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 >

第29章

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第29章

小说: 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是与生物的物质自我部分作用。生物实体对于对象的反应
也通过“物质外壳”发生。这样,生物实体的“物质外壳”
就兼顾了“接触”和“反应”两种环节。 
当这个生物体和对象发生作用时,位于外壳上的“接触”
功能首先响应;将从对象获得元间和物质内容传递到壳内的
“比较”环节里进行处理;由比较环节做出判断;并以判断
结果推动外壳之上的“反应”环节;通过反应环节的效应对
于对象物产生影响;对象物受到这个影响后,会发生相应的
变化;当这个变化再次被生物体的接触环节所捕获,就再次
被送到比较环节;于是,开始了第二次相互作用的循环。这
样,这个生物体和对象物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反馈链”。 
如果这个对象物也是一个生命体,那么,双方就构成了
对称的两个反馈链。双方首尾相连,双方获得的是同一个元
间,但是,双方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把对方视为外在对象的
“他”,把自己视为“我”。 

10。7。5 反馈链中的两种成分 

第二次循环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接触环节,也是对于对象
的感知环节,但是感知的对象和内容与前一次感知的对象相
比较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一次接触到的对象已经不再仅仅是
纯粹的对象的初始状态,而是被“我”作用过了的新的状态,


也就是说对象之中已经包含了我对于“他”作用的形式内容,
或者说包含了作用者自己的元间内容。这样,从第二次接触
中,我作为作用者的其中一方,所感知到的内容有两种成分:
一种是对象的元间成分,也就是对方的元间成分;一种是对
象对于我的行为所做出的反应,这里包含着我自己的元间成
分。我所感知到的内容是这两种成分共同构成的综合内容。 
这就产生了一个进展:自我在接触和感知对象的同时,
在获取对象元间的同时,通过对象获得了我自己过去曾经施
加给对象的部分元间。有可能实现自己对于自己的感知,自
己获取到了自己的元间,自己的元间也开始成为自己的对象。
就像在镜子中,看到的是我们自己的行为。 

10。7。6 内感官与外感官 
对于非生物的反馈体系来说,反馈内容中的两种成分是
混合在一起的同一种东西。比如,初等闭环控制装置所获得
的反馈信号取自控制效果,而控制效果的信息中实际上包含
着控制方的控制行为和被控制方的响应行为两种因素共同
作用的结果。 
反馈环节把控制方和被控制方两者联成一个首尾相接
的同一个体系,对于控制机器来说,机器自己不能区别“我”
和“他”,但是生物天然地具有这种区别。因为生物本身是
一个力图与外在世界相区别的自我。生物的进化朝向强调这
种区别的方向发展,就会将反馈的界面分得更清楚,更倾向
于将“我”和对象的接触、反应这两个界面分清楚,将从接
触界面、从感觉器官获取的信息中蕴含着的两种成分区别开
来,分清楚哪些是对象的元间,哪些是我自己的元间。 
要想把自己的作用形式精确地从对象的反应中分离出
来非常困难。有一个好办法,就是在自己的作用还没有发出
之前,或者在这个作用正在进行之中就对这个作用本身进行
“观察”和复制,保存和记忆这个作用的信息。然后再与获
取到的综合效应信息进行比较,两者相减,就可以区别出两
者各自的元间。 

这样,就必须建立针对三种对象的体系。一方面要实现
对于对象的元间获取,具备向外的感官、比较、执行体系;


另一方面还要对自己的势态、对自己反应本身也进行观察、
取样、复制存底,具备向内的感官、比较、执行体系;第三
方面是对上述这两种势态进行比较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可
能准确了解对象和自己的关系,才可能更准确了解对象,更
准确了解自己。 
这三套体系时而分别工作,时而协同工作,共同维持着
生命体的形式和生存。三套体系共同形成了高等生物的神经
体系,特别是中枢神经体系。 

10。7。7 自己知道自己 
生命体不仅要感知对象,了解对象的状态和性质,了解
对象变化的进程,还要了解对象对于自己的行为的响应程度
和响应形式,这就带来了新的任务,就要了解自己的反应行
为本身执行的程度和形式,以及这种行为与目标值之间的差
值,自己由于执行这些反应行为产生的变化,自己曾经做了
什么。总之,不仅要了解对象,还有必要实现自己对于自己
的了解,实现自己对于自己元间的掌握,自己的行为和关于
行为的记忆本身也成为了对象。 
因此,由接触环节演化、积累起来的感觉体系不仅针对
外在对象,也针对自我本身,尽管在功能上两者有交叉、重
叠之处,但是,毕竟还是分化形成了外感觉系统和内感觉系
统这两个相互分工的感觉体系。 
仅就内感官体系来说,生物肌体通过细胞、组织、器官、
系统的物质方式来实现,是一个物质的分化的体系,是内感
官的对象。内感觉体系发育完善的极端应当是将每一个细胞、
组织、器官、系统的行为信息全部收集、记忆下来。最终形
成一个关于这个生物机体全部过程和内容的元间的镜像体
系,这个镜像的元间体系,就是这个生物自己对于自己的
“知”,生物自己知道了自己形式。 
同样,自我的每一个行为都不是放任的开环系统,每一
个行为过程都处于闭环、可控中。肌体的行为都将直接与中
枢神经的元间行为相联系,于是,生物还自己知道了自己行
为。 

