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古代后期文学史 >

第22章

世界古代后期文学史-第22章

小说: 世界古代后期文学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庾信一方面把南朝诗歌的艺术技巧带到北方,一方面又吸收了北方文化 

  的刚健淳朴之气,唾弃了南朝诗歌的浮艳柔靡。他初步融合了南北诗风,是 

  南北朝最后一个优秀诗人,也是唐诗的先驱。杜甫说:“庾信文章老更成, 

                        ①                                           ② 

  凌云健笔意纵横。”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杨慎云:“庾 

  信之诗,为梁之冠绝,启唐之先鞭。”③ 



                                 6。南北朝乐府民歌 



       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民歌又一次大放异彩的时代。由于南北朝的长期 

  对峙,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差异很大,南北朝民歌在内容和形式上各 

  具特色。它们不但反映了社会现实,而且在艺术上也有创新。 



        (1)南朝乐府民歌 



① 《戏为六绝句》其一。 

② 《咏怀古迹》其一。 

③ 《升庵诗话》卷九。 


… Page 94…

       南朝乐府民歌以《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约500 

  首。此外,《杂曲歌辞》和《杂曲谣辞》中也各有少数几首。“吴声歌”产 

  生于当时首都建业 (今南京一带),“西曲歌”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流域 

  一带。自东晋偏安江南以来,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商业发 

  达,城市繁荣,社会比较安宁。“凡百户之乡,布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 

         ① 

  成群” 。南朝乐府民歌就是在这种柔媚轻曼的风尚中流行起来的。 

       现存的南朝乐府民歌与汉乐府民歌比较,内容显得狭窄、单调,多数是 

  比较健康的情歌,也有一些情调低级、庸俗的东西。主要原因一是因为这些 

  民歌并不是来自农村,而是来自长江流域的繁华都邑,主要反映当时都市里 

  中下层人民的生活情趣。二是统治阶级有意识的采集。南朝的封建统治者, 

  多是苟安江南、生活圈狭窄、追求声色享乐的腐朽人物。他们大多爱好民间 

  的风情小调,而且自己能弹唱。在这种情况下,乐府机关采集的自然几乎全 

  是“郎哥妙意曲,依亦吐芳词”的情歌。这些情歌多出自商贾、船户、妓女、 

  婢妾之口,它们从各个角度细致地刻画了爱情生活中的离合悲欢,无不真挚 

  感人,如: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作蚕 

  丝》 

        “打杀长鸣鸣,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读 

  曲歌》 

        “侬作北辰里,千年无转移。欢行白日心,朝东暮复西。”——《子夜 

  歌》 

        “杂曲歌辞”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是代表南朝乐府民歌艺术最高 

  成就的诗篇: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 

  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 

  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 

  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 

  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北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全诗 

