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军事史-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改变集团军事对峙的局面。虽然由于集团军事对峙,欧洲在较长时间里保
持了军事力量的大体均衡,双方也从未发生直接的武装冲突。但是,两大军
事集团的存在及其对峙,一直是导致欧洲乃至世界局势持续紧张的重要因
素。
1990年11月,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成员国首脑在巴黎签署《欧洲常规武
装力量条约》,决定大幅度裁减双方的军事力量;同时发表联合声明,宣布
双方不再互为对手,将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并友好相处。这标志着持续 40
多年的欧洲集团军事对峙的终结。
(1)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由美国等西方国家组成的军事政治组织。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期,美国军队在对德作战中进入一些西欧国家。冷战开始后,美国
在通过“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国家经济复兴的同时,开始探索与西欧国家
… Page 15…
组成军事同盟的可能性。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
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等12国在华盛顿
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8月24日,各缔约国完成
公约批准手续,公约正式生效。希腊和土耳其于1952年、联邦德国于1955
年、西班牙于1982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约组织的主要文职机构有:
北大西洋理事会。是北约组织最高机构,由成员国政府代表组成,通常
每年召开两次外交部长会议,必要时政府首脑、国防部长和财政部长也与会。
各国常驻代表组成常设理事会。
防务计划委员会。负责审议防务政策和制订军事计划,由参加防务一体
化机构的成员国代表组成,通常每年召开两次国防部长会议,并定期召开常
驻代表会议。下设核防御事务委员会和核计划小组等机构。
秘书长和国际秘书处。是常设执行职务和机构。秘书长担任理事会和防
务计划委员会主席,通常不由美国人担任。国防秘书处是秘书长领导下的办
事机构。
北约组织的主要军事机构有:
军事委员会。是北约组织最高军事机构,负责就共同防务问题向理事会
和防务计划委员会提出建议,并指导其他军事机构工作,由参加防务一体化
机构的成员国军队总参谋长组成。
国际军事参谋部。是军事委员会的执行机构。
欧洲盟军司令部。是北约组织最重要的军事指挥机构,总部设在比利时
的蒙斯,管辖范围大致包括欧洲和北非。辖北欧盟军司令部(设在挪威),
中欧盟军司令部(设在荷兰),南欧盟军司令部(设在意大利),直属机动
部队司令部等。最高司令由美国将军担任。
大西洋盟军司令部。总部设在美国的诺福克,管辖范围大致包括除英吉
利海峡和不列颠诸岛以外的北大西洋。辖西大西洋司令部 (设在美国),东
大西洋司令部 (设在英国)等。
海峡盟军司令部。总部设在英国的诺思伍德,管辖范围包括北海南部和
英吉利海峡。
加拿大——美国地区计划小组。负责制订北美地区的防务计划。
北约组织的军事力量由参加防务一体化机构的成员国军事力量组成,包
括战略核力量、战区核力量和常规力量,80年代中期有现役部队约540万人。
战略核力量和战区核力量由美国和英国的核力量组成,使用权掌握在美国总
统手中。常规力量包括:陆军近300万人 (其中在欧洲地区208万人),装
备主战坦克2万辆,火炮9400门,战术导弹发射架365部;海军97万余人,
装备舰艇1251艘,其中包括航空母舰15艘,攻击型潜艇188艘;空军116
万余人,在欧洲地区有作战飞机3700多架。
北约组织在初期主要受美国支配,以遏制和威胁苏联为政治目标,是美
国对苏联的政治、军事包围圈的主要环节。军事战略也深受美国影响,全面
接受美国的遏制战略和大规模报复战略,依赖美国在西欧的前沿军事部署。
从60年代起,西欧在北约组织中的影响增大,要求取得与美国平等的地位。
1966年法国退出防务一体化机构,北约组织总部被迫从巴黎迁往布鲁塞尔,
欧洲盟军司令部等机构也被迫迁出法国。经过数年激烈辩论以后,北约组织
在1967年接受了美国提出的灵活反应战略,随后宣布在政治上将从实力地位
… Page 16…
出发推行缓和东西方关系的政策。70年代初,美国转而主张与西欧盟国建立
平等的伙伴关系,北约组织内部关系发生一定的变化。后来,西欧国家在美
苏两国之间发挥了某种促进缓和紧张关系的作用。总之,在冷战期间,北约
组织是西方国家间协调政策的主要机构,也是西欧防务的主要支柱。它保持
了与华沙条约组织的军事对峙,肯定和强化了冷战的世界格局。冷战结束后,
北约组织继续存在,但其性质逐渐发生变化,已由军事政治组织向政治军事
