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 >

第14章

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第14章

小说: 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元子本身的特征和其他所有元子的特征并没有显著的不
同,依然保持着接近极限的同一性,但是,元子之间的关系
作为元间实体就不再是全部等同了,有些元子之间还是相等
的,有些元子之间的关系已经不相等了。 


因此,元间实体出现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同一性和差异
性这样两种类型。 
1、具体的元间差异者 
a、物质实体之间的区别性使其相互作为差别者; 
b、相互作用和比较产生的新的差别者。 
2、具体的元间同一者 
a、当元子仅仅作为差别形式,仅仅作为相互作用的凝
结时,由于不涉及元子的差别者性,表现出差别形式的同一
性。 
例如:物理学中的玻色子的同一性。 
b、拥有同一元间的不同物质实体,仅就元间来说它们
是同一者。 

5。3。3 不继承就是变化 
元子既不是物质也不是元间,而是差别与差别者的直接
重叠和统一体,两者之间初始的对立统一关系还没有具体的
内容,因此是抽象和空泛的。 
由于元子同时具备差别形式和差别者这样双重的性质,
在不同的、不均匀分布的场合有时更多地表现为相互作用者,
有时则更突出地作为差别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当这两种性质开始分别获得不均匀积累并形成具体的
物质和元间实体的时候,在积累的形式中,物质和元间虽然
是差别和差别者两种形式分别积累的结果,但是,积累了的
物质和积累了的元间不再能均衡地直接继承元子双重性质,
物质和元间作为差别者和差别形式之间关系的发展只能把
原来差别者与差别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具体化,以具体的对
立统一形式作为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不能彻底继承就意味着发生了新的内容和变化,新的差
别形式产生了。 

5。3。4 元间的物质 

积累了的物质是元子分布不均匀形成的局部时空区域
或这种不均匀形式的相对凝结,相对稳定地作为一个单元或
集群,新物质是由至少两个以上的要素或素材构成的整体,
使这个整体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物质实体。物质是由物质构


成的,是由另一层次的作为素材或要素的物质组织成的。 
这样,就出现了素材和素材之间的关系这样两类因素和
实体。素材属于另一层次的物质,但是素材之间的关系和关
系方式显然不是物质,属于元间。 
尽管素材在参加到新的物质整体中之后,素材原有的性
质会由于这种新的关系而发生改变,但是,素材本身至少必
须保持各自独特的性质,互相之间保持相对分离,否则,一
旦素材各自的特性被彻底破坏,所有要素都融为一体,就没
有了要素,作为物质的整体也同时失去了特性,也就不再是
原来意义上的存在者了。 
另一方面,所有素材之间还必须保持相对紧密和稳定的
联系,一旦相互无限远离,失去了联系,这个物质同样也就
不存在了。 
这样,物质的要素之间必须保持既不无限分离又不无限
接近,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没有这种关系就不成其为物质。 
在对立统一关系的范围内,要素以及要素与要素之间关
系的具体方式和形式共同决定着这个物质的性质。同样的一
些物质要素以不同的关系形式、结构方式结合,这将使物质
整体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异样的要素以相同的关系形式、结
构方式组合也使物质整体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所以,决定物质性质和存在的因素是构成这个物质的要
素以及要素之间的结构这样两方面因素的对立统一。因此,
我们说物质是元间性的,物质是被元间规定的,元间是物质
的本质之一,因此,物质是元间的。 

5。3。5 物质的元间 
最初的差别形式是元子自己,由于元子之间差别形式的
同一性,仅仅同一的差别形式积累还是这个差别形式自己。 
元子作为差别者的不均匀分布以及不均匀分布的差别
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差别形式积累的原因。这样,差别形式
就必然和差别者联系在一起。差别形式是差别者之间的差别
形式,离开了差别者,差别形式就无从谈起了。 

具体差别形式是物质实体之间的差别形式。任何差别形
式都必须依赖于物质实体,作为物质实体的差别者之间关系


形式的元间实体,作为物质要素之间的关系形式的具体方式。
因此,物质差别者是元间实体存在的前提。除了元子本身外,
元间不可能最终脱离物质差别者而单独存在,因此,元间是
物质的。 

5。3。6“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的定义域 
如果说世界是差别者与差别形式对立统一发展的过程,
那么物质作为元子的差别者性以及元子差别者性状态的凝
结,作为一种新的差别者,是这个过程进展到一定阶段时才
出现的,物质和元间的对立统一也随着这个过程才出现。这
可以被看成是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关系建立的起点。 
当物质不再具有结构或者元间不再必须依附于物质差
别者的时候,物质与元间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也就不复存在
了,这一点可以被看成是这个关系的终点。 
在这两个端点间,世界的基本原则和势态是物质与元间
的对立统一。 
显然,物质与元间的对立统一是差别者与差别对立统一
势态内的一个特例,是以物质作为主要差别者时的特殊形式。 
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作为差别者与差别对立统一这个
初始势态下的新势态,并没有达到绝对取代和彻底否定初始
势态的程度,只作为初始势态的发展形式和特例与初始势态
并存。沿着这个新势态的开端,世界进化发展出了新的存在
形式。 

