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文艺 2009年第05期-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灌输。
邹老师讲课的精彩在思想;也在表达。他个子高但声调低沉;饱含力度;因为有太多的意思要传达;他又好用长句;以致于最后一个字常常没发出声来就“吞”了。讲台上的他惯用的姿势是双手悬在腰际作向左推进状;以增强表达效果。
但他不是从“什么是文学”开始讲起的。他首先讲的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而且居然讲了一学期。
能把延座讲话讲一个学期;足见学问有多么深、准备得多么细。多年以后;我在讲相关内容时;还在用他当年的某些观点和例证;且信手拈来;无需备课;全凭当年记忆。而且边给学生讲时边想起他当年给我们讲课的神态。他怎样讲“讲话”的背景;安娜?卡列尼娜式的黑裙;王实味的《野百合花》的风波;“那不是月亮吗?”的故事;他讲得我们哄堂大笑;我每次讲给学生时也是笑声满堂。
有一天;他布置了一篇作业;要我们分析他发的蓝色封皮的“延座讲话”参考资料中的一篇散文《罗于同志的散步》。一个人;在延安的文人;无聊;散步。碰到一个同志;见他鞋子很破;把自己的鞋子跟他换了。继续散步;还是有些无聊。
面对这篇千字文;我不知从何下手;这可是我第一次对作品进行独立评论;发表己见。真的不知所云;写不出一个字。就这样拖着;拖到了下一次他再上课。他对这篇散文的评价让我至今不忘:小资产阶级的自我表现。
原来是这个意思!我怎么看不出?
后来我慢慢琢磨:所谓文学评论;就是要把作品中的形象、故事、结构、语言背后的社会的、人性的、审美的意蕴用学理化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个第一次;如同小学写作文的第一次;意义深远。它们是我文学道路上的几个重要起步阶段。
三
如果说小学阶段王正莉老师是我文学创作的蒙师;那么大学阶段邹贤敏老师就是我文学评论的蒙师。在那个最优秀的学生都读文史哲的年代;因文革被压抑、憋屈了青春的老师们重新焕发了青春。最好的老师派到了七七级;他们把思想和激情献给了七七级。文学课老师都在盛年;敏锐的周勃(他也是我的恩师之一;我会专文感念)、厚重的郁沅、深情的韩泯、幽默的李悔吾、执着的张国光、儒雅的曾昭岷、严谨的王陆才、平易的马之法、从容的金嗣锋、沉稳的王敬文、激情的文振庭、大气的李恺玲、睿智的卢守身、和蔼的谌忠恕、潇洒的孙志强、亲切的徐福钟(他是我走向现代文学的领路人;我也会再抒感恩之情)。
邹老师忙着讲课、写论文;忙着学术活动。精力旺盛;行走如风;健步出入教室;健步出入校园;健步出入学术殿堂。谈延座讲话、谈文艺与政治、谈报告文学、谈真善美、谈《举起森林般的手》;每每在报刊见到老师的文章;激动、崇拜、领悟、学习;亲切而自豪。我试投而未中的第一篇论文《文艺的时代精神》;就是受他课堂的教益而成的。虽未变成铅字;但却是很好的学术训练。
或许在先生的眼中;我不是个出色的学生;但我却是受益最多的学生之一。他也许不知道;我关于什么是文学的最初知识;主要来自于他的讲课和文章。如春雷初震;惊蛰脑海;如春雨初播;滋润心田。
邹老师是著名诗人、学者、当代中国文学研究事业的重要组织者之一的何其芳的研究生;我们佩服不已。我跟何其芳是老乡;我十九岁时读到他十九岁时写的情诗;并把它背诵给我痴狂追求、后来成了我的妻子的女同学陈玲珍听;在一个正午;在中文楼外的围墙下;此情此景、此诗此人;没法忘;忘不了。
邹贤敏—何其芳—刘川鄂=爱情故事。这是我与邹老师的特殊缘。任凭您桃李天下;三代师生和一段爱情;只属于您、他、我、她……
