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前期军事史-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式进化为人类的双手。双手的出现,意味着人类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成为
可能,制造的武器也随之出现了。
石块和树枝无疑是人类除了人体自身最早可利用的武器。人类起初可能
像今天的某些动物那样用石块砸开贝壳和骨头以取得里面的食物,继而他们
在挥舞手中的石块恐吓野兽时,又发现石块可以投掷,来击打远处的动物,
改善其自身的防御状态。因为他们可以与动物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使动物
无法施展自身的冲击武器,如角、牙、爪等。这样投掷器就产生了。而且人
类很可能又发现树枝也可以投掷,一旦他们又发现捆绑锋利的石头作矛头的
话,制作石矛的两个基本要素也就全具备了。
不加修饰的天然石块和树枝毕竟使用范围不广泛,攻击性不强,于是人
们开始制造工具。发现被自然毁坏的燧石有时带有锋利的刃口,意识到这些
带刃口的燧石可以用来进行切割或砍劈,遂逐渐开始打制燧石,发现了砍斫
石器,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人类开始进入旧石器时代。这时的砍砸石器,主要
是手斧型石器,后来它们还被安上了斧柄或把手。人类并且开始使用火,借
助于火,人类才真正完全地成为人类,战胜了动物,散布于世界各地。
打制石器还是比较粗糙,不够锋利,于是人类开始磨制石器,并出现钻
孔技术。把石刃磨光,让刃石更锋利,器形也可磨得更准确合用,兵士们可
以通过钻孔直接把木柄插在磨光的石斧上,而不再利用捆绑的办法。人类进
入了新石器时代。
人类在自然界中是弱小的,无法与大动物比力气、与某些动物比速度,
他们不得不去探索寻找某种弥补自己不足之处的力量和武器。他们很快发现
并开始利用机械力去抛掷投射武器。他们发明的第一件借助机械力的武器应
该是矛投掷器,这在澳洲的土著居民中迄今仍可见到。它是一个由带槽沟的
木板制作的,把矛放在槽沟内,矛柄顶在槽沟的末端的一块牢固的木板上。
人握住投掷器的前端,用力将其抛出,使矛拥有了巨大的投出力。随即人类
又拥有了投石器,其操作原理与矛投掷器相同,以很快的速度把石块或卵石
等投射物射出。
接着人类又发明了弓。最初的弓仅仅是将一段具有弹力的木棍弄成弯曲
状,用一根生牛皮弦绑在木棍两端将其绷紧。这是一种十分简陋的武器,最
初用它射出的箭应该是一种小型的矛。
磨制石器使人类有可能发明剑。原始的剑是在一平直的木片的刃部嵌有
一长片或一排小而锋利的燧石,这是一种不能令人满意的武器,这种武器只
… Page 12…
有等到青铜的使用才能获得新生。
直到约公元前3500年,人类发明了炼铜术,这使人类从石器时代进入金
属时代。铜还是比较软,较大的铜制武器是不够理想的,因此人类最初生产
的铜制武器是匕首。这种匕首刀身打得很宽,成三角形。随着炼铜技术的进
步,匕首的宽刀身才改成窄刀身,刀身两侧的中心线打成隆起状。而斧头和
箭镞的制造,要先铸成毛坯,然后再经锻打完成。
在新石器时代,发生了最有影响于人类历史也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情
——农业革命。人类在采集和狩猎过程中,发现某些植物的种子可以培植作
种,某些吃草或肉的动物可以驯养,于是人工培植的农作物和饲养的家畜开
始出现了。
到公元前7000年,西亚成为农业革命发生的中心地区。这一中心区从其
独立开辟和影响深远而言,至少还有中国和美洲。在西亚,以耶利哥和耶莫
的村落为代表,在中国以河南新郑的裴李岗遗址(发现粟)和浙江余姚河姆
渡遗址 (发现稻谷)为代表,在美洲的特华甘河谷在公元前7000—前 5000
年,也已有农业的萌芽。
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一般认为是狗,因为推测它往往在狩猎者的宿营地
周围来回走动,拾拣骨头和碎肉。人们发现狗可以用于狩猎或用来守卫营地,
于是驯养狗的成功鼓励人们去驯养其它动物,尤其是可作食用的动物。在新
石器时代结束前,他们至少驯化了牛、狗、山羊、绵羊和猪五种动物。当然
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地并不都是一样,有些地方还可能驯化出了驴、马等动物。
随着农业革命带来了四项主要成就,那就是制陶、纺织、航海和轮车。
制陶术的发明又为金属的冶炼准备了条件。轮车更是揭开了人类以机械征服
自然的序幕。
农业的发展和动物的驯化,是人类定居生活和村落、社会制度得以发展
的最主要的推动要素。农业和畜牧业不仅直接影响了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分布
区域的扩展,而且在社会制度方面触发了导致原始社会结束,古代文明诞生