  描写的是一个少女对她旅居江北的爱人的一年四季的相思之情,从语言的提 

  炼和诗的情调上看,是经过文人润饰的。诗中并没有出现春夏秋冬等字样, 

  而只是通过“折梅”、“采莲”、“望飞鸿”等一些带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来 

  逐步转换时序。全篇将人物置于活动的环境之中,步步深入地抒发了她思念 

  情郎而不得的曲折、深沉的情绪。此诗多次采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比喻“莲 

  子”谐“怜子”,“莲心”谐“怜心”,使诗歌显得含蓄委婉。又运用了民 

  歌惯用的“接字”法,首尾相衔,加强了诗的节奏美。结句“南北知我意, 

  吹梦到西洲”,涉想新奇,余味无穷。全诗构成了一幅色调鲜明柔媚的画, 

  使人对这个少女追求幸福生活的急切、怅望情态深感同情。无疑,《西洲曲》 

  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在艺术形式上最成熟、最精巧的诗篇。 



        (2)北朝乐府民歌 

       北朝乐府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现存约60 



① 《南史·循吏列传》。 


… Page 95…

多首。“鼓角横吹曲”是北方民族马上演奏的、乐器有鼓有角的军乐,输入 

齐梁后,梁朝乐府机构录存,因冠以“梁”字,后世沿用,故谓“梁鼓角横 

吹曲”。此外,有少数收入《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 

     北朝时期,北方各少数民族入据中原,北方长期处于大分裂、大动乱中。 

北朝乐府民歌全面而生动地反映了北朝 200多年间的社会现实,战斗性较 

强,具有雄健勇武的气概和豪迈率直的情感,形成了与南方不同的色彩。如 

堪称千古绝唱的鲜卑族民歌《敕勒川》: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 

见牛羊。”这种辽阔苍茫的草原景象,是北方独有的伟大的自然景象,又是 

北方经济生产的独有形态,比起南方的民歌来完全是两个天地。 

     北朝乐府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反映北方各民族遭受战乱和流离 

之苦的,如: 

      “兄在城中弟在外,弓无弦,箭无栝,食粮乏尽若为活?救我来!救我 

来!” (《隔谷歌》) 

      “烧火烧野田,野鸭飞上天。童男娶寡妇,壮女哭杀人。”(《紫骝马 

歌辞》) 

      “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企喻歌》) 

     这些民歌以愤怒的笔调,控诉了战争的罪恶,反映了人民大量死于战争 

的现实。 

     北朝乐府民歌中,反映贫富对立、贵族对人民的压榨的也不少,如: 

      “快马常苦瘦,剿儿常苦贫。黄禾起羸马,有钱始作人。”(《幽州马 

客吟》) 

      “雨雪霏霏雀劳利,长嘴饱满短嘴饥。” (《雀劳利》) 

     有反映北方民族勇武精神的,如: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折杨柳 

歌》) 

      “男儿欲作健,结伴何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企喻歌》) 

     也有反映爱情生活的,如: 

      “谁家女子脂行步,反著裌禅后裙露。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 

妪。” (《捉搦歌》) 

      “肃肃河中育,育熟须含黄。独坐空房中,思我百媚郎。”(《淳于王 

歌》) 

     北朝乐府民歌艺术成就最高的要属叙事长诗《木兰辞》,全文如下: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军书十 

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朝辞爷娘去,暮 

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 

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 

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 

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 


… Page 96…

  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 

  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 

  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诗歌叙述了女英雄木兰乔装替父从军的故事。木兰是一个勤劳普通的织 

