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 >

第45章

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第45章

小说: 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B环节总是朝着间接化方向发展,特别是通过先天和后天两
种途径建立起了亦趋完善的模拟体系。 
理想的模拟体系是可以应对任何变局的演绎平台,即便
不能拥有应对所有可能出现的具体局面的现成经验,也期望
拥有可以通过元间组合生成最有效对策的能力。期望通过演
绎预先知道自己的对策变成实际行为之后将会产生的势态
变化,以及针对这种因自己行为造成的新变化应采取的进一
步对策。就像下棋一样,至少要能预想三五步之后的局面。
这就需要具备足够的记忆能力、自我意识单元之间的互联能
力、元间组织能力以及持续清晰稳定的运行能力。事实上我
们已经不同程度地具有了这些能力。相对于这个星球上所有
其他物种,相对于现有社会形态,相对现有生存环境,这套
系统应当是基本适应的。 
尽管我们经常感到缺乏经验,经常抱怨脑子不够用,实
际上,每个人从环境中摄取到的元间、存储的经验、元间组
合能力还是远远超过了大部分基本生存的需要。就像我们先
天拥有几十万种抗体但使用率却很低一样,我们经验库中虽
然存储着海量的后天经验,但利用率也很低。我们的元间摄
取、存储、分析、组合与演绎的能力与结果,相对于大部分
实际生存的需要来说是冗余的。而且,每次通过元间组合,
可以生成大量的试错方案,真正得到应用的只能有一种,演
绎出的大量模拟场景除了作为心理经验被记忆之外也不再
有直接用途。我们的元间演绎、模拟能力相对于自身物质生
存的任务也出现了过剩。 

当然,也只能是相对过剩。因为与生存无关的东西不可
能长久生存和延续,大量备而不用的演绎、模拟能力相对于
物种个体以及物种个体某一个生命时段也许是冗余的,但是
对物种整体全部历史、现在、未来的生存和延续却是必备的、


不足的。 
既然“过剩”是相对生命体直接的物质生存和需求而言
的,也就是说,过剩的这部分内容尽管是从应对生存问题的
演绎中生成的,却可能与当前生存任务无直接关系。 

17。1。2 手段和工具异化成为需求和目标 
实现一个目标就需要手段和工具,但对于建造这些手段
和工具的过程本身来说,就是这一层次的需求和目标。 
新层次的目标已经偏离了基本层次的目标,可以看做是
对基础层次目标的异化,是从基本层次中变异、派生出来的
新的分支。异化了的目标虽然还带着前一层次需求的脐带和
影子,但是已经与原来的需求和目标没有了直接关系,已经
不再被原先的需求和目标所严格制约,已经成为相对独立的
新的需求。 
新需求也是自我的需求,当新需求占据自我体系的主导
地位时,就成了这个时间段里整体自我的需求,整体自我的
性质被新需求所改变。如果同样过程不断重复,整体自我本
身的性质就会不断向前滚动发展。 
例如,知识原本是生存的工具和手段,但是当知识本身
成为需求和目标的时候,个体的人追求的知识范围和内容开
始逐渐远离他当前生存的必须,他甚至会认为自己生活的全
部意义只有追求知识。例如,游戏原本是儿童学习生存技能
的一种模拟方式,而如今电子游戏却已经成了无数成年人痴
迷的生存境界。 

17。1。3 以元间需求为核心的新世界 
这里所说的异化,是通过元间演绎生成了与生命体当前
生存局势不那么直接相关的新的、间接性的需求与目标。围
绕着这些新生成的需求和目标,元间演绎将产生新的局面。
这意味着,大脑神经系统乃至人类文化系统中的元间演绎内
容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与当前生存势态直接相关,一种
与当前生存势态不直接相关。 

由于新需求的不断出现改变着生存势态本身,改变着生
存意义本身,所以,上述的两类元间演绎内容间的区别只有
相对意义。可以把维持最基本生命生存的条件作为一个极端,


作为一个定义点,把无限远离这一点的状态作为另一个极端,
作为另一个定义点。所有元间演绎的内容与生存势态的相关
程度既达不到绝对相关,也达不到绝对不相关,都分布在这
两种极端状态之间的某个具体位置上。 
可以想象这样一个比喻:一维坐标系的原点对应于我们
曾经讨论过的“世界1”;这样,坐标轴上分布着三个群落,
一个是从原点出发的群落,属于直接的生存势态,第二个相
对远一些,对应于“世界2”,第三个对应所谓的“世界3”,
正在向无穷远处延伸和发展。每个相邻的群落之间没有绝然
的界限,相互重叠交错在一起,由前向后逐渐过渡。 
需要着重讨论的是第三个群落。 
生命物质实体与外在世界相互作用,生成、发育、进化
出了自己的元间演绎能力, 这时,元间演绎是对双方直接
作用过程的模拟,模拟的初始任务是实现生命主体对于外在
世界的以物质形式具体存在着的物质要素的需求以及具体
物质势态或具体物质环境的需求。初始时所演绎的内容,作
为对外在世界的反映都能在和对象世界具体的物质作用过
程中找到对应的形式,所不同的只是对象世界用具体的物质
方式实现这种元间形式,元间演绎体系用抽象的元间方式重
现这种形式,两者演绎的大体是同一种元间实体,有更高的
相似度。 
然而,由于抽象方式的元间演绎总是比具体物质方式的
演绎更方便、更快捷,所以,总是能比以具体的物质方式进
行的演绎多出一些元间内容。当元间演绎能力充分冗余,就
生成了更多、更纯粹一些的元间实体,生成一些具体物质演
绎方式还没有或不可能生成的新内容,这些内容中有一些被
当作了相对更纯粹一些的元间需求。 