的一系列变化:氏族制的繁荣,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生,由部落、农村结合
为国家、城市等等。可以说,文明的起源必须以农业革命为基础。
农业生产为人类定居聚落发展为较具规模的村庄以至城镇提供了前提,
为从事农业生产,农业部落要以村庄或城镇为中心过定居生活;而畜牧也为
游牧民族从事游牧、过游动生活提供了前提,为畜牧,他们要四处游动,寻
找肥沃茂盛的草地或草场。于是定居与游牧形成鲜明对比,但他们都要寻找
肥沃的土地和充足的食物,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从此经常发生对抗、冲突,
并起着相互促进作用。
人类有一个从独居到群居的发展过程,在石器时代他们以血缘关系为纽
带组成氏族公社,过着集体群居生活。不同的氏族之间最初为了争夺食物或
定居点,为了追求生存甚至于进行血族复仇,往往会发生冲突,但这种冲突
并没有成为人类生活的正常职能,还不能称之为战争。
在农业革命发生以后,农耕民族走向文明的第一步骤是村落的出现。最
初的村落具有明显的军事防御目的,在人们居住的房屋群的周围要挖以壕
沟,有的甚至要用挖沟的土筑成围墙。要进入村落,只有通过围墙的大门和
跨过壕沟的桥。村落又逐渐发展为有城墙的城市。
游牧民族走向文明的最初一步是马的饲养和车轮的发明。游牧民族必须
随着季节和气候的变化经常进行大规模地迁徙,以寻找并暂时居住在水草丰
… Page 13…
茂、适于放牧的地区。他们必须借助马和车轮的力量,使这种远距离的迁徙
成为可能。经常的迁徙又使游牧民族富于机动性,战斗力非常强大。
牧畜的繁殖越盛,则导致寻找新草地的机会越频繁,在任何时候,只要
有一次旱灾就可能成为一次入侵的先兆。同样,城市人口越繁殖,则所需粮
食就越多,于是必需用为耕种的土地也越多。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都在为肚
皮而进行战争。在生存斗争中,“生存空间”始终成为人类的一个大问题。
于是柏拉图《理想国》中的一段苏格拉底同格劳孔的对话道出了人们为什么
要进行战争:
苏格拉底:于是我们必须扩大我们的国界,因为原有健康的国家已
经不够大……并且要有许多不同种类的兽类以供人民的食用。
格劳孔:一点都不错。
苏格拉底:于是我们想要获得我们邻国的土地,以供畜牧和耕种之
用,而假使邻国也和我们自己一样,超过了其需要的限度,而企图对财
富作限制的积累,那么他们也就会同样地想要我们的土地吗?
格劳孔:苏格拉底,那是不可避免的。
苏格拉底:那么我们就要发生战争了,格劳孔,是不是?
格劳孔:绝对是如此……
苏格拉底:所以姑不论战争的利害如何,我们现在却可以断言已经
发现了战争的原因,而这个原因也就是国家中一切罪恶的根源,无论公
私都是一样的。
格劳孔:毫无疑问的。
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对抗中,农耕民族用城墙挡住了游牧民族的车
骑,农耕民族主要发展了步兵,而游牧民族主要发展了骑兵。
战争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战争时代的立即到来。上个世纪克劳塞维茨曾
讲了一句令后来的伟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名言: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
段的继续。而人类能够从事正常的政治生活,只有在出现食物有剩余,社会
分工和交换比较发达,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剥削开始露出端倪之后。这个时
期也就是接近国家出现前的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时代。
军事民主制包括三个机构,即军事首长、议事会和人民大会。此时的从
事政治生活的人们并没有把政治作为专职,军事首长和元老们还要从事农业
或畜牧劳动。但是当时已拥有完善的政治组织,人们从事政治生活也成为人
们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了。
在军事民主制时代以前进行的战争,只是为了对邻族人的偶尔侵犯进行
报复,或为了扩大已经感到不够的领土和抢夺不足的食物。可是在军事民主
制时代以后进行的战争,则纯粹是为了掠夺财富,并且日益频繁,出现了真
正政治意义上的战争。正如恩格斯所言:“是因为战争以及进行战争的组织
现在已成为民族生活的正常职能。邻人的财富刺激了各民族的贪欲,在这些
1
民族那里,获取财富已成为最重要的生活目的之一。”这种政治战争标志着
氏族制度开始走向坟墓,而代替它的国家即将发生。在国家产生后,军事战
争很快成为国家生活的主旋律。国家的最高目标是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
国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基础是体现于武力上的综合国力,历史上无数国家兴
