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 >

第38章

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第38章

小说: 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预案的势态变局的能力。 

14。6。2 后天自我 
先天自我赋予每个最初生命体的是一般性的生存欲望
和能力以及最基本的具体生存策略,并没有包含这个生命体
实际可能遭遇的所有复杂情况的预案。对于新遇到的势态,
个体的生命要根据原则和范畴生成具体的对策和反应,反应
行为与对象势态相互作用之后形成了个体的生存经验,经验
是对势态的适应和了解,同时也是自己的反应形式与势态相
互作用的实际比较和效果,因此,经验也是势态元间的互补
形式。 
经验的积累成为了个体的行为规范;经验成为比较环节
新的判断标准;成为了个体生存的具体方式与目标。于是,
生命的目的性就在先天的基础上增加了后天的目标,生命的
目的性得到了发育和发展。 
先天目的与后天目的共同构成了后天自我,后天自我是
先天自我在后天经验中逐步发育和积累形成的,自我除了实
现先天自我的原则义务之外,还要实现与自己实际生存着的
势态环境相互补的后天自我赋予自己的具体生存原则与目
标。 
后天经验的积累形成了后天的自我。因此,后天自我是
伴随个体生命进程而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14。6。3 经验与意识 

如果说后天自我是由经验的积累而形成,那么在生命个


体的初始阶段,还没有足够经验时,后天自我就还是空泛的、
没有内容的。 
当第一个接触——比较与判断——反应与变化的循环
完成之后,自我得到了第一个经验,后天自我奠定了第一根
桩基。第一个经验实体(简称经验1)被送往“经验库”寄
存。这就改变了原来自我的内容,改变了参与相互作用的主
体 本身的性质。 
第二个接触——比较与判断——反应与变化过程的循
环结束之后,经验库中寄存了经验2。这时,主体已经具备
了由先天经验和后天经验1与后天经验2这样一些新的内容,
再次参与相互作用时,作用的主体将是这些新内容共同组成
的新主体。 
依此类推,经验库中的经验不断积累起来。 
先生成的经验成为以后比较与判断环节的基准和参考
点。每当感觉器官送来关于势态的元间之后,不仅要从先天
概念库中选取匹配的概念,还需要从经验库中挑选相匹配的
经验作为候选的反应方案。这时候,就要有对于经验本身的
识别和评价,要有对于经验库中经验的认识和了解,还要有
对于经验1和经验n之间差别的认识和了解,我们把这种对
于经验间差异的了解称为一种“意识”。 
这时,经验实体相互之间成为了对象,成为差别者,只
有通过这两个差别者各自元间的相互比较,才能发现经验实
体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说,比较和运算过程就是“意识过程”。 
显然,意识的产生又是一次革命性的进展。这个进展的
内容在于,参与比较的不再仅仅是外源性元间,而是由包含
了对象元间、自我反应行为以及反应效果整个循环全部内容
构成的经验实体,比较者不仅由此掌握了对象元间,还掌握
了自己与对象势态的适应、互补的方式和程度,更主要的是
了解了自己行为的产生过程以及行为效果之间的差异。换言
之,不仅仅了解了对象,更重要的是了解了自己,自己了解
自己就是自己意识自己。 

14。6。4 经验对于经验的意识 


经验是形成经验的基础,如果把每次经验的过程都记忆
下来,经验就能一层层地积累,逐渐构成经验的体系。 
先天具备的类似冯。诺伊曼模式的意识体制,不仅针对
外源性元间,也针对将要产生的经验体系,对经验体系中的
每一个经验、对作为元间实体的每一个经验进行同样的抽象
过程,抽象出一般经验,分离出具体的经验。 
这种处理过程已经离开了先天目的性的基础,已经站在
了后天经验的新的目的性基础之上,用过去已经形成的经验
去比较后来进入的经验,是在用前、后两种经验进行比较。
既然已经把发现经验之间差异的过程定义为意识过程,那么,
在经验积累的初期,经验对于经验的意识,是用旧经验对于
新经验进行比较和意识,是发现两者之间差异的过程。 
当经验充分积累之后,经验库中形成了一系列的经验体
系,每一套经验都作为一个元间实体被存储;每一个经验都
是由层层嵌套的规则程序以及实施这些程序所需的具体细
节的复杂体系。 
经验就是后天自我,经验是积累形成的,后天自我也就
是积累形成的。经验是多元的,后天自我也就是多元的。不
同的经验就是自我中不同的单位。 
比较两个经验体系之间的差别,实际上是站在一个经验
实体的立场上观察另一个经验实体,是以发现这两个经验实
体之间差异为目标的相互意识过程。 
站在一个经验体系的立场上比较观察另一个经验体系
就是一个后天自我对于另一个后天自我的比较与观察,是一
个经验体系对另一个经验体系的意识,就是自我对自我的自
我意识。 