元间演绎能力的冗余也说明生命体在为基本生存的斗
争中获得了喘息的机会,时间上出现了冗余,也就是说,一
个生命个体已经不需要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于谋生了,
整个社会也不需要将全部资源都用来进行以生存为目标的
生产、研究活动了,这使得纯粹的元间需求有可能在某一时
段里统治自我意识,使元间演绎的能力可以将纯粹元间需求


作为目标。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元间演绎能力的冗余是
产生元间需求的条件,冗余的程度也决定着需求异化的程度
和规模。 
也可以尝试用元间演绎所占用的媒介来划分世界1、世
界2、世界3的界限。世界1用具体的物质和物质势态的具
体媒体实现元间演绎,世界2、世界3用极少种物质载体,
用间接抽象的方式实现元间演绎; 
(有必要重申,所述“世界1”是无限维世界的一个特
例,不是世界的整体,是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的世界,是这
个局部的区间,是我们人类生活的这个区间。) 
还可以用元间演绎的内容来划分世界2和世界3的界限。
尽管世界2和世界3所使用的演绎方式、演绎媒体相同,但
是,世界2所演绎的内容大多是与世界1直接相关的具体的
元间实体,而世界3所演绎的元间大多已不再与世界1的元
间内容直接相关,或者说与生命体的物质生存活动不直接相
关。这两类元间实体内容之间的差别将越来越大,发展到极
致,会出现两种极端情形。第一个极端是与生命主体生存状
态、与外在势态直接相关的内容,另一个极端是与此无关的
内容,纯粹的世界2和纯粹的世界3分别处于这两个极端位
置,所有元间演绎的内容作为元间实体都处于这个两个极端
之间的某个具体位置。所以,每一个演绎中的元间实体都不
同程度地具有这两个极端的性质,这种划分没有绝对意义。 
世界3处于元间演绎的范围之内。 
元间演绎的“粒度”也有两种极端方式,一是在较大的
元间“团粒”之间进行的,一是在接近最小极限的元间团粒
之间进行的,依俗称,前者为形象思维,后者为抽象思维。
即便是单独将世界3作为研究对象时,也可以从这两个角度
对其进行分别讨论。 


17。2 抽象元间演绎 

17。2。1 元间的解放 

首先,确定一个关系实体;而后,在保持关系不变的前
提下逐一替换这个关系实体下的每一个要素,每替换一次要


素就得到一个新的元间实体。无限替换,就能得到所有此关
系实体规定的所有元间实体。这个模式无限有效的前提是:
无论怎样替换关系实体中的要素,都不会影响关系实体本身
的性质,也就是说,关系实体中的要素性质与关系实体本身
的性质无关。 
比如,很容易进行这样一个推理:“一尺之捶,日取其
半,万世不竭”。在古人看来,无论我们怎样细致地分割这
个“捶”,“捶”永远还是“捶”。后来的人们把具体的物质
代换成了抽象的物质,相信无论怎样细分,物质永恒地还是
物质,物质可以无限细分。不过,我们已经发现,细分一个
微粒所需的能量应当大于这个微粒本身的凝聚力,对于越小
的东西,分解它的能量反而越大。如果需要用世界全部的能
量才足以打开一个微粒时,这个微粒中的能量和整个世界的
能量至少是相等的,这个微粒就是一个世界,也就不能将无
限细分的工作再继续下去了,因此,物质无限细分不可能实
现。在现实生活中也不可能用物质的媒体把所有关系式无限
推演下去,不仅仅因为这是一个无限任务,还因为物质世界
并不遵守上面的那个前提。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的实体是相
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体系,在这个定义域中,关系实
体中的要素也是关系实体本身性质的决定者,反过来说,关
系实体也是关系实体中的要素性质的决定者,双方互相影响
对方,决定对方,要素的变动最终将造成关系实体本身的变
化。这也正是“量变导致质变”现象的原因。因此,物质与
元间对立统一的原则是有边界的,有极限的。这个极限就是
物质细分到不能再作为物质的那个位置。在2。1。3节里,这
个极限状态被定义成了“元子”,元子是物质细分的最后极
限。 
在元间趋向于抽象化的进程中,元间对于物质的依赖逐
渐弱化,“量变导致质变”的现象也随之弱化并最终消失。
元间要素和元间实体不再依附于物质实体与物质实体构成
的势态,元间挣脱了物质的约束,挣脱了物质唯一性势态的
束缚,终于获得了解放。 

