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11月1日地球空间探测吴季 >

第2章

11月1日地球空间探测吴季-第2章

小说: 11月1日地球空间探测吴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外一个在地球空间当中需要探测的,刚才我已经讲了,要探测它的时序关系,也就是说,一旦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希望在不同的空间位置上,探测到它这个事件变化的时间关系,这里可以看到,在2000年7月份发生了一次大的太阳事件,这个太阳事件恰好影响了地球,可以看到,在7月14号的上午10点,我们在地球的同步轨道上,一个卫星测到了高能粒子的能量迅速的上升,但是到了15号地磁场还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那么到了15号的晚上,16号的凌晨,地磁场才发生了剧烈地变化,也就是说地磁暴和太阳的关系中间差了一天的时间,另外后面还有一个恢复期,这时候电离层才发生变化,也就说地球空间的变化它有一个时序的关系,这个时序关系搞清楚了,特别有利于我们了解,到底是哪些区域,助发了这个空间的变化,所以探测地球空间变化的时序关系也是我们探测最主要的目标之一。
  那么这里可以看到,在不同的纬度上,在地磁场的测量上也可以看到它的时序是有一些区别的,那么前面我们介绍了什么叫地球空间,地球空间怎么来探测,那么下面我想给大家具体地介绍一两个探测计划,那么实际上主要要介绍欧空局的星簇探测计划,那么在英语里面叫Cluster,它是第二个Cluster计划,那么另外介绍一下中国地球空间的双星探测计划,最后再介绍一下我们中国的一个地面的观测计划。
  那么星簇计划是欧空局在(20世纪)80年代,设立的四颗卫星的探测计划,刚才已经讲了我们要探测粒子和场的空间分布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不同的点来探测,也就是说,我们有四颗卫星来探测,就比一颗卫星来探测要好得多,所以在1986年的时候,欧空局推出了一个四颗卫星编队飞行的探测计划,那么这就是Cluster计划,Cluster有四颗完全一样的卫星,它在一个四边形的轨道上飞行,这个四边形的中心沿着一个大椭圆的轨道,围着地球运动,可以看到,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到,它在不同的空间位置,还要调整四颗星的间距,在有些位置,比较    精细的位置它调整的间距就变得非常小,在比较远的时候,空间结构尺度比较大的时候,几颗星的位置就要拉开,所以这个计划是非常有意思的计划,特别适合于做三维精细结构的磁场的探测,这四颗卫星是2000年的7月和8月分两次发射入轨,目前运行的情况良好。最近大量的数据下来,已经显示有很多新的科学发现。
  那么第二个,我想介绍一下中国的双星计划,刚才讲了Cluster计划,Cluster计划非常好,它可以做三维空间结构的精细尺度的探测,但是也可以看到它四颗卫星编队飞行,它飞过的空间区域仍然是比较小的空间区域,四颗卫星即使拉开也只能拉开几千公里,对这么大的尺度的一个磁层空间,我们希望了解它的整体结构,那么只用Cluster计划很难把整个的磁层空间了解透彻,所以中国的科学家提出要再发两颗小卫星,这两颗小卫星主要的目标是研究磁层的整体结构,这里大家可以看到,这两颗小卫星都是大椭圆轨道,有一颗集其星,它主要要探测集其区,它的远地点就在集其区附近,这是它的远地点,另外一颗星是在赤道面上运行,它的远地点在冬季的时候,它探测的是磁尾,在夏季的时候,它探测的是磁层顶,所以它把重要的,需要探测的空间区域都覆盖进来了,那么这两颗卫星再配和上Cluster计划,就会形成一个非常好的空间探测的整体计划,这个整体计划包括了六颗卫星,有四颗是欧洲的卫星,有两颗是中国的卫星,因为是一个整体计划,我们对这个计划,也要把这个轨道进行优化,那么这是一个Cluster计划和双星计划轨道同时优化的一个结果,可以看到它在整个寿命期间覆盖了所有我们关心的空间区域。
