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前期生活习俗史-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韍,■即厚底鞋,带束即腰间束带。学者或据金文记录和《诗经》所载认为,
西周时期是冕服的形成时期。河南洛阳出土的一件西周人形铜车辖,人作站
立状,两手平置于腹部,头戴一髻形帽,帽由一绳带固定系于颚下,身着方
领直裾式衣,腰间似有束带,束带下垂一■,全衣呈上衣下裳式,也接近深
… Page 120…
衣式;另外一件西周玉人像的衣着形态与此相仿。考古实物反映的是西周时
期一般民众通行的衣服形制,恐怕这应是西周时期穿着习俗的主流。至于冕
服,虽然金文和文献均有记述,但真正的冕 (头上的冕冠)的形象资料目前
在西周文化中尚无证例可援,故西周时期冕服,就目前发现情况而言,是一
种未见垂旒之冕的冕服,即衣服已具冕服之制,但头冠尚未出现冕旒之形。
此外,在相当于西周早期的甘肃辛店文化中,尚发现流行一种如连衣裙状腰
间束带的深衣式服装,例见于辛店文化的彩陶人形纹,这一现象表明,西周
时期可能亦同时流行有原始的深衣式服装习俗。
④佩戴饰物。佩饰是指佩戴在人体各部位起到装饰作用的物品,据不同
的佩带位置,佩戴饰物或可分为发饰(或头饰)、耳饰、项饰、腰饰、臂饰
(手饰)、足饰等等类型。佩戴饰物是古代穿着服饰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除具有主要的美化功能外,在远古至夏商西周时期,一些特殊的器类还
具有宗教意识,权力礼仪观念上的特别意义。佩饰的质料通常有介壳、骨角、
石、玉、陶、金属等多种。据考古资料揭示,制作和使用佩饰的习俗,至迟
在旧石器晚期便已发生,河北阳原虎头梁遗址曾发现13件原始佩饰,种类有
穿孔蛤壳、钻孔石珠、穿孔鸵鸟蛋皮扁珠、穿孔鸟骨扁珠等等;北京周口店
山顶洞人遗址也曾发现一批石珠、石坠、穿孔鱼骨饰、穿孔蚶壳等原始佩饰。
这些都是迄今所知中国制作和应用佩饰的最早实例。
项饰据目前发现所知,项饰即项链类佩饰物,恐怕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装
饰品类。阳原虎头梁、山顶洞发现的穿孔佩饰,大致都属于项饰。项即人的
颈部,颈上承头面下依肩躯,其构造特点非常适合悬挂,在颈部挂饰物,既
可以防止行走或活动时经常脱落,也可以使饰物处在人体较明显的部位,起
到最佳的装饰作用,故项饰成为最早出现的佩饰,是与人体形态特点及饰美
初衷密切相关的。中国最原始的项饰物是虎头梁、山顶洞人使用的用蛤壳、
砾石、鸵鸟蛋皮、鱼骨、鸟骨等质料制成的穿孔坠饰或珠饰。北京门头沟东
胡林人墓葬发现的用50多枚小螺壳穿孔串成的项链,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现知
最早的项饰品之一,辽宁阜新、查海遗址新近发现的。距今七、八千年前的
随葬玉玦,则是现知最早的玉质项饰物;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使用和制作
项饰的习俗十分风行,绝大部分遗址都可见到项饰物的出土,如仰韶文化出
土有用兽牙、蚌、贝、骨制成的项饰;河姆渡文化出现用玉管、璜、蝉、环
串成的项饰;大汶口文化常见用成组的项饰随葬,项饰的质地有玉、绿松石、
骨角;良渚文化发现的精美的玉珠、管、坠、玦、璜、蝉等,也都是与项饰
相关的遗物。夏商周时期的项饰,流行用绿松石、玉质的管、珠、璜、玦及
动物形饰构成,但也同时并行制作骨角、牙、蚌、蛤、贝等项饰习俗。
头饰与发式头饰即发饰,其器类主要有笄、梳、束发器等,常见质地是
骨、石、玉、陶等。陕西华县元君庙墓葬发现的骨笄、半坡遗址彩陶盆人面
纹所见的发笄图形、郑州大河村发现的陶贮笄器等,均说明了仰韶文化时期
