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前期生活习俗史-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种性交关系的缔结不是限定为一对男女,而是限定为一群男女,故由此而形
成的关系便称为群婚。由于这种原始群婚是限定在同一血缘的集团内部的,
故其又称作血缘群婚或血缘群杂婚。血缘群杂婚是一种最原始血缘内婚制,
是血缘家族公社发生和发展的必然产物和特殊产物,尽管其在人类性交生活
上仍然存在许多野蛮性和原始性。但其在人类性生活发展史上,无疑竖立起
了一块婚姻诞生的里程碑,是对原始群动物式性交生活的一个巨大进步和质
的飞跃。
欧洲古代前期血缘群杂婚习俗的流行,主要见诸于旧石器时代前期的诸
考古学文化群体中。从距今约150万年前后法国瓦隆内洞穴遗址、罗马尼亚
克拉约瓦遗址、南斯拉夫普拉尚达利亚一号洞穴遗址等打器文化开始,其后
的阿布维利文化、阿舍利文化、克拉克当文化、德国的海德堡人、匈牙利的
维尔泰斯佐洛斯、捷克的布拉格、法国的埃斯卡尔洞、特拉·阿玛塔等等年
代在距今二、三十万年以前的古文化遗址或人群,都是属于在性生活和婚姻
关系上例行血缘群杂婚习俗的文化集团或群体。
(3)母系族外群婚
母系族外群婚亦称亚血缘群婚或普那路亚婚姻。母系族外群婚是在两个
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母系血缘集团之间进行的婚配,即同一母系血缘氏族的一
群男子必须与另一不同母系血缘氏族的一群女子才能互为婚配,同一氏族内
部的兄弟姐妹严禁互为夫妻,而不同氏族的男女群体可以较自由地发生性关
系或共夫共妻生活。母系族外群婚制度和习俗的规例,显然又将性生活或婚
配的界限从氏族内部限制到了氏族外部,它比血缘族内群婚又前进了一步,
在实施效果中排除了同一血缘内部兄弟姐妹之间的性生活,抑制了近亲婚配
或同胞手足相交,从而避免了“男女同性,其生不蕃”恶果的发生。母系族
外群婚习俗的发生,是母系氏族发生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流行于早期母系
… Page 26…
氏族公社生活中的性结合和婚姻形态。这种习俗流行的具体时间和年代,约
相当于距今20万年至1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欧洲古代前期流行
这一婚俗的考古学文化或古人类群体,大致有科尔庇人、尼安德特人、司派
人、克拉皮纳人、莫斯特人、圣沙贝尔人、埃林斯多夫人、拉甫勒西人、拉
昆那人、巴诺拉斯人、萨柯柏斯托人、蒙特西尔塞人、克罗马农人、孔姆卡
佩尔人以及奥瑞纳文化、梭鲁特文化、马格德林文化等等。
(4)对偶婚
对偶婚是在母系族外群婚基础上,不同氏族的成对男女长期或短期地在
一起同居、发生性关系,从而构成相对稳定的婚姻关系或性生活。在这种习
俗的推行过程中,一个男子在其许多发生性关系的女人中有一个正妻,而这
个正妻又在她的许多有过性生活关系的男子中视这个男子为主夫。只有正妻
和主夫之间可以过着相对稳定的同居生活,而其它性伴侣只能与她 (他)发
生暂时或短时的性关系,不能缔结相对稳定较长时间的同居婚姻关系。由此
可知,对偶婚是指一对配偶缔结了相对稳定、较长时间的性生活关系或婚姻
关系。在对偶婚生活中,子女的生父的确实性越来越清楚,父亲开始能较有
把握地辨认出自己的亲生骨肉,儿女也开始有可能认识谁是他们的生父。故
