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清朝十大贵族-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嫦菡螅虐艿斜T雷櫋⑷悄芪哪芪洌厦鞴耍朴诖哟缶殖龇⒗创砭笫拢际遣坏枚嗟玫娜瞬牛●矣⒈徽兑院螅亩佣哦纫恢备媸迨宕疲ㄆ渎硎资钦啊6哦缺救烁亲剿姆剑沤ňΓ缭谔烀哪辍⑽迥昃褪前似炱熘髦唬乒芟獍灼臁4啤⒃劳小⑺蹲櫋⑷⒍哦然故谴砗蠼鸸酝饨簧娴摹笆躺街凑蠢铡保ü躺铰镂猤usa,意思是八旗的旗,贝勒满语为beile,女真语为“勃堇”、“勃极烈”,早期的地位相当于部落的酋长,满族早期没有亲王和郡王,努尔哈赤称汗后,他的儿子多称贝勒,入关后受汉文化的影响,在宗师爵位中加入了亲王和郡王,贝勒只好放在其后,成为爵位的一个等级)成员。掐指算来,代善的实力最为强大,最有可能争取到汗位因为代善系统的人丁最多,执政贝勒最多,其他贝勒难以与他抗衡。
四贝勒皇太极也具有很强大的竞争实力。四贝勒皇太极智勇双全,机警聪睿,而且善用权术,最重要的是他功勋卓著,是一位能争惯战的皇子,皇太极还是正白旗的旗主贝勒,天命五年以后深受汗父宠爱,岳讬、济尔哈朗、斋桑古、德格类等贝勒,以及额尔德尼巴克什、乌尔古岱督堂等八旗高级官将,都与他关系密切,也曾誓言愿意为皇太极效劳。
第三位有可能性的竞争者是努尔哈赤的另外一位王妃阿巴亥所生的十二皇子阿济格。因为其母阿巴亥深受夫君宠爱,并且从天命五年三月起,就是后金国大福晋。因此早在天命六年正月,努尔哈赤与诸贝勒盟誓,表示今后子孙之中勿开杀戒之时,年方十六岁的阿济格就成为了后金八大贝勒中的一员,不久又荣任正白旗旗主。而且阿济格也确实非常骁勇善战,很小的时候就披甲随父出征,而且多次都以少胜多屡败敌军。另外阿济格同母的弟弟多尔衮拥有十五牛录,最小的弟弟多铎还是镶白旗旗主。所以阿济格兄弟三人拥有二旗,母亲阿巴亥又是后金国母,所以这个集团也颇有威力。但他们这个集团最大的弱点就是三人年龄不大,阿济格二十一岁,仅是一青年贝勒,多尔衮十三岁,多铎十二岁。
//
…
大清开国第一亲王(3)
…
另外,同处后金国四大贝勒之一的二贝勒阿敏,也是虎视眈眈。但因他只是努尔哈赤的侄子,照理说是不能继承汗位的,但他身为镶蓝旗旗主,又在建立后金国过程中南征北战,屡建功勋,因此说后金国的建立,他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加之他的弟弟斋桑古和济尔哈朗,也是统兵辖民的“执政贝勒”,势力也不小,而且此人素有割据地区自为国主的想法,是不大愿意屈居诸弟之下的。三贝勒莽古尔泰是努尔哈赤第二个大福晋富察氏之子,虽因生母被汗父休离而在政治上受到严重影响,但他是正蓝旗旗主,同母之弟德格类也是有权有势的“执政贝勒”,他又生性鲁莽,爱生事端,也有争当国君的愿望。
在这些矛盾错综复杂、形势紧张的情况下,势力最大、最有可能继承汗位的大贝勒代善,却作出了一个使人料想不到的但又是十分明智的决定,他提议任置四贝勒皇太极为新汗。因为代善心中很明白,他的势力最强,他的威望最高,他的年龄最大,他是努尔哈赤第一个大福晋所生的唯一皇子(兄长褚英已死),他是最有可能继承父位登基为汗的,其他贝勒不会也不敢起来反对。但是,他对几个弟弟的性格、抱负、才干、势力和当时的国情,也同样是十分清楚,深悉这个新汗肩负的担子之重。他知道,阿敏素有野心,莽古尔泰桀骜不驯,皇太极胸怀大志,阿济格刚强好斗,多尔衮虽小,也不愿甘为人下,何况还有汗父宣布确定的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自己没有力量把他们制服,使他们如同汗父在世那样听从国主的管辖。而且,半年前兵败于宁远城下,士气不振,汗父晚年的弊政又激起辽民强烈反抗。周围四面皆敌,明辽东巡抚袁崇焕利用宁远大捷,广修城池,训练士卒,欲图乘机收复失地。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领也跃跃欲试,准备联明反金。朝鲜更是久欲助明反击,支持明平辽总兵官毛文龙。这种内外交困的艰难重任,代善是担当不起的。这一点,代善内心十分清楚,他的左右手岳讬、萨哈廉也非常明白。
