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 >

第139章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第139章

小说: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独排众议,他的《满江红》:“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果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一似丘浚的《沁园春》所说:“何须苦把长城自坏,柱石潜摧。”
  ——摘自舒湮《1957年夏季我又见到了毛译东主席》《见《文汇月刊》1986年第9期)
  [解析]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以字行,更字徽仲,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正德末年以贡生为翰林院待诏。有诗文集《甫田集》。其《满江红·拂拭残碑》,是他看到宋高宗赵构信托褒奖岳飞时所赐的手诏石刻后写的。该词是关于岳飞冤死风波亭的有名的翻案文字,认为其咎在宋高宗,宋高宗贪恋帝位,力主和议,故杀岳飞。而区区秦桧,只不过是投其贪恋帝位之“欲”而已,1957年6月,毛泽东约见冒广生和舒湮,冒广生向毛泽东说到舒湮在抗战时于上海写了个话剧《精忠报国》,用秦桧影射汪精卫。由此引发毛泽东说了上面所引的这段话,对宋室南渡后的和战问题进行了评说,并引诗证史,念起文徽明的《满江红·拂拭残碑》。诗史结合,是毛泽东读书的一个重要特点。他的评论,指出了宋高宗自白的“讲和之策,断自朕意”的历史真实性,进而肯定了文徵明不“为圣君讳”,在词里大胆而准确地揭示了这一历史真实性。 
63。幻想的同一性(读吴承恩《西游记》)
  '原文'
  (略)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神话中的许多变化,例如《山海经》中所说的“夸父追日”,《淮南子》中所说的“羿射九日”,《西游记》中所说的孙悟空七十二变和《聊斋志异》中的许多鬼狐垄人的故事等等,这种神话中所说的矛盾的互相变化,乃是无数复杂的现实矛盾的互相变化对于人们所引起的一种幼稚的、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变化,并不是具体的矛盾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变化。神话或童话中矛盾构成的诸方面,并不是具体的同一性,只是幻想的同一性。
  ——摘自毛泽东1937年8月《矛盾论》(见《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330—331页)
  [解析]
  《西游记》是明代作家吴承恩(约1500—约1582)在民间故事传说基础上创作的长篇神话小说。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怀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以文名著于乡里,但困于科场,中年后始补岁贡生。曾任长兴县丞,因“耻折腰”拂袖而归,放浪诗酒,贫老以终。有《射阳先生存稿》。《西游记》由三部分组成:前7回写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天宫故事;第8回至第12回写唐僧身世、魏徵斩老龙、太宗游地府故事,交代取经缘由;后88回写孙悟空皈依佛门,和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正果。作品改变了早期取经故事以唐僧为主的布局及其宗教主题,把孙悟空作为中心人物来塑造。
  《西游记》这类地道的神话作品所展示的,则基本上是远离现实生活的虚幻世界了。如果仅凭直觉体验,则很难从中读出现实内容。鲁迅在1924年的《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就谈过这样的阅读体验:“因为《西游记》上所讲的都是妖怪,我们看了,但觉好玩,所谓忘怀得失,独存鉴赏了。”“五四”以前,关于读书的宗旨,虽议论纷纷,大体也不过是“劝学”、“谈禅”、“讲道”之类,由于作者笔调幽默、滑稽,对这些宗旨读者也是“无所容心”的。在“五四”以后的新文学运动中,对《西游记》的主题作了较多阐释的是胡适。他经过大量考证,确认这部书“起于民间的传说和神话,并无‘微言大义’可说,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鲁迅也认为,这部神魔小说“实不过出于作者之游戏”。显然,他们都没有发掘出其积极的历史内涵。
  如果用反映论的观点,来分析《西游记》这样的神话作品,结论就不同了。前面引述的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说的“幻想的同一性”,“神话中所说的矛盾的互相变化,乃是无数复杂的现实矛盾的互相变化对于人们所引起的一种幼稚的、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变化”,可以视为毛泽东评论《西游记》的一个指导线索。