组织转变,削减了部分军事力量,驻西欧的美国军队也大幅度减少。北约组
织还积极准备向东扩大,先后与许多东欧和原苏联国家建立了和平伙伴关
系。
(2)华沙条约组织
华沙条约组织是苏联和东欧国家组成的军事政治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期,苏联军队在对德作战中进入东欧各国。冷战开始后,苏联先后与东欧
各国签订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友好互助合作条约,东欧各国之间也签订了类
似条约。这意味着这些国家已经结成军事政治同盟。1955年5月9日,北约
组织正式接纳联邦德国。14日,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民主德国、
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等8国在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即华沙条约),华沙条约组织正式成立。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以后,阿
尔巴尼亚于1968年9月退出华沙条约。1962年以前,中国曾作为观察员参
加华约组织政治协商机构的会议。
华沙条约组织的主要机构有:
政治协商委员会。是华约组织最高决策机构,由成员国共产党中央第一
书记(总书记)、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组成。通常每年都召开会
议,但不定期。
联合秘书处。是政治协商委员会下设立的办事机构。
外交部长委员会。负责协调各成员国的对外政策,由各国外交部长组成。
国防部长委员会。是华约组织最高军事机构,负责协调各国国防政策和
领导联合武装力量,由各国国防部长和联合武装力量总司令组成。国防部长
委员会下设由各国国防部长和军队总参谋长组成的军事委员会,还设有其他
辅助机构。
联合武装力量司令部和参谋部。是华约组织统一的军事指挥机构,总部
设在苏联的利沃夫。联合武装力量由成员国军队组成。联合武装力量司令部
平时辖驻民主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的苏军军队集群,驻苏联
西部地区的苏联军队,以及民主德国人民军。联合武装力量总司令由苏联国
防部第一副部长兼任,参谋长由苏军第一副总参谋长兼任。
华约组织的军事力量包括战略核力量、战区核力量和常规力量,80年代
中期有现役部队近650万人,多于北约组织现役部队总人数。但华约组织现
役部队中包括大量工程部队、行政和技术人员 (在西方国家通常由文职人员
担任,不计入现役部队总数)以及一般支持部队。扣除这些人员,华约组织
现役部队总人数略少于北约组织。战略核力量和战区核力量都由苏联的核力
量组成,在数量上略多于北约组织的核力量(就多数指标而言),在质量上
略逊于北约组织。从总体看,双方核力量处于均势。在常规力量中:陆军约
280万人,略少于北约组织陆军人数,但多于北约组织在欧洲地区的陆军人
数;装备主战坦克5。2万多辆,各类火炮3万多门,战术导弹发射架1570
… Page 17…
部,均超出北约组织一倍以上。海军约53万人,远少于北约组织海军人数;
装备舰艇1184艘,略少于北约组织海军;其中航空母舰3艘,攻击型潜艇
136艘,均远远少于北约组织海军;大型水面舰只的数量、吨位、火力和持
续作战能力也逊于北约组织海军。空军约85万人,少于北约组织空军人数;
在欧洲地区有作战飞机6800余架,多于北约组织空军;但北约组织空军的作
战飞机具有质量优势,并且在欧洲以外地区部署的作战飞机较多,从总体看
拥有空军力量优势。
华约组织是苏联控制东欧各国和向西方施加政治、军事压力的工具,苏
联在华约组织中长期处于支配地位。在对外政策、国防政策、军事战略乃至
国内政策方面,绝大多数华约组织成员国都长期与苏联保持一致。由此形成
的共同的政治和经济特性是华约组织的主要基础。60年代初起,一些东欧国
家表现出较大的独立性。1961年,阿尔巴尼亚因在一系列问题上与苏联发生
分歧而停止参加华约组织活动。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国内出现变革的趋
向。8月20日,苏联等华约组织国家军队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中止了捷国内
变革进程。苏联还提出成员国国家主权“有限”和实行“国际专政”等理论
为入侵行动辩护。阿尔巴尼亚随即退出华约组织。罗马尼亚未参加入侵行动,
此后较少参加华约组织的军事活动,并实行独立于苏联的对外政策。从 70
年代初起,华约组织在军事力量方面实现与北约组织的大致平衡。80年代中
期以后,苏联调整与东欧盟国的关系,各国内外政策的独立性普遍增强。1989
年,东欧各国发生剧烈变化,华约组织各成员国不再具有共同的政治和经济
特性,华约组织走向瓦解。冷战结束后,华约组织军事机构和政治机构于1991
年3月31日和7月1日先后停止活动,华沙条约组织在存在了36年以后解
散,驻东欧各国的苏联军队先后撤离。
3。军备竞赛与军备控制
(1)当代军备竞赛的特点