已流行骨笄陶笄头饰和用骨陶笄束发的习俗。在此之前的古人类,大体保持
持着蓬头垢面的自然发型,或称披发覆面式。笄的发明使用使披头散发转变
成向后盘结的发髻式发型,这种发型有利于人类进行各种活动,故其被后代
袭用。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遗址,除发现较多的骨笄实物外,还新添玉笄、
骨梳、象牙梳、石梳和猪獠牙束发器等头饰。说明束发习俗在此时期已广泛
流行。夏商西周时期的发饰,除了有大量的骨笄陶笄外,也见有骨梳、玉笄、
金笄,北京平谷刘家河商代晚期墓发现的金笄和金饰,是中国迄今所知最早
… Page 121…
的金质佩饰,其标志了中国贵金属首饰的制作和崇尚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
史。夏商周时期骨笄、骨梳、玉笄、金笄等首饰的普遍使用,表明该时期亦
流行着盘头束发的习俗,只不过其在发饰的制作工艺和选料上比新石器时代
更讲究、更完美。
耳饰在新时器时代仰韶文化中,流行用绿松石坠子作耳饰的习俗,其它
新石器文化遗址,也多见同样的习俗流行。新石器中、晚期文化发现的骨、
角、玉质等小型坠饰,大多也是与原始耳饰密切相关的;夏商周诸考古遗址
屡见的小型骨、玉、石、贝等穿孔坠饰,尤其是动物形坠饰,亦大多是时人
佩戴的耳饰。北京平谷刘家河商墓出土的金耳环,是中国迄今最早的金耳环,
它表明金耳环的制作利用习俗早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便已发生,而北京
地区是这种习俗的重要策源地。北京琉璃河刘李店的西周墓、夏家店下层文
化等出土有铜耳环,表明西周时期的青铜制作亦已扩大到首饰制作领域中。
腰饰 仰韶文化人在有使用项饰和头饰的同时,也习惯将成批的珠饰和其
它穿孔饰串在一起组成系于腰部的腰饰,陕西临潼姜寨几座女性墓出土的数
以千计的骨珠和穿孔蚌饰,其中一部分明显是用作腰饰。佩戴腰饰的习俗同
样见于陕西渭南史家和其它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中。大汶口文化出土的成串的
玉、石、骨、角管珠饰物,其中便包含有腰饰,大汶口文化还流行一种腰部
佩带龟甲囊为饰物的习俗。良渚文化则流行玉质腰饰。二里头、二里岗、殷
墟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大量的石、玉、骨、蚌、贝等穿孔饰品,便包括有部
分腰饰物在内,如石、玉质的柄形器、动物形穿孔饰、玉璧、环、璜、骨片、
蚌片、子安贝以及铜镜等,都是与腰饰相关的遗物,它们表明夏商周时期是
流行腰饰习俗的。
手、足饰其种类主要有臂环(臂钏)、手镯、指环等。仰韶文化时期开
始流行陶、石、蚌制的腕、臂环饰习俗,其中以陶环最盛行。大汶口文化则
流行双臂佩戴多对陶镯的习俗,同时也盛行制作使用玉、石质手镯、臂环和
指环的习俗。长江流域屈家岭文化,流行用各种彩陶环作手饰的习俗。上海
青浦福泉山崧泽文化、四川大溪文化则流行佩戴象牙手镯的习俗。甘肃齐家
文化见有佩戴,铜指环的习俗。夏商周时期除流行手饰习俗外,还发现足饰
习俗。手饰以镯最常见,次为臂钏、指环(戒指)等;商代的手镯多发现于
殷墟,妇好墓曾出土玉手镯18件,并发现佩戴扳指(韘)习俗,表明“童子
佩韘(《诗·卫风·芄兰》)”和弓箭手佩韘的习俗早在商代晚期已经出现;
在殷墟发掘的大量平民墓中,亦发现流行一种将子安贝串成镯形套在手腕或
脚跟上部、或将两三枚子安贝串好套于手指或脚趾上的习俗。北京平谷刘家
河商代墓流行有佩戴金臂钏的习俗。其金臂钏是中国现知年代最早的金臂
钏。北京房山琉璃河刘李店西周墓则流行戴铜指环的习俗,表明这种与甘青
地区齐家文化相仿的习俗在西周期仍在流行。
… Page 122…
4。居住、交通和游娱习俗
(1)居住习俗
从远古至夏商周三代,中国的住居形式即是从最原始的巢 (树上)居、
