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大往事 >

第2章

大往事-第2章

小说: 大往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段重要的思想,在修改定稿后的政治报告中,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发挥。
  毛泽东对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周恩来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虽然没有像政治报告那样投入巨大精力,反复修改,但也同样认真审阅过。
  毛泽东对中共八大上述三个报告的准备和修改过程,十分满意。9月13日,他在七届七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谈到这三个报告的修改过程时说:“第一次推翻你的,第二次推翻他的,推翻过来,推翻过去,这也说明我们是有民主的。不管什么人写的文件,你的道理对就写你的,完全是讲道理的,不讲什么人,对事不对人。”正是在这次会议上,讨论并原则通过了这三个报告。
  【“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平列〃】
  长期以来,一些人对中共八大通过的党章在对党的指导思想的表述中,没有提到“毛泽东思想”,感到不解。西方的一些人,借此大做文章,希望以此来证明所谓“毛与刘、邓矛盾源于八大”的猜测。
  事实并非如此。
  在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里,对党的指导思想是这样表述的:“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和经验主义的偏向。”
  在中共八大修改后的党章里,对上述提法改动如下:“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党在自己的活动中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斗争的具体实践密切结合的原则,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者经验主义的偏向。”
  这两种表述,贯穿的精神实质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不再直接使用“毛泽东思想”这个提法。而首先提出不再使用这个提法的,正是毛泽东本人。
  中共七大前后,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面临着能否顶住斯大林对中国革命的错误指导和教条主义的巨大压力,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领导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旗帜鲜明地打出自己的思想旗帜——毛泽东思想。这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需要。
  中国革命胜利以后,情况有了根本的改观。面对治理国家和经济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中国共产党有必要虚心向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同时,在对外交往中,也必须防止盲目骄傲、把一国经验当作普遍原理的倾向。在这些方面,毛泽东尤为清醒和谨慎。
  早在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提出“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平列”。从这一年起,毛泽东在审阅一些重要文件,包括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总是把“毛泽东思想”一词删去或改写。有的改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有的改为“马克思列宁主义”。
  1952年9月25日,毛泽东在审阅《人民日报》国庆社论提纲草稿时,提出:“不要将‘毛泽东思想’这一名词与马列主义并提,并在宣传上尽可能不用这个名词。”
  1953年5月24日,毛泽东在审阅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纪律条令和队列条令时,又指出:“凡有‘毛泽东思想’字样的地方均改为‘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字样。”
  中共中央宣传部还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在1954年12月下达了《关于毛泽东思想应如何解释的通知》。
  通知说:“毛泽东同志曾指示今后不要再用‘毛泽东思想’这个提法,以免引起重大误解。我们认为今后党内同志写文章做报告,应照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办理。至于讲解党章和过去党的重要文件决议时,仍应按照原文讲解,不得改变,但应注意说明‘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避免对两者有不同内容的可能误解。”
  毛泽东在审阅这个通知时,在末尾加写了一段话:“在写文章做讲演遇到需要提到毛泽东同志的时候,可用‘毛泽东同志的著作’等字样。”
  经过几年的宣传和贯彻,上述精神在中共八大前夕,已经成为全党的共识。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作为建国以后第一次团结的盛会,第一次提出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大会,载入了史册。
  毛泽东在中共八大开幕词里提出:“我们现在也面临着和苏联建国初期大体相同的任务。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我们面前的工作是艰苦的,我们的经验是很不够的。因此,必须善于学习。”
  在会议前夕,他还提出:要在三个五年计划之内造就100万到150万高级知识分子。那时,中央委员会的成分也会改变。中央委员会中,应该有许多工程师,许多科学家。他不无遗憾地表示说:现在的中央委员会,我看还是一个政治中央委员会,还不是一个科学中央委员会。现在我们这个中央的确有这个缺点,没有多少科学家,没有多少专家。
  毛泽东的这些愿望,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在他在世之时成为现实。中共八大提出的正确的指导思想,也没有真正贯彻下去。但是,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和中共八大所起到的筚路蓝缕之功,却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褪去应有的光辉。
  
