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第1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蕖:罄矗吹男硐δ啄钚远粤际呛艹錾摹!
85。供消遣之用(读梁晋竹《两般秋雨庵随笔》)
[原文]
(略)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1972年9月,周世钊旅居北京,时间久了,不免思乡。谁料毛泽东于1972年9月4日赠书一套。书名《两般秋雨庵随笔》。书共八册,线装本。毛泽东在书的扉页上写道:供惇元兄消遣。并署上“毛泽东”三个字。
——摘自周彦瑜、吴美潮《毛泽东与周世钊》第231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解析]
《两般秋雨庵随笔》,一作《秋雨庵随笔》,为清代梁晋竹(绍王)所撰的一部笔记,凡八卷。梁是浙江杭州人,生于1792年,曾北游北京,南至闽广,见闻广博。他在书中主要记述文学故事、诗文评述、风土名物,以及一些论学考证。毛泽东爱读明清笔记,此书即为其中一部。他曾在一部成都昌福公司印的《两般秋雨庵随笔》上作有批语,该书卷四《昆明池对联》一文引了大观楼那副长联,毛泽东批注说,“此阮元改文,非尽原文”,毛泽东送给周世钊读的,尚不知是哪种版本。周彦瑜、吴美潮是周世刽的女儿、女婿,他们在《毛泽东与周世钊》一书中还说,毛泽东赠书给周世钊时,同时还附了一封信,“此信的内容是关于赠书方面的,笔者未见其真迹。周世钊的友人彭靖确几其真迹,并于1984年4月对笔者回忆此信为:
惇元兄:
旅夜无聊,奉此书,供你消遣之用。此书写得不太好,但读来也还有味。
毛泽东
1972年9月4日”
看来,毛泽东是把这部书作为“闲书”来读的。
书法里充满辩证法,看了使人舒服
(读古代书帖)
[原文]
(略)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字的结构有大小、疏密,笔划有长短,粗细、曲直、交叉,笔势上又有虚与实、动与静;布局上有行与行间的关系,黑白之间的关系。你看,这一对对的矛盾都是对立面的统一啊!既有矛盾又有协调统一。中国的书法里充满了辩证法呀!
比如王羲之的书法,我就喜欢他的行笔流畅,看了使人舒服。我对草书开始感兴趣就是看了此人的帖产生的。他的草书有“十七帖”。记住了王羲之的行笔你再看郑板桥的帖,就又感到苍劲有力。这种美不仅是秀丽,把一串字连起来看有震地之威,就像要奔赴沙场的一名勇猛武将,好一派威武之姿啊!郑板桥的每一个字,都有分量,掉在地上能砸出铿锵的声音。这就叫掷地有声啊!
——摘自徐涛《毛泽东的保健养生之道》(见《缅怀毛泽东》下册第620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田家英同志:
请将已存各种草书字帖清出给我,包括若干拓本(王羲之等),于右任千字文及草诀歌。此外,请向故宫博物院负责人(是否郑振锋?)一询,可否借阅那里的各种草书手迹若干,如可,应开单据,以便按件清还。
毛泽东
十月十六日
——毛泽东1958年10月16日致田家英信(见《毛泽东书信选集》第547页)
[解析]
毛泽东喜欢看字帖,特别是草书字帖,这是他的重要娱乐活动,也是最好的休息。他在延安时,一套晋唐小楷一直带在身边。解放后,他有机会阅读法帖。“二王”帖、孙过庭的书谱、怀素的草书帖他时常披阅,置诸榻前,爱不释手。对唐代怀素的草书法帖《自叙帖》、《论书帖》等更是反复临写、反复品味、反复琢磨,时而凝目视其神韵,时而掩卷摹其法度,一片苦心。于兹可见。1956年前后,毛泽东请秘书把能够找到的历代名人字帖、墨迹都买来,揣摩研究。他常说,这样又学写字,又读诗文,是一举两得。据统计,他书房所存的拓本及影印本的碑帖约有600多种,经他看过的即达400多种。1961年10月27日,毛泽东要看怀素的《自叙帖》,并要田家英和逄先知把他所有的字帖都集中起来放在他身边。从此,秘书们就在北京和外地,买来很多字帖,包括一批套帖如《三希堂法帖》、《昭和法帖大系》(日本影印)等。其中《三希堂法帖》,全名《三希堂石渠宝发法帖》,共32卷,清高宗得晋代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墨迹三种,名其所藏之室为“三希堂”,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出内府所藏魏晋至明代历朝法书,由梁诗正等编次,聚集大批良工,模勒于石碑。其中包括以上三种王氏墨迹,故名《三希堂法帖》。该书是法帖中的巨制。这些书帖放在他的卧室外间的会客室里,摆满了三四个书架,在毛泽东卧室的茶几上、床铺上、办公桌上,到处都放着字帖,以便随时观赏。1964年12月10日,毛泽东要看各家书写的各种字体的《千字文》字帖,田家英和逢先知很快为他收集了30余种,行书草篆,无所不有,而以草书为主,包括自东晋以下各代大书法家如王羡之、智永、怀素、欧阳询、张旭、米芾、宋徽宗、宋高宗、赵孟睢⒖滴醯龋钡浇擞谟胰巍
除了买字帖供毛泽东观赏,田家英和逢先知还到故宫借一些名书法家的真迹给他看。上面引述的1958年10月16日致田家英信,即是一例。1959年10月,田家英和陈秉忱向故宫借了20件字帖,其中8件是明代大书法家写的草书,包括解缙、张弼、董其昌、文征明、傅山等。毛泽东真可谓“博览群帖”了。
