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台湾作家研究丛书]第二卷张我军评传 作者:田建民 >

第1章

[台湾作家研究丛书]第二卷张我军评传 作者:田建民-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节 板桥少年
 第二节 公学士及其生活
 第三节 从鞋店学徒到银行雇员
 第四节 赴厦门

 第二章 辗转万里的情缘
 第一节 厦门上海北京
 第二节 辗转万里的情缘
 第三节 台湾新诗的第一块基石——《乱都之恋》

 第三章 《台湾民报》时期的张我军(一)——台湾新文学道路上的“清道夫”
 第一节 风云际会:台湾新文化运动发展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奋起直追:台湾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的发展情况
 第三节 台湾新旧文学论战

 第四章 《台湾民报》时期的张我军(二)——台湾新文学建设的“导路小卒”
 第一节 文学理论建设
 第二节 文学创作实践
 第三节 引介两岸新文学实绩

 第五章 重圆大学梦
 第一节 租房苦读
 第二节 别具一格的小说创作
 第三节 拜望鲁迅先生

 第六章 日语教学与译介活动
 第一节 日语教学与译介活动
 第二节 乡情与友情
 第三节 动荡的华北

 第七章 北平沦陷时期的张我军
 第一节 只认周老师不认周督办
 第二节 日语教学与文学创作
 第三节 再传薪火的译介活动
 第四节 社会活动与文学交流
 第五节 信念坚定向往光明