随着对偶同居性生活次数的增加和时日的延长,加上在共同养育儿女过程中
感情的进一步融洽和对儿女的亲情共鸣,婚姻关系便逐渐牢固。久而久之,
这种已具一夫一妻制婚姻形态的雏型或过渡形态,便会发生真正的质变,发
展出一夫一妻制婚姻。对偶婚形态和习俗的流行实施,贯穿在母系氏族公社
的发展、繁荣乃至衰落期中,是考古学中石器和新石器时代流行的主要性生
活和婚配习俗。欧洲古代前期施行此种婚俗的古文化人类或群体,主要有中
石器时代的阿齐尔、塔德努瓦、马格勒莫瑟等文化;新石器时代巴尔干半岛
的斯塔尔切沃、卡拉诺沃、温查等文化;希腊的阿尔吉萨、苏夫利、塞斯克
罗、西达里、新尼科门迪亚、奥察基、迪米尼等遗址及文化;中欧的线刻纹
陶、漏斗颈陶,西欧印纹陶、阿尔摩利克、塞努·奥瓦兹、霍尔根、斯通亨
奇等文化;北欧、东欧的墓道坟文化、爱莱斯德—库库泰尼—特里波利耶文
化、篦纹陶文化、布格河—德涅斯特河文化、伏尔加河—卡马河文化、第聂
伯河—顿涅茨河文化、克里米亚半岛文化等等。
(5)父系专偶婚
父系专偶婚亦即一夫一妻制婚姻。这种婚姻是在父系氏族间非血缘关系
的族外婚基础上,一对不同族属的男女,通过社会、政治的媒介,建立起带
独占同居性质的牢固持久的性生活关系。婚姻的具体实行是女子出嫁到男子
的氏族中与丈夫同居并生儿育女。父系专偶婚是受父权制支配下的固定对偶
婚姻,故在实施过程中,男子或丈夫始终掌握主导权,女子或妻子则处在从
属地位,丈夫可以随便支使妻子,甚至死后妻子也必须与丈夫同葬。这也是
父系婚姻与母系各类婚姻相区别的主要特点。父系专偶婚通常是针对一对男
女独自专有地建立婚姻关系,故又习称为一夫一妻制婚姻。但无论称呼怎样,
这种婚姻的宗旨都是维持父系社会的发展,延续父系家庭的香火,保证子女
与父亲的直系血缘关系,保证家庭财产继承权绝对由男系掌握。父系专偶婚
是父系氏族社会高度发展、私有制萌芽和逐渐膨胀的产物,它发生在原始社
会晚期,并奠定了阶段社会一夫一妻制发展的基础,成为后代婚制演变的基
… Page 27…
本模式。在这种模式主导下,人类社会的婚制又陆续出现一些隶属于一夫一
妻婚制的变异形式,如一夫多妻、掠夺婚、买卖婚俗等等。
欧洲古代前期流行父系专偶婚及其变异形式习俗者,以青铜器时代和早
期铁器时代的诸遗址文化人群较为明显,如古希腊人、古日耳曼人等等都是
流行父系专偶婚俗及其变异形式的。同时,在一定场合中又残存母系群婚制
的遗俗。
… Page 28…
3。饮食与穿戴习俗
“民以食为天”,这虽然是出于中国本土的古谚,但其哲理却是通用于
古今中外地球上生活的所有人类。所有生物每时每刻都在遵循自然法则在不
断地新陈代谢。人类和动物一样,主要是通过摄取自然界各种食物营养来调
节生命的。故人类要生存和繁衍,首当其冲的便是通过饮食来维持生命肌体
正常的新陈代谢。无论是古代的酋长、帝王将相、官吏豪绅、氏族成员或黎
民百姓,抑或是现代的国家元首、政府要员、或普通民众,都不能缺少由人
体生物钟调节的“盘中餐”和“杯中饮”。故在人的物质生活中,饮食第一,
天经地义。饮食之俗无疑是与人类生死共始终的。穿戴或称衣着、服饰习俗,
饮食足思寒暖。穿戴习俗是人类物质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穿戴
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动物
没有衣着而有天生起到人类衣服某些特别作用的毛皮。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