5。3。7 物质和元间关系的极限 
元间都由物质要素具体实现,物质都由另一层次的物质
以具体的元间形式组织而成,不存在离开元间的物质,也不
存在独立于物质的元间。有物质实体和元间实体这样两种存
在方式,但是却没有离开物质实体的元间实体,也没有离开
元间实体的物质实体单独存在的情形,任何实体和存在者都
是物质和元间的对立统一体。没有结构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
结构同样不可想象。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对立统一始终是双方对等和均
衡的关系。比如,一池水,水分子的量很大,但是结构很单
调,绝大部分都是重复的、同一的;而一组DNA链条,只有


微量的物质,却组织成了极其复杂的结构。在具体的实体中,
物质和元间这两种因素并不总是均衡的。 
在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原则有效的前提下,最大可能有
这样两种极端情形: 
1、物质成分趋近于无穷大,元间成分趋近于无穷小。 
2、元间成分趋近于无穷大,物质成分趋近于无穷小。 
这两个端点是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原则的两个极限,超
越这两个极限将会回到纯粹物质和纯粹元间状态,回到纯粹
差别和纯粹差别者的状态。 
在我们这个世界里,所有实体都处在这两个边界的范围
之内。通常,物质分量比重较大的被称为“物质实体”,元
间分量较大的则称为“元间实体”。 
我们可以利用抽象的方法排除对方,可得到单独的、纯
粹的、抽象物质或元间的概念,事实上,这只能是在某种程
度上暂时搁置或忽略了对方,并不意味着能真正脱离对方。 



第六章 元间的转移 

 

6。1 契合中的存在者 

6。1。1 共同的元间 
只有处于相互作用中的并且具有特定的是其所是者才
是存在者,这样,存在者首先是作用者,是处于相互作用中
的一个作用者。由于相互作用形势的不均匀,在特定的定义
域里,具体的存在者或作用者都只能直接和由全体作用者共
同组成的整体形势中的一小部分成员发生直接的、显著的作
用,在一个时间区间里只能主要直接接触到为数不多的一些
对象。对于具体的作用者来说,它不仅用自己的作用规定着
与其作用的这些对象的元间,而且也被这些对象的作用形式
所规定。 
可以把处于作用中的一个作用者作为一个实体,作为作
用的一方;把与之作用的其他作用者一并作为另一方,作为
前者的环境或生成条件。于是,当这个作用者以其所具有的
元间形式和与其作用的对象们共同组成的势态达成平衡时,
平衡中的双方就形成了一个新的实体,这是一个属于作用双
方共有的实体,这个实体的一个可能的特征是:至少在双方
接触的界面上双方可能共享着同一个元间形式。就如同空中
飘着的一个肥皂泡,肥皂泡的形状与它排开了的空气形状应
该是相同的,可以把肥皂泡与肥皂泡排开了的空气形状看成
是由这两个作用者共同组成的新实体,两个要素相互改变、
相互规定了对方,同时双方又相互区别着。但是两个作用者
的界面共同遵守着同一个形状和曲线边界,拥有同一个元间
实体。 

6。1。2 作用者的分离 
当一个作用者从原先的作用环境的势态中脱离,就进入
了新的环境,如果新的环境势态没有立即破坏和改变这个作
用者已经形成的元间,在一定时间内,这个作用者就能依然
记忆、维持着原先势态的元间。 

同样,如果原先的实体被分离出去一部分物质之后,其
余部分依然能够在一定时间里继续维持原有的元间形式,这


个实体实际上也记忆了原先势态的元间。 
当一个物质实体被分离成两边之后,双方都没有来得及
改变自己原有的元间形式,这就实现了元间的分离。比如,
把刚刚凝固了的塑料产品从模具中取出来后,产品和模具的
边界形状是相同的,同一个元间被分成了两个,被两个不同
的物质实体所持有。 

6。1。3 元间的契合与复制 
两个分离的物质实体虽然具有相同的元间实体,但是,
这两个元间实体却并不完全相同,突出的差别是两者的方向
相反,是互为镜像的,是对称的,或者说是契合的。分离的
结果实现的是元间实体的契合性的复制。 

