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前期生活习俗史-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神殿,神殿的建筑特色是,带长方形圣殿,有泥砖砌筑的祭坛,神殿顶部用
四根柱子支撑;青铜时代晚期是莱基城的鼎盛期,居住建筑流行神殿、宫殿、
双重城墙,还有宽阔的大道和地下供水设施大竖穴、密集民居建筑等等;古
都城撒马利亚,据 《圣经》所载,是公元前875年兴起的暗利王朝所建,因
城市土地是从撒马购来故称撒马利亚,城址在那不勒斯西北约10公里,海拔
约100米的土丘之上,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80米,南北宽约90
米,城墙用条石砌成,中为城区,城区西南部有王宫建筑,王宫宫墙出现暗
墙结构,墙内曾发现63块用古希伯来语刻写的陶片;王宫内出现摆设镶嵌象
牙的家具。
(2)交通
从考古学分期的角度看,西亚地区最早的交通工具问世,可能是在有陶
新石器时代早期。土耳其恰塔尔休于有陶新石器时代遗址,曾发现有木制的
船形容器制品,这种木质船形容器制品,如果确是取形于当时的木船的话,
那么,它便标志该时期西亚已出现交通工具木船。恰塔尔休于遗址的年代约
在公元前7100至前6300年。如此,西亚地区交通工具制作利用习俗的发生
历史,至少可上溯到距今八、九千年以前。与欧洲地区相比较,从社会发展
阶段、考古学分期情况看,欧洲地区舟船的出现是在中石器时代,比西亚舟
船出现的新石器时代要早,但从绝对年代而言,欧洲、西亚舟船的出现,均
同在距今八、九千年范围内,故两者在舟船制作技术和习俗发生的绝对时限
上,又是几乎无差别的。造成欧洲、西亚地区经济发展阶段时限不一的原因,
主要是前者发展缓慢和后者发展超常。西亚的交通革命是从有陶新石器时代
开始的。在此之前,人类的行近走远,可能都全凭脚下功夫。新石器时代交
通革命的重要标志是木舟船的出现,新石器时代是西亚交通工具的滥觞期,
直到青铜器时代,交通才呈现出发展兴盛的局面,陆续出现了雪泥橇和各种
车子以及骑乘等等。
①舟船。土耳其恰塔尔休于有陶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的木制船形容器,
可能是当时独木舟船的象形物,它暗示了西亚地区至少在距今八、九千年前
已发明和使用独木舟船。这种独木舟船的制作和使用习俗,从铜石并用时代
始直至整个青铜时代止都十分盛行,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及其支流充足
… Page 59…
的水资源条件,为舟船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水路条件。此外,优越的
濒海环境,更为航海舟船的发明和利用提供了条件和机会。
伊拉克埃利都欧贝德文化晚期墓葬,曾发现帆船模型随葬品,这种帆船
模型,中央有竖立桅杆的插孔。帆船的发明利用,无疑是对独木舟船的一个
重要变革。埃利都帆船模型的发现,标志了当时造船业已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风帆在船上的改革应用,则暗示海船和航海活动的出现。从欧贝德文化时期
始至公元前800年左右的整个西亚青铜器时代,利用舟船这种交通工具的习
俗十盛成行,舟船工具不仅应用于江、河航行,更重要是逐渐广泛应用到海
路航行。海路航行的出现和成功,事实上也是造船技术迅速发展,造船水平
高超的显示。其中,腓尼基人的出色造船技术和频繁的航海活动,在古代世
