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前期军事史-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高明得多”。马其顿军队不肯继续前进,并不仅仅是害怕难陀王朝的强大
军队,而主要是基于他们对印度人作战的经验教训。
印度西北部地区虽然这时仍然处于小国林立的分裂状态,被亚历山大得
以逐个击破征服,但这时的印度民族与二百年前被波斯入侵蹂躏情形相比
较,他们的民族精神显然有了极大的进步,他们英勇抗战,反对外侮,倾向
于内部统一,民族团结心日渐增强,这可能与当时已开始盛行的佛教鼓吹四
民平等,阶级关系因此有所缓和有关。
亚历山大对印度的征战在印度的军事思想和军事制度上都没有产生太大
的影响。虽然在亚历山大东征结束以后,印度人逐渐放弃了以前的布阵战法,
而代替以机动灵活的战术,但是印度的国王们宁愿照老一套办事,依靠他们
的大象和由大量步兵所支援的战车。他们没有想掌握亚历山大的骑兵冲击战
术。亚历山大东征印度最重要的后果恐怕是间接帮助印度实现了政治上的统
一,并为旗陀罗笈多孔雀帝国的到来铺平了道路。印度西北部曾经长期滞留
在摩揭陀的版图之外,如果不是亚历山大摧毁了这些部落和国家军事上的元
… Page 58…
气,旃陀罗笈多要征服这个地区是相当困难的。因此亚历山大撤军回国之后,
就是孔雀帝国建立的到来。
(3)摩揭陀称霸列国与孔雀帝国建立
摩揭陀的名称,最早见于 《阿闼婆吠陀》(Ⅴ,22·14),在这里表示
一种愿望,即愿热病侵袭犍陀罗、木劫温特和鸯伽等。它们分别处在西北和
东部地区,远离吠陀文化的古老中心。在婆罗多大战时期,摩揭陀由巴利赫
德罗陀王朝统治。后来,巴利赫德罗陀王朝的最后一个国王栗朋杰耶被杀,
曷利昂伽家族的频毗沙罗登上了摩揭陀的王位,易利昂伽王朝兴起。
据佛经所述,当佛教兴起之时,摩揭陀国王名叫频毗沙罗(即瓶沙王),
他对外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与犍陀罗、居萨罗等国通好,却全力吞并东邻
鸯伽,对内则加强专制统治,以严刑苛法维护王权。据说他治下村镇8万,
国土大为扩张。据《大史》记载,频毗沙罗的统治大约从公元前544到前493
年,历时52年。频毗沙罗有时被称为Srenika或Seniya,这两个性形容词
按注释家的解释,意为“拥有大量军队”。频毗沙罗正是以大量军队为后盾,
对外又多采取以联姻联系的睦邻友好政策,大大提高了摩揭陀在列国中的威
望。
频毗沙罗都于王舍旧城,为五山所环抱,形成自然屏障。玄奘在《大唐
西游记》中称之为矩奢揭罗补罗,或日上茅宫城,因这里“多出胜上吉祥香
茅”。王舍旧城有内外两重卫城围绕。外卫城修筑在环绕旧城诸山的山脊上,
状似中国的万里长城,长约25—30英里。卫城是用巨大的石块垒成。位于南
面班根伽隘口的外卫城,高达11—12英尺之间。大部分山脊上的卫城已遭破
坏,很少高于7—8英尺,沿外卫城,每隔一定距离还附有实心建筑的棱堡。
作为外卫城的补充防御设施,还有竖立在各山丘之上的瞭望台和瞭望塔。内
卫城则位于群山脚下谷地的四周,周围近4。5英里,现只保留有几段土石相
杂的长脊,大多已坍塌残破。王舍旧城大约建于公元前6世纪,而旧城以北
不远的地方还建有王舍新城。新城的修建,据玄奘的记载是为了防御来自吠
舍厘(跋祇)的北方边患。“以王(指频毗沙罗)先舍于此,故称王舍城也。”
此处的王舍城,玄奘亦音译为曷罗阇姞利哂城,实指新城。但玄奘又说:“或
云:至未生怨王(阿阇世)乃筑此城。”在《法显传》中却肯定他说:“新
城者,是阿阇世王所造。”新城实际上是旧城的一个前哨卫城。此城周围近
3英里,围绕城市的石墙几乎完全消失,仅有一部分卫城的城墙还保存着,
似在显示着它在古时频繁战争中所起的作用。
频毗沙罗晚年被其子阿阇世所杀,阿阇世于公元前493年嗣位。他把摩
揭陀的首都由王舍旧城迁到王舍新城,积极推行对外扩张政策。最初阿阇世
与居萨罗国展开争斗,开始阿阇世获胜,但不久中伏,不得不率军投降。最
后两国缔结和约,以联姻方式保持和平共处。
在阿阇世的对外扩张过程中,最大的劲敌是北方的跋祇国。它是东印度
政治联盟(包括末罗、迦尸和居萨罗)的盟主,首领是离车族的国王切特克。
阿阇世为战胜离车族积极备战,在恒河南岸建一新的城堡,作为战时的前方