  二、周恩来与冒进、反冒进、反反冒进
  刘武生
  
  1955年底出现的冒进,1956年开始的反冒进,1958年进行的反反冒进,是围绕对1956年经济工作的估计和1957年国民经济计划的制定发生在中共中央高层的一场重要争论。这场争论的实质是,毛泽东、周恩来等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在经济建设速度问题上两种指导方针的分歧。
  【“主观的努力落后于客观的需要”】
  从1955年下半年开始,在持续批判右倾保守思想的情况下,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迅猛发展,势如破竹。
  由于三大改造的进度大大加快,加上1955年国民经济的情况也很好,全国呈现一片蓬勃向上、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使人们头脑开始发热,误以为经济建设的速度可以大大加快,甚至“完全有可能迅速建成社会主义”。1955年12月5日,刘少奇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座谈会上传达的毛泽东指示,就反映了毛泽东急于求成的心态。刘少奇说:
  关于八大的准备工作,毛主席提出,“中心思想是要讲反对右倾思想,反对保守主义,提早完成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十五年、同时争取十五年以前超额完成。有无可能呢?有可能。”“因此必须加大速度,在我们的一切工作中都要反对保守主义,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大的成绩。”“我们完全有可能迅速建成社会主义。”“这不是急躁冒进,而是实际与可能的要求,是稳步前进。”要以此为中心,“迎接八大,使八大开好。”
  反对右倾保守思想,加快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速度,是毛泽东为中共八大确定的主题。当时,周恩来同意毛泽东的这个主张。他在座谈会上表示:
  “最近政府在各方面的工作,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保守。”“反对盲目冒进是对的,但又带来了副作用,必须打破这个副作用。”“我对毛主席指示的体会可以用一副对联来反映,上联:客观的可能超过了主观的认识:下联:主观的努力落后于客观的需要。新大陆早就存在,而我们发现得太晚了。”
  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使农业发展有个长远的奋斗目标,1956年1月,毛泽东在《农业十七条》的基础上,主持起草了《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简称《农业四十条》。《纲要》规定,粮食和棉花的产量在1967年分别由1955年的预算计数:3652亿斤、3007万担增加到1万亿斤、1亿担,每年分别以8。8%、10。5%的速度递增。这实际上是不可能达到的。到1996年,时隔近40年,我国粮食、棉花的产量才分别达到9800亿斤、8400万担。
  《农业四十条》各项高指标的公布,迫使工业、交通、商业、文教等部门纷纷大幅度修改原订的各项计划指标。周恩来和陈云经过周密的了解和核算,发现如果按照各部门提出的高指标安排1956年的国民经济计划,国家统一分配的8类物资250多种产品中的大部分将是紧张的和短缺的,其中钢铁严重短缺。自此,周恩来和陈云等敏锐地觉察到“盲目冒进”的苗头已经开始露出,并着手设法防止。
  【“从良心上不能同意这个决定”】
  周恩来主持领导中国经济建设的工作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既注意防止和反对右倾保守思想,也注意防止和反对急躁冒进情绪,而且坚持从实际出发,确实存在哪种倾向就反对哪种倾向。早在1953年,他就多次提出“我们既反对保守思想,也反对急躁情绪”。
  在这次制订国民经济发展年度计划和远景规划的过程中,周恩来发现有盲目冒进的苗头后,首先想方设法防止冒进。1956年1月20日,他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作结论时,强调指出:在经济建设中,不要做那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要“使我们的计划成为切实可行的、实事求是的、不是盲目冒进的计划”。“这一次我们在国务院召集的计划和财政会议,主要解决这个问题。”
  1955年12月5日,刘少奇在传达毛泽东的有关指示时,毛泽东曾经提出“提早完成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在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上有人提出,1956年1月30日周恩来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为什么没有提“提早完成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问题。2月7日,周恩来在闭幕会上讲话时解答说:讲提早完成工业化应慎重。这就是说,工业化比三大改造困难得多。要实事求是,不要没有根据地提,要区别提,不要混同提。因此,《政治报告》中说加快速度,但不是提前完成工业化。大家要认识工业化是需要时间和知识的。