从八月初七努尔哈赤病危一直到八月十一未时老汗王去世,在这段期间里,代善不能不反复考虑这一大事,在此期间代善考虑出来的最终结论也就逐步形成了。在这几天之后代善提出推立贤君的决策,稳定了动荡的形势,保持了皇族集团的统一和团结,使后金能够革除弊政,克服困难,排除障碍,转危为安,继续前进。所以说代善为巩固、安定爱新觉罗江山,建立清王朝作出了巨大贡献。
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九月初一日,皇太极正式继位汗位,与十四位贝勒“议定君臣之仪,上下和睦”,书写誓词,昭告天地。誓词规定,新汗皇太极要“敬兄长,爱子侄”,“行正道”,不得藉口“兄弟子侄微有过失”,就“削夺父汗所予之人民,或贬或杀”,若违此誓,则短命夭折。誓词赋予代善与阿敏、莽古尔泰三位大贝勒“训子弟”的特权,他们对阿巴泰、阿济格等十一位“子弟贝勒”,有管教之权、辖束之权,如果这些贝勒“藐其父兄,媚君希宠”,即藐视代善三人,背叛三位大贝勒,投靠天聪汗,则将短命而亡。这次盟誓,抬高了代善等三位大贝勒的地位,增强了他们的影响,形成了金国新的政治权力格局,即以天聪汗皇太极与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大贝勒为主,加上阿巴泰等十一位小贝勒,共同治理后金国。
后金天聪元年(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正月初一,后金国正式举行新年朝贺仪式,新的大汗皇太极端坐在大殿正中,代善与阿敏、莽古尔泰分坐其左右,四人并肩端坐殿上,接受群臣叩拜。外藩蒙古贝勒来谒时,亦依“谒汗之礼,会见三大贝勒”。
天聪五年八月,代善和儿子岳讬率正红、镶红二旗人们,参加了皇太极发动的进攻大凌河之战,父子分领本旗士兵攻城的西面。后金军围城历时三月,击败总兵吴襄等来援明兵四万,生擒监军张春,迫使粮尽援断的大凌河总兵祖大寿开城投降,此后代善开始逐渐推出政治军事舞台,开始闭会自己的锋芒……但是,尽管代善一再退让,也随着天聪汗势力的不断增强,先后幽禁二贝勒阿敏,降三大贝勒莽古尔泰为和硕贝勒(不久即病故),而倍受排挤,皇太极此时也开始对兄长大贝勒代善发动进攻了。天聪九年九月,皇太极下了一道非常长的圣旨,其中列举出了十多条罪状,主要是指责“正红旗固山贝勒等轻肆之处甚多”,宣称要“杜门而居”(在家不出门),叫八旗贝勒、大臣“别举一强有力者为君”。诸贝勒,八固山额真、六部根据天聪汗的旨意,集中开始讨论代善及其子岳讬、萨哈廉、瓦克达之过,议论是否夺取代善大贝勒和硕贝勒名号,并收缴其十牛录属人,并罚银万两,夺萨哈廉二牛录,罚银二千两,罚岳讬银一千两,夺瓦克达在外所属满洲、蒙古、汉人牛录,没其庄田仆役,交与其兄萨哈廉约束等等。但是,会议结束后,皇太极却运用娴熟的政治技巧,轻松地革了代善大贝勒、和硕贝勒名号,发还代善、萨哈廉应没的十二牛录余依议。实际上,代善并没有什么大错误,只不过是皇太极要抬高君权、压抑旗主而已,其目的是取消大贝勒与汗并尊的特权,最终废除汗父努尔哈赤确立的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而已。