基地,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华氏城。在佛教文献中也曾提到建造此城的目的,
“此是禹舍大臣(阿阇世的大臣)所造,以防跋祇国。”另外,阿阇世命令
大臣禹舍在离车族中间散布不和的种子,破坏跋祇国内部的团结。经过一系
列准备后,阿阇世开始对跋祇国发动战争。这次战争从公元前484年一直延
… Page 59…
续到公元前468年,共达16年之久。最后阿阇世取得完全胜利。离车族被征
服后,迦尸也屈服于摩揭陀的统治,东印度政治联盟瓦解,阿阇世成为东印
度的霸主。
公元前414年,希苏那伽在人民反暴政的斗争中登上摩揭陀王位,建立
希苏那伽王朝。不久,经过激战,他征服了中印度的阿般提国,跋沙和居萨
罗也被吞并。到此时,摩揭陀几乎征服了所有的重要国家,称雄列国。
但是到公元前346年,摩诃波德摩·难陀杀害希苏那伽王朝的末帝摩诃
南丁,建立难陀王朝。难陀王朝迅速扩展领土,直达希发西斯河,占领了北
印度的主要地区。北印度基本上在难陀王朝的统治下统一起来。难陀王朝的
统一事业,为即将到来的孔雀帝国的一统天下打下了基础。
难陀王朝雄踞恒河流域,兵强马壮,使入侵的希腊人胆寒。希腊人撤军
回国后,难陀王朝也已进入其暮年,北印各地人民起义频繁,政局动荡,于
是孔雀王朝的建立者旃陀罗笈多乘机而起。
据佛教文献记载,旃陀罗笈多的父亲是一个氏族的首领,死于边境冲突
中,他幼时孤苦伶仃,靠牧人猎人养大。由于才能出众,被著名的政治家和
军事家考底利耶所看重,把他带至犍陀罗国首都坦叉始罗学习。那儿正是希
腊人侵占印度首先占领的战略要地,旃陀罗笈多得以见识希腊军旅。他曾走
访亚历山大,却因惹怒了亚历山大险遭杀身之祸,逃出来之后便与考底利耶
联合召集军队反抗马其顿军队。
亚历山大撤军回国后,马其顿在印度的统治濒于崩溃。旃陀罗笈多利用
这个机会,扩充其军队,并于公元前324年自立为王,开始了反马其顿的斗
争。直到公元前317年,才迫使马其顿大将欧德穆斯撤退,旃陀罗笈多光复
了印度西北部。
赶走希腊人以后,旃陀罗笈多在考底利耶的帮助下直接向难陀王朝的首
都进军。大军势如破竹,他迅速攻下华氏城,杀死了难陀王朝的末代国王达
纳·难陀。
不久,旃陀罗笈多又再次击退了希腊人塞琉古想收回阿富汗和印度的进
军,使孔雀王朝版图及于阿富汗的喀布尔、坎大哈和赫拉特等地,最后他还
向南印度进军,使帝国疆域扩展到迈索尔一带,从而在印度史上第一次建立
了统一规模最大、开拓疆土最多的奴隶制大帝国,印度史也发展到帝国时代。
(4)列国时代军事的发展
①军事制度。到列国时代,印度的军队组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摩
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史诗的记载中我们得知,列国时代的国王们已经
拥有了一支强大的常备军,并且有很好的训练。军队在兵种建设上,已从吠
陀时代的两个兵种,即车兵和步兵,发展到四个兵种,即步兵、车兵、象兵、
骑兵。这四个兵种在早期的佛教文献中亦到处可见,例如在 《摩诃僧祇律》
中写道:“军有四种:象军、马军、车军、步军。象军者,四人护象足,是
名象军。马军者,八人护马足,是名马军。车军者,十六人护车,是名车军。
①
步军者,三十二人执持兵仗,是名步军。是名四种军。”这四种兵种是古代
印度传统的兵种,甚至在公元7世纪的《大唐西域记》中,仍讲“凡有四兵,
① 《摩诃僧祇律》卷18下。
… Page 60…
②
步、马、车、象”。但有时也有六兵种之说,在《摩诃婆罗多》的《和平篇》
①
中记述说:“步兵,骑兵,战车和象,此外又附加以库藏和机械。”库藏和
机械当为前面作为战斗部队的四兵种之外的后勤部队。而对于传统的四兵
种,在两大史诗中一再强调步兵的重要性,但从 《往世书》来看,在四兵种
中战车或进而说战车上的战士,在列国时代的战争中被认为起着最显著的和
决定的作用。
这时印度的常备军得以良好的训练。他们要练习攀登、骑马、快速行军、
打击、进出堡垒等等,尤其要掌握在象背上的战斗技术、马术、战车驾御技
术和弓箭射击技能。士兵们要经常进行检验和参加军事比武。古代印度人认
为只有军队经过良好的训练时,他们才能打仗,未经训练的士兵是无价值的,
