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 >

第4章

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第4章

小说: 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猜测:这个橡实里只有一条规定;是最简单化的、抽象所
能达到的极限状态,这个规定并没有规定别的什么,而是自
己规定自己,这时,它自己就是全部的现实世界。橡实的外
壳无限薄,薄的没有了意义,橡实没有了内外区别,和我们
的世界融合在一起了。 
通过对黑格尔模型求取极限,消去了旧模型中绝大部分
的内容,仅仅把黑格尔模型中的起点部分作为先天的、预先
就有的、不可变更的、绝对的。 
仅就留下来的那一点儿内容来说,这个模型的起始点是
预成论的。逻辑发端于一个已经被规定了的初始状态;之后
的所有部分都是生成论的。除了初始状态之外的所有逻辑和
现实都是生成的,也就是说,把原先消去的那些部分作为生
成的部分。所不同的在于,这已经不仅仅是抽象概念独自的
演化,而是全部世界内容的自我生成和演化。 
可以把这个新模型称之为“逻辑起源模型”。 

1。4。3 “有”、“无”相对关系的再抽象 
由于逻辑起源模型的演化不仅从一个状态起始,而且这
个状态将成为贯穿整个模型演化史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规则,
由此发生的一切都无一例外地属于这个基本状态的演变、延
续和具体化,所以,初始的状态就是“本原”。 
既然我们假定新模型的逻辑端点是一个已经被规定了
的初始状态,就必须考虑这个初始状态的状态。 
来看我们熟知的黑格尔模型的起点。 

“纯存在或纯有之所以当成逻辑学的开端,是因为纯有
既是纯思,又是无规定性的单纯的直接性,而最初的开端不


能是任何间接性的东西,也不能是得到了任何进一步规定的
东西”。“但这种纯有是纯粹的抽象,因此是绝对的否定。这
种否定,直接地来说,也是无”。“如果说,无是这种自身等
同的直接性,那末反过来说,有正是同样的东西。因此,‘有’
与‘无’的真理,就是两者的统一。这种统一就是变易”。10 
我是借助“极限”方法,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这个玄妙推
理的。 
具体的存在都是有存在者的存在,都是有“有者”的有。
如果我们不断地减少存在者,不断减少有者,最终就会逼近
这样一个独特的状态,一旦所有的存在者都将要被抽去时,
就会仅仅留下这个纯粹的有的概念,除了它自己之外什么都
没有,它自己开始成为自己的有者,这时,存在和存在者将
要融为一体。不过,这是抽象的极限,不能越过这个限度,
否则,一旦两者融合,存在和存在者就同时失去了意义。达
到或接近这样纯粹状态的原因和这个纯粹状态的毁灭是同
一个因素,是不断逝去的有者,这些逝去的有者也就是“无
者”。这时,有者和无者已经快要成为同一种东西,两者接
近了统一。因此,“纯有”和“纯无”也只是同一个状态的
不同说法。但是,这种“同一”或者按照黑格尔的说法,是
正、反之“合”,是既不同于前者又不同于后者的新状态,
是一种变易。 
笔者的理解是否精确地符合黑格尔的本意这已经无关
紧要,因为笔者并不打算用纯有和纯无作为新模型的起点。 
“有”或“存在”具有绝对意义和相对意义这样双重
含义和用法。从绝对意义上讲,任何可以讨论的对象首先必
须是存在着的,或者假设存在着的,讨论不存在的对象,或
者讨论连假设都不存在的对象没有意义;从相对意义上讲,
有和无相对,“有”和“无”是两个相对者,“相对”本身就
成了“有”和“无”之间的关系。这样,至少有三个因素是
不可忽略、不可最终被约减的,这就是两个相对者以及两个
相对者之间相对关系。 

10 引自黑格尔《小逻辑》, 商务印书馆, 1981年版, 第86、87、88节 

由于我们已经决定主张相对起点,就不用再纠缠“存在”


和“有”的绝对意义了, 只需考虑“存在”的相对意义。 
但是,“相对”本身并不是最单纯概念,相对的前提是
两个或至少两个相对者以及它们之间构成的“关系”,相对
者是不同的东西,互相之间是有差别的,相对者之间首先是
互为差别者,相对者之间的相对关系首先是差别者之间的差
别,因此“相对”只是一种差别形式。 

1。4。4 基本假设 
既然我们可以认为有和无是两个差别者,有和无的相对
只是差别者之间的差别的具体形式,那么,“差别者之间的
差别”就是比“有和无之间的相对”更为抽象和一般的范畴。
于是,不妨将起点设定于此,用“差别者与差别者之间的差
别”作为逻辑的起点,作为从前一世界继承来的“先天本体”,
假定,我们世界的一切都是从这个起点出发,进而演化、发
育、积累形成的,当然,我们世界中的逻辑和规律也都是从
这个最基础的原则和事实出发演化、发育、积累形成的。 
“差别者与差别者之间的差别”是“逻辑起源”命题的
基本假设。 



