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第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它分支的领域,获得了其它分支中的元间,拥有了先天范
畴中所没有的新范畴。
13。4。5 自然范畴和人的范畴
在“我们这个世界”的定义域中,所有的范畴都以具体
的方式,以差别与差别者对立统一的方式具体地存在着,世
界本身就是世界范畴的存在方式。只是由于层次性差别的积
累,才表现出不同层次范畴之间一般性程度之间的差别,一
般性程度更高的范畴表现得更抽象一些。
从上述基本原则开始,差别者与差别的对立统一发展出
了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的新形式,进而出现了物质与元间的
相对分离,世界中以具体方式存在着的各个层次的范畴被抽
象出来,被转移出来,被以另外一种物质载体所复制和存储,
世界的范畴被世界自己的某些部分以某种程度的抽象形式
所复制,世界的范畴的某些部分的具体内容开始有了自己抽
象的存在形式。
自然范畴是以具体的方式实现着的自然势态和自然规
律;人的先天范畴是自然中的一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以互补
角度对自然环境本身某种程度上的复制和拷贝,特别是以元
间实体的近乎抽象的形式存在着的自然范畴。也就是说,自
然范畴有两个版本。而人先天所具有的版本仅仅是自然进化
树中的一根枝条,是全部自然范畴中微不足道的一个章节或
一个页面。
当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进一步向不均衡方向发展和积
累,直到“人”这种特殊的生命物质出现,人进一步实现了
对于范畴的抽象。利用了从遗传物质中继承来的先天范畴,
利用根据这些范畴生成的认知能力,从对象世界中感知、转
移、摄取外在性的元间,把外源性的元间同自己的先天元间
相比较,从而把更多的、遗传物质中所没有的、先天范畴中
所没有的更多其他分叉中的势态进行抽象化处理,扩充了抽
象范畴的范围。后天的元间逐渐丰富、积累起来,也开始成
为一种能力和规范,反而发展成为进一步深入理解先天范畴
和自然范畴的立足点和工具。
尽管先天范畴是后天元间生成的条件,但是后天范畴终
于发展到了大于和多于了先天范畴的程度,并且把先天范畴
本身也作为了对象,先天范畴和后天范畴互相成为理解对方
的立足点和工具。自然界通过人实现了对自己的范畴以及自
己的势态和实体的理解和认识,世界正在实现自我意识。
这时的范畴除了以具体的势态存在,以DNA等遗传物质
载体存在,还以人的意识状态存在,以构成人的意识状态的
那些物质形式存在。当这些以神经细胞之间联系方式存在着
的元间被转移出大脑后,可以经过人与人之间传媒介质,变
化成概念的符号,记录在绳结、兽骨、青铜、竹片、纸张、
计算机硬盘里……,总之,可以用任何具体的物质载体去记
忆、存储范畴的抽象形式。范畴可以以任何具体的物质形式
保持自己抽象形式的存在。
13。3。6 人“颁布”的范畴
当我们初步厘清了逻辑的起源、范畴的生成和积累、人
所拥有的范畴的生成过程之后,就很容易理解康德“哥白尼
革命”的意义。
在康德看来,人的先天范畴中已经含有了世界全部洪范
的“文本”,人有权向世界颁布这些范畴。
现在看来,人的先天范畴仅仅是人所经历的生成过程的
势态互补性的元间。由于人的生成过程的起点也可以追溯为
世界的起点,所以,人的先天范畴中包含了最基本的范畴,
包含了世界最一般的原则。
但是,人毕竟仅仅位于世界成长大树中的一个分支和枝
杈,人先天只能拥有自己所在枝杈上的经历,并不天然地拥
有其他分支中的元间。人先天所拥有的范畴除了最基础层面
的内容之外,对其他分支领域无效。人没有能力也无权直接
向没有“管辖权”的领域颁布范畴。
人对于自己没有经历过的其他进化分支的范畴的了解
有两个来源:
一是先天判断能力;二是通过后天元间转移形成的后天
判断能力。
人虽然只能处于生成自己的势态之中,但是却拥有最基
础的范畴,拥有不同层次的一般性元间,先天地具有操作和
使用这些元间的能力。注意,这种先天判断能力仅仅是一种
不断积累和相对成熟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后天中使用的。
从基础层面的逻辑中可以推断、演绎出这种逻辑所允许
和禁止的各种可能性,我们现在所处的势态仅仅是这所有可
能性中的一个分叉、一种选择。根据逻辑的规则可以模拟进
入另一个分叉,可以推理、猜测出在其他分叉中的大致情形。
因此,除了最基础的层次之外,人向自然界颁布的范畴
实际上是在假设势态仍然维持不变条件下的试探性行为,除
了基础层面之外,并不都是先天范畴,更多时候是后天获得
的范畴和自己的假设、推理和演绎产生的。