  毛泽东在不少地方谈到过《西游记》,大多是对孙悟空等形象做古为今用的借题发挥。如何理解这部作品的主题意义,他也是有自己的倾向的。1956年《西南文艺》刊登了一篇题为《试论〈西游记〉的主题思想》的文章,认为作者“借神佛妖魔讽刺椰榆当时世态,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丑恶本质;借孙悟空这个英雄形象,反映了在封建统治者压迫下的中国人民,在阶级斗争中,坚持反抗,在生活斗争中,征服自然,克服困难的伟大的创造能力”。毛泽东读后在这段话下面画了着重线,有的地方还画了两道,表明他是重视这个分析的。作为一个大国领袖,在日理万机之余,详读一本地方文艺刊物所载关于古代神话小说的评论文章,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情。
  毛泽东还特别欣赏著名作家张天翼在1954年2月号《人民文学》上发表的一篇题为《札记》的长篇论文。并根据该文的一个重要观点,进一步提出:不读第7回以后的章节,不足以总结农民起义的规律和经验教训。这便强调了神话与现实的“同一性”联系。该文认为,《西游记》之前关于唐僧取经的故事所写的,一边是神,神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上自天界,下至地府,无不要俯首听命;一边是魔,偏偏要从那压在头上的统治势力下挣扎出来,直立起来,甚至要造反,天兵天将去收伏,魔头们便同他们恶斗起来。“这就使我们联想到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与人民——主要是农民——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到了《西游记》,我们甚至于要猜想作者是多少有意识地来表现这一点的了。”因为这个故事在流传过程中,老百姓已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描写、取舍和加工了。那么,《西游记》为什么写魔头孙悟空闹了一阵天宫后又失败了,并归顺而修成“正果”了呢?该文解释说:究竟闹出怎样一个局面,起先连孙悟空也糊里糊涂,直到如来佛问起他,他才想到玉帝的尊位——“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可见,即使孙悟空成功了,也不过是把玉皇大帝改姓了孙,就像刘邦、朱元璋之乘农民起义而爬上龙位一样。那是当时的作者们所见到的历史现实,只能如此。于是,在前七回孙悟空造反不成,作者们就只看见这么两条路摆在孙悟空面前:或者是像赤眉、黄巾、黄巢、方腊他们那样,被统治阶级血腥镇压,或者像《水浒》里所写的宋江那样,接受“招安”。《西游记》写孙悟空走了后一条路。
  张天翼这篇文章,这一观点,在建国后到“文革”前的《西游记》研究领域,是很有代表性的,即力图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解释神话世界同现实社会的“同构”关系。正好《西游记》又描写了神魔之间叛逆与收伏之间的斗争,人们就十分自然地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阶级斗争观点来比附。这样的解释,恰恰吻合毛泽东关于神话传说的一贯看法,故引起他的兴趣。还有一个材料也可说明毛泽东的一贯思路。一次在同一个阿拉伯国家访华代表团谈到人世间纷争不断的问题,来宾们感慨万千。毛泽东接着提出一连串问题:伊斯兰教的真主是谁?谁是佛祖?谁是基督教的上帝?继而又发挥说:按照中国道教的看法,天国还有一位众神之王,叫“玉皇大帝”,如此看来,天国也不会安宁,天上也要划分势力范围呀!在这充满想象力而又机趣含蓄的谈话中,体现出沟通人间与天国、现实与幻想的思路,说明五花八门的神仙和上帝,只不过是现实生活世界各种矛盾的延伸而已。
  此外,毛泽东还注意到《西游记》里一些故事所蕴含的哲学问题。
  《西游记》第50回“情乱性从因爱欲,神昏心动遇魔头”、第51回“心猿空用于般计,水火无功难炼魔”、第52回“悟空大闹金洞,如来暗示主人公”这三回,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唐僧师徒四人途经金山时,金洞独角兕大王趁孙悟空外出化斋之机,把唐僧等掠回洞里。孙悟空寻上门去与他交战,不仅不能取胜,金箍棒也被套了去。孙悟空奔上界请玉皇大帝查一下,是哪路神仙下凡作怪,结果“满天星斗,并无思凡下界”。玉帝只好让孙悟空挑几员天将下界捉魔。哪吒、火德星君、水德星君、李天王前去降魔,也先后败回。只好去找如来佛。如来佛派众罗汉特金丹砂去降魔,结果也不顶事,金丹砂也被收了去。最后按如来佛的暗示,又翻到三十三天之外的离恨天兜率宫找太上老君,才知道那作怪的独角兕大王是从这里逃走的一条青牛。最后太上老君亲自出面才降了这魔。
  这个故事,在《西游记》里,并不是特别出色的,但却给毛泽东留下很深的印象,从中引申出现象与本质的关系。1959年9月,他在一个会上讲了这个故事,并让领导干部们回去找这个故事来看一看。他认为,人们搞不清楚独角兕大王的来历,只看到他的现象,搞不清本质,而搞不清本质,就无法降妖。所以,解决问题,先要搞清本质,才能对症下药。这就有了方法论的意义。这个发挥,确实别具一格。毛泽东当时是给参加座谈会的各民主党派负责人通报庐山会议情况时讲这番话的。 
63。孙悟空是反官僚主义的英雄(读吴承恩《西游记》)
  [原文]
  (略)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中国也有上帝,就是玉皇太帝。他官僚主义很厉害。有个反革命的孙猴子反对过他专制。这个猴王虽经历了不少困难,像列宁被抓了去一样被人家抓去,后来他又跳了出来,大闹一番。玉皇太帝是很专制的,一定会被打倒。孙行者很多,就是人民。
  ——摘自毛泽东1957年5月12日会见外宾的谈话
  [解析]
