经、伤寒有见解处,着为医论,续增十种,合吾弟所着二书并梓之,为利济后集,斯
予之志也。夫庚寅春仲上浣六日,恕轩赵学敏序。
利济十二种全目∶
医林集腋十六卷 养素园传信方六卷
祝由录验四卷 囊露集四卷
本草话三十二卷 串雅八卷
花药小名录四卷 升降秘要二卷
摄生闲览四卷 药性元解四卷
奇药备考六卷 本草纲目拾遗十卷
通计一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