山洞居发展到地下挖穴居,再从挖穴居发展为地面建筑居。夏商周三代的地
面建筑居,基本奠定了后世中国住居文化大发展的基础。
①传说中的“巢居”。“巢居”是指在树木上用树枝搭架居室而居,因
类似飞禽动物营巢故名。《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多,
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
号之曰有巢氏,”类似记述亦见于《礼记》、《三坟书》中。古人认为中国
人类的开端时期存在一个巢居即树居时代,或称有巢氏时代。从人类进化的
历史看,此猜想有一定道理,因为人是从森林古猿类进化而来的,猿猴擅长
攀援树木,最早的人刚从猿界脱离出来,尚保一些猿类的本能,加上逢恶兽
横行的环境、时代,人要有效地保存自己,就必须避开群兽,在树上搭架建
室而住,便是当时生存的一种极佳办法。故巢居习俗,极有可能在人类史的
早期存在过,属旧石器早期的元谋人、西侯度人、蓝田人等遗址均未见明显
的洞穴居址,这恐怕便与树巢居习惯有关。
②洞穴居。天然洞穴能避风挡雨,驱热御寒,甚至还可成为躲避猛兽的
好去处,这便是最早的人类选择天然洞穴而居的原因。洞穴居仅限于对天然
洞穴的直接利用,不反映居住建筑技术。《周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
野处”,《礼记·礼运》:“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这里的穴
居和营窟均是指洞穴,古史传说的洞穴居已为考古材料所证实。洞穴居是中
国旧石器时代最流行的居住习俗。从北京猿人生活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到北京
山顶洞人生活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是中国洞穴居习俗盛行的时期。新石器时
代早、中期的广东、广西、江西等山地区域,发现有多处洞穴遗址,广东的
一些洞穴址中,甚至还出土有几何形印纹陶,表明洞穴居习俗在广东地区新
石器时代晚期或青铜文化时代初期尚在流行。
③地穴居。地穴居又称地窖居,是一种在地下挖出居住的坑室,坑口用
植物草叶覆盖而成的房屋,地穴式房子整体均在地平线之下,其是人类住居
文化中最早的具建筑意义的原始民居。河北磁山、陕西泉护村、洛阳孙旗屯、
偃师汤泉沟等遗址发现的地穴式房子,表明中国地穴居习俗在新石器时代
早、中期均有流行,这种地穴居房子,其渊源当与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居有一
定联系。
④半地穴居。半地穴居也是一种掘地为居穴的原始建筑和居住方式之
一,只不过其居室的整体大半或一半有地平线之下,而地平线以上尚有与下
穴相连的地面建筑部份。半地穴居是从地穴居直接发展演变而来的,其修建
在地面上的矮墙,是地穴的延长部分,已初具地面建筑的雏型,是中国人类
住居史最早的地面建筑发轫,导致了后来地面建筑居室的出现。中国半地穴
居习俗主要流行于新石器时代,但半地穴房子在二里头、二里岗、殷墟和西
周遗址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现,表明夏商西周时期是流行这种居住习俗的。
半地穴居房子按建筑平面形态划分大致有圆形、方形、吕字形、鞋底形、扇
面形等多种形式。圆形者,主要流行于新石器时期,夏商周时期也可见到其
踪迹;方形者,主要流行于新石器时代;吕字形房子见于陕西龙山文化和甘
肃马厂文化、齐家文化;鞋底形仅见于河北磁县下潘旺龙山文化中;扇面形
… Page 123…
房子,仅流行于河北蔚县三关仰韶文化中,这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居住建筑形