  吴承恩生活在明代最腐败的嘉靖、万历年间,昏君当道,胡作非为,民穷财尽,外患频仍,因此他的《西游记》里,幻想理想都与现实生活有关。天上世界诸神的统治机构,其等级森严权威无上,也是人间帝王封建统治的幻化;其他地下阎罗、四海龙王以至西行路上诸国王,多荒淫无道,昏聩无能,也可说是明朝昏庸统治的反照。作者特意塑造了“作反”的英雄猴王孙悟空。在大闹天宫故事中,孙悟空是一个大无畏的叛逆者、反抗者,他蔑视和打破了森严的天庭统治秩序,追求不受任何人统治管辖的绝对自由。取经故事中对孙悟空的描写与大闹天宫存在明显的差异和矛盾,他在反抗天庭失败后屈服于神权,但他仍然是一位积极乐观、勇敢刚毅的战斗者。他为保护唐僧,也为民除害而积极地扫荡妖魔,嫉恶如仇,除恶务尽,具有高度的智慧和高超的斗争艺术;并且依然对神佛表现出桀骜不驯的态度。在作品中,取经的目的已退居次要地位,而孙悟空降妖除怪的活动则成为主要内容,使小说不再是以表现宗教内容为主的作品,而成为大无畏战斗英雄的颂歌。
  毛泽东读《西游记》,最注重大闹天宫的故事,最喜欢孙悟空这一形象。在讲话和文章中,经常引用。有时从正面来引用,有时从反面来引用。
  在50年代中期以前,他对孙悟空的引用,可以说是“中性”的,主要根据小说的情节和孙悟空的特点,来说明和比喻现实中的具体问题。
  1938年5月,在《论持久战》里谈到同日本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反包围的斗争时,他说:我之包围好似如来佛的手掌,它将化为一座横亘宇宙的五行山,把新式孙悟空——法西斯侵略者压倒在底下,形成无处逃跑的天罗地网。这丝毫不是笑话,而是战争的必然。这里说的是《西游记》第7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玉皇大帝请来如来佛镇压大闹天宫的孙悟空的故事。
  《西游记》第59至61回中孙行者借芭蕉扇的故事,《毛泽东选集》中曾引用过两次。1942年写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一文中说:“何以对付敌人的庞大机构呢?那就有孙行者对付铁扇公主为例。铁扇公主虽然是一个
  厉害的妖精,孙行者却化为一个小虫钻进铁扇公主的心脏里去把她战败了。”这里毛泽东说的“把她战败了”,是说得稍早了一点。这一次借的是一柄假扇,扇不灭火焰山的火。这以后孙行者费了许多心思力气,化作铁扇公主的丈夫牛魔王的形象去骗取扇子,也没有成功;最后是出动了托塔李天王和哪吒太子,才降服了铁扇公主,借得了宝扇。毛泽东不是要讲这个完整的故事,只是借题发挥,讲钻进敌人肚子里面去作斗争的方法。全国胜利前夕,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说:“我们既然允许谈判,就要准备在谈判成功以后许多麻烦事情的到来,就要准备一副清醒的头脑去对付对方采用孙行者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兴妖作怪的政策。只要我们精神上有了充分的准备,我们就可以战胜任何兴妖作怪的孙行者。”因为主客之势已变,所以前者以铁扇公主为妖,后者以孙行者为妖,可说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了。
  1945年,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时,还同国民党的各种人物接触,他认为国民党是一个政治联合体,有左中右之分,不能看作铁板一块;为了促进谈判,也要找当权的右派。有一次,他去见陈立夫,从回忆大革命前国共合作的情景谈起,然后以孙悟空自比,批评了国民党十年内战的反共政策。他说:我们上山打游击,是国民党“剿”共逼出来的,是逼上梁山。就像孙悟空大闹天宫。玉皇大帝封他为弼马温,孙悟空不服气,自己坚定是齐天大圣。可是你们连弼马温也不让我们做,我们只好扛枪上山了。(王炳南:《阳光普照雾山城》)
  1957年7月9日,他在上海干部会议的讲话中,谈到人要锻炼:“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头一锻炼就更好了。孙悟空不是很厉害的人物吗?人家说是‘齐天大圣’呀,还要在八卦炉里头烧一烧。不是讲锻炼吗?”这里引用的就是《西游记》第7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中的故事。孙悟空就是在这八卦炉里炼就一双“火眼金睛”的。
  在同一篇讲话中,他还引用了《西游记》第6回“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中的故事:“那大圣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做门扇,舌头变做菩萨,眼睛变做窗棂。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做一根旗竿。”他借这个故事来抒发他对知识分子的某种反感说:“我历来讲,知识分子是最无知识的。这是讲得透底。知识分子把尾巴一翘,比孙行者的尾巴还长。孙行者七十二变,最后把尾巴变成个旗杆,那么长。知识分子翘起尾巴来可不得了呀!”
  孙行者这个计策,却是被二郎神识破了的:“我也曾见庙宇,更不曾见一个旗竿竖在后面的。断是这畜生弄喧!”毛泽东在1953年9月的一次谈话中,把这个故事引述得更完全一些:“孙猴子七十二变,有一个困难,就是尾巴不好变。他变成一座庙,把尾巴变作旗竿,结果被杨二郎看出来了。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呢?就是从那个尾巴上看出来的。实际上有这样一类人,不管他怎样伪装,他的尾巴是藏不住的。”
  随着心境的变化,在毛泽东的视野里,《西游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