其实;在大学生涯中我跟邹先生接触不多;甚至没有单独求教过。我在大一就把兴趣投向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跟现当代教研室老师联系稍多。过早的偏向文学史;理论准备不足;是我的教训。至今后悔没有从邹、周、郁等老师那里学得更多。
在那个个人的身份、职业、未来属于国家的时代;来自山区的我只有回到山区一条路。1982年的春天;我别过众多恩师;带着与他们握别的热温;成了建始一中的语文教员。因是“地理悲剧”、“户口悲剧”;不免有些伤感、消极。与母校老师时有书信联络;也得知邹老师负责中文系科研工作的消息;心中暗自认同“母系”找到了好的领路人。有一次;我妻陈玲珍参加省推广普通话会议回来后;兴奋地告诉我遇到了邹老师。她说;邹老师对你很关心;说你基础不错;要好好搞。这番话给了我巨大鼓舞;一个偏居山地的毕业生、一个从事着吃粉笔灰的受歧视职业的小教员;一个因“地理决定论”而不能从事心爱的文学事业的青年;正夸张地集全世界的不幸于一身;自艾自怜着、敏感多愁着、小资情调自我表现着……突然得到蒙师的鼓励;如久旱遇甘霖、如雨后现虹霓;久久地激动、久久的思索;调整了心态;迸发了活力;考回了母校。
四
1985年初秋;我成了湖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首届研究生。又成了邹老师的学生。在他家里;他给我们讲文学理论专题;讲马恩手稿;恶补了一下理论课。为提高我们的理论素养;他出面替我们请武大哲学教师给我们讲当代西方哲学;还安排我们到武大听了一学期刘纲纪先生的美学课。我们专业这一届4个硕士生;后来都读了博士;3个教授、1个司长;都小有成就。首先归功于导师文振庭、李恺玲和王敬文教授;也与负责中文系科研和研究生工作的邹老师的悉心安排分不开。当然;还有冯天瑜先生;他的《中国文化概论》课让我受益终生。
再后来;我毕业留校;和邹老师成了同事;他不再担任中文系领导;跟我们几个成了朋友;吃饭、谈学问、谈时事。亦师亦友;是师生间的最高境界。他是当时被外界誉为中文系四大才子的精神领袖;对我和聂运伟、冯黎明等有精确了解和精准评价:有人对己严对人严;有人对己严对人松;有人对己松对人严。而刘川鄂呢;对己松对人亦松。真是的评。我一生对自己没计划;率性而为;对他人没算计;从不设防;意气用事;提倡审美交往。我追求的是无心而有为、低调而自信、边缘而自由的生活;这是文学的生活;也是在王正莉、徐福钟、邹贤敏、周勃、冯天瑜和我的博士导师易竹贤等恩师影响下的生活。
九十年代初;邹老师带我们四个发起了一次学术的集体冲锋。他设计并指导我们运用原型批评理论观照中国文学史;把从原始神话到当下文学中的智者形象、莽汉形象、狂狷者形象、多情者形象作一疏理;我写的是多情者;他则高屋建瓴的写了一篇总结性文章《马克思主义和神话原型批评》。五篇文章以专栏形式发表在《文艺争鸣》杂志;有较好反响。这是一次成功的师生合作;也是我和邹老师唯一的一次学术合作。
1992年秋;邹老师担任了我系《中学语文》杂志主编;他要把我从现当代文学教研室调去作助手。显然;他认为我品性纯洁、且与他的教育理念相投。我是一个易受环境左右的人;总把消极因素看得过重;风波之后无心学术;生活清贫又无所事事;因此愿借这新的工作振作一下;何况是在我敬重的邹老师的领导之下;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长年从事文学教育、又与教育部高层有交往;邹老师雄心勃勃;想重振一下《中学语文》的雄风;并以之为平台冲击一下应试教育、听话教育的积弊。我们起初也是谋划于陋室;走访于基层;想大干一番的。我与他参与省内中学语文界的各种会议;探访中学师生;采访中教界热点新闻;虽不至于餐风露宿;但也常是风尘仆仆、废寝忘食。他大步流星;我总跟不上他的步履。至今还记得;与他到华师一附中去调研;他有学生在该校任教;收入、住房、电话等待遇不仅大大高于我这个大学讲师;而且高于他这个教授;免不了受点小刺激。