自我了解的最大的可能就是知道了自己的一切形式和


行为。 

 

10。8 元间的抽象 

10。8。1 两个自我的分化 
生命形式起源于有能力记忆自己的物质,一种元间依托
一种可以互补的物质实现自我复制,这时,物质与元间处于
直接的对立统一状态,这个物质就是以这种元间形式存在的
物质。最初,元间自我和物质自我以对立统一的形式组成了
一个可以自己复制自己、自己维持自己的生命体。但是,这
种维持和复制处于不断的变化和进化中。生命体发展的趋势
是具有更强同化能力、具有控制和掌握更多环境势态的能力,
把更多原来属于对象的环境势态即外环境转化为自己可以
直接操控和掌握的内环境。 
这种变化对于元间自我来说,实现的方式仅仅是元间容
量和内容的增加,这种增加所需的物质载体形式并没有变化,
载体物质的量也没有实质性的增加,元间自我原有的方式可
以适应和满足生物进化的需要;对于物质自我来说,情况就
大不相同。每一层次的进化,每一次扩张都会产生一系列物
质形式的改变和积累,这就要建立新的物质构造和设施,从
而形成分工严明、结构严谨、层层嵌套的物质大厦。 
物质自我和元间自我之间出现了越来越显著的差异,前
者的物质性与后者的元间性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和对照。 

10。8。2 具体自我与抽象自我 
过去,只有DNA之类的元间系统属于元间自我,但是,
内感官体系的充分发育,又出现了一个与物质肌体相对立镜
像体系,这个体系映射了物质肌体从形式到行为过程的几乎
所有元间,成为新的元间自我。过去,我们曾把物质肌体称
为具体自我,相对来说,这个映射的体系、新的元间体系也
是一个抽象自我。这样,与物质自我相对的就有了除遗传体
系之外的又一个抽象的元间自我。而以DNA为主要特征的遗
传体系只能与这个生命的物质形式相对应,神经体系构成的
元间体系还能与这个物质肌体的具体行为相对应。 

于是,对于发达的生命体来说,与物质自我相对应的是


储存在DNA等序列中的和主要储存在大脑等神经系统中的这
样两套元间自我。 

10。8。3 抽象元间 
任何一个实体都同时具有物质和元间对立统一的双重
意义。 
生命物质产生之后,出现了元间成分相对丰富和物质成
分相对丰富的这两种倾向,但是物质和元间的直接关系仍然
密切,还不能就这个实体本身来分离这两种成分。 
当生命体发展到物质自我和元间自我出现相对分工时,
元间开始趋向于抽象化。元间的实现移交给了物质自我代为
进行,生命体分化为具体自我和抽象自我两个部分。具体自
我的特点是物质的;抽象自我的特点是元间的。相对于具体
的物质自我,元间自我就成了抽象的元间。这是自然发展中
的一个重要的进展,实现了元间的相对抽象。 
我们曾经设定,自然中有元间和物质这样两个极限状态,
一切具体的存在者都处于这两个极限端点之间的某个具体
位置,都同时具备物质和元间这样两种性质。虽然我们不可
能得到没有元间的物质或者没有物质的元间,不可能达到这
两个极限中的任何一个,但是理论上却可能更大程度地接近
这其中的某个极限。 
接近极限的情形有两种:一是物质成分极大,元间成分
极小;一是元间成分极大,物质成分极小。 
自然界进化出了接近元间极限的新方式,这就是因抽象
自我与具体自我相对分离产生的抽象元间。 
这种抽象性首先相对于世界演化的历史和势态,相对于
世界势态的物质具体性。因为,这种元间实体是世界势态的
某种程度上的互补形式,是对世界演化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
件和势态的记忆,是用一种特殊的具体的物质形式记忆了的
普遍势态。其次,这种抽象性相对于物质自我,是物质自我
的元间表达形式,是具体物质自我的抽象形式。 

所谓抽象元间本身也是物质和元间因素的对立统一体,
所不同的是,其元间成分相对于作为载体的物质成分来说,
尽管抽象元间不可能最终摆脱物质载体,但是元间成分占了


绝对的优势,特别是相对于主要以物质方式实现自我目标的
物质自我来说,可以被认为是比较“纯”的元间“单体”,
是近似的“纯元间”实体。 
抽象元间之所以产生于生命高度进化的阶段,并不是物
质载体趋向于简单和消失,而是因为元间本身的积累达到了
与承载这些元间的物质载体相比而占据绝对优势的程度,这
种相对增大的差异映衬了元间的突出地位。 