界中遐逸闻名,独树一帜。其代表和体现西亚青铜时代舟船制作技术和水上
交通能力的最高水平。也反映舟船制作利用习俗在西亚古代人类生活中所占
有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②雪橇或泥橇。雪橇是一种陆上交通工具,通常应用于冬季冰雪地上,
泥橇主要是指在沼泽地带使用的小橇。西亚地区橇的发明与利用,略晚于独
木舟船而早于带轮的车子,就目前考古资料所知,至少在公元前3500年前
后,用橇的习俗便已在西亚地区流行。乌鲁克伊安纳神殿出土的象形文字橇,
是一种带篷有舆橇形器实物的象形,这是西亚最早的陆路交通工具形象。它
表明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西亚地区便已出现了最早的陆路交通工具——
橇。此后,橇这种适用于冰雪地和泥沼地上行走的交通工具,在整个青铜器
时代都持有与舟船、车子大致等同的广泛流行性,在人们的行走生活文化上
占有重要的地位。此外,西亚的这种橇,对后来车子的发明利用亦具有重要
的启迪和影响。
③车子。乌鲁克伊安纳神殿出土的计算板遗物上,除发现上述的象形文
字“橇”外,同时亦发现“车”字,“车”字是在橇下装上四个轮子的象形。
据象形“车”字的形态可知,西亚地区最早的车子是在橇的基础上直接发展
而来的,最早的车子是一种四个轮子的橇形车子,这种四轮橇形车,也是迄
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车子,它的渊源流行当在公元前3500年前后。从公元前
3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期间,哈拉夫遗址彩陶钵上的八幅2轮车子形象和
同出的车子模型,伊拉克海法古遗址彩陶上的战车图形,伊朗苏萨出土遗物
上的车子图形,基什遗址发现的四轮战车陶塑模型,特勒、阿格拉布发现的
陶战车模型等等,均表明西亚地区当时先后流行有四轮带篷橇车,两轮、三
轮、四轮战、货车等等。这些车子的车轮,除有二轮、三轮、四轮的区别外,
还存在有幅轮与实心轮的区别,此外,在牵引动力上,此时期尚停留在使用
骞驴和牛的阶段。即西亚公元前2000年以前时期的车子,都属骞驴车和牛车
之类,马车尚未出现。这些骞驴车或牛车,除了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运输
上,还流行应用到军事活动中,西亚的两轮牛车,直到公元前1000年期间,
还在战争中发挥着作用。如在公元前1000年期间,埃及新王国第20王朝拉
美西斯三世,曾与当时叙利亚的腓力斯丁人发生过战争,埃及人使用的战争
交通工具主要是两轮马战车,而腓力斯丁人使用的却是由四头牛牵引的双轮
牛战车。西亚地区马车的兴起和流行,据考古资料可知,约始于公元前1900
年时期。喀布尔河源头附近查伽尔·巴扎尔遗址发现的马骨和车衡实物、小
亚乔尔迭帕遗址出土的赫梯人圆筒印章上有四马牵引四轮车的图像,是目前
所见最早的西亚使用马车的实物资料,它们的年代均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
… Page 60…
并表明西亚马车的最早倡导和利用,很可能始自前亚地区和当时活跃在此地
区的赫梯人。在存留的赫梯王阿尼它文书中,可以看到赫梯人攻占安纳托利
亚城从敌人手中缴获过40辆马战车的记录。在公元前1200年时期,埃及新
王国第19王朝拉美西斯一世曾在前亚地区与赫梯人发生过战争,当时的埃及
人使用的是马战车,而赫梯军队与之对峙的也是马战车。由此可知,西亚地
