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程来实现,形成了复杂的嵌套关系。
一个个体在与势态的相互作用中,被势态以强制的方式
所塑造,被迫形成了与势态互补的元间形式;这个个体再与
其他实体相遇时,可能由于相互之间存在契合的环节而相互
连接,形成共同的、新的、更大的实体;也可能由于双方结
构的冲突导致分裂或形式转化;也可能出现一方的元间更多
地复制在另一方情形……。总之,最初的、积累程度较低的
普通物质之间的“感觉”就是相互作用过程本身。
因为这个阶段的物质各自保持自己元间稳定的能力仅
仅在于自己素材之间关系的确定性程度。自己还不能记忆自
己的元间,还不成其为“自我”,还没有条件“知道”自己
的改变。所以,作用着的物质自己没有条件区别元间的输出
者和接受者,无法区别感觉者和被感觉者。也就不存在通常
意义上的感觉。
11。1。4 有目的的感觉
进化到生命阶段的物质开始有能力记忆自己,并且有能
力根据这种记忆来复制自己,这种物质所进行的作用是有目
的作用。
最初的生命物质直接用其自我本身作为参与相互作用
的基础和身份,用自我元间的物质形式,用DNA、RNA之类
的物质片段本身的结构特征在与之发生作用的对象中挑选
出与自己契合的、互补的物质要素,这些物质片段本身的元
间结构作为自我的构件和素材的同时还作为自我对于对象
接触、比较和判断的依据,作为自我的感觉手段和途径。
自我这时仅仅在对象中寻找和挑选与自己元间结构相
互补的对象,只做出“是”和“不是”这样两种判断和反应。
11。1。5 判断超前
比如,即便是RNA这样很短的物质片段,因为是链状物,
比较也必定是一个依照一定次序执行的过程,是一个时间序
列。因此,自我做出“是”和“不是”的判断只能在比较过
程完成之后,不能在比较正在进行或还没有开始的时候。这
对于较短的物质链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对于较长的物质链条
来说就会产生很多麻烦。这就需要有“片头”和“名称”这
样的题目性标志,要有一个代表这段元间的“名称”与“符
号”,不需等到整个链条全部展开并比较完毕,只要比较段
落起始位置的特征就能大体知道这个段落的内容,比较的效
率就会大大提高。这样,比较的结果就可能产生在比较刚开
始的时间段里,判断被提前了。
另外,对于一个破坏性的对象,如果在与这个对象发生
全面、直接的遭遇之前,就从与对象已经先期到达的间接作
用中获得了对象的部分元间,从对象的部分元间中发现了对
象的主要性质,根据这种发现提前做出了反应,生存的机会
就能大大增加。
实体分布是不均匀的,它的核心区域与它的边缘区域即
它产生主要影响的区域之间有一定的时间差和空间差,与这
个实体发生作用的过程也是从边缘开始逐步趋向于核心区
域的过程,可以把与边缘的作用作为间接作用,把与核心区
域的作用作为直接作用。相对来说,间接作用以元间作用为
主,核心区域的作用以物质作用为主。这就为生命物质参与
相互作用提供了选择的机会。生命物质从自己与对象进行的
间接作用中获得了对象的部分元间,把这些元间作为将要开
始的作用过程的“片头”、“标题”、“特征”,首先对这些元
间进行判断,根据这个判断决定自己是否继续把与这个对象
的作用继续进行下去。
如果完整的相互作用是从间接作用开始直到直接作用
结束的一个全过程,那么,仅仅参与这个过程的前一个阶段,
在实质作用发生之前就预先知道了可能的结局,无疑有利于
生命的生存,这种利益来自判断超前。
11。1。6 两种目的的分化
生命物质的元间判断并不是要逃避所有的直接作用,而
是为了选择适当的物质作用,寻找相契合的物质素材和环境。
具有判断超前性的生物能获得更多生存的机会,使得这种判
断超前性成为生命进化的选择方向。
同一个作用过程被分成了两个段落,间接阶段和直接阶
段。间接阶段以元间获取和元间比较为主;直接阶段则以物
质作用为主。这两种作用形成了自我的双重目标,造成了自
我的丰富和分化,生成了专门用于间接作用的部分和专门用
于直接作用的部分,生成了以元间作用为主的器官和以物质
作用为主的器官。
在元间作用为主的这部分器官中,主要用来和对象发生
间接作用并获取对象信息的部分被称为感觉器官。
11。2 感觉的限度
11。2。1 感觉过程的物质性
一个实体对于周围其他物质和势态产生了调制作用,迫
使周边势态与之互补,使得周边势态被它的元间所影响,这
些被影响的势态和物质上被“沾染”了这个实体的部分元间。
要想得到这个实体的这部分元间,只需与其发生间接作用就
可能实现。
这个间接过程有两个实现途径:
1、从对象实体所影响的其他实体中得到对象实体的效
应,得到了对象实体与第三者作用的部分元间;
2、在与对象实体本身最边缘的部分的作用中得到它的
部分元间。
在实质性相互作用之初或之前就尽早了解对象的元间