14。6。5 自我意识 

先天的自我来源于遗传,一切都是事先规定了的程序,
是一部“机器”,自己不需要知道自己,自己没有自己对于
自己的意识。先天自我这部自动机的操作权属于自然,属于
程序,哪一个寄存器地址中的元间同哪一个地址中的元间进
行什么样的运算,由控制器中已经天然存储好了的、固定的
程序所决定。就像我们面前的计算机或者初生小海龟一样,


依照事先注入的程序作“机械”运动。 
后天自我由经验的积累而形成,形成了新的规范,规范
和经验也就是一套程序,是应对相同或相似势态的具体解决
方案。经验的程序和规范逐步夺取了部分控制器,逐渐成为
新的控制者,开始更多地主导着整个自我参与势态相互作用
的过程。 
由于经验的多元化,自我也是多元化的,多元化的自我、
许许多多经验体系形成的自我共同处在一个以先天自我为
基础的统一体中,共同掌控着同一个生命体。所以,后天自
我是众多经验实体的对立统一体。 
自我意识是所有相关经验实体之间竞争和比较的场所,
是各种经验自我互相竞争控制权的评估过程,是各种经验自
我争夺标准制定权的过程,这两种权力是产生决策的基本前
提。因此,决策的生成也是一个达尔文反馈的过程。也可以
粗略地说,自我意识实际上是由众多经验的自我体系以达尔
文反馈链的方式构成的竞争性元间实体。 
与先天自我不同,后天自我、自我意识的载体不是DNA
之类的遗传物质实体,而是这些遗传物质指导下生成的生命
个体本身,更典型、更极端的是生命实体的大脑组织,是大
脑中神经元细胞组织之间形成的、相对凝结的联系方式。自
我意识这样的元间实体依托于由这种联系构成的间接的物
质实体而作为存在者。因此,自我意识只相对于自我意识本
身才有本征意义。 

 

14。7 种群自我 

14。7。1 个体的两重性 

个体以各自的元间、结构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环境中,
在特定的势态环境中共同结成了一个相对的集体,就形成了
这个集体自身的结构和元间,这是不同于组成这个相对集体
的每一个个体的新的势态和元间。参加了这个集体的个体不
仅要面对每一个同处于一个整体中的其他个体,同时还要面
对由于自己的加入才形成的集体本身,集体成为独立于个体
的存在者。个体与其他个体,与集体、集体中的每一个个体,


与所有个体都处在“多维的”相互作用之中,都处在改变对
方并被对方改变的双重角色中。个体的元间成为生成、影响
和决定集体元间的因素,反之,集体也成了改变个体元间的
重要因素。 
个体处于与其他个体的对立统一之中,处于与集体的对
立统一之中,相互影响和决定着对方。如果这种影响和决定
被记忆,就形成了个体本身的性质,形成了对于其他个体的、
对于集体的互补性的元间,这种对于外界势态元间的互补性
元间成为了个体本身的性质,至少成为个体所有性质中重要
的组成部分。 
这样,个体本身作为一个整体自身,要维持自己内部的
对立统一关系,保持组成自己的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形式;
另一方面,作为自己参加的这一个整体中的个体又要保持自
己在这个整体中的存在形式,这就使得任何个体都具有双重
的性质,具有对内的和对外的双重的元间和身份。 
整体就是由所有有这种双重性质和身份的个体构成的
集合体。每个个体的双重性质共同作用形成了整体的势态和
格局。 
离开了基础物质层面之后,个体与整体都只有相对意义,
个体本身只不过是另一层次的整体,因此,所有的整体因此
也都是层次性的。 

14。7。2 一般虚系统 
在一个相对整体中,个体们可能会具有相似的元间特征。
但是,个体在整体中却不可能取得完全相同、绝对均衡的处
境和位置,否则这个整体就必须是一个没有边界,没有特征
的绝对均匀体。只要有个体存在,整体就不可能具有这种性
质。也就是说,个体组成整体的这个前提已经规定了个体相
互之间的地位只能是不均等的。 
个体在整体中分别具有的不同地位,对个体来说就是
“分工”与“分化”。 

与仅靠本身的性质直接记忆其本身的无生命的物质个
体不同,生命个体参与组成的整体不再仅由个体之间元间的
契合以及偶然机遇来安排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而是一个依