的,最早的人类先祖并非是像现代婴儿脱离母胎那样——赤条条地来,而应
是毛茸茸地来。带着毛茸茸身子而刚刚脱离猿界的人,尚保持有毛茸茸的动
物身体外部特征,故尚无需穿戴和没有衣服。随着人类劳动能力的出现和发
展,动物本能的逐渐退化,当身体外部毛茸茸的保护层已不再属于人类时,
制作衣服,保护身体便成为需要。人类穿戴的出现首先是以保护身体为第一
契机,其经历了漫长的局部到全体的实践发展过程后,便诞生了既起到护体
作用又兼具美观装饰作用的衣服及佩饰。穿戴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息
息相关。一定的穿戴文化,反映着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一定的穿戴
习俗,代表或标志着一定社会的时代风貌和一定民族的文化特征。世界古代
前期人类的穿戴文化与习俗,经历了从原始简单的局部穿戴发生、发展到完
整进步的服饰文化成型初兴的过程。
(1)旧石器时代的饮食与穿戴习俗
打器文化阶段人类的食物主要是植物根果和野生动物。瓦隆内洞穴伴出
的丽牛、棕熊、南方象、马等20多种动物化石,表明它们曾是当时人类的重
要食物对象。人类食用这些动物的方法,是采取茹毛饮血、生吞活咽的形式。
法国莱斯卡尔洞穴发现的世界最早的用火遗迹实例,表明从阿布维利文化时
期开始已可能出现熟食习俗。阿布维利文化的人类食物的主要对象是木本果
实和南方象、野猪、野牛等等动物,并饮用动物血水和江、湖、泉等自然水。
阿舍利文化、莫斯特文化、奥瑞纳文化、梭鲁特文化、马格德林文化等原始
人类,则基本继承了自阿布维利文化以来的狩猎野生动物、采集木本果实等
食物获取传统,并流行起火烤熟食野兽肉和鱼类、生吃干、鲜果实、生饮动
物血水和自然水的习俗。而猎食驯鹿群,捕食大马哈鱼也可以说是当时颇为
流行的饮食文化内容之一。
从打器文化至莫斯特文化的旧石器时代早、中期,穿戴的习俗大约尚未
形成,人类尚处在赤身露体生活的阶段。奥瑞纳文化开始发明骨针和出现穿
孔兽牙和贝壳等装饰品,表明当时的人类已开始学会缝制简单的兽皮或树叶
衣服,并初兴起佩戴兽牙和介壳等装饰品的习俗。梭鲁特文化、马格德林文
化的人类,则继承并有所发展了这种穿戴习俗。
(2)中石器、新石器时代的饮食与穿戴习俗
… Page 29…
中石器时代的人类的经济生活是以游猎为主,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农业
经济,故此一阶段的饮食与穿戴习俗也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结构的改变进步而
发生变化。
①欧洲中石器时代生产活动的一些重要变化,便是流行起细石器工具,
发明了独木舟以及鱼叉、鱼网的较为发达的渔猎经济。当时的饮食内容,除
了猎食驯鹿、野牛、赤鹿、麂鹿外,最为明显的是捕食水生动物已成为时髦,
贝类、鱼类等海鲜的食用十分常见。此外,丹麦的马格尔莫斯文化居民则流
行从山岩采集软体动物为食品的食俗。
②中石器时代流行的穿戴习俗内容,主要是用兽皮简单缝制的衣服和用
贝壳等穿串起来的佩饰。
③农业、畜牧业、磨制工艺、陶器以及纺织品的出现,使新石器时代的
饮食和穿戴习俗发展得更为丰富多彩。并产生质的变化。尤其是食物获取活
动,已从纯粹的依赖自然赏赐过渡到真正意义的食物生产供给。大麦、小麦、
粟、豆、亚麻等栽培作物的出现,基本解决和满足了当时人类的果腹和穿衣
问题。牛、猪、绵羊、山羊等家养动物,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稳定的肉食