成为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也成为各种生命自我的内容,感
觉器官是生命体这部分内容和功能的物质体现。
既然感觉器官被专门用来参与间接作用,它就应具备高
度灵敏和足够宽泛的感觉范围,尽可能更远、更宽广、更早
地分辨和发现对象,尽可能准确捕捉到对象的蛛丝马迹。
与所有的元间转移过程一样,只有通过物质的相互比较
才可能实现元间转移,感觉过程也是双方比较和产生改变的
过程。
设:
参与比较的甲方是对象实体在势态中造成的间接影响,
或者是对象实体最边缘和最突出的部位;参与比较的乙方是
感觉器官的本底元间和本底结构。
那么
甲方的作用到达乙方,和乙方的本底结构相互比较,当
甲方的作用强度超过乙方保持自己本底元间稳定的能力时,
乙方的本底元间发生改变,被甲方的元间形式所调制,乙方
的本底元间变成了甲方的元间形式,元间转移就实现了。
总之,感觉过程说到底还是一个物质过程,但这是间接
意义上的物质过程。和实体之间的直接作用相比,感觉过程
主要是元间转移过程,是具有较低限度物质性的元间转移过
程。
11。2。2 感觉的局限
生命体是与势态相互补的实体,但是生命个体的物质外
延与元间内容都远远小于环境势态,生命对于势态的互补只
能是局部的,不可能对环境中所有的元间实现互补,也就不
可能对环境中所有的元间进行转移。一种生命只需要势态中
很少一部分环境作为自己生存的条件,只与这一少部分势态
契合就足以维持自己的生存。所以,这时,生命对元间的需
求是有限的,仅仅以维持生命的延续为限。由此形成的感觉
器官也是窗口性的,有选择地摄取元间。
感觉器官的本底元间规定了它获取元间的种类和程度,
因此,每一生命物种、每一个具体的感觉器官都只具有有限
的感觉窗口,从环境中仅仅摄取自己这个窗口所允许的一小
部分元间,只能获取自己本底结构所能响应的那一部分外来
的元间。
复杂生物的感觉器官出现了高度分化,每一种器官专门
对一个领域里的元间形式敏感,所有感觉器官获得的信息由
中枢神经系统汇总和处理。即便如此,所有感觉器官的总合
依然远远小于环境势态中元间的种类和范围,还只能是选择
性的元间转移和元间摄取。
每一种生命都有与自己生存势态相关的独特的感觉器
官,生物利用自己全部感觉器官的本底元间所能够获得的环
境势态的元间只能是环境势态里所有元间中很少的一部分,
只能是那些有可能与其本底结构发生契合关系的那一小部
分。比如,鸟类的视觉具有紫外波段的识别能力,是由四种
基色构成的四维系统,人只有三维,狗只有两维。实际上,
绝大多数的相互作用形式都在现有生命形式的直接感觉能
力之外。
11。2。3 本底元间的固执
元间转移过程是双方各自物质结构之间的比较和较量,
甲方对乙方造成的最终影响和后果才是实现了的元间转移。
这样,理论上,作为元间接受方的乙方不可能原原本本地接
受甲方的全部元间,所得到的结果是双方较量后产生的综合
结果,是双方元间混合形成的新势态、新元间。
对于乙方来说,它自己没有办法直接区分哪些是甲方的
元间,哪些是自己的元间,这是同一个物理事件,是无法区
分的同一个元间。感觉器官实现的元间转移都是被感觉器官
自己的本底元间的“固执”所干扰了的元间副本,加进了本
底元间自己立场上的“理解”,是一个变了形的新元间。这
个新元间同对象元间并不完全相等。
11。2。4 作为存在者的感觉
当观察者还没有与对象发生相互作用时,或者说当
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没有引起双方的反应和改变时,双方
还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对象,对象关系还没有建立。就是说,
相对于对方,两者都不在其所在,双方都不可能知道对方的
本征元间,甚至不知道对方是否存在,这时要说对象是否“存
在”仅仅是一个信念和假设。存在关系只有在双方相互作用
实现之时才在其所在,才有条件知道有一个对象存在,进而
才可能知道对象的是其所是,对象才开始变得有意义。因此,
只有通过感觉才能建立对象,对象才因此而成为相对于观察
者的存在者。在此条件下,可以有这样一个命题:感觉也是
存在者。
不仅如此,既然元间转移是相互作用过程,是作用
双方都必然发生改变的过程,元间接受者的本底结构对于元
间发出者的改变就不是可以完全忽略不计的因素。当双方的
能级水平相接近时,感觉者的本底结构就可以改变被感觉对
象的结构。就像试图用自己的触觉去感受一个肥皂泡的表面
温度一样,感觉过程会直接改变对象的性质。这时,肥皂泡
对于眼睛和手指是不同的存在者。对象的是其所是取决于观
察者的观察行为,这就意味着对象的存在方式取决于观察者
的观察行为。在此条件下,“感觉也是存在者”。
对象旧的性质和元间在观察中被影响、被破坏,新的性
质在观察过程中产生,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共同构成了一个新