 第八章 桑梓情深
 第一节 回归故里
 第二节 “云锁雨打”下坎坷郁闷的谋生之路
 第三节 宝岛情思——散文创作
 第四节 父子深情
 第五节 哲人逝矣

 后记



第一章 从台湾到厦门  
第一节 板桥少年  
  在祖国大陆的东南近海镶嵌着祖国的宝岛台湾,她历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据地理科学家和考古学家推断,台湾和大陆本是连在一起的,由于地壳运动,使连接部分的陆地沉陷为海峡,台湾才成为与大陆隔海相望的海岛。在我国历史上,不同的朝代对台湾有不同的命名,如隋以前称“夷州”或“夷洲”;隋改称“留求”或“琉球”;明朝曾一度称“北港”,万历年间始称“台湾”。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建立了明郑政权。1683年清政府进军台湾迫使郑克塽投降,终于完成了祖国统一大业。次年,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属福建省统辖,府衙设在台南。1885年,清政府正式把台湾划为一个行省,派刘铭传担任第一任巡抚。刘铭传在台湾修建了铁路、架设电线、创办邮电等,为台湾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刘铭传之后,邵友濂和唐景崧先后继任台湾省巡抚。直至1895年台湾被日本割占。早在三国时期,人们开始不断往来于大陆与台湾、澎湖地区之间,不少大陆人开始在台湾、澎湖地区定居。“公元230年,三国时吴帝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等率水军巡弋台湾。12世纪的宋朝和元朝,中国政府正式设官建制,管辖澎湖和台湾。从此,台湾和澎湖列岛一直被列入中国版图。到了明代,在1624年荷兰入侵前,台湾始终是属于澎湖‘巡检司’管辖。”(白少帆、王玉斌等主编:《现代台湾文学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在随后的岁月里,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不断有大陆汉族居民移居台湾,掀起一波又一波向台湾移民的浪潮。尤其是从南宋到明、清时期,虽然统治者多次禁止大陆居民移居台湾,但是仍然有难以数计的人为了生计等原因历尽千辛万苦来到这一待开发的宝岛,为台湾的发展贡献了自己毕生的心血和力量。由于在地图上看台湾岛酷似一枚番薯,而番薯又是那时普通劳动人民经常用以充饥的食物,居住在那里的人就称自己为番薯人。这一名称作为千千万万移居台湾的劳动人民的共名流传下来。 
  在这些番薯人里,有一支自称是西汉时期汉高祖手下重臣张良的后人,他们是祖籍福建省漳州南靖县清和堂的张姓人家。他们跟随着移民的浪潮来到了台湾板桥地区,并在那里扎下了根,开荒破土,繁衍生息。根据神主牌位上的记载,这个家族到台湾来创业的人叫张石班,生于1723年,卒于1777年,他是这个家族的开台一世祖。他和他的后代们张观赐、张清光、张七公等人一直在板桥这块土地上默默地生存着,过着贫寒的生活。三百多年前的板桥地区一片荒芜,经移居台湾的大陆居民的开发,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小市镇。 
  公元1902年10月7日,又一个番薯人在这个张氏家族中呱呱坠地了。以二十五年为一代计算,他已经是这个家族在台湾的第七代人了,父亲为他取名为清荣。小清荣出生时已经是日本从满清政府割占台湾的第七个年头了。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腐败的满清政府战败。1895年4月清政府派李鸿章为代表与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日本强迫清政府接受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及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等等一系列条件。《马关条约》的内容,尤其是割让台湾这一条,遭到了清政府内部有识之士以及全国民众的强烈反对,但是清政府还是让李鸿章在《马关条约》上签了字。消息传来,举国震惊,台湾人民更是誓死反对,但是清政府腐败无能,决意弃台自保。面对这种情况,台湾人民自发地组织起来,进行反抗,誓与台湾共存亡。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台湾军民与侵略军血战五个月,大小百余仗。打死打伤日军三万多人,日军的主力部队近卫师团有一半被消灭,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和山根信成少将被击毙。1895年6月3日,日军在台湾澳底登陆,攻陷基隆。