来源。渔猎业、采集业的发展,果蔬作物的出现,使食物内容呈现出一个空
前的丰富多彩状况。纺锤、纺轮的应用,表明纺织麻布、缝制麻布衣服的习
俗业已发生和流行。欧洲新石器时代的饮食和穿戴的主要习俗内容或特点或
可简括如次:
主食——大麦、小麦、粟、豆;
副食——牛、猪、绵羊、山羊肉;河鱼、海鱼、海贝、蛤等;
果蔬——豌豆、扁豆、巢菜、无花果、梨、橡实和其它坚果。
穿戴——用亚麻织缝而成的衣服;佩戴石饰、骨饰、红铜珠饰、贝饰等
等。
此时期的饮食,基本属于熟食范畴。陶容器的发明和普及应用,为熟食
提供了最基本和最有力的保障。通常而言,主食和菜蔬是利用陶容器炊煮加
工而成,而副食则是通过陶容器或直接烧烤加工而成。
欧洲新石器时代的饮食容器,有陶、石制品两类。陶制品主要器类有钵、
盆、瓶、碗、杯、罐、壶、瓮,人形贮器和勺等等;石制品仅见石臼、石钵。
(3)青铜器和早期铁器时代饮食与穿戴习俗
此一时期的饮食和穿戴习俗,基本继承了新石器时代定居生活所流行的
传统,并随着金属器的发明使用和农业、牧畜业生产的发展而又涌现出一些
新的内容。
①饮食在饮食习俗中,主食有大麦、小麦、黍、荚豆;副食有牛、猪、
绵羊、山羊、狗、马和野生的鹿、水生的龟及各种鱼类;果蔬有橡子、葡萄、
橄榄及其它前此时期延续下来的蔬菜。并开始流行饮用牛奶、葡萄酒和食用
橄榄油的习俗。
由于金属的发明与应用,此时期的饮食器皿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局
面,主要器类有陶罐、钵、杯、碗、瓶、有柄锅;石磨盘;青铜罐、圈足鍑
水桶;金杯、角杯、银罐等等。
②穿戴。此时期的穿戴习俗,也因金属文化的发展而发生很大的变化。
陶纺轮的使用,表明纺织麻布、制作、穿着布衣的传统仍在保持。在佩戴装
饰上,金银首饰,宝石等珍贵装饰品开始风行。佩饰品类丰富多彩,主要见
… Page 30…
有骨串珠、针、别针和野猪牙制头盔;红铜鬓环;青铜饰片、饰牌、别针、
鬓环、手镯、小雕像;金面具、额带、指环 (戒指);铁别针;以及宝石、
琉璃珠、琥珀首饰等等。此外,还出现了一些美容工具铜镜、剃刀等。此一
阶段发达的首饰习俗与文化,基本奠定了后世首饰文化发展的基础。
… Page 31…
4。居住、交通和游娱习俗
居住或称住居,是人类社会生活重要现象和内容之一,它包括人类的住
宿行为和营居条件。居住是人类赖以生存最基本的方式或方法之一。是人类
适应利用自然环境、改造和创造理想生存环境或空间的重要手段和具体表
现,更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或标志。人类社会的居住,
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程。居住的历史不
仅包含了建筑术的发明发展过程,同时也包含了没有建筑术而言的自然环境
利用过程。居住不仅是一种生产的、生活的物质文化,而且也是一种反映意
识形态的精神文化。不同的居住文化,往往反映了不同的社会阶段、不同的
家族和氏族形态以及不同的家庭生活方式。可以说,居住是人类社会生活史
的一面重要镜子。居住既是一种生活方式、方法和手段,同时也是一种生活
习俗。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空间、不同氏族和民族、不同的社会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