代善被责以后,更加克制退让,时刻以臣僚自居。而且在天聪九年十二月,他还偕诸贝勒再三劝进,拥戴皇太极为皇帝。当天聪汗要诸贝勒立誓以表忠心时,以代善年迈为理由,令其免誓,代善却坚请参与盟誓。他上奏说:上念臣年老,恐犯誓词以致死亡,然已往之事,臣不载诸誓词,自今以后,若不与诸贝勒同誓,臣且食不下咽坐不安席矣。倘皇上不令臣与议事之列,臣亦何敢违背上命,即不与盟誓可也。若皇上怜臣而仍令居议事之列,臣性顽钝善亡,必出誓词,庶臣心不忘警惕,或可免于皇上之谴责也。经皇太极同意后,代善对天立誓说:代善誓告天地,自今以后,若不克守忠贞,殚心竭力,而言与行违,又或如莽古尔泰、德格类谋逆作乱者,天地谴之,俾代善不得令终。若国中子弟,或如莽古尔泰、德格类谋为不轨,代善闻知,不告于皇上者,亦俾代善不得令终。凡与皇上谋议机密重事,出告于妻妾旁人者,天地谴之,亦俾代善不得令终。
//
…
大清开国第一亲王(4)
…
天聪十年(公元1636年)四月初五日,代善偕诸贝勒奏准,十一日举行大典,皇太极即帝位,尊称“宽温仁圣皇帝”,改国号为清,年号崇德。二十三日,皇太极分封兄弟子侄,封代善为“和硕兄礼亲王”、岳讬为和硕成亲王。代善父子虽占六个和硕亲王之二,而且代善还是惟一的“兄礼亲王”,似乎是深得帝宠,然而实情并非如此,就在册封之后的第五个月,崇德元年八月初十日,皇太极就谕令郑亲王济尔哈朗等集议代善的之子岳讬之过,议定的五条罪状中第一条便涉及代善。尽管这些罪过缺乏根据,难以成立,可是诸王竟将此定为大罪,拟处死岳讬或“监禁籍家”(在对犯人判处刑罚的同时,将其家人没收为官奴)。后来皇太极下谕,岳讬免死释放,革王爵为多罗贝勒,罚银一千两。
崇德二年六月二十七日,皇太极命追论征朝鲜时诸王大臣违犯军纪之过。法司给代善定了六条罪:一、违令多收十二名侍卫;二、诬称系吏部车尔格令其多收;三、明知多收侍卫而说不知;四、以戴翎侍卫充当使令下役;五、违制在朝鲜王京养马;六、妄遣家丁私往造船处。法司拟议革代善亲王爵,罚银一千两,马匹人丁入官。八旗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遵谕复议时,亦“如前议奏闻”。这些所谓“罪状”,也是吹毛求疵,牵强附会,根据不足。皇太极召集王公贝勒大臣,当众宣布这些罪状,羞辱以后,“悉宥之”,但却斩杀庇护其主的户部参政恩克。
清崇德三年八月十一日,因阿哈廉牛录下潜逃的新满洲事件,代善被皇太极以“年迈颠倒”为辞,“姑赦其罪”,下令斩杀宜希达。
代善既然被赫赫君汗宣布为“年迈颠倒”因而犯罪之人,当然就不能治国理政统军出征。他只好听从君命,退居林下,不问朝政了。
清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日,清太宗皇太极突然去世了,在举国上下悲痛之余,却发现皇太极生前并没有指定继承人,这下所有王公大臣便又开始了多年前的那一幕,名义上是商议推立新君,实际上都想继承这个位置。此时,最有可能的继承人有三位,一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他有其父拥有的强大的正黄、镶黄二旗作后盾,他自己南征北战二十年,军功卓著,先后荣任和硕贝勒、和硕肃亲王,并统摄六部至中最重要的户部,且豪格在八旗王公大臣中还享有比较高的威望。另一是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他拥有自己的正白旗和弟弟多铎的镶白旗,人马众多,因长期受到皇太极的宠待,还得到了不少老臣的支持,所以势力相当强大。再一位和多年前一样还是代善,虽然代善虽已退居幕后数年,但他拥有正红、镶红二旗,曾经统兵出征咤叱风云三十年,为后金——清国的建立与强大,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八旗王公中,他资历最老,地位最高,又有硕讬、瓦克达、阿达礼、罗洛浑、满达海等一批封授王公爵位的儿孙,势力其实是最强大的。