照先天程序展开的过程。 
生命物质的两重性体现为个体细胞的遗传物质中不仅
记忆着自己的元间,同时还记忆了整体的全部元间,每一个
个体就是整体元间本身。只是在后天的发育中个体才成为个
体,才被整体赋予了分工的角色,从物质形式、物质自我的
角度看,个体只是整体中微不足道的一个特化了的局部。但
是,从元间自我的角度看,每一个个体依然还是整体本身,
个体处于这样深刻的矛盾处境中。一方面,这使得个体不得
不为了本身的生存甘愿充当极端特化的角色,仅仅完成极端
分化了的任务,从分工中获得生存的条件;另一方面,受自
己本能的驱使,受自己天然拥有全部整体元间的驱使,也在
尽可能地发挥自己分化功能之外的其余能力。 
正是由于分工带来的高效率,使得每一个个体实现自己
分工所赋予的任务变得十分轻松,使得个体都成了“有闲”
阶层;高效率还造成了整体中信息充分扩散的便利,为每个
个体享用整体的信息提供了可能。于是,个体开始有条件在
轻松处理自己分工工作之余,对整体事务给予更多的关注,
发挥更大的影响。 
与个体参与分工并形成分工体系的方式不同,个体以自
己的“去分化”功能参与并形成的组织是另一套体系,如果
前者以分工的、特化的、形态的、集中的、硬件的形式作为
主要的特征,那么,后者形成的体系就是以去分化的、跨分
化的、分散的、信息的、软体的、不固定的、临时的形式为
特征,如果把前者称为“实系统”,就可以把后者称之为“虚
系统”。高度发达的群体都是虚、实这样两个体系以对立统
一的方式共同组成的。这两套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
存维系着整体的统一。 
例如,除了经络系统之外,正在飞速发展中的互联网体
系也是这样一种虚系统,除了利用互联网从事本职工作的人
士和联机时间之外,互联网传递的信息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人
们职业之外的内容,职业之外的元间本身也是分类的,也构
成了一个个体系,成为专业的、分化了的体系的镜像系统。 
虚系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跨分化组织形式。 


14。7。3 个体与种群间的相互记忆 
非生命的物质实体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
单纯的层次差别,不仅每一个部分具有自己保持自己结构的
方式,整体也具有保持自己的独特方式。同时,要素之间契
合与排斥的具体形式也影响和决定着整体的元间,特定的要
素形成特定的整体形势;特定的整体形势也将影响和约束个
体要素本身的元间构成。 
整体和个体要素相互都可能影响对方的结构方式。在整
体形成之前,潜在要素已经具备的元间性质对可能结成的个
体之间的关系形成影响,成为左右可能结成的整体元间形式
的因素。比如,用方形的砖块砌出的弧形墙壁,微观的线条
不可能是无限平滑的。从这种角度可以说,整体“表现了”
个体的一些性质;如果个体是在一个集体中生成的,当这个
集体解散之后,原先构成种群的个体都可能不同程度地保留
着原先处于集体中时被集体势态强制赋予的元间形式,从这
种角度也可以说,个体“表现了”整体的一些性质。 
可见,在非生命的阶段,个体要素表现和记忆整体的元
间,以及整体表现和记忆个体要素的元间实际上还是没有分
化的同一个势态的两个不同的观察角度。 
与非生命物质不同,生命物质种群和个体之间相互记忆
是一个随着个体自我和群体自我共同形成、发育并逐渐分离
的过程。 
这个分离朝着两个方向发展。 
首先,每一个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使得每个个体区别于
所有的个体。这样,就要记忆所有的、每一个个体,从对每
一个其他个体的区别中发现自己的独特特征,形成对于个体
自我的认识和意识,以及每一个个体对种群和整体的意识,
对所有个体整合成为同一个体系之后发生的群体行为的意
识。 

其次,种群对于种群自身的意识,种群本身成为具有自
我意识的实体。种群自己对于种群与种群之间、与自然世界
之间、种群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经验体系,经验之间
差异的意识构成了种群自我意识。这样,种群不仅要记忆种


群自身,记忆种群生存的势态环境,还要记忆构了种群的每
个个体。 
种群和个体各自都形成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自
己记忆自己以及相互记忆对方的记忆体系。 

14。7。4 种群自我的记忆 
种群实现对于自己的记忆就是对于自己的经验的记忆,
只有在不同经验的比较中才可能发现和意识到经验之间的
差异,种群的自我意识才是可能的,这样的群体也才有算得
上是具有自我意识的群体。种群意识是一个由个体的意识共
同促成的竞争体系,个体意识相互竞争的能力和程度就是这
个群体自我意识能力和程度。 
生命以个体和群体两种方式在同一个层面上参与对于
自然的相互作用,使得群体本身也成为个体对象的一部分。
因此,生命实体面临两种势态,一种是自己种群形成的势态,
一种是自然势态。这两种势态共同作用下的生命实体在达尔
文反馈中经受选择和淘汰,形成了对两种势态的互补元间,
也就记忆了这两种元间。 
生命的个体以群体为生存环境,也就是以其他个体作为
生存条件。因此,个体与环境的作用的另一部分重要内容是
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个体间的相互交流及对于作为对象
的其他个体的作用也成为个体生存的重要内容。种群是个体
以对立统一方式组成的实体,个体之间既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