6。1。4 元间的改变与复制 
模型: 
一粒子弹击穿了一块钢板,在钢板上留下了一个弹孔。 
分析: 
1、两个作用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作用之后又相互分
离。作用的当时,双方构成了一个共同的实体或事件,然后
又重新分为两个实体。 
2、作用者双方都大体保持了作用之前的基本性质,双
方的物质成分和物质的量都没有重大变化,只有少量的钢屑
挂在弹头上,少量的弹头碎屑挂在了钢板上。双方还有少量
的物质成分被作用过程中产生的高温所改变或挥发。 
3、钢板的质量和结构强度改变了弹头的形状;子弹头
的动能和强度破坏了钢板的结构,造成了双方各自元间的改
变。因此,钢板上留下的弹孔形状和弹头的形状相关,弹头
发生的变形和钢板的结构相关,两者的变形都和作用当时的
共同条件相关。 
撷取: 
1、双方都用自己的元间改变了对方,迫使对方按照自
己一方的结构方式重新排列。结果,使得自己的一部分元间
特征留在了对方之上,或者说,把自己的一部分元间复制在
对方之上。 

2、弹头的部分元间跨越了弹头和钢板这样两种不同物


质的限制,从一种物质以互补的方式复制到了另一种物质上,
实现了具体元间和具体物质的分离,这是一个革命性的进展。 
3、元间的改变和复制通过相互作用来实现,反过来说,
不通过相互作用就不可能实现元间的改变和复制。 
4、推广上述判断:所有的相互作用都包含双方元间的
较量和相互影响的效应,元间的复制是这种相互影响的一种
结果,是这种效应的暂时凝结和保持。 
5、复制来的元间和被复制者原有的元间共同形成了新
实体的元间形式,这两种元间的不同权重和比值形成了新实
体的元间性质。 

6。1。5 元间的转移 
模型: 
一个儿童在沙滩上奔跑,沙滩上留下一串脚印。 
分析: 
1、当脚丫还没有踏上沙滩时,沙滩表面是本征态的,
脚掌也是本征态的。脚的压力改变了沙滩表面沙子的分布的
状态,迫使沙子按照脚丫的形状重新分布; 
2、同时,沙子表面的形状也改变了脚掌的初始形状,
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脚掌的形状既不同于脚在空中的
形状,也不同于在鞋子里的形状,也不同于踩在地板上的形
状,而是一种特定的形状。是一种只当脚掌和沙子共同作用
才能形成的独特的、唯一的形状。 
3、当脚掌离开沙滩之后,沙子由于可能具有的弹性会
发生少许变形,但是已不可能自行恢复到没有参与作用前的
本征状态,将基本保持和脚掌作用中的那个特殊状态;脚掌
将基本恢复到本征状态。 
撷取: 
1、在这个模型中,除了脚掌带走的一些沙粒之外,没
有发生实质性的物质变化,元间的变化占了绝对优势。 

2、在双方元间的较量中,双方都“力图”改变对方,“力
图”把自己的元间复制到对方身上。但是,当作用结束时,
沙子不能恢复到未作用之前的本征状态,脚掌却成功地做到
了这一点。因此,脚掌对于沙滩的元间改变和复制是成功的,


而沙滩对于脚掌的元间改变和复制是失败的。这是一次不对
称的复制,基本属于单方向的改变。 
3、在作用过程中,脚掌的变形很小,基本保持了其本
征状态;沙子被重新布局之后不再有更多的变动,基本保持
和记忆了作用时的状态,以互补的方式保持和记忆了与脚掌
作用时的形状。 
脚掌记忆和保持的是作用之前的本征状态;沙滩记忆和
保持的是相互作用之后的状态。从而实现了脚掌的元间向沙
滩的单方向复制,实现了脚掌的元间向沙滩的转移,实现了
元间的转移。 


6。2 元间转移的条件与限度 

6。2。1 相互作用中的两种因素 
元子之后的一切事物都不是理想的质点,都是有具体结
构和内容的具体存在者,都是处于相互作用之中的作用者。
这样,相互作用不仅是普遍的,而且,相互作用都是具体的,
都是拥有具体构造形式的作用者之间的作用,是结构者与结
构者之间的作用,也是结构与结构之间的作用。 
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际上是结构之间的相互比较和
较量。结构的比较和较量将造成相互作用者们各自结构的改
变。 
设: 
仅有两个对等的作用者的理想模型。 
随着作用强度的变化,双方各自的“改变”会有很多种
可能,我们来看这样两种典型情形: 
1、双方都改变极少,都不发生质的改变,都保持自己
原有的物质要素以及基本保持要素之间原有的关系方式; 
2、双方都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各自都不能继续维持自
己原有的物质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原先分别属于各自
一方的物质要素成了双方共同的要素,原先分别属于各自一
方的结构方式被粉碎,物质的碎片和“结构的碎片”成了双
方共同的资源,双方组成了新的实体,形成了新的结构方式。 

这第二个结果中,双方的物质要素本身都没有发生改变


或者仅发生了均等的变化,只有物质要素之间的关系 —— 
元间要素—— 被改变了,新的元间产生了出来。 
这说明物质要素和元间要素在同一个相互作用的事件
中各自产生的反应并不完全重叠、不完全同步、不完全对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