我在杂志社主要兴趣点在学生。一开始就抓中学生课外阅读问题;得到邹老师支持;也有不少朋友帮助。调查的结果是中学生几乎没有什么课外阅读。除了自己的杂志发表;中国青年报亦刊发了相关内容。但是;问题归问题;却无力改变。我还开设了一个“与中学生谈心”的栏目;以“阿川”的笔名发表。找各校中学生;在草地上、在编辑部;谈怎样认识春节、谈早恋、谈新型师生关系;一时收到全国众多中学生来信;“阿川”老师的信箱总是塞得满满的。
初当编辑;手写投稿、铅字排字时代的编辑;从头学起;甘苦自知。每期杂志要按地址捆绑;踩着三轮车到车辆厂邮局寄发。我和潘纪平、邓长青三个年轻人是这简单繁重劳动的主力。有一次与潘兄到邮局寄杂志;蹬着满满一车捆扎好的书;大汗淋漓到了邮局;称重买邮票;一一张贴。计划经济时代;办事要求人;很没自尊。邮局、商场、银行;干多干好一个样;态度都一样生硬恶劣。这个邮局只有一个破碗装糨糊;我们在柜台里拿着用;有一顾客问糨糊在哪;一中年女营业员指着正在贴邮票的潘纪平说:“他们吃了”;气得我跟她吵了起来。性情温和的我吵架是弱项;老潘也是老好人。但这事对我刺激很大;使我萌生退意。1993年夏就回到教研室;在编辑部干了不到一年时间。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努力没多大效果。在那种教育体制下;作教育改革的探索只能是有限的纸上谈兵;且在纸上也不能全谈。杂志的生存靠读者;我们的读者是生活在高考指挥棒威压下的中学师生和教研员。又要倡导语文教育新理念;又要服务中学师生实际需要。矛盾不可调和、杂志面目混杂、编辑心态尴尬。
后来我也在非常特殊的状态下与某些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影响中学语文教学走向的权威人士争斗过;他们是最不能学习和接受学术界最新成果且势力极大的人;我“斗”不过他们。
我只能在体制外或松动的环境中作看不见直接对手的斗争。校内全日制师范生、高师函授、自学考试班、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中小学请讲座、报刊和电视台;都是我宣扬我的教育理念、语文教学观的舞台。提倡作思考教育本质的教育家;反对作只钻研教材教法的教书匠;提倡“讲理”;反对“听话”教育;提倡读中外人文经典;反对中小学“读经”热;提倡大学教授参与编写中小学语文教材;反对人教社和中学特级教师关门编教材;等等;是我宣讲的主要内容。
促发我这样做的动力;不仅有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也有我在《中学语文》的感受;与贤敏老师共同的感受。
静夜;面对先生家的灯光;三十年来;回忆先生怎样指引我的文学道路;即是人生历程的一次检讨;也是师生感情的一次升华。
世界会老;师生情不老。
责任编辑易 山
词二首 作者:韩忠学 文章来源:长江文艺 《长江文艺》
卜算子?春雪
掩卷望窗外;春夜裹白雪。但见风吹柳絮飞;月照花影斜。客舍万籁静;曲径人迹缺。灯下读书寒意侵;却与古人悦。
蝶恋花?练球有感
碧水蓝天绿草茵;风和日丽;抖擞万象新。开球飞穿空中云;挥杆又跨白桦林。球道健步如行军;果岭推测;斟酌味更醇。十八洞了无记分;不求赢输为健身。
水之歌 作者:天 涵 文章来源:长江文艺 《长江文艺》
水;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奥妙无穷。