式。此外,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近年出土了罕见的圆形或椭圆形半地穴式有
三开间或四开间的连间或套间房子,表明中国住居连间或套间的建筑习俗,
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裴李岗文化时期便已发生,其为后来地面式连间或套间
房子建筑习俗的流行奠定了基础。
⑤地面居。即在地面上建筑房子供人居住,它脱胎于半地穴式房子,并
成为后世房屋建筑的主流形式,地面居是房屋建筑的正型。从新石器时代至
夏商周三代,地面居已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发展潮流,并发展出帐篷式居室、
圆房子、方形单室、方形或长方形连间、套间、土台式房子、干栏式房子等
等形态。帐篷式居室习俗流行于中国以细石器文化为特征的中石器时代或新
石器时代遗址中;圆房子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流行的居住形式之一;
方形单室房子,在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夏商西周时期,都有这种习俗的流
行;方形或长方形连间、套间房子,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颇为流行的
居住建筑,夏商周三代也流行这种房屋建筑;土台式房屋建筑是河南、湖北
龙山文化流行的形式。夏、商、西周时期大凡较讲究的住房,也都流行这种
筑高台建房的习俗;干栏式房子最早见于河姆渡遗址,马家浜、良渚文化遗
址中、也流行这种住房建筑习俗;成都十二桥商代遗址、湖北蕲春毛家嘴遗
址,均发现此类房子遗迹,表明商周时期一些地区同样流行有这种居住建筑
习俗。
⑥窑洞居。窑洞居亦称为横穴居。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窑洞居,是山西
石楼岔沟发现的窑洞房子,其时代早者属新石器中期仰韶文化,晚者属龙山
文化;属新石器时代之末的甘肃常山下层文化、山西陶寺龙山文化均发现这
种窑洞居;山西夏县东下冯、陕西长安沣西遗址等夏、周文化,均见到窑洞
居习俗的流行。
⑦城堡、宫殿和都城。城堡 是指用殊别于一般房子的宽厚高大墙体圈围
起来的生活、生产和军用场所,它有较大面积的活动空间,高大宽厚的城墙
和一定范围的城池是城堡的重要标志。城堡的诞生,对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
义。中国大约从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阶段始,陆续出现规模不尽一致的
城堡。已发现的龙山文化城堡有河南淮阳平粮台、登封王城岗、安阳后岗、
偃师郝家台、山东章丘城子崖、寿光边线王、内蒙凉城老虎山、江苏常州寺
墩以及河南辉县孟庄等城址,此外在湖北、湖南境内也发现天门石家河、石
首走马岭、江陵阴湘城、荆门马家垸、澧县城头山等属屈家岭文化的城址。
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堡建筑习俗的出现,当与私有制膨胀,军事民主制下部落
间的物质利益争夺密切相关。城堡的用途大多属军事防御设施。从夏朝开始
至西周时期,城堡建筑习俗和技术迅速发展和提高,河南辉县孟庄二里头文
化城址、郑州二里岗商代城址、偃师商城、湖北盘龙城城址,北京房山琉璃
河西周城址的发现,体现了夏商周时期城堡建筑的基本风貌,此时期的城堡
或城址建筑,不仅具有军事防御的性质,而且还具有国家、城市的性质。
宫殿与都城宫殿是国家组织出现、阶级矛盾激化、贵族王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