17。2。2 解放了的元间 


在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的定义域里,物质不能无限细分,
相应的,元间也不能无限细分。在远离这个定义域之处,物
质不再成为制约元间的因素,元间就可以具有无限细分的资
格。“元间可无限细分”就是说元间团粒的“粒度”可以任
意小、无限小; 
一个逻辑规则,一个函数,一个关系性实体,不受这个
关系实体中要素性质的影响。反之亦然;也就是说可以用任
意的要素或函相代入关系式,这种代入不会改变关系实体本
身的性质,关系实体和要素彼此独立,相互不构成对方改变
的必然条件; 
任意两个趋于无限小的元间团粒的组合就可以形成一
个新的元间实体。任何一个元间实体相对于其他元间实体来
说就是一个关系实体,就是一个元间势态,就是一个逻辑或
规则。这个规则就可能成为所有其他元间实体的规则或逻辑,
就是说,可以将其他所有元间实体都分别作为元间要素代入
到这个元间关系实体中,生成无限大、无限多、无限层次、
无限多样性的新的元间实体。这个原则适用于所有元间实体
的所有层次、所有样式,每一个元间实体都有资格将所有的
其他元间实体都作为自己的要素,都可将其代入到自己的元
间关系中,将这个演绎推广到极致,那么,由此生成的所有
元间实体共同构成的也是一个无限维世界。 
这个无限维世界与基于元子之间广泛联系原则的无限
联系的无限维世界之间根本区别在于,它已经从绝对的普遍
联系中解放了出来,这个系统中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任意
的,互相的关系仅仅服从于逻辑约定。 

17。2。3 纯粹元间的世界 
至此,我们已经讨论过三个重要的关于无限维的模型: 
1、由元子的无限维联系构成的无限维世界; 
2、由大脑神经元相互之间的联系构成的无限维世界模
型; 
3、由纯元间实体构成的无限维世界。 

所谓的世界1,我们生活着的这个物质与元间的世界,
仅仅只是元子构成的无限维世界里差别和不均匀的现象中


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局部,是无限维联系中一小簇维度的格外
展开的特例或特殊形式; 
所谓的世界2,仅仅只是上述世界1之中进化和演变逐
渐形成的微不足道的一种凝聚形式,一种独特的物质与元间
的对立统一体。不过,这种凝聚形式格外神奇,不仅将世界
1中的元间转移复制在世界2 之中,实现了物质与元间的分
离,还能主动运用已经掌握的元间进行纯元间实体操作,产
生出世界1中所没有的新的元间实体,直接实现世界1没有
以物质形式实现的元间凝聚。当这种纯元间实体间运行的能
力充分冗余时,就爆发了又一次革命; 
所谓的世界3就是这种革命的成果。显然,世界3从世
界2中萌发,最初属于世界2的一部分,当然,也就属于世
界1的一部分。但是,一旦世界2中出现了与生命体直接生
存需要无关的冗余的内容,世界2中就逐渐萌生出一个新的
世界,世界3开始了脱颖而出的征程。世界2中生成了不绝
对受制于具体物质方式的元间实体,为世界3从世界1中脱
颖而出提供了机制和基础。可以预期,除了人的神经系统之
外,可能还会有更多的物质介质更适宜成为世界3的媒体,
一个相对独立的、纯元间的世界3正在成长。 
有必要强调这样一种状态: 
“世界1是元子世界无限维联系中一小簇维度的不均匀
展开”,这段叙述作为世界1中的内容,是世界1本身的状
态;作为世界1自己的自我意识,既有属于世界2中的内容,
是我们通过元间转移和元间抽象产生的对于世界1状态的认
识和理解,也有属于世界3中的内容,属于我们运用逻辑推
理能力对于世界1状态的猜想和假说。不仅这段叙述由这两
种成分构成,实际上,所有关于自然现象的陈述都由这样两
种极端成分依不同的侧重程度所构成。 

我们对世界1的知识,对世界1的描述和想象,构成了
世界2中的内容,不仅是世界1向世界2实现的元间转移,
也包含了通过世界3产生的新元间。比如,我们对于产生世
界1的“无限维的元子世界”的陈述目前还主要属于推理和
假说,属于世界3中的内容。这就是说,在没有观察和实验


证据之前,在实现元间转移之前,这段陈述不是源自对象世
界,而是来自自己的想象和逻辑推理,不是来自世界1,而
是产生于世界3。 
根据这个划分,还可以将世界3与“由元子的无限维联
系构成的无限维世界”进行一些比较。 
沿着对差别和差别者对立统一关系求取极限的思路,我
们追溯到了元子这个极限状态,认为元子是差别与差别者的
直接同一体,是对立统一原则的极限。因此,把元子定义为
不可继续分割的最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