第二章 差别与差别者 

 
设定: 
世界是由起点处的差别者和这些差别者之间的差别逐
步发展、积累形成的。 
那么: 
反过来说,作为开端的、起点的原始差别和差别者就应
当是最单纯、最小的差别与差别者。 
于是,对起点的追朔就成了对差别和差别者极限的追朔。 

 

2。1 纯粹差别和纯粹差别者 

2。1。1 克劳修斯追溯 
克劳修斯的热力学第二定理表述为孤立体系中的热运
动总是向着熵增加的方向发展。从广义的角度,这里把“熵”
理解为负方向的差别,因为具体的差别都具有差别形式,熵
增加还可以理解为差别和差别形式的减少,系统趋向于均匀
化。如果一个孤立系统中的差别和差别形式不断地趋向于减
少,当熵增加达到极致时,最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呢?
能用推演的方法窥探这个过程和结果吗?不妨一试。 
可把这个推演过程称之为“克劳修斯追溯”。 

2。1。2 把差别形式减少到极致 
我们生活着的这个世界五彩斑斓,气象万千,根据我们
的基本假定,都可以看作是差别者不同层次的组合形式。差
别者的组合形式也就是一种差别形式,任何具体的差别者都
具有自己的差别形式,与其他差别者以一定的差别形式处于
差别之中。 
沿着热力学第二定理的思路,如果单方向地不断减少差
别,减少差别形式,这个过程首先是解构差别者之间时空分
布的差别形式,接着是解构差别者自身,就如同先是把物质
分布的差别形式消除,使其达到无限均匀,再把所有凝聚态
的物质都不断分拆、解构一样。 
差别形式自己也是一种差别者,解构差别者的同时也就
是解构差别形式。这两种解构过程都导致差别者种类的减少。 


对此,很多人会持反对态度,因为他们相信物质可以无
限细分,永远不会碰到不可分的东西,这似乎也是一个不可
证伪的信念。 
用思维中的分割工具对思维中的对象进行分割会产生
无限多样的情形,无限可分和有限可分都是其中的一种极端
的结果,这种无规定的想象于事无补。我们面对的对象是具
体物理事实,只有将对象世界的物理事实考虑在内,思维的
想象才具有规定性。比如,我们知道这样一个事实:之所以
要建造直径27公里的巨型加速器和电子对撞机,是因为分
解越小的物质所需要的能量越大,假如这个线性推导是合理
的,最终就会遇到一个终极障碍,解析一个微粒所需要的能
量大于或等于全部世界所有能量,微粒的能量就是整个世界
的能量,一个微粒就是全部的世界了。这时,继续分解就不
可能了,就达到了分解的极限。也就是说,我们不可能实现
对于物质的无限分解,物质对象本身也不是可以无限分解的。 
当减少到只有一种差别形式时,差别者的种类也只剩下
一种了。因为差别形式自己也是差别者,在只有一种差别形
式的条件下,差别形式就是差别本身,这时的差别形式和差
别者已经重叠在了一起,成为了相互无差别的东西,差别和
差别者直接同一了。 
我们的推演过程以差别者不断被解构、差别形式不断被
减少为代价,使得差别者的种类不断减少,最终减少到了“1”。
但是,只有作为组合物的差别者才能被约减,没有自己差别
形式的差别者不会被约减,换言之,没有结构的差别者不可
能再次被解构。所以,差别者的数量并不以相同的速率同步
减少,反而向相反方向增加。这样,不能再被解构的“基本”
差别者都应被保留下来。 
假定: 
1、基本的差别者其数量为无穷多个。 
2、差别者的层次是有限的。 
根据这个假定,当达到差别者层次极限,所有的组合者
都被解构之后,当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值得解构的工作可做时,
我们会得到的是这样一个集合: 


无限多个“差别者”; 
一种差别形式。 
显然: 
1、唯一的一种差别形式就不是差别形式,就是无形式,
差别和差别形式就直接等同。也就是说,这时,1 = 0 。 
2、差别者之间无差别就不是差别者,无限多的差别者
就会直接融合在一起成为唯一的一个。或者说 ∞ = 1 ,并
且 1 = 0 。 
因此,这些无限多个的“差别者”已经失去了继续作为
差别者的条件,互相之间没有了差别,所有的“差别者”就
应当相互融合和湮灭,这世界似乎将要进入无法分辨的寂灭
状态了。 

 2。1。3 对离开极致点之后状态的一组定义 
如若所有的“差别者”已经不再具有原先作为差别者的
差别形式,差别形式达到了0,“差别者”互相都达到了直接
等同,那么,这世界上也就只剩下唯一的“差别者”了,唯
一的“差别者”就不是差别者,以差别者为基本要素的世界
就走到了极致,趋近于消失了。即便是可以假定差别者的层
次不是有限的,而是无限的,无限可分的,但是终究也将达
到继续细分下去对我们来说已经没有意义的程度,也成了我
们无法分析和理解的另一个世界。 
如果差别形式的消失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即将走到
尽头的那一瞬间之前,也就是说,只要从那个“极致点”向
后退离一小步,差别和差别者的概念就还有意义,还是可以
分析的。 
定义2。1。3 — a: 
当差别者之间的差别形式无限减少,达到无限接近于0
又不等于0的极限状态时,把这时的差别者定义为“纯粹差
别者”。 
定义2。1。3 — b: 
把这时纯粹差别者互相之间的差别形式定义为“纯粹差
别”或“纯粹差别形式”。 