区马车的制作和利用习俗,主要风行于公元前1900年而后的整个青铜器时代
中晚期,诚然在马车兴起流行的同时,其它如骞驴车、牛车等也在流行,它
们的主要区别大致是,马车因速度快,故多应用于军事活动,驴、牛车速度
稍逊但耐力不弱,故多应用于日常生活与生产活动中。
④骑乘。西亚古代前期除流行使用舟船、橇、车子等交通工具外,重要
的还出现流行骑乘的交通习俗。骑乘是在家畜驯养的基础上,直接利用家畜
当骑行工具。这种习俗行为,乍看似乎很容易,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在世界
各地区的人类历史上和交通史上,骑乘动物的行为习俗往往都是发生在用动
物牵引各种车子的行为习俗之后。即通常先有牛车、驴车或马车的应用,然
后才逐渐发展出骑牛、骑驴或骑马的习俗。
西亚地区骑牛的习俗约始兴于公元前2000年时期。乌尔伊斯查利神殿出
土的陶塑浮雕,有一生动的人乘瘤牛的形象,它表明骑乘瘤牛的习俗在西亚
已经开始流行。
西亚地区骑马的习俗,约始见于公元前1300年前后,在赫梯人与埃及人
大战于前亚地区的时候,赫梯军队中便已出现了骑兵。赫梯人当是西亚地区
最早掌握骑马术的民族。也可以说是古代世界中最早掌握骑马术,流行骑马
习俗的民族。
西亚地区除用驴拉车外,也有用驴直接驮物的习惯。此外,在某些地区
则发展出骑驴的习俗。如从出土的腓尼基工艺品图案中可以看到腓尼基人骑
驴习俗的盛况。古犹太人也流行骑驴习俗或用驴驮运货物之俗,并流行女人
骑驴的习惯。
骑乘骆驼之俗在西亚青铜器时代虽不多见,但也有流行。大约在公元前
1200年前后,西亚有名的航海、贸易民族腓尼基人,曾从其殖民地中将骆驼
带进西亚地区,使该地区开始出现骑乘骆驼的习俗。从而为后来阿拉伯地区
广泛利用骆驼的风俗盛行奠定了基础。
(3)游娱
西亚旧石器、中石器、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游娱项目是原始的劳动舞蹈、
宗教舞蹈,这些舞蹈都是以集体的形式出现的。在举行原始舞蹈的同时,也
出现击石或击掌为节奏的集体伴唱或哼唱。除此之外,新石器时代还开始流
行起制作玩弄陶、石质或金属质玩具的习俗。
青铜器时代,游娱内容主要有原始集体舞、集体伴唱或哼唱,并新出现
一些单人舞以及驯玩家畜动物的游娱形式。此外,宫廷舞蹈、音乐弹奏表演
也开始流行,开始出现专职的琴师和专门的弦乐器竖琴等,可能还有其它乐
器。并流行制作供孩童玩耍的有关玩具。
… Page 61…
5。丧葬习俗
西亚地区的埋葬习俗,大约起源于距今四五万年前的旧石器中期,在伊
拉克沙尼达尔洞穴遗址中发现了9具已较尼安德特人进步的早期智人骨架,
在以色列的斯胡尔洞穴遗址也发现了 10具早期智人的骨架。据发掘现象分
析,当时已出现一定的埋葬方式和灵魂不灭的观念,并发现最早的为死者奉
献花朵的埋葬习俗。
到了中石器时代,埋葬制度显然已较为健全,出现了有规律可循的埋葬
习俗和固定的墓地。西亚中石器时代的代表性文化纳吐夫文化,流行的埋葬
习俗内容主要是:尸体一般葬在居住区内,葬地撒以红色赭石,周围加红色
护墙,透露出很浓的尚红倾向,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红敛葬。其葬式有个体葬、
集体坑葬、集体二次葬三种。集体坑葬通常为三个个体,其中两个面对面埋
葬。集体二次葬是先让尸体肉质腐烂后,再捡骨埋葬,通常是许多个体合葬
一坑。在约旦的艾因·迈哈拉遗址的第2层,曾发现一座可能是酋长的墓葬,
形制是直径达5米左右的圆形墓。以色列的拉哈努·沃伦遗址,也曾发现埋
葬有50多具人骨的墓地。纳吐夫文化墓葬的表面,通常又用碎石或大石覆