  2月6日,在全国政协常委会第17次会议上,周恩来又讲了这个问题。他说:对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可以有两种设想:一种是工业化可以提早完成;一种是在规模和速度上能够扩大和加快,但不等于提前完成工业化。我们不要随便提出提前完成工业化的口号,可能还需要大约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谨慎一点好,因为我们现在没有把握。为了慎重起见,我们过渡时期还是照原来设想的那样长一点没有坏处。周恩来之所以反复强调不要提提早实现工业化,首先是因为这个提法脱离实际,是不可能的;其次是如果这样提,整个国民经济计划的高指标也就不可能避免。
  由于全国计划和财政工作会议没有能够有效地遏制住急躁冒进的苗头,1956年2月8日,周恩来在国务院第24次全体会议上大声疾呼,“绝不要提出提早完成工业化的口号”,各部门订计划,“都要实事求是”。他郑重地说:
  “不要光看热火朝天的一面。热火朝天很好,但应小心谨慎。要多和快,还要好和省,要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现在有点急躁的苗头,这需要注意。社会主义积极性不可损害,但超过现实可能和没有根据的事,不要乱提,不要乱加快,否则就很危险。”“条件不成熟的等一下不要紧,因为政权在我们手中,这是很大的保证。我们要使条件成熟,做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绝不要提出提早完成工业化的口号。冷静地算一算,确实不能提。工业建设可以加快,但不能说工业化提早完成。晚一点宣布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没有什么不好。这还能鞭策我们更好地努力。”“各部门订计划,不管是十二年远景计划,还是今明两年的年度计划,都要实事求是。”“对群众的积极性不能泼冷水,但领导者头脑发热了的,用冷水浇浇,可能会清醒些。各部专业会议提的计划数字都很大,请大家注意实事求是。”
  周恩来在提请大家注意实事求是的同时,相继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一是,削减基本建设投资。1956年2月10日,周恩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决定,1956年度中央各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削减6%(加上各省市削减后的金额)。二是,节约钢材。2月4日和28日,周恩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一九五六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会议原则通过,并要求各工业部门、有关的交通运输部门分别节约钢材4%、2。5%。这就是后来所说的“二月促‘退’会议”。三是,缓解物资供需之间的矛盾。进入4月后,急躁冒进的后果开始显现出来,主要表现是财政紧张,生产物资供应短缺。
  4月10日,周恩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国家计委《关于一九五六年基本建设计划安排和要求增加部分投资的补充报告》。会上,突出地反映出基本建设规模同物资供应严重不相适应的矛盾。陈云指出:基本建设规模“首先决定于生产、材料,不决定于财力”。经济建设“应按比例发展,而基建和生产的比例是最重要的”。“订计划首先应该进行物资平衡,再进行财力平衡”。周恩来在会上强调:“搞计划必须注意实事求是。”“一定要为平衡而奋斗。”
  会议根据周恩来、陈云等同志的意见,决定从增产、进口、库存、节约、减少出口、调剂等6个方面来缓和物资供需之间的矛盾。为了落实增加钢铁生产,4月中旬到5月上旬,周恩来先后到全国数家钢厂研究增产措施。为了落实节约钢材,他回到北京后,根据陈云在南方视察时了解的情况,5月10日,又在京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果断决定将双轮双铧犁的产量再减到180万部(原计划1956年生产500万部)。
  虽然从统一思想认识和采取具体措施两个方面,作了一系列的努力,防止急躁冒进的势头,但是进入1956年4月中旬以后,国民经济还是出现相当严峻的局势。更为严重的是,这时中央领导层的思想认识并不一致。4月下旬,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再追加20亿元的基本建设投资。与会大多数同志不赞成,周恩来再三说明增加基建投资会带来一系列困难。但是,毛泽东仍坚持己见。1982年11月4日,胡乔木回忆说:
  “一九五六年各条战线、各省市根据毛主席一九五五年冬写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序言的精神,加快速度,扩大了预定计划的规模,增加了预算指标。四月下旬,毛主席在颐年堂政治局会议上提出追加一九五六年的基建预算,受到与会同志的反对。”“会上尤以恩来同志发言最多,认为追加预算将造成物资供应紧张,增加城市人口,更会带来一系列困难等等。毛泽东最后仍坚持自己的意见,就宣布散会。会后,恩来同志又亲自去找毛主席,说我作为总理,从良心上不能同意这个决定。这句话使毛主席非常生气。不久,毛主席就离开了北京。”
  可以说,这是两位中央领导人就冒进与反冒进的问题一次面对面的交锋。此后,周恩来由防止急躁冒进进而反对和纠正急躁冒进。
  【“已经不是预防而是需要反对冒进了”】
  根据国民经济已经出现的日益紧张的趋势,周恩来、陈云等认为,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