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之考古·中国-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它们既像人,又像动物,专家推测,它们其实是守护墓主人的神兽。
编钟
棺材出土时,旁边还站着这样一个青铜动物,它长着鹿一样美丽的角,却有鹤的长颈和翅膀。在古代中国,鹤和鹿都是吉祥的动物,神仙经常乘坐仙鹤飞翔。也许,这个鹿角立鹤就是准备驮着主人升天的神鸟。
然而,这位墓主人远远没有马王堆的墓主人那么幸运。
这就是他留下来的全部遗骨。根据尸体的骸骨,还可以知道墓主人的身高大约1。63米。由于头骨保存比较完好,人们复原了墓主人的头部雕像。
这是一个相貌平平、身材矮小的男人,可是他的墓穴如此豪华,说明他曾经拥有至高的权势和无穷的财富,他的人生一定有着非凡的经历。
曾侯乙墓出土的古琴
1978年5月23日午饭时分,抽水机还在抽取墓穴里的积水,工地上只留下了不多的几个人,负责看守抽水机的冯光生忽然看见了什么。
当积水终于排干,墓葬中室的景象吸引住了所有人的目光。
六十五个青铜的编钟整齐地挂在木头的钟架上,仿佛刚刚被埋入地下。两千多年来,它一直稳稳地站立在原地。这是世界考古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幕,也是擂鼓墩古墓出土的最瑰丽的珍宝。
编钟沿中室的西壁和南壁呈曲尺形立放,总长度超过10米。
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古代乐器
编钟分三层,每层的钟形态各不相同。最上面一层的叫钮钟,中间及下一层的叫甬钟。编钟的大小差异很大。整套编钟的总重量有5吨。
编钟上刻着三千多个漂亮的中国古文字,包括对编钟的编号、记事、标音以及乐律,称得上是古老的音乐教科书。
这些文字也揭开了神秘墓主人的面貌,铭文指出,这套编钟是属于“曾侯乙”的,也就是说,古墓的主人叫乙,是诸侯国曾的国君。难怪他能拥有如此豪华的地下宫殿和编钟。
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冯光生:“当我们第一次敲响编钟的时候,它那种非常透明,透明得像水滴一样的音色,还有它那绵长的余音,一下把大家都镇住了,真是太美妙了。”
曾侯乙墓出土的很多兵器上都刻有奇怪的古文字
从远古时代起,中国人就对音乐有着特别的热爱,很多关于音乐的传奇在民间代代流传。
在古代中国,琴是高雅生活的象征。而这把两千多岁高龄的古琴就出土于曾侯乙墓。实际上,曾侯乙一共给我们留下了125件古代乐器。
这个弥漫着远古乐声的地下宫殿,显现出一片平和与宁静。但是,墓穴的北室打破了一切。这里是曾侯乙的仓库,里面放置了大量的兵器。很多兵器上都刻有奇怪的古文字,而且错了金,出土时仍然发出闪闪的光芒。
兵器是曾侯乙墓出土最多的物品,酷爱音乐的曾侯乙一定也十分善于征战。
根据文献考证和碳14测定,可以推定曾侯乙的死亡年代在公元前433年到公元前400年之间。
那是一个战乱的时代。从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作“战国”。那么,当年的曾侯乙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中室象征着曾侯乙的客厅,西面和南面放置着编钟,紧靠着南面墙壁的是盛大的筵席。各种代表礼仪的食器整齐地排列着。
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器
在庄重的器皿中,有一套被称为“九鼎八簋”。它们是祭祀祖先的祭器,规格很高,只有贵族才能使用。仅凭着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确信,曾国曾经拥有相当的实力。
在这个巨大的古墓里,一共埋藏了一万五千多件随葬品,除了乐器、兵器和礼器外,还有许多生活用品,其中青铜器具就有10吨重。文物中有九件被评定为国宝级文物。
但却让人们感到地困惑的是史书找不到对曾国历史的记载。
不过墓中出土的两堆竹简为我们提供了一些信息。竹简上面留下了参加下葬仪式的来宾以及馈赠车马兵器的翔实纪录。
在衣箱上精心绘制的星宿图
送礼的除了曾国的人之外,主要就是楚国的王、太子和大臣。而在出土的编钟中,就有楚王赠送的一个钟。这些证据说明,曾国和楚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这是在东室出土的一个衣箱,这些古老神秘的图案,让很多人着迷。然而,在衣箱上精心绘制星宿图,并不一定只是天文学意义上的,可能还有别的更深的含义。原来它是在描绘公元前433年五月初三黄昏时的天象。
这一刻肯定是曾侯乙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时刻,但没有人能确切了解那究竟意味着什么。所有的推测都不能完全确定曾国的历史和曾侯乙的身世,人们寄希望于未来的考古发现。也许有一天,我们能发现古国更多的秘密。