  布姑娘,在战争到来时,她毅然改扮男装,替父从军。她万里纵横,十年征 

  战,屡建战功。凯旋归来后,功成不受赏,只愿重返故乡。当她“脱我战时 

  袍,着我旧时裳”时,战将们才惊讶地发现这个功勋卓著的“壮士”是位女 

  郎。原作以戏剧性的构思塑造了一个英勇善战、意志坚强、向往和平、纯朴 

  高尚的女英雄形象。从木兰从军的故事中可以看到劳动人民勇于牺牲的爱国 

  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木兰的英雄行为突破了“女不如男”的封建传统 

  观点,也是对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的猛烈冲击。千百年来木兰从军的故事家 

  喻户晓,这位压倒须眉的巾帼英雄一直为人们所传颂。 

        《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它们异曲同 

  工,先后辉映。《木兰诗》叙事生动,语言丰富多彩,运用了复叠和排比的 

  铺张手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复叠最精彩的是“爷娘闻女来”一段, 

  活泼明快的节奏,可使读者和主人公一起共享胜利的喜悦。繁简得当又是该 

  诗的一大特色。繁则极繁,如开头写木兰的问答和买马的情节都很详繁,这 

  种夸张铺叙渲污了人物的紧张心情和战争气氛。简则极简,十年征战,艰苦 

  备尝,只用“万里赴戎机”等6句30字就包举无遗。诗的结尾用雄雌兔作比 

  喻,不仅表现了民歌特有的活泼幽默,而且传达出劳动妇女独有的纯朴感情, 

  耐人寻味。木兰既是现实人物,又是人民理想的化身。《木兰诗》是现实主 

  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诗篇。 

       在艺术形式上,南朝乐府民歌最突出的特点是体裁短小,多是五言四句, 

  而《诗经》和汉乐府民歌的篇幅大都比较长。其次是语言清新自然,情致宛 

                                      ① 

  转,“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第三是双关隐语的广泛运用,增加了表 

  情的委婉含蓄。北朝乐府民歌内容丰富,语言质朴无华,感情率真坦荡,风 

  格豪放刚健,体裁形式多样,不但有五言四句,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 

  并发展了七言古体和杂言体,在艺术上有其独创性。它没有所谓的一唱三叹 

  的嫋嫋余音和巧妙的双关语,与南朝乐府民歌形成鲜明的对照。 



                               7。散文、小说和文论 



        (1)南北朝的骈文和散文 

       南北朝时期,骈文受到帝王和贵族的重视,加上音韵学的发展和它在文 

  学创作上的运用,形成了骈文畸形发展的局面。但在一部分历史、地理之类 

  的学术性著作里,散文也还有一定的发展余地,如范晔的《后汉书》、郦道 

  元的《水经注》、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等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骈文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名称,它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它的主要特点是 

  讲究对仗和协调音律,多用典故,辞藻华美。散文写起来比较自由,而骈文 

  有很大的束缚性,阅读起来比较麻烦。骈文脱胎于汉赋,形成于魏晋,到了 

  南北朝,是它的全盛时期,隋唐以后便渐趋衰落。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骈文作 



① 《大子夜歌》。 


… Page 97…

家和作品,有鲍照的《芜城赋》、庾信的《哀江南赋》等。 

     南北朝时期,骈文在文章领域内是居于统治地位的文体形式,散文在不 

同程度上受到骈文影响,和魏晋以前的散文风格颇不相同。这时著名的散文 

多为史地学术著作。 

     范晔(公元397—445年),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人。南朝宋著 

名史学家、文学家。历任新蔡太守、尚书吏部郎、宣城太守,官至左卫将军、 

太子詹事。因参预谋反事泄被杀。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任宣城太守时, 

删取众家后汉史书,博采众家之长,写成史学名著《后汉书》90卷。《后汉 

书》突破《史记》、《汉书》体制,独创了一些新的类传,如党锢、文苑、 

列女等,对后来史家有一定影响。 

     郦道元 (公元?—527年),字善长,范阳涿鹿 (今河北涿县)人。北 

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曾任尚书主客郎、河南尹、御史中尉等职。因为 

政严猛,为权豪忌恨,后被杀害。 

     从文学上来看, 《水经注》在描写景物上,取得了值得珍视的成就,被 

视为游记文学的开端。其中《江水注》中“巫峡”一节,是古今传颂的名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迭嶂,隐天蔽日,自非 

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 

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 

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 

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 

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是万里 

长江最为雄伟秀丽的风景区,也是祖国山川最有独特色彩的一处胜境。巫峡 

是长江三峡之一。作者开门见山,一气贯下,用生动的笔墨描写了巫峡两岸 

山势连绵高峻、水流一泻千里的雄姿风貌以及峡中四季景色气氛的变化,有 

声有色,余味不尽。它可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诗媲美:“朝辞白帝彩云 

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者都创造了 

雄伟崇高、清新幽美的艺术境界,表达了对祖国秀美江山的热爱之情。 

      《水经注》以描写山川景色见长,对后世山水诗和山水游记的发展,产 

生过积极的影响。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以及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写景手 

法上就曾受到《水经注》的很大启示。 

     杨衒之,北平 (今河北完县)人。北魏著名散文家。魏末曾任抚军府司 

马、秘书监,北齐时曾任期城郡太守。北魏在京城洛阳兴建佛寺一千余所, 

极尽奢华,后经丧乱,寺院大多毁于兵火。他重过洛阳看到这种景象后,便 

写了《洛阳伽蓝记》一书。他在其书的序言中说:“至武帝五年(公元547 

年),岁在丁卯,余因行役,重览洛阳。城郭崩毁,宫室倾复,寺观灰烬, 

庙塔丘墟。……农夫耕老,艺黍于双阙。麦秀之感,非独殷墟;黍离之悲, 

信哉周室。京城表里,凡有一千余寺,今日寥廓,钟声罕闻。恐后世无传, 

故撰斯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