  最后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东半球空间环境监测子午链计划,刚才讲的两个计划都是空间的探测计划,我们要测量地球空间,我们不但要测量地球空间的位置,还要测量它的场,在地面上可以很好地测量地球磁场,最好的办法我们当然是把测量的仪器,也就是地磁的测量仪器,沿着子午链的方法来布局,同时我们还要布局其他的一些(测量仪器),包括对大气的观测,对电离层的观测,那么现在,这个计划,已经正在推动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最北面的漠河,以及海南岛我们都计划布局测量站,那么另外,通过国际合作,我们可以跟俄罗斯合作,再往北延伸,也可以和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以及澳大利亚合作,再往南延伸,直到我们南极的中山站,形成一个完整的子午链的观测计划,这个子午链是在东京120度,如果我们想象在东京120度的另一侧,就是西经60度,也布局同样的地面观测设备,会在地球上形成观测的一个子午圈,这个子午圈非常有意义,子午圈的设立可以更加完善空间环境探测,特别是配合了空间探测计划以后,可以解决很多现在还未知的科学问题。
  我现在再给大家介绍一下探测地球空间需要的设备以及它们发展的一些趋势,刚才讲到我们探测地球空间实际上是从本世纪初,电离层的发现,也就是用无线电波探测电离层开始,人类开始探测地球空间,但实际上,还有一些更古老的仪器,也就是从一八六几年的时候,甚至更早一点,人类开始研究磁场的时候,就开始研究地磁场,这里我给大家放的几张图可以看到,这个左面的两张图是地磁场的探测,那么有很(古)老的地磁的记录,以及很新的,通过计算机演示出来的很现代化的窗口,显示地磁记录,地磁记录到现在仍然在发展,另外一个,就是无线电来探测电离层,中间这两张图是最(古)老一个,就是我们从本世纪初开始,马可尼用来做电离层探测的非常庞大的一个探测天线,但那时候用的频率非常低,下面一张图,是很新的一个电离层的探测雷达,这个探测雷达天线非常大,它用的频率相对来说比较高,已经用到了微波波段,另外,我们用的空间的手段,刚才讲的两个都是地面的手段,另外就是空间的手段,空间手段就要用卫星,那么右边这两张图可以看到,第一个就是我们国家的“实践5号”卫星,下面一个是国际空间站。
  这个探测技术发展也非常非常快,它除了采用了很多新的物理思想以外,在技术上它现在已经采用了很高的计算机的技术,那么大规模的集成电路,以及微波,红外(线),紫外线等等探测技术,另外,就是非常先进的探测技术,左边这张图大家可以看到,这是我们现在技术人员怎么来设计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可以看到集成电路里面的元器件是非常非常多的,一个元器件要集成在很小的一个芯片上,右边,是一个很大的射电望远镜,上面是是一个很大的地面的射电望远镜,下面是一个空间探测的卫星计划,刚才实际上已经讲到,地球空间是由太阳磁场和地磁场相互作用形成的,实际上,地球是浸泡在相当多的等离子体,像一个水泡一样的等离子体空间当中,它和太阳相互作用,就形成地球磁层,从这个图上可以看到,地球的磁层,在向阳面有一个磁层顶,在背阳面有很长的一个磁尾,那么地球的磁层它受到太阳活动的变化,这里可以看到太阳在发出一个日冕物质抛射的时候,它会影响到磁层,可以看到太阳正在抛射出一团物质,当这团物质到达地球磁层的时候,它会引起地球磁层的变化,它可以把磁层顶,向地球方向压缩,另外,使得地球的高能粒子的流量增加,刚才我们已经讲到,用一颗卫星很难探测到地球磁层的全部,因为地球磁层它总是在变化,要探测一个正在变化的结构,必须要用很多颗卫星,这是一个国际上空间的联合探测计划,它用了很多的卫星,包括太阳和地球之间,有一个光学的对太阳的观测卫星,叫搜获,以及能够运行于太阳地球磁层和行星际当中的一个卫星叫温地,还有很多其他的国际卫星计划,当中也包括我们中国即将的发射的两颗卫星,也就是中国的双星计划,这里可以看到双星计划以及欧洲的一个星簇计划轨道的关系,这里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国家提出来的东半球120度一个地球的地面观测的子午链计划,这里包括漠河的台站,北京的台站,武汉的台站,上海的台站,海南的台站,以及我们国家在南极还有一个中山的台站,这是我们国家的双星计划,赤道卫星和极轨卫星与欧空局Cluster的轨道关系,那么这是一个原子外的成像仪器,在这个卫星上也可以通过这个仪器,对地球的极光带进行观测,那么通过极光的变化,可以判断地球的磁场变化,同样我们也可以用无线电的手段,在卫星上对地球进行成像,在卫星围绕着地球运行的过程当中,向地球的磁层发射电波,通过回波的强弱变化,可以反映出地球的磁层顶,等离子体的密度。