有远虑的人民应当适时地训练他们。
作为常备军,印度军人大概领有固定的、正常的薪俸。在《摩诃婆罗多》
的《大会篇》中,那罗陀告诫说,应及时向士兵发送俸给,一刻也不得延宕,
否则将对国家是无益的。在 《摩诃婆罗多》的《萨薄篇》和《和平篇》中也
提到,在远征前夕要提前向军队全体人员发送额外津贴,还对阵亡士兵的家
属赠予粮食。在《往世书》中,士兵的正常薪俸被当作头等重要的大事。
关于军队的编制,在《摩诃婆罗多》中有不少反映,但各篇介绍不一致,
无法从中推断出一个统一的军事编制规则。据《初篇》反映,一头象、一辆
战车、三匹马和五名步兵组成一个小分队,称为波特提;三个波特提组成一
个塞那穆克;三个塞那穆克组成一个怙勒摩;三个怙勒摩组成一个哥纳;三
个哥纳组成一个瓦黑尼;三个瓦黑尼组成一个普利特那;三个普利特那组成
一个杰穆;三个杰穆组成一个阿尼吉尼;三个阿尼吉尼组成一个阿克绍希尼。
阿克绍希尼是最大的军事编制单位,如同罗马的军团,包括21870头战象、
28170辆战车、65610匹马和109350名步兵。以三三编制组成的各部队最终
形成一个阿克绍希尼麾下的整个军队。
但在《备战篇》中又反映了另一种军队编制方法,认为由500辆战车和
500头战象组成一个塞那,十个塞那组成一个普利特那,十个普利特那又组
成一个瓦黑尼。这样,瓦黑尼的总数将达到10万,由5万辆战车和5万头战
象组成。
在《和平篇》中却又介绍了另一种军队编制方法。这样,史诗各篇反映
不一,我们又未发现别的史料文献,古印度军队编制方法难以解释清楚。
古代印度人喜好布置阵法作战,而且阵法多种多样,在《摩诃婆罗多》
所描述的大战中,般度族就经常变换他们的阵法。他们经常采取的阵法有针
阵、苍鹭阵、鹰阵、鳄鱼阵、圆阵、雷电阵等等。有的学者对《摩诃婆罗多》
介绍的阵法经过严密的考查认为,在摩诃婆罗多战争中所采用的阵列,至少
存在四种一般的运动形式,即圆形的、弯曲的、分散的和密集的,同中世纪
英国的纵深密集队形差不多。在佛教文献《四分律》中也提到阵形时说:“阵
①
者,四方阵,或圆阵,或半月形阵,或张甄阵,或函相阵。”布阵的战法,
到孔雀帝国时代已退居次要地位,而代之以新兴的利用战争策略来克敌克
胜。
② 玄奘:《大唐西域记》,章巽校点,1977年版,第38页。
① 转引自马俊达《古代印度军事制度》,加尔各答,1955年版,第39页。
① 《佛本生经》,Ⅱ,NO。283;Ⅳ,NO。492。
… Page 61…
列国时代的国王们仍然发扬利用军旗和军乐来鼓舞战士士气和斗志的传
统。此时的军乐器主要有贝壳、小鼓、罐鼓、铜钹和阿纳卡等。作战和行军
时,古印度也如中国一样,军旗到处飘扬。《摩诃婆罗多》把军队就称为
Dhvajini,意即“旌旗的队伍”。古印度还有乐器发号施令指挥战斗,用吹
海螺的声音表示战斗的开始,日落后的鼓声表示战斗的结束,出征时则以敲
铜锣为令。
②行军和野营。印度军队的行军和扎营很有特色。《摩诃婆罗多》和《往
世书》中都介绍了军队行军的原则,当进攻的准备不足或和谈正在进行时,
应采取慢速行军,否则应采取急行军。军乐和战鼓齐鸣是印度军队行军的经
常特征。在《摩诃婆罗多》的《备战篇》中对般度族军队的行军有生动的描
写:
“由四种传统的兵种组成军队,在激昂的海螺声中,在擂鼓和不断高声
呐喊中参差不齐地行进。身着全副盔甲的怖军和若干骑兵作先头部队走在队
伍的前面。第二队是普罗波德克和般阇罗。国王位于行军纵队的中央,前后
护拥着装满粮秣、帐篷、财宝箱、武器和机械的大小车辆。紧随国王之后前
进的是以骑兵为首的主力军队。军队的运动引起那样惊人的响声, ‘像是新
月之日高潮涌来那样深沉的吼声’。”①
伴随着般度族军队的还有由医生和护士组成的野战卫生队。当行军停
止、决定扎营时,一般要选择靠近森林或河边的地方。在《摩诃婆罗多》的
《备战篇》中曾对居楼族的营地作了以下描述:
“在占地五由旬多的宽阔的地域内,还包括有无数帐篷和贮存有粮食和
武器的大帐篷。营地周围还有轮流值班的军队担任哨兵和巡逻的任务。除了
战斗人员之外,两个营地(居楼族和般度族)还住有大量的和混杂的非战斗
人员的队伍,如吟唱诗人、颂扬者、祭司、拍卖者、商人、妓女和妇女行列。”
②
③兵器和防护装备。在列国时代,印度人的兵器的种类多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