水是生命的创造者和哺育者。高崖上的虬柏盘松;因为有水;才能傲视千古;地洼处的碧草鲜苔;因为有水;才能争绿万象;漫野里的奇花异卉;因为有水;才能播香吐艳;耕地中的优谷良棉;因为有水;才能捧金献银。凌空翱翔的飞鸟;追波戏浪的鱼虾;竞奔相食的走兽;还有肉眼不能窥视的微生物;也是因为有水;才能“万类霜天竞自由”;才有鸟鸣虫唱;虎啸狮吼;犹如天籁的大自然交响曲。假如没有水;这些鲜活的生命;多彩的美景;灵动的画面;曼妙的和声;瞬间就会幻灭;整个地球就会成为一个荒凉死寂的世界。
水是变幻莫测的精灵。它从石缝深处汩汩渗出;潺潺流淌;那般轻柔;那般晶莹;那般低吟浅唱;那般婀娜多姿;给人以柔情似水的联想;赢得“清泉出山尘未染”的赞美;勾起了多少文人雅士抛却荣华富贵;伴她结庐而居。然而;她又那么执著;那么刚烈;具有一往无前无可阻挡的神勇与伟力!“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她要奔向大海;在那里与她的家族团聚。然后;化为气;凝成云;变成雨;乘着风;在雷公电母的欢送下;从天而降;渗入土;钻透石;又从山间汩汩流出;来一次新的循环。如此往复;万世不竭。土要阻挡她;把你化为一勺浊汤;逐流而去。石要阻挡她;轻轻摩挲你;慢慢销蚀你;直到把你变成供人脚踩手玩的光滑圆润的鹅卵石;或弱不禁风的沙粒。山要阻挡她;她会聚合其兄弟姐妹;擂响惊天战鼓;掀起排空巨浪;冲刷你;撕裂你;分秒无歇;千年不休;直到劈开重重关山;一路喷珠溅玉;挟沙裹泥;威风凛凛;浩浩荡荡;傲然东去!巉岩壁立的刘家峡;嵯峨陡峻的青铜峡;刀斩斧截的大三峡;就是他的煌煌杰作;向世人展示她不可冒犯的烈烈神威!面对黄河的九曲惊涛;长江的万里浩波;千古传颂的治水英雄大禹;也只能顶礼膜拜;挥倚天之锄;率众疏导;礼送归海。她才是真正移山填海的英雄!有时;她会化气凌空;变为朵朵白云;在蓝天下轻舒曼舞;使深邃的苍穹充满诗情画意。有时;她会化为团团乳雾;在层峦叠嶂间;如幔如纱;缠缠绕绕;使青峰翠岭似真似幻。有时;她又幻化成七色彩虹;像一个绚丽的花环;悬挂天际。有时;她又摇身一变;成了海市蜃楼;内中琼楼玉宇;仙女蹁跹;令人遐想;引人神往;恨不能凌虚入幻;羽化登仙。连千古一帝秦始皇也被这太虚幻境迷得神魂颠倒;留下了派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寻仙觅药的万世笑谈。有时;她又凝聚成飘舞的雪花和晶亮的冰凌;使莽莽苍苍的山河大地银装素裹。她随意挥洒的这些小品;她给万物万有注入的美的神韵;美的灵魂;任何丹青妙手也无法描绘其美轮美奂的瑰丽与神奇。她略施小技;在液态、气态、固态间随心所欲地穿梭变幻;炫耀着力与美;刚与柔的万千风姿。任何文坛巨擘也难以描绘其活灵纯妙的奇观。
水还是无言的超级导师。她以自己的身体力行;使圣贤垂思;使哲人彻悟;推动人类文明节节攀高。从黄河怀抱里走出来的睿智无比的老子;一篇《道德经》便诠释了宇宙万物的演变;道出了“道法自然”的真谛;阐明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的人生大谋大略。枕石梦蝶的庄子尤为爱水;其著《秋水》是熠熠生辉的名篇佳作。该篇感悟了人的认识的局限性;表现了作者“乐天知命”的思想。同时;他从体察水的至柔至坚的二重性中引伸出柔能克刚的哲理。从水的盈虚而前的现象中;参悟出“水静则明烛徐眉;平中准;大将取法焉”的公正公平观念。“法”字;就是由水与去字组成;以水去不平;去不平者为法。从而揭示了法的核心价值;是对法为统治者服务的黑暗的无情抨击!孔子也是从黄河波涛里脱颖而出的至圣先哲。他面对一泻千里不复还的黄河;不禁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喟然长叹;提醒人们珍惜美好的时光。同时;他还提出了脍炙人口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概念。水的刚柔相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