这时,纯粹差别形式本身将要成为直接的差别者,成为
相对于纯粹差别者才有意义的另一种纯粹的差别者,因而,
两者是同一的,是不可分离的,一旦有一方达到了0,另一
方就同时失去了意义;而且,纯粹差别者和纯粹差别形式又
是两种不同的属性,仅仅是因为对方的属性没有完全消失,
自己才没有消失。所以, 
定义2。1。3 — c: 
纯粹差别者和纯粹差别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定义为
“纯粹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离开极致点的极限位置,纯粹差别者、纯粹差别、纯
粹对立统一关系这三者接近于重叠、蜷缩在一起。 
可以这样来推测上述情景: 
有两层意义 
1、每一个差别者都已经被解构到几乎无法再进一步解
构的程度,每个差别者仅剩余纯粹的差别形式,已经成为纯
粹差别者; 
定义2。1。3 — e: 
把仅剩纯粹差别形式的纯粹差别者定义为“元子”。 
2、所有元子之间的差别已经消除到仅剩纯粹差别的程
度,所以,从这种角度看,所有元子共同组成的系统或集合,
与单一元子的形式几乎相同,也是一个纯粹差别和纯粹差别
者的纯粹对立统一体。所以,元子是纯粹差别和纯粹差别者
的对立统一体。 

2。1。4 “无限维”模型 
所有的元子以唯一的一种关系组成一个集合体,该是怎
样一种情景呢? 
首先,某一个元子持唯一的一种差别形式与所有的其他
元子发生关系,就意味着,与所有其他的、每一个元子的关
系都是相同的; 

如果,某一个元子和另一个元子“相邻”,那么,自己
的“边缘”和另一个元子的“边缘”就应相接触,但是,由
于元子自身所具有的差别形式已经是纯粹差别形式,也就是


除了差别之外再也没有了任何具体的差别形式,自己已经没
有了边缘,就只能和那个元子的“整体”全部、直接接触在
一起,重合在一起。然而,由于元子仍具有纯粹意义上的差
别,所以,这种重合并不导致“融合”,两者仍是区别着的。
尽管两者可能无限接近,但是,至少需要保持无限短的“距
离”。这种既无限接近又保持距离的状态,就是纯粹对立统
一状态。 
由于每个元子都具有纯粹的差别,都作为纯粹的差别者,
一个元子对某一个其他元子的这种关系同时也就是对所有
其他元子的关系,每一个元子都和所有的元子处于既无限接
近又保持“距离”的纯粹对立统一关系中。每个元子和所有
元子都直接“相邻”,都完全“重合”,都“全方位重合”。 
这种情景在我们的三维空间里,在我们意义的“方位感”
下是不可思议的,一个立方体有六个面,每一个面只能和另
一立方体的其中一个面直接相邻。要想达到每一个面都和其
他所有面直接相邻和重合,只能无限缩小这个立方体的体积,
使每个面之间的距离趋向于无限缩小、无限接近,当这个趋
势达到极限时,每个面相互之间的区别变得不再具有原先绝
对区别的意义了,六方体本身的维度趋近于消失了,每个面
相互之间趋近于没有差别,其中任意一个“面”与其他同样
的立方体的接触也就不再是自己的一个“面”与对方“六个
面”中的一个“面”的相邻和接触,而是两者的全方位接触,
两者之间的差别只是残存的极限形式本身。 
元子就是这样的自身形式趋于消失的东西,元子没有了
具体的差别形式,自身就只具有无限少的维度,无限少维度
的元子可以和无限多的元子同时直接相邻。但是,对于每一
个不同的元子来说,于一个对象元子的相邻就是一个相对独
立的维度,自己需要拥有无限多个维度才能和无限多个元子
同时直接相邻。好在,当差别形式趋近于0的时候,无限多
和无限少也已经没有了区别,无限维度的联系并不是不可想
象的。 

如果这无限多的元子各自本身没有具体的差别形式,并
且都以唯一的一种联系方式联系在一起,那么,每一个元子


都全方位地和其他每一个元子均等地接触和相邻,甚至重合。
也只有这样,世界才是一个完整的、没有外在边界的世界。 
定义2。1。4 : 
把所有元子之间,每一个元子之间的直接联系的关系定
义为“普遍联系”。 
完美的无限维结构将是一个只有一个元子的绝对世界,
是把所有元子用绝对均衡的关系统一在一起,只显示为唯一
元子的极端状态,当然,这种显示也只能是没有对象的“显
示”,因为,唯一元子,没有对象的元子意味着一个寂灭的
世界。这时的世界中 “一”和“多”的区别将要消失,两
者将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