10。8。4 元间实体 
对于DNA这类实体来说,仅仅就它们自己才是物质实体,
而相对于物质自我,就显得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物质实体了。 
因为,相对于物质自我,元间自我存在的意义是记忆自
我,是自我的目的性,是方法和程序,是“软件”。实现这
种记忆的物质要素都已经退居到工具和手段的次要地位,一
个元间用什么物质载体来实现和表达并不影响这个元间本
身,变化和发展中的决定因素是元间自己的内容和性质,而
不是物质载体的内容和性质。这就使元间相对于物质载体实
现了抽象,元间本身已经有资格成为相对独立的实体,成为
一个元间的团粒,成为了新的存在者。 
抽象元间产生的革命意义在于:世界自己发展到了接近
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极限的边缘附近,世界实现了在这个接
近极限的畛域里的展开。 
接近和到达对立统一的极限,意味着物质实体与元间实
体可能相对分离和有条件地独立存在。这导致了更多种类抽
象元间实体生成的可能。 
世界也生成了产生关于自己本身抽象形式的条件与可
能。物质与元间的对立统一从此出现了新的形式和内容。 



 

第十一章 感觉与记忆 

 

11。1感觉的进化 

11。1。1 一般感觉 
所有的存在者都处于相互作用之中,使得它们都互相天
然地“知道”其他作用者的存在,其中任意一个作用者发生
一个事件时,相互作用就会把这个事件传播到每一个其他作
用者,作用者接受和响应这种传播作用的过程就是最广义的
和最一般的“感觉”,或称为“泛感觉” 
相互作用传播速度的有限性使得作用者天然地“知道”
任何一个其他作用者行为和状况的“权利”变成了一种“承
诺”,只要时间足够长,作用者终究会得到这些信息;又由
于相互作用传播的间接性和作用者分布的不均匀性,一个事
件作为一种势态或实体,在传递过程中会发生变异,还可能
会被灭失,这样,作用者的“知情权”实际上已经变得很不
可靠了,已经变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可能性。 
感觉的实现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1、感觉者和被感觉者都事先具有自己“本底”的元间
结构和物质要素; 
2、感觉者和被感觉者双方必须处于相互作用之中,相
互成为对象; 
3、作用会导致双方的改变,特别是感觉者必然发生改
变。只有这种改变才意味着元间转移的实现,感觉者才“知
道”了被感觉者的元间。也就是说,当被感觉者的状况对感
觉者的本底状态发生影响,使得感觉者的本底状态被变化成
另一种新状态,感觉者通过比较这两种状态,就能发现这两
者之间的差别及其形式,就能“知道”被感觉者转移给自己
的元间。 
因此,最广义的感觉与被感觉就是相互作用本身及其结
果。 

11。1。2 元间输出者与接受者 

元间转移是相互作用中双方势态比较和较量所产生的


双方元间和素材的改变。改变的结局中拥有对方元间内容的
程度就是元间转移的程度。在对称的相互作用中,双方是对
方的元间输出者,同时也是对方的元间接受者。只有在不对
称的相互作用中,才可能出现一方主要作为元间输出者,另
一方主要作为元间接受者的情形。在极端不对称的条件下才
可能出现接近纯粹的元间输出者和接近纯粹的元间接受者
的情形。 
如果我们相信: 
我们这个世界发展的总趋势是从极端均匀和对称状态
向极端不均匀、不对称方向演变,而后又回到极端均匀状态
的过程;我们处于这个过程中的某一个位置,而且是总体均
匀形势中特别不均匀的一个局部区域;已经经历了均匀程度
不断降低的历史,我们现在看到的一切都是这种演变的成果。 
那么, 
元间输出者和元间接受者之间的分化就是一个进化过
程,是感觉者和感觉对象的分化过程。“感觉”这个概念所
涵盖的内容也因此而变化着,对于不同发展水平物种的作用
过程来说,感觉环节有不同的含义,表示的作用阶段和意义
都有所不同。 

11。1。3 感觉过程 
感觉的实质是感觉者与被感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形式
与结果,是因此而发生的元间转移,所以也是结构体之间的
“接触 —— 比较与判断 —— 改变”的过程。 
在最初始的相互作用中,这三个环节蜷缩在一起,是难
以分辨的同一个过程。随着物质层次的逐步积累和丰富,感
觉作为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也逐步地被分辨出来,逐
步发展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环节。对于高度积累和发达的生
命物质来说,这三个环节各自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环节,每
个环节本身又是以“接触 —— 比较与判断 —— 改变”的
过程来实现,形成了复杂的嵌套关系。 

一个个体在与势态的相互作用中,被势态以强制的方式
所塑造,被迫形成了与势态互补的元间形式;这个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