博览群帖,也要有方法,怎样看,怎样摹,都是有讲究的。这方面,毛泽东也有特殊的心得体会和见解。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的徐涛曾当面向毛泽东请教过这方面的问题,对此,徐涛撰文回忆了他们当时的对话。徐涛问:
“看帖时要记些什么?”“记字的结构、造型、行笔、章法。”“哟,还这么复杂呀?”我表现有点畏难的样子。“你要熟悉一个人,不是要记住他的高矮胖瘦吗?你还要记住他的五官特点呀!”他喷出一口烟在微笑。“这么说记字跟记人一样啊!”“是啊,人有像貌、筋骨、精神,字也有像貌、筋骨、神韵。”我还想多问问可是又怕影响他休息,我说“好,那我就练习练
习吧!”这次谈话就暂时结束了。
隔了些日子,徐涛又问毛泽东:
“主席,你把字都给说活了!”我向他笑,他也笑了,显得那
么轻松。“临帖是要照原样写吗?”我又问。“最初要照原样写,以后练多了要仿其形,取其神。”“主席,字的精神应该怎么理解?我只看到字形不同,看不懂
精神。”
“字就像人,有精神有个性,有的雄伟豪放,有的潇洒秀丽,你要学的字可不要让人看了感到松散、柔弱呀!当然写字也不要刻板。”
“我要学草书从那儿下手呢?”“不要好高骛远,欲速不达,可先学楷书,小楷是基本功,以后再学行书、草书。”“那我看什么帖好呀?”“先看千字文,多看多记,还能学到一些常识,比如千字文里讲了天文、地理、农业、气象、矿产、特产、历史、修养。你能背出来,看的也就差不多了。”“那得看多久呀?”“不念个十遍八遍,你背不出来,一步步来不要急。也可学‘标准草书’。”“还有什么‘标准草书’?”“就是于右任编的那一本。”“将来要写出自己的风格!”他又补充了一句。“什么?自己的风格?”我又觉得奇怪。“就是你的个性呀!你就没有自己的个性?对字帖要学它,又不全学它。学得又像又不像,要发挥你自己的特点。”
我没有讲话,他看我没听懂又说:“如果每个人写的都和字帖或是某人的字一模一样,那书法就停止不前没有发展了。世界上的东西如果全都一样,那叫什么世界呀?世界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徐涛《毛泽东的保健养生之道》,《缅怀毛泽东》下册)
从收集到的最早的1905年(12岁)写的借书条手迹至最后的1975年(82岁)写的读书手迹看,毛泽东的书休大致有一个由楷而行,由行而草的变化过程。1959年以后,毛泽东的书法艺术进入黄金时代,他研读、临写了大量书帖,对前人的书法艺术进行了巧妙的取舍和再创造,取二王之秀逸,孙过庭之俊拔,张旭之狂韵,怀素之放肆,苏黄之浑厚极尽变化,不失法度,雄强俊快,飘逸宏肆,生意盎然,活力无穷,达到一生书法的最高艺术境界。
86。冲破万马齐喑的沉闷(读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
[原文]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不能设想每个人不能发展,而社会有发展,同样不能设想我们党有党性,而每个党员没有个性,都是木头,一百二十万党员就是一百二十万块木头。这里我记起了龚自珍写的两句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在我们党内,我想这样讲:“我劝马列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不要使我们的党员成了纸糊泥塑的人,什么都是一样的,那就不好了。
——摘自毛译东1945年5月3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结论(见《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第224页)
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从来也没有看见人民群众像现在这样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意气风发。大字报是一种极其有用的新式武器,一切有群众的地方,都可以使用。已经普遍使用起来了,应当永远使用下去。清人羹自珍诗云:“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大字报把“万马齐喑”的沉闷空气冲破了。中国劳动人民还有过去那一副奴隶相么?没有了,他们做了主人了。
——摘自毛泽东1958年4月15日于广州写的《介绍一个合作杜》(见《毛泽东著作选读(甲种本)》第521—522页)
[解析]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38岁中进士,“一生困厄下僚”,48岁辞官南归,两年后暴卒。他是开近代风气之先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前夕的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后蒙者。其《己亥杂诗》,共315首绝句,作于1839年,主题是确信前所未有的巨大的时代变化必然到来。“九州生气恃风雪”一首,幻想一种新兴社会力量的出现,以扫荡一切的迅急气势,打破令人窒息的死寂局面。
毛泽东在1945年“七大”上引用这首诗,讲的正是处理好党内党性和个性的关系,提倡生气勃勃的政治局面。1958年4月,在大跃进的局面迅速展开之际,毛泽东又引用这首诗,来表达他当时的心情,他的希望,他的设想,倒也是贴切的。1957年5月,在接见苏联的伏罗希洛夫时,当对方问到:
你们提出这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是什么意思?毛泽东意味深长地回答:万马齐喑究可哀。毛泽东还说过,看鲁迅的东西,很有龚定盒的影响,可不知为什么鲁迅很少提到他。
87。谴责小说给人的即象不好(读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原文]
(略)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有些小说如《官场现形记》,光写黑暗,鲁迅称之为谴责小说。只揭露黑暗,人们不喜欢看。
——摘自毛泽东1962年8月11日在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核心小组会上的谈话(见龚育之、逢先知、石仲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第224页,三联书店1986年版)
《光明日报》批评李伯元《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批评得好,把大是大非讲清楚了。这是清朝未年的小说,是暴露黑暗的。总之,所谓谴责小说,给人家的印象是不好的,是反对革命的,是反孙中山一派的,赞成保皇的,要地主继续专政,但要修理一下,改良一下,是没落的阶级,是保皇党。
——摘自毛泽东1966年3月20日在杭州一次小型会议上的淡话(见穆欣《办〈光明日报〉十年自述》第168页,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版)
[解析]
“谴责小说”之称,始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第28篇“清末之谴责小说”。它指本世纪初头几年出现的以抨击时政,暴露黑暗为主题的一批小说。鲁迅在书中说:“戊戌变法既不成,越二年即庚子岁而有义和团之变,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治,顿有捂击之意矣。其在小说,则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毛泽东显然读过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并对其中论及谴责小说的地方印象较深,故上面引述的毛泽东的第一段谈话中,提到鲁迅的评论。此外,在1964年5月的一次谈话中,他再次提到鲁迅对《官场现形记》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评论。
谴责小说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有: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还有曾朴《孽海花》。李伯元(1867—1906),名宝嘉,伯元为字,别号南亭亭长,笔名有游戏主人等。江苏武进人。1896年到上海办报。其《官场现形记》1903年开始在《世界繁华报》连载,1905年载完。全书分五编,每编十二回,凡六十回。繁华报馆刊行,前有茂苑情秋生欧阳巨源序。该作品由许多相对独立的短篇缀联而成,它揭露清末政治黑暗、吏治腐败和官场丑行。上自军机大臣,下至州县衙役,无不奉行“千里为官只为财”的信条,卖官鬻爵,贪赃枉法,无恶不作。抨击大小官僚“谄上骄下”,鱼肉人民反而升官发财的丑恶嘴脸。着力描述官员们在洋人面前奴颜婢膝,妥协投降的奴才相。作品较深刻地反映了晚清的社会矛盾,俨如一幅官场百丑图;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改良主义思想倾向。
吴趼人(1866—1910),原名宝震,字小允,后改名沃尧,字趼人。号我佛山人。广东佛山人。20余岁到上海谋生,任报刊编辑。其《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于1903年至1905年在《新小说》连载45回;1906年至1910年,先后在上海广智书局出版八册单行本,凡108回。标称社会小说,署我佛山人撰。小说用第一人称。以自名“九死一生”其人的商业活动为主线,连结近200个小故事和众多的人物。反映了1894年中日战争到20世纪初的20年间,中国官场、商场和洋场这个“鬼蜮世界”的种种怪现状.涉及政治、军事和外交诸方面。主要暴露官场贪污受贿、营私舞弊:封建官吏道貌岸然、衣冠禽兽;以及他们畏敌如虎、投降卖国的罪行;抨击商场的污秽浑浊和洋场的虚伪无知等作者还续撰《近十年之怪现状》20回(未完),又名《最近社会龌龊史》,载1909年《中外日报》,1910年广智书局印行单行本。作品无情鞭挞官场的腐败,商场的恶行,洋场的无耻,形象地反映了清王朝总崩溃时期的社会面貌。
刘鹗(1857—1909),字铁云,别署洪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人。曾任候补知府,后弃官经商。1908年被人诬告私售仓粟,流放新疆,翌年病死。其《老残游记》,20回。1903年在上海《绣像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