6月初占领台北。8月中旬,日军从新竹向南进攻,10月攻陷台南,台湾全省沦陷。日本占领台湾后对台湾人民的自发反抗进行了疯狂的镇压,并着手建立起一整套残酷的殖民统治。日军占领台北不久即在台湾建立了总督府,并于6月17日这天在台北总督府的办公室举行所谓的“始政公式”(按:即开始庶政的典礼)。后来殖民当局规定这一天为台湾总督府的“始政纪念日”,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活动进行庆祝。在最初,担任殖民政府总督的都是日本的陆军或海军将军,隶属于日本内务大臣或拓殖大臣,拥有很大的权力,如:经过敕准,或于紧急必要时不经敕准,公布命令或律令,以代替法律,并有权颁发总督府令;总督有权统率台湾陆海军,经陆海军大臣、参谋总长、军令部长、教育总监的协调总督可以指导军政和其他军事行动;总督还有权处理有关关税、铁路、通信、专卖、监狱以及国家财政等特殊行政事务,可谓大权独揽。后来台湾总督不再兼任驻台军队司令,总督也改由文官出任,但是,在日本占据台湾的五十年中,军人执政的时间总计长达三十二年之久。 
  1896年日本政府发布了第63号(简称六三法)法律,规定台湾总督有权力“在其辖区内颁布与法律有同等效力的命令,称为‘律令’”。据此,自殖民政府的首任总督桦山资纪以下的几任台湾总督相继颁布了《匪徒惩罚令》《台湾刑事令》《法院条例改政令》《保甲条例》《治安警察法》等一系列残酷的律令,大规模地镇压台湾人民的反抗,血腥之气遍布全岛。而且日本殖民者在台湾还建立了一套特殊的警察制度。早在日本殖民者对台的各级行政组织尚未建立之前,严密的警察网就已经遍布台湾全岛,即使是在各级行政机构建立以后,警察制度依然壁垒森严,牢牢地控制了台湾人民。根据当时的编制,州、厅设有警察部,市有警察署,郡有警察课,街庄有派出所警察分室,全岛的警察机构多达一千五百多处,警察有一万八千余人,根据当时的人口计算,平均每一百六十多名居民就有一个警察。警察拥有很大的权力,除了一般的警务工作之外,对外事(与外国人的关系)、户籍、保安、兵役、防火、卫生、征税、派捐乃至征求储蓄和强制收购土地等各项事务无所不管。甚至连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婚丧嫁娶、演戏娱乐等活动也进行无理的干涉。警察之中还有一种特殊的“高级警察”;他们专门钳制人们的思想,刺探民情,有权审检一切出版物,禁止他们认为有问题的书刊出版发行,监视或解散人们的集会;具有特务的性质。人民稍表不满,他们就加以“行为可疑”、“违反政令”等罪名;任意拘捕监禁,轻者判处罚金,重者施以种种酷刑。驻扎在高山族的警察集军警政教大权于一身,拥有更大的权力。这些警察肆意蹂躏台湾人民,无恶不作,为台湾人民所深恶痛绝,人们暗中称他们为草地皇帝或查大人(按:查,巡查。大人:日据下台湾人对日本警察的称谓)。 
  此外;日本殖民者还在台湾实行了保甲制度。1898年7月殖民政府的第四任总督日本陆军中将儿玉源太郎公布实施《保甲条例》,规定所有的台湾居民以十户为一甲,设甲长一人,十甲为一保,设保长一人。保长、甲长都从保甲内各户居民中抽出,不给薪金,主要帮助当地警察监视居民的行动,抓捕“罪犯”。保甲内的所有居民都要订立保甲规约,互相保证遵守执行,如果一人“犯罪”,保甲内的居民连坐受罚。而且又从各户居民中抽调十七岁以上四十岁以下的男子组成壮丁团,在警察的指挥下从事守望、巡逻、防火、防灾、搜捕罪犯等各种活动。人们在这种严密的控制下更加不得自由。 
  当然,自从日本殖民者踏上台湾的土地那一刻起,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斗争就没有停止过。大体上说,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者的斗争,经历了武力反抗和非武力反抗两个发展阶段。从1895年至1915年是武力反抗的阶段。1895年,在割让台湾已成定局的情况下,台湾的士绅自发地组织起来,以唐景崧、丘逢甲为首,成立了战时行营式的“台湾民主国”,(“台湾民主国”:1895年4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绅民决定成立“台湾民主国”,以示对抗。1895年5月25日(清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初二)“台湾民主国”宣告成立,唐景崧被推举为大总统。唐景崧电告北京并通告各省:“仍奉正朔,图作屏藩,商结外援;以谋善后。布告全台,定号‘永清’。”可以看出,成立“台湾民主国”是在当时台湾危难的情势下为了免遭日本占领的一种权宜之计,而不是要和祖国分离。公告书中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台湾民主国”是台中的绅士、工部主事丘逢甲首倡,他会同原候补道台中人林朝栋、原内阁中书台北绅士陈儒林等人于5月21日向台湾巡抚唐景崧提出并确定下来,以台湾巡抚署为总统府,以丘逢甲为副总统兼义军统领,任命原镇守台南帮办军务刘永福为大将军。