  像这样的手段都属于遥感的探测手段,此外我们还有,通过地面上也可以通过遥感的探测手段对空间环境进行观测,这里面显示的,是两个大型的地面观测设备,刚才一开始我们也提到,一个是射电的望远镜,主要用来观测太阳,另外一个是无线电的雷达,它主要用来观测电离层,这几张图,就是用刚才显示的射电望远镜观测太阳的图,这和我们肉眼看到的太阳不一样,它用的频率是C波段的微波,也就是说它的中心频率是5。7赫兹,用这个频率看太阳,看到的太阳要相对平静,但是一旦在太阳发生爆发的时候,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太阳上面的活动,我们也讲到在观测地球空间的时候,我们使用两种方法,一种就是对磁场和电磁场进行观测,另外一个就是对能量粒子进行观测,用电磁波对地球的磁场和电场进行观测的时候,我们使用的频率最低可以到8个赫兹到10个赫兹,最高我们可以到X射线,或者更高,几乎覆盖了所有无线电波的活动,对能量粒子进行观测的时候,我们最低可以观测到一个亿微的电子,一个亿微能量的粒子,也可以观测到100个ME,甚至更高的能量的粒子,那么这个是我们观测当中使用的仪器,那么左边一个是欧空局星簇计划使用的一个仪器,它叫电子与电流探测器,这个仪器我们同样将要在中国的双星计划当中使用,因为中国的双星计划是和欧空局共同合作的一个空间探测计划,欧空局为中国的双星计划提供了八台探测仪器。
  那么右下角这几个图是中国研制的各种空间环境探测仪器,现在已经应用于不同的卫星上,包括中国发射的“实践5号”,这张图大家可以看到,在地面观测的时候,我们可以观测到在不同的纬度下,可以观测到不同磁场的变化,那么也就是说,磁场在变化的过程当中,沿着不同的纬度,会有不同的效应,这个是在空间观测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不同的空间位置会有不同的响应,在一个太阳事件爆发的时候,在不同的空间区域会产生不同的变化,这个是2000年7月14号发生的太阳风爆发的时候,对地球空间的影响,我想,要想观测地球空间,首先我们要对地球空间进行了解,要了解它的整个的结构,哪些是我们最需要观测的空间区域,另外我们就要对地球空间要采用两种探测技术,一种就是要在空间进行布局,那么把卫星放到需要探测的空间区域去,另外,就是要在地面进行相应的观测,通过空间和地面的联合的观测,能够反映我们地球空间的特性,另外我们还要使用最先进的探测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以及先进的遥感技术,对地球空间进行探测,只有这样才能更完整地了解地球空间。
  那么好我想,今天简要地跟大家介绍了一下地球空间是什么,地球空间的探测方法以及几个比较重要的地球空间探测计划,我想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总是渐进的,人类对地球空间真正的认识,只是从1957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才刚刚开始,在此后的45年中,地球大气层外的世界,诸如等离子体,内外辐射带,磁层,环电流,等逐渐被一一发现,但是未知的东西仍然很多,因此,空间探测成为地球空间和航天技术紧密结合的现代科学技术领域,实际上我们在探测地球空间的同时,还在探测行星际空间和正在准备向太阳系以外的一个空间发射卫星,探测技术,也从就地的探测向遥感成像探测在发展,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终将彻底认识自身生存的世界,和外部的世界,并征服它,从而向更为广阔的未知的空间领域扩展,谢谢大家。您刚才讲的,许多时候提到地球拥有磁场,地球磁场它的成因,现在科学界是怎么解释呢,另外是大多数行星都会有磁场,还是说地球有什么特殊情况,它才形成这么一个磁场,不知道您能不能在科学上给大家介绍一下,我试图回答你的问题,地球的磁场,它是由地球内部的结构来决定的,地球我们知道地球有一个地核,还有一个地幔,外面还有个地壳,那么地球的内核和地幔是决定地球磁场的最主要的东西,特别是地核,地核里面有很热的岩浆,这个岩浆还在流动,岩浆(里)高温的具有铁磁物质的岩浆在流动,就会引起地球内部的电流,我们学过基本的物理概念,就是流动的电能会产生磁场,那么正好流动电流它的方向一致时候,就会产生一个耦极场,地球磁场应该说从本质上说,就是因为地球内部的结构(变化)产生的,但是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其他行星内部结构并不是完全一样,所以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当中,并不是所有的行星都具有很强的磁场,这一点也通过行星际的空间探测,也证实了,比如说我们的近邻,火星的磁场就非常弱,另外,离太阳最近的水星,磁场还是比较强的,另外一个磁场比较强的,就是木星,所以除了水星地球和木星以外,其他行星的磁场都比较弱,所以这是由于行星它在形成的初期,(由)内部结构决定的。
  … 返回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