第三部 藏宝现身
地下仪仗队
雷台
武威是一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它位于中国甘肃省的中部,距离首都北京两千多公里。
和众多辉煌的历史遗迹相比,地处武威城北一公里的雷台原本并不显眼。它呈长方形,高8。6米,南北长106米,东西宽60米。
雷台上现在是一座道教庙宇——雷祖观
1969年9月22日上午,武威新鲜村的农民们来到雷台,他们已经在这里挖了一个多月的防空洞。村民蔡耀当时就在挖土的人群中。
村民蔡耀:“锄头挖到了砖墙上,刨掉砖后我就往里看,发现有马呢,把洞口刨大以后人就爬下去了。”
他们惊异地看到,在砖铺的地面上,放着一堆奇怪的车、马和小人。所有东西上面都有一层厚厚的绿锈,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这一定是铜做的。由于缺乏考古常识,村民们在混乱中把这些铜车马装进麻袋,运出洞口,放进了村里的库房。
当时在武威文化馆工作的党寿山无意间听到雷台下面挖出东西的消息,便急忙赶到新鲜村,在村民的帮助下,他进入了神秘的地下世界,凭着多年从事文物工作的经验,他马上判断出,这是一处古代的墓葬。
铜做的案,上面放着耳杯和类似叉子的器物
党寿山对文物进行了清点和登记,然后把文物转移到了当地的文庙中,暂时保管。第二年,文物终于正式地被甘肃省博物馆收藏。
清理的结果,雷台墓一共出土了231件文物,有金银玉器、陶器和铜器。
陶器多为生活用品
最大的收获是99件车马铜器,包括三十八匹马、一匹牛、十四辆车、十七件武士俑,二十九件奴俾牵马俑。看起来,它们是一支有着互相联系的队伍。
队伍的最前方是一匹与众不同的马,它并不以气势取胜,高34。5厘米,长45厘米。所有见到它的人都感叹于它奇异的美丽。紧跟着17匹马和骑士,一共分三行。骑士们威风凛凛,手里拿着一种叫戟的兵器。
奴俾牵马俑
在威武的骑兵后面是车队,车队的正中是一辆前导用斧车。稍后是四辆豪华的轺(yao)车。车上有驾车的人,还有两个服侍主人的丫鬟。车前头站着八个人,从穿着上看,四个属于武官,四个属于文官,在他们的身背后发现了刻文,上面写着“张家的奴仆”。
而在这些车的马颈上,都刻有文字,以标志它们主人的身份。文字隐晦了他们的名字,我们只能得知他们都属于张姓家族,担任着大小不同的官职。
车队后面是一组五匹马组成的队形。中间一匹马身材高大,器宇轩昂,应当是主人的坐骑。其他的四匹前后并列,护卫着主人,是贴身卫士的从骑。
铜车马阵
队伍的后面还有一辆牛车,它是负责运输工作的。
几十匹铜马各有各的姿态,十分生动,而所有的车辆做得就和真的一样,一些车的后门还可以开启。
队伍的最前方是一匹与众不同的马,所有见到它的人都感叹于它奇异的美丽
显然这并不是用来作战的部队,而是象征威严和尊荣的仪仗队,从中我们可以想见,这个墓葬的主人在当时一定是个地位显赫的人物。
墓葬的最西端是象征主人卧室的后室,如今里面还放着四个敦实的文物复制件,它们用石头雕刻成乌龟的样子,它们不是普通的乌龟,而是龙的儿子,专门负责驮重物。在这里,它们曾经驮过墓主人的棺木。
为什么墓主人连遗体都没保存住呢?是仇人还是贪婪的盗墓贼?当年人们进入墓室后,曾在墓门和中室发现过两个盗洞。
就在雷台墓发现27年后,1996年春天,由于雷台上面出现塌陷,在修整时意外地发现了另一座古代墓葬,位置就在前一处墓葬北面几十米远的地方,和长条形的一号墓平行排列。
遗憾的是,这个墓几乎是个空墓,所有的文物都被洗劫一空。按照中国古代传统的墓葬制度,人们推测,这个墓的主人可能是一号墓主人的祖先,而雷台一带就是他们的家族墓地。那么,这个显赫的家族究竟是什么状况呢?
几十年来,墓主人的面目仍旧扑朔迷离,至今惟一可以确定的是,他属于武威的张姓豪族,可能担任过驻守武威的将军。
车前站着八个人,他们的背后刻着““张家的奴仆”
一个在地方上势力强大的将军,出行时肯定很有气派,拥有一个仪仗队也就不足为奇了。
1971年9月,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和历史学家郭沫若陪同外宾访问兰州,在参观博物馆时,他忽然被一件文物吸引住了。
这是一匹正在急速奔跑的骏马,它的一个蹄子蹭到了一只飞鸟,飞鸟惊讶地扭转头。一个梦幻般的瞬间,飞逝成为永恒。
墓葬的最西端是象征主人卧室的后室,如今里面还放着四个石龟的文物复制件
曾经见过无数珍贵文物的郭沫若被深深地打动了,他惊讶于雕塑无可挑剔的形体,生动的姿态,以及完美的平衡感。
1973年,这匹马在英法两国展出,引来了世人的瞩目。从此,铜奔马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
关于奔马的研究一度成为热门,人们都想知道它究竟是一匹什么样的马。有人说它其实是传说中的神马,根本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存在。
出土的银印上有张将军的字样
中国的西北地区历来是良种马的家园,世界上最后一批野生状态的野马就消失在中国新疆和蒙古交界的区域。
如果这匹马来源于现实,那么,它是什么品种的马?是谁培育了它?