5月29日,日军分两路进攻台湾。6月,日军攻占基隆,“台湾民主国”总统府兵变,唐景崧逃回厦门。日军占领台北,“台湾民主国”败亡。)揭开了台湾义军抗战的序幕。虽然“台湾民主国”的反抗不久就失败了,但是从1895年到1902年,面对兵力多达七万多人并拥有四十多艘军舰的日本侵略者,台湾的各路义军进行了长达七年的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战争中,涌现了像北部简大狮、中部柯铁虎、南部林少猫这样的号称“三猛”的义军领袖,威震台湾大地。1902年林少猫牺牲后,台湾人民被迫暂时收起了义旗。五年后,受大陆同盟会和辛亥革命的激励,从1907年到1915年,台湾人民再次揭竿而起。其中,仅1912年到1915年的三年时间里,台湾的武装起义就爆发了将近十次。罗福星领导的苗栗起义,余清芳领导的西来庵暴动,都惊天地、泣鬼神,谱写了一曲曲抗击强虏的悲壮战歌。其中西来庵暴动尤为悲壮惨烈。西来庵住持余清芳以“斋教”为掩护,号召台湾同胞“奋勇争先,尽忠报国,恢复台湾”。起义者抛头颅,洒热血,开展了台湾近代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武装抗日斗争,成为台湾近代史上最光辉的一页。不幸的是,余清芳领导的这次武装抗日斗争最后也失败了。随着日本的殖民统治在台湾逐渐稳固,殖民当局开始运用剿抚并用的殖民策略。在日资大量涌入台湾、经济掠夺日益严重的同时,各种同化政策纷纷出台,日本侵略者妄图从民族认同的根基上,摧毁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的血脉联系。面对这种新形势、新特点,台湾的抗日民族运动也就转换了斗争方式,进入了非武力反抗的第二阶段。 
  小清荣出生的年代正是台湾人民武装反抗日本殖民者十分激烈的时期。就在小清荣出生当年的5月,日本殖民者杀害了号称“三猛”之一的林少猫。林少猫出身台南大族,是有名望的社会领袖,拥有很大的潜在势力,一向不服从日本人的奴役。1898年底,林少猫曾经率众三千余人,围攻日本殖民政府的潮州办务署。当时的殖民政府总督儿玉源太郎见林少猫势力强大,直接用武力镇压有很大困难,就采用诱骗的阴谋,让林少猫在后壁林一带开垦荒地,用以维持其众多下属的生活。林少猫没有认清日本殖民者的险恶用心,以为日本殖民者对他做出了让步,逐渐丧失了戒心。1902年5月31日,日本殖民者突然派军队包围了后壁林,以林少猫“阳为投顺,实谋培养兵力,以图大举”为借口,对林少猫及其部众进行围剿。林少猫毫无准备,措手不及,仓促之中只好改扮成苦力模样,准备从后门逃出,以图东山再起,但是出门不远,就被预先埋伏在后门的日军枪杀,然后日军残忍地对林少猫的家属及部众进行大屠杀。据日本混成第三旅团在事后的报告,日军在后壁林以及附近的其他各庄院杀死的林少猫的家属和亲友,计有男子一百零七人,女子三十一人,幼童十五人;另外,被捕后遭虐杀者,计有男子三十一人,女子二十二人,儿童二十五人。这个报告显然是大打折扣的。经过了这次事件,台湾反日力量遭受了很大损失,造成了群龙无首的局面。台湾人民暂时停止了武装起义。但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之后,从张清荣五岁那年开始,台湾人民又开始了大规模的武装反抗日本殖民者的运动。日本殖民者也对台湾人民进行残酷的镇压。社会急剧动荡不安。正处于懵懂无知的幼童时期的小清荣对此也有着朦胧的感知。他成年以后曾经回忆道:“记得我还是童年时代,发生了不知道什么事件,只听大人们说是有人造反,被捕者不可胜数,吾村亦有被捕者,邻村被捕的更多。那时真是闹得鸡犬不宁,全岛似乎入了恐怖时代,就是我的幼嫩的心儿,也受了不少的虚惊!”张我军:《台湾闲话》,见张光正编《张我军全集》,台海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第143页。这可能是他童年最初和最深刻的记忆吧! 
  在这种动荡险恶的时局下,小清荣家的生活十分紧张。从祖辈起,张家就没有一户官宦富豪,都是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没有给后代留下什么遗产。而比张家移居台湾将近晚一个世纪的漳州林氏家族,自迁台以后的第二代就开始由做米谷生意而致富,到第四代,林家就成了全台湾岛最大的地主、官绅和首富。张家的几代人都是林家的佃户。到了张清荣的祖父这一代,张氏家族人口已经不少,小清荣的祖父生了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大儿子名叫张阿豆。小清荣的父亲排行第四,名叫张再昌,当地人都叫他阿昌哥。祖父的女儿后来嫁给了土城的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