假设、推理、演绎、实验、试验和判断属于人的后天思
维和实践过程。
在康德看来,人向自然界颁布范畴就是人为大自然“立
法”。其实,“法本身”依然来自大自然,属于大自然自己的
势态。但是,大自然自己掌握和拥有的“自然法”都是具体
的存在形式,而人向大自然颁布的法是抽象的法,是势态的
抽象形式。就如同法律是对社会实际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抽象
一样,人为大自然制定的法则是人从大自然中传承和抽象出
来的一般原则。
仅凭具体层次直观的先天判断,人不能知道地球是圆的,
就像王夫之批评利玛窦的那样,不能想象在一个圆球上生活
的情景。同样,现代人也难以形成一个电子和无穷远处的另
一个电子的状态处于纠缠中的直观印象。这需要动用更深层
次的范畴。
人虽然只能处于生成自己的势态之中,只能拥有对于这
种势态的适应,但是,世界是普遍联系着的,当人的活动能
力开始冲出生成自己的基础环境势态,涉足更大的领域时,
就到达了其他分支的领域,比如环球航行、登陆月球、深空
探测等等。人从新的势态中获得了其他分支的元间和范畴。
大自然表现出的树形进化、积累的势态,说明大自然本
身不是均匀的,也许是因为受到了物质唯一性的制约,受到
了相互作用过程性和速度有限性的制约,没有实现所有的可
能性,或者说不能一开始就实现所有的可能性。只能通过积
累发育的过程逐步实现更多的可能性。但是,对于实现了纯
粹元间化了的范畴来说,纯粹元间要素之间组织和排列的可
能性超越了上述限制,因此,就具有了实现更多可能组合样
式的条件。如此说来,人颁布的范畴,所实现的组合形式的
种类、样式可能要比大自然本身用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方式
实际已经实现了的组合种类、样式要多得多。
第十四章 自我与自我意识
14。1 自己比较自己
14。1。1 反馈与判断
所谓比较,是两个实体之间的较量,元间的比较就是两
个元间实体之间的对比,通过对比,凸显出双方共同的部分
和相异的部分,找到双方的“元间差”。元间差有两个极限,
一个是双方的元间差等于0,说明两个元间是同一个元间;
一个是双方的元间差等于1,说明这是两个不同的元间实体。
在这两个极限之间是具体的元间差别形式,是两者之间具体
的结构差。
“自己和自己的比较”并不是指同一个元间实体自身的
比较,因为这样只能得到 a = a 这样唯一的答案,而是指
同一个元间实体在不同时、空条件下产生出的各种新形式之
间的比较,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这个实体的元间变化。一个
实体所发出的反应和行为,从元间指令转化为物质行为,再
变成与对象的作用,这个过程是否会发生畸变只有通过反馈
才能验证。感知器官捕获到这个环节中的元间之后,自己并
不能做出判断,要将这个元间反馈到比较环节,同原先发出
的、依然保存着的元间指令进行比较,从这两个元间之间的
差值中才能判断元间指令执行过程中是否产生畸变以及畸
变的程度和形式。由于参与比较的两个元间实体同属于一个
行为主体,只是同一个行为主体不同时空阶段中的元间实体
相互之间的比较,所以是自己与自己的比较。
14。1。2 判断的基准和装置
自己与自己的比较,就是要把自己的某一个阶段的元间
实体作为比较和判断的标准,把自己的另一个状态的元间作
为被比较的对象。
这就要有适当的存储方式将这个判断标准保存下来;如
果参与比较的元间是一个时间过程,是一个不能和感知过程
完全同步的复杂元间实体,就需要有缓冲存储装置来弥补感
觉器管和比较器官之间的时间差,暂时存储被比较元间;如
果,两者之间进行的比较不是简单的逻辑运算,而是结构的
比较,还要有专门的存储器来保存比较的程序和规则;此外,
还要将比较运算的中间结果和最终结果分别存储起来。
比较环节由一个运算器和一系列存储器以及控制系统
装置组成的系统。用于自身元间比较的系统和用于对象元间
比较的系统原则上没有什么区别。
14。2 自己控制自己
只有通过控制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对于对方的干涉和
影响的方式和程度,才能达到控制和改变对方的目的。因此,
所有的控制环节都必须首先实现对自己的控制,实现自己控
制自己,然后才将自己的动作和行为传送到控制对象。
这样,控制过程实际上是两个阶段:对于控制行为的控
制;对于控制对象的控制。简单的控制系统通过对象对于控
制行为的相应形式来判断控制行为的状态和效果,是等到上
述两个过程都发生完毕之后才对作用结果进行取样,是两个
过程合二而一的控制。复杂的系统则需要将两种成分区别开
来,在控制行为刚刚开始与对象发生接触时就要对刚接触时
的作用状态取样,形成闭环,从而近似地实现对于自己行为
的了解和控制。
14。3 对立统一中的自我