的元间体系。这个新实体是由感觉过程才产生的,既不是对
象本身,也不是观察者本身,而是一个作为第三方的新的实
体。在此条件下,“感觉也是存在者”。
11。3 感觉素材的记忆与抽象
11。3。1 感觉的目的
通过间接相互作用,感觉器官获得的仅仅是对象对于势
态中其他物质过程调制和影响产生的间接产物;得到的是对
象最边缘部分的间接作用,是这两种间接作用对于自己的影
响。显然,感觉器官的兴趣不是获得这种间接物本身,而是
要从这种作为媒体的间接物中分离和抽象出这其中携带着
的对象本身的元间,把对象调制其中的元间分量重新解调出
来,还原出这个对象自己的元间。
感觉器官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剥离对象的物质成分,从对
象或者对象的间接影响中分离出其中携带着的对象本身的
元间,抽象出关于对象的“纯元间”。
11。3。2 从感觉到记忆
感觉器官所面对的对象大多都是运动和变化着的时间
过程,感觉器官自己则是相对固定的实体,或者说是一种与
对象之间时间、空间尺度相差较大的物质实体。不变的实体
面对变化着的对象,感觉器官必须也是时间性的。通常,感
觉器官用“分时制”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感觉器官每过一
个时间间隔对对象取样一次,把每次取样得来的元间存储起
来,再将已经存储了的元间片段的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与对
象运动情形基本相似的运动变化着的相对完整的元间过程。
这就产生了一个需求,感觉器官在完成一次取样之后,
必须把得到的元间实体转移出去,把这个元间存储在另一个
地方,以便腾出位置进行下一次取样。用来存储元间实体的
装置就是记忆器官。
对象的元间通过感觉器官的作用,已经从对象的物质性
中解调与下载,已经成为了片段的、近似的、抽象的元间,
所以,从感觉器官转移到记忆器官的元间已经开始脱离对象
原有的具体物质载体,成为抽象的元间。
只有脱离了感觉器官,进入记忆器官之后,从对象到认
识主体的元间转移才算实现,因为只有离开了感觉器官之后,
转移来的新的元间实体才脱离了与对象自身过程的联系,成
为认识主体中相对独立的内容。
11。3。3 四种记忆形式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涉及了三种记忆形式。
一般记忆形式。
物质个体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对于生成自己的势态的
记忆,是个体在脱离生成自己的原来势态之后还能在一段时
间里继续保持着在生成自己的那个势态中时的元间特征,这
是最一般意义上的“记忆”。这种记忆依靠组成物质个体的
要素之间关系的确定性程度以及这种确定性程度与新势态
之间的契合程度来维持。记忆的形成和维持也取决于这两方
面的因素,个体本身对自己的状态没有自觉,也没有限制。
生命自我的记忆形式。
基础生命体在上述一般记忆形式之上增加了新的限制
性条件,把生成自己的初始元间的势态永远带在身边,用自
身互补的方式,自己为自己提供了记忆自己的模板。一方面,
只有与自己契合的素材才会被选择,通过两次互补,选出的
素材都是和自己一模一样的相同物质;另一方面,由于自己
就是自己的势态,这些素材的排列也和自己一模一样,生成
自己的初始元间的势态就成了自我本身,从而以复制自己的
方式实现了对自己的记忆。这是生命体的“记忆”,典型的
生命体记忆通过DNA方式实现。
抽象记忆形式
以上两种记忆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以特定的物质素材记
忆特定的元间内容,更换物质素材的种类和排列顺序就不可
避免地使元间内容发生变化,因而都是具体的元间形式。
感觉器官用分离和抽象方法得到的元间是抽象元间,是
纯元间。所谓抽象并不是指元间内容的抽象,而是指元间形
式的抽象。只有当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元间被转移到记忆器官
之后,这个元间才得以最终脱离了与对象的相互作用,成为
相对独立的实体,才最终使得元间内容不再依附于特定的物
质载体,物质载体的性质不再对元间的内容构成限制,使得
纯粹的元间实体成为可能。记忆器官实际上通过大脑神经元
之间构成的连接方式具体实现。
生物个体之间通过相互交流,可以将抽象元间在个体大
脑之间转移;也可以将抽象元间转移到绳结、铜器、石碑、
竹片、纸张、硅片、光盘等等任何外在的物质载体上。这是
第四类元间记忆形式。
总之,所谓记忆就是相对凝结,物质的相对凝结形成物
质实体,元间的相对凝结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