在议立新君的过程中,两黄旗的主要大臣欲立豪格为帝,两白旗拥戴多尔衮,斗争异常激烈,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代善冷静明智地处理了这一问题,既不参与皇位的角逐,又不支持多尔衮,也不推举豪格,而赞同多尔衮为了平息事情所提出的拥立皇太极的第九子六岁的福临继位,并当众告发了自己的儿子硕讬、孙子阿达礼准备密谋拥立多尔衮的非法活动,从而妥善地解决了争夺皇位的问题,避免了大动干戈骨肉相残的悲剧,保持了统治集团的一致,为八个月以后清军进关、入主中原,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说,代善又为清王朝立了一大功。
顺治初年,多尔衮摄政,排斥代善,代善又年事已高,遂在家闲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十月十一日,代善病卒于北京,享年六十六岁,葬于西山门头村,帝赐祭葬,立碑纪功。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追谥为烈。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入祀盛京贤王祠,四十三年配享太庙。其第七子满达海袭爵,后世袭罔替。
//
…
礼亲王家族的后人们(1)
…
代善去世后,他的第七子满达海继承了他父亲的世袭礼亲王的爵位,满达海这个人虽然没有他父亲名气大,但是也是随太祖太宗一路征战出来的。崇德五年,满达海兵围锦州;六年满达海被封为辅国公,和肃亲王豪格一起兵围松山,大破敌军。后又大战洪承畴、吴三桂。顺治元年满达海从龙入关,大败李自成,后加封为贝子。顺治六年满达海率兵平定山西叛匪。剿灭叛匪后班师回朝改封号曰巽亲王。顺治九年二月,满达海病故。后其子常阿岱,初袭亲王。
礼亲王代善之孙,被封为康亲王,名杰书,这位杰书王爷与电视剧《鹿鼎记》中的康亲王却不同,因为杰书并不是趋炎附势,更不是碌碌无为之辈。杰书在清入关时的顺治年间就已被晋升为亲王。但因年龄岁限,直到康熙年间他为国征战天下,才得以成名。杰书父亲是代善的小儿子,名叫祜塞。因为他年纪最小,所以他不像岳托、萨哈廉等几个哥哥们那样功劳显赫,所以很少有人知道祜塞。因此祜塞只能在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凭借皇帝近亲身份得了镇国公爵位,并非他几个哥哥那样在入关之前就因为战功,早以被封王赐爵,而且不幸的是祜塞受封当年就因病故去。此后,杰书的二哥精济承袭了父亲爵位,不久又被顺治皇帝晋封为多罗郡王。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精济病故,年仅5岁的杰书袭多罗郡王爵,成为大清国堂堂的王爷,两年后,顺治皇帝赐杰书为康亲王。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因顺治皇帝对这个将及成年的郡王侄儿很赏识,传旨追封杰书的父亲祜塞为郡王,这在当时也是一个不小的荣耀。次年,杰书又获意外之喜。巽亲王常阿岱因父亲满达海生前曾谄媚多尔衮(此时顺治与多尔衮已非叔侄关系,而是政敌的关系了),被年轻的顺治皇帝降为贝勒,其世袭亲王爵位也被迫夺。因常阿岱的亲王爵系承袭祖父代善而得,这一爵位收回后按制应转归代善其他直系后裔继承,因此这一幸运落到了杰书头上,皇帝命由他承袭祖父的亲王爵位。这样,十六岁的杰书由多罗康郡王晋封为和硕康亲王,登上了贵族爵位的最高台阶。
康熙皇帝玄烨继位后,国内大局已渐趋平稳,除东南沿海等少数地区尚有南明和农民军残余势力抗清斗争外,大部分地区都处于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时期。朝廷内部自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玄烨铲除鳌拜及其党羽,政令也更趋统一。杰书作为地位显赫的皇帝贵胄,在玄烨亲政初年就已入议政王之列,平时主要是参加国家的一些礼仪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