由于自我的结构性,自我内部实现的闭环和控制是自我
中的一部分对于另一部分的接触、比较和反应,自我中的一
部分将另一部分作为了对象。
自我被分析为相互对立着的对象,对象之间的差异最大
的极限是一方无限大,另一方无限小;两者之间差异最小的
极限是双方相等或对称。
对于基本对称的两个部分来说,所谓 “自己知道自己、
自己比较自己、自己控制自己”,实际上是两部分互相知道
对方、比较对方、控制对方,只有在与对方的对比中才能知
道自己,只有在与对方的对立中才有自己的存在。因此,并
没有纯粹的“自我本身”,只有两个对立统一者的相互“知
道”对方,只能从对象中确立自我。真正的“自我”并不是
对立双方中的某一个,而是两者以对立统一方式构成的整体。
如果可以把知道、比较、控制的全过程称为“意识”,
自己知道自己、自己比较自己、自己控制自己的全过程就是
自我意识的过程。不过,“意识”这个词特指元间行为,而
控制过程是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的,只有当控制过程与控制
内容偏近于元间极限时,元间成分与物质成分充分分离时,
意识本身才成为相对独立的实体。
无论如何,控制的过程是一个反应的过程。
14。4 反应
14。4。1 主动反应
一般的“反应”是指相互作用中的实体在与对方势态较
量过程中双方都不得不发生的改变。
随着生物的进化,接触 —— 比较与判断 —— 反应与
变化这三个环节也不断分化,反应环节变成了相对独立的环
节,成为生命物质对于外在势态或实体作用产生的对策性的
变化和动作。
而且,由于元间转移能力的发育,生物可以在环境势态
对自己产生实际的、直接的作用之前就用间接方式获得这种
作用的趋势,提前就判断出了这个作用可能产生的后果,促
使这个生物提前作出有利于自己的、符合自己目的的动作和
反应。所以,生命物质的反应比普通物质的反应发生了根本
的进步,由被动反应进化到了主动反应。
主动反应相对于被动反应和盲目反应而言,其特点在于
它的目的性和意向性。
生命的个体出生之后,依照一个事先规定了的目标发育
和成长,并不特别在意和顾忌环境的情况,生命中的先天程
序已经默认和假定自己与环境势态是契合的。
14。4。2 目标与差值
生命的本质在于自我。生命物质是预先规定了自己元间
形式和物质形式的特殊物质,规定了构成自己的物质团粒的
性质,规定了实现自己生存的过程,这种规定就是自己的目
的。生命的过程就是实现这个已经规定了的先天元间的过程,
是实际展开这个先天元间的过程。
这样,生命的过程就不仅仅是对于环境势态的适应,同
时还要求环境势态适应元间自我,只有两者之间达到平衡,
达到相互容纳,生命才可能生存,生命的先天元间才可能实
现它的展开。
由于生命物质的先天元间本身是环境势态的产物,先天
地具有与环境势态相当程度的契合关系,所以,在宏观环境
势态的变化不是很大的条件下,两者是基本适应的。但是,
先天元间中并没有事先存储所有的势态可能变化的细节,只
有一般性对策和原则以及一小部分必备的细节方案,应对更
多细微变化的对策需要由生命个体在后天的生活中根据一
般性原则具体地生成。
最初,感觉器官从环境势态中摄取到的元间实际上是环
境实体与物质自我相互作用产生的相对信息,是双方相互作
用的势态与结果。这个势态的元间被用来与先天自我中的目
标元间进行比较。如果没有差值,说明物质自我与环境势态
的适应情况符合先天元间的预期和设定,三者之间是适应的;
如果出现了差值,就说明物质自我与环境势态目前的关系不
符合先天元间的设定,说明现实的情况与目标值之间出现了
差值。
减少这个差值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改变势态,一是改变
物质自我的行为。但是,改变对象势态的过程实际上也只能
通过物质自我的行为来实现,所以,自我只能通过调整自己
的反应来实现减少差值的任务。
14。4。3 维纳反馈
通过比较环节发现了差值,由反应和执行机构来实现减
少差值的任务,把元间差别转变成消除差别的具体物理行为。
但是,执行机构最初并不知道自己的反应在多大程度上是合
理的,多大程度的反应才能达到既消除差别又不过分,又不
产生因为“超调”引起的新误差。这只能等待反应行为产生
了结果之后,从对结果的再次比较中才能得到矫正。
于是,反应就不是一个一次性的行为,而是一个反复的
过程:
反应行为造成相互作用势态的改变; →→ 感觉器官对
变化中的势态进行元间提取; →→ 把提取到的元间与目标
元间进行再比较; →→ 根据差值的趋向和大小再次发出反
应行为; →→ 直到差值最后减小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反应具有维纳控制理论中典型的负反馈系统的特征,是
一个包含检测环节、基准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