衰存亡的经验迫使每个现存的国家自觉或不自觉采取一致的行为方式,他们
1①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72年版,第160页。
… Page 14…
都在为以后说不准什么时候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战争作准备。正是这种心态
支配着历史上迄今为止所有国家,同时也是国家追求强大的心理动力,也是
国际社会中强权法则的基础。
最早的文明国家是从城市发展来的奴隶制城邦。在城邦争斗中,经济最
发达、最具有军事武力的城邦迅即发展为帝国,达到奴隶制文明的顶峰。众
多的城邦只有在通过军事战争的武力吞并后,才能形成最强大的一个。而最
强大的城邦发展到帝国,又是通过军事征服实现的。早期奴隶制帝国的灭亡
和文明的衰落又正是在军事战争中划上了句号。因此可以说,早期的奴隶制
文明史就是一部军事战争史。
… Page 15…
三、古代埃及
1。前王朝与早王朝时期——埃及文明的开始
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下游,其基本区域是沿尼罗河两岸的一
个狭长地带,地理范围大约和今日的埃及国家相当。从希腊时代起,西方人
就知道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古代埃及人更视尼罗河为母亲河,尼罗河
对埃及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自建立古文明后,就分成上埃
及 (南部)、下埃及(北部)两部分,以孟斐斯古城(今开罗附近)为界。
古埃及文明是建立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的,象形文字的发明与湮灭,标志着
古埃及文明的开始与结束。
古埃及文明绵延三千余年,与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相比,埃及较少受外
敌入侵和民族变动之苦,古埃及居民自始至终属于一个民族,按其语言系统
所属,称之为哈姆人。后来西亚的塞姆人曾经一批批进入埃及,与哈姆人逐
渐融合,但其时已近埃及文明末期。
尼罗河流域,由于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土壤肥沃,物产丰富。早在公元
前4000年后半期,埃及人在阿姆拉文化时期已处在军事民主制时代,紧靠于
文明门槛的边缘了,出现了较大的城镇。紧接着,很快在格尔塞文化时期,
出现了最早的奴隶制小国,希腊人称之为“诺姆”,中译为“州”,在下埃
及尤其以涅伽达和希拉康波里为代表。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标志和徽章,都
崇拜自己城邦的保护神。
这些诺姆国家形成之后,便开始它们的争霸和统一战争。涅伽达和希拉
康波里首当其冲,很快便布下了战火的烟云。开始涅伽达曾一度占领希拉康
波里,但后来涅伽达失去了独立,成了希拉康波里的附庸。
后来,各小邦纷纷结成联盟,参与争战。联盟各邦都保有相对的独立性,
在交战中各邦都打着自己的旗帜,旗上的图像如狮子、鹰、朱鹭等就是各邦
的标志。“战场调色板”就曾描绘狮州联合鹰州和鹭州结盟对三角洲各邦作
战,俘获了许多居民。
在争霸过程中,南方的希拉康波里很快崛起,不但击败了主要对手涅伽
达,称霸南方,而且北进三角洲,想控制北部。在蝎王统治时期,希拉康波
里已成为南部各邦联盟的首领。蝎王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原则,残酷镇
压了国内反叛民众,然后率领自己的盟邦对外征伐,为他的继承者纳尔迈统
治埃及奠定了基础。
纳尔迈,就是美尼斯。在蝎王之后,纳尔迈的军事行动更加频繁。考古
学家曾经在希拉康波里发现了著名的“纳尔迈调色板”。调色板正面,纳尔
迈头戴白冠,右手高举权标,左手抓起跪在地上的敌人的头发。在国王的脚
下,还有两名敌人正在狼狈逃窜。调色板的反面,纳尔迈头戴红冠,和他的
随从一起巡视战场。他们的前面,横躺着十具被斩首的敌人的尸体。反面最
下部分,象征着国王的公牛攻破了设防的城市,正在践踏着企图逃窜的敌人。
调色板最引人注意的是,正面的纳尔迈戴的王冠是代表上埃及的白冠,反面
戴的王冠,则是代表下埃及的红冠,红白两冠戴于一身,这在日后的埃及历
史上一直都是表示全国统一的标志,而且有时两冠合一,被称为红白王冠。
调色板被认为是纳尔迈统一上下埃及的实证。
纳尔迈统一全国后,埃及进入早王朝期时期。其继任者,意为“斗士”
… Page 16…
的阿哈,其名字本身就带有穷兵黩武的性质。阿哈第一次把埃及的边界由纳
尔迈时代的赛勒赛拉扩大到厄利芬提纳,从而奠定了后来埃及南部边界的基
础。
第一王朝(公元前3100—前28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