盖,体现了其埋葬文化上的一些独特个性。
新石器和铜石并用时代,墓葬文化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前陶新石器
文化时期,墓地与居址共处,流行将尸体卷缩放入深约1米的墓坑中的屈肢
葬式。在屈肢全躯葬中,也发现无头颅的屈肢葬。另流行一种独特的敛葬方
法,即在死者的面部用涂泥法复原其面目,泥上施以彩绘,眼珠用贝壳点缀
出,其含义当与保存祖先面貌有关。在有陶新石器和铜石并用时代,已开始
出现墓地与居住区分开,墓葬一般有随葬品的习俗,但也有墓葬埋葬在住屋
和平台之下的习俗沿用。此时期的随葬品,一般是使用陶器,但也存在妇女
儿童多随葬装饰品,男子多随葬武器的倾向,流行屈肢葬,并见有去肉存骨
的二次葬习俗。
青铜器时代的墓葬文化已发展得较为丰富多彩,各阶段和各遗址之间都
存在一些同异的习俗。
欧贝德文化的埋葬习俗可以埃利都和欧贝德遗址为代表。此时期的墓葬
都是与居址分开的。埃利都遗址已发掘出200多座墓葬,流行一次葬和二次
葬,一般以土坯砌成长方形棺具,将尸体纳入棺后再以土坯盖棺,二次葬者
一般打破早期墓,其可能与早期墓构成家族关系;墓葬中流行随葬品,多见
陶器,较特别者见有泥雕塑像和帆船模型。欧贝德遗址已发掘出94座土坑
墓,墓地位居址的南部,流行横卧屈肢葬式。
乌鲁克、捷姆迭特·那色文化的墓葬资料较为罕见,从其与欧贝德文化
和苏美尔早王朝文化所处的承前启后位置看,其葬俗当继承了欧贝德文化的
特色,并可能拥有苏美尔早王朝时期的一些埋葬习俗内容。
苏美尔早期城市时期的墓葬文化,体现了墓葬成群分布,建立公共墓地
的特征。在伊拉克乌尔发现并经考古发掘的墓葬群总数已达2500座以上,这
些墓葬大致分属4个阶段,即苏美尔早王朝时期、乌尔第一王朝、乌尔第二
王朝、萨尔贡王朝时期。墓葬并有王陵和平民墓之分,王陵与平民墓共处,
但墓室营造规模和随葬品质量对比鲜明,贫富悬殊。王陵的营建习俗始于早
王朝时期,至乌尔第一王朝时期已达到全盛。早王朝时期的王陵,已拥有奢
侈豪华的随葬品和出现众多的殉葬人,随葬品上还流行刻上国王或女王名字
… Page 62…
的习惯。如吉布、阿托女王陵,墓室由主室和随葬坑两部分组成,随葬器物
有黄金、银、玛瑙及琉璃制成的发饰和首饰,在女王的右肩部,还发现了刻
写着女王姓名的琉璃质圆筒印章;墓内殉葬人多达20人,其中5人手执短剑、
小刀或陶制器皿,守护在入口处,大约是男性亲信随从;西南处有一女琴师,
以演奏竖琴的姿态殉葬;其后为二列并排对坐、头戴发饰的女性殉葬,共9
人,身份当是宫女或贴身女侍等;此外,墓内还殉葬有用骞驴牵引的撬形二
轮车和马夫4名,侍从1人。乌尔第一王朝的陵墓目前可确定的有16座,其
形制为大规模的穹窿顶墓室,均用石块或砖营造。墓内又建造多间侧室,墓
门呈圆拱形,外观颇为宏伟非凡。随葬品极其丰富多彩,可谓金银珠宝俱全,
具体品类大致有珠宝金杯、金竖琴、琉璃柄短剑、黄金鞘短剑、金质头饰、
首饰、琉璃圆筒印章以及各种贝壳、黑曜石、红石镶嵌饰物、金盔、金粉盒、
玉饰等等,其中最出名的是梅斯卡拉姆沙尔王金盔、舒日特女王黄金玉饰和
贝壳状粉盒、金牛头竖琴、金银丝细工短剑鞘,“乌尔军旗”贝壳镶嵌石板
等等。每座王陵都发现有殉葬人,人数最少3人,最多达74人,殉人的身份
有廷臣、宫女、乐师、武装侍从,另还有用整辆骞驴车或牛车连同驭者一齐
下殉的习惯。与王陵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分布在王陵区附近的一大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