军备竞赛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家间军事和政治斗争的一
个重要方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出现了可以实施远距离打
击的战略核武器以后,在全面战争中突然袭击的可能性和重要性都大大增
加,已不可能像以往那样在战争开始后再进行长时间的动员,战争持续的时
间也将缩短。在和平时期贮存大量武器装备显得更加重要,军备竞赛的军事
意义更加突出。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还加快了武器装备更新的速度,不
断为军备竞赛开辟出新的领域,使其一轮接一轮地进行下去。这种军备竞赛
需要有雄厚的经济和技术基础。在当代世界上,只有美国和苏联有能力在各
个军备领域进行全面的竞赛。所以,超级大国之间长期持续并且不断加剧的
军备竞赛,是冷战的另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当代世界军事的显著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40多年来,美苏两国不仅在常规军备方面进行竞
赛,更把巨大的力量投入战略核军备竞赛;它们不仅注重军备的数量,而且
竞相提高军备的质量;它们相互指责对方扩军备战,威胁自身的安全,又都
不惜代价地谋取军备优势,并把这种优势 (至少是均势)看作超级大国地位
的重要象征和向对方施加压力的重要手段。所以,军备竞赛不仅具有军事意
义,还具有政治意义。随着核军备水平的提高,政治意义逐渐超过单纯军事
的意义,使军备竞赛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国家意志和综合国力的较量,并且成
… Page 18…
为超级大国相互关系的晴雨表。这是当代军备竞赛的特点之一。
军备竞赛的主要后果是超级大国军备水平不断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
来,美苏两国积聚了空前规模的军备,特别是足以多次摧毁对方乃至世界的
核军备,使世界长期笼罩在核战争的阴影下。就此而言,冷战是历史上战争
危险最大的和平时期。随着核军备水平的提高,出现了“相互确保摧毁”的
“恐怖平衡”局面,竞赛双方都由于面临毁灭性报复而不敢轻易发动战争。
所以,军备竞赛造就了可能摧毁竞赛者自身的力量,造就了一大批连制造者
也不敢贸然使用的武器,从而成为使高军备水平下的畸形和平得以延续的因
素。这是当代军备竞赛的另一个特点。
在冷战前期恐怖平衡出现前,竞赛的一方竭力维护核垄断(或核优势),
另一方竭力改变核劣势。在恐怖平衡出现后,双方都力图在确保这种平衡的
基础上寻找使对方的核威慑失效的办法。这促使双方倾尽全力继续进行军备
竞赛,从而给双方都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为了减轻负担并减少所面临的威
胁,在战后军备竞赛开始之初,双方就开始寻求控制军备竞赛的办法。军备
控制谈判始终与军备竞赛相伴相随,这是当代军备竞赛的又一个特点。
到80年代末,随着冷战走向终结,超级大国之间的核军备竞赛基本停
止。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军备竞赛。它没有导致超级大国之间的战争,积
聚起来的大量核军备开始被部分销毁。这样的结局在历史上是罕见的。但是,
这不意味着军备竞赛的彻底结束。
(2)军备控制与裁军谈判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起,军备控制与裁军谈判便断断续续地进
行。谈判的最初目的是裁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急剧膨胀起来的军备,巩固和
平局面,以及管制刚刚出现的核武器技术。随着冷战的开始和加剧,军备控
制与裁军谈判成为超级大国削弱对方、谋取优势的手段之一,形成了军备竞
赛与军备控制并行,前者愈演愈烈,后者长期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局面。所
以,军备控制与裁军谈判是冷战时期超级大国军事、政治斗争的一个重要侧
面,是军备竞赛在外交领域的延伸,谈判的曲折历程反映了它们在军备方面
的激烈竞争。
军备控制与裁军谈判的主要内容包括:在既有军备的基础上限制军备数
量的进一步增加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限制某些种类的军备向不拥有这类军
备的国家扩散;裁减军备的数量。谈判先后涉及除轻武器和海军装备 (不含
弹道导弹潜艇)以外的几乎所有种类的武器装备。谈判的形式包括联合国范
围内的谈判,美苏两国的双边谈判和有两大军事集团其他成员国参加的多边
谈判。由于美苏两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军备,它们之间的谈判显得更为
重要,它们在其他谈判中也处于主导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