中国人的养马技术在西汉年间达到了新的境界,新的品种出现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有一个最大的爱好,就是养马。在无限钟爱马的皇帝的心目中,大宛马就像传说中的神马一样,他赐给大宛马“天马”的名字。
那么,这匹铜奔马是不是就是汉武帝心目中的天马,大宛马呢?畜牧专家从马的奔跑姿态上得到了新的启发,它的三条腿都腾跃在空中,令人吃惊的是,它同一侧的两条腿同时朝着一个方向腾起,这在一般的马奔跑中是看不到的。
这种姿态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做“对侧步”。
铜奔马蹄下的飞鸟
但是铜奔马的外形不仅显示了良种马快速、稳定的特点,而且也存在蒙古马的一些特性,它的肌肉厚实,身体也略显粗壮,这说明它并不是纯种的大宛马。 实际上,当年汉武帝引进大宛马后,和中原的蒙古马杂交,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马。
古代武威一带是马的培育基地,凉州马就是中国马中非常出色的代表。有专家认为,铜奔马就是凉州马的经典形象,矫健、威武,集速度和力量于一身,展现了马的全部优点,就像马的模特一样,是中国人心目中最完美的马。
关于马的争论还没有结束,马蹄下的飞鸟又成了问题。当年郭沫若一眼认定这只鸟是燕子,因此他为这件雕刻取名马踏飞燕。细心的人却看出破绽来了,这只鸟的尾巴几乎是方形的,不像燕子,倒更像乌鸦,还有人则认为这是鸟中之王——鹰。
马踏飞燕成为了中国旅游的标志
而周本雄先生认为,在铜奔马的脚下踏的是一只游隼,一种小型的鹰。
这种既像鹰又像燕子的鸟,有着相当快的飞行速度,特别是在俯冲时,时速竟能达到289公里。
尽管各种争论还在继续,但这座雕像现在更多地被叫做“马踏飞燕”。无论如何,它的诱人之处却不在马和鸟本身,而在于大胆的想象和天才的雕塑手法,为世界留下了一件罕见的艺术品。
1984年,当中国国家旅游局准备确定中国的旅游标志图形时,马踏飞燕在众多的文物中脱颖而出。
第三部 藏宝现身
谁将获得不死之身(上)
(本集与《第二部 王者归来之山洞里的宫殿》有重复之处,为保持本专题的相对完整,本人未做调整。清风行者注)
1号墓出土的文物精美程度丝毫不亚于汉代皇帝曾使用过的器物
1968年5月,河北省满城县西南1。5公里处的陵山,解放军某部奉上级的命令,正在这里进行一项绝对保密的国防工程,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次施工,无意间揭开了一个千古之谜。
5月23日,当战士们在距离山顶30米、一个朝东的地带打眼放炮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爆炸声过后,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崩下来多少石头。
一名走在前面的战士,双脚突然失去了支撑,身体随着碎石渣猛然沉了下去。
等他完全反应过来时,一个漆黑的洞口出现在他的眼前……
施工部队的团长王秉让同期:“当时,放下一个人去看了看,看了以后也不知道是什么,洞很大。”
几天以后,一份标有“绝密”字样的报告和洞中出土的部分器物就出现在河北省主要领导的办公桌上。报告里说——满城发现了一座古墓。
长信宫灯
郑绍宗,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员,是最先到达满城古墓现场的两位专家之一。
郑绍宗:“当时我们就是半信半疑,觉得没有这么大的墓。挖这么多墓,也没有那么大。感觉到非常神秘,就好像进入另外一个世界似的。”
从陆续出土的文物中,人们发现许多铜器都刻有“中山内府”字样的铭文。
历史学者周长山:“中山指的是中山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个中山国,一个是春秋战国时代的鲜虞中山国,另一个是西汉时期的中山国。”
郑绍宗:“战国时期的中山国的文字是属于金文的而铜盆上的这种文字接近汉隶了,另外,从墓里出土的铜器,也和战国中山国的出土文物完全不一样属于西汉风格,所以我们确定这座墓室西汉时期的中山,而不是战国时期的中山。”
后来,考古工作者把这座墓室起名为“满城汉墓1号墓”。
随着勘查清理工作的逐步深入,1号墓的整体形制也渐渐清晰。
墓室由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六部分组成。如果俯看整座墓室,犹如一个“古”字。
秦汉以前,墓葬形制一般采用模仿地上建筑的模式。这样设计是为了把生前的一切都象征性地搬入地下,叫做事死如事生。到了汉代,根据墓主人身份的不同,墓室分别采用宫殿或者房屋的建筑样式。
1号墓内的布局就像是一座汉代诸侯王宫殿。
汉朝皇帝死后往往用夯士的形式,把陵墓筑成巨大的坟丘,这种墓葬形式就是土坑墓。
而满城汉墓1号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