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王城唱晚--中国八大古都的忧伤与宿命 >

第15章

王城唱晚--中国八大古都的忧伤与宿命-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羧招畚白忱龅亩汲牵芑嵩诩ち业恼绞轮新傥闲妗@纾耗┠甑木Щ煺剑讯和醭嘈木私200年的洛阳城焚毁殆尽;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又将魏、晋洛阳变为废墟;北朝后期,高欢与宇文泰屡次在洛阳交战,〃焚城中室屋俱尽〃,所以当隋炀帝在洛阳营建新都时,不得不重新在瀍河以西另择城址;安史之乱又对隋唐东都洛阳城造成严重破坏,据《旧唐书》记载,当时洛阳〃宫室焚烧,十不存一〃。所以,洛阳的城市发展,经历的是一个反复毁坏又不断重建的过程,这其间所造成的社会财富的浪费,是十分巨大的。

  当古代中国的政治重心和经济重心俱在黄河中游和下游地区时,许多帝王出于巩固江山的考虑,往往不惜代价经营洛阳,采取一些措施去弥补洛阳为都的不足之处。例如,洛阳与西安的关系十分密切,被不少帝王等同视为东西二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在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转向东南、政治和军事重心移至北方之后, 洛阳作为国都的优势便不复存在,而其原有的劣势则依然如故。所以,北宋以后,洛阳便不可遏止地走向衰落,除了在宋、金时期还循着历史的惯性而保持了陪都的名义外,元、明、清三朝时,洛阳仅成为河南府所辖之城,它对于当时王朝统治的影响,似乎主要体现在其军事战略的价值之上。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废止府一级行政区划,洛阳由府治之所在降格为县城。1948年解放时,这座小城面积约四平方公里,人口八万,两者大约都只相当于它鼎盛时期武则天的周朝的十五分之一。所有中国古代的帝都,虽然各有兴衰的变化,但洛阳的萎缩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正因为如此,《简明大英百科全书》里才说:〃自宋以后,国家行政中心东移,洛阳的地位一落千丈。〃悲哉洛阳。

  洛阳衰变

  洛阳历史悠久,名称曾几度更改。据《尚书o禹贡》载,大禹治水划天下为九州,洛阳属豫州。夏朝属斟鄩部之范围,商朝归西亳之属地,西周称之为洛邑、新邑、大邑、天室、中国等。战国时始称洛阳。西汉末年称宜阳,东汉改称雒阳。曹魏、西晋、北魏复改洛阳。隋炀帝时先后称东京和东都。唐朝称洛阳宫、东都、神都、东京。五代时后梁称西都,后唐称雒京,后晋和北宋称西京。明朝因避光宗皇帝朱常洛之讳改洛字为雒。清以后仍称洛阳。

第49节:洛阳:花事已灭 春秋已谢(7)


  变更的是洛阳的名称,不变的是一个帝都的历史宿命。

  地处洛阳郊县郾师的二里头遗址,是洛阳的前世。商代早期曾在二里头建都,后来一次又一次(共达八次)迁走。而洛阳城的兴建则是从周武王灭殷后营建洛邑开始。西周成王继位后,曾将象征王权的重器九鼎迁于此。自此,康、昭、穆、共、懿诸王均曾在这里居住过,洛阳已成西周王朝的东方重镇。周平王迁都洛阳,史称东周,共有23个国王都居洛阳。东周末,王室在洛邑之内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小国,直至公元前257年和公元前250年为秦所灭。

  当初,周王朝在洛阳营建了两座城堡,一座是王城,一座是成周。两座城以海河为分界线,东西相距10多公里,东边的称成周城,又名下都,在今白马寺东的霍泉以南;西边的叫王城,在今涧河两岸。晋《元康地道记》说:城内宫殿建筑,排列有序,廓城四周各有3个城门,每门有3条路,王宫建筑在中央大道上,城内布局为〃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城外南郊设有明堂以祭祀天地。据成王以后的铜器铭文和《左传》记载,王城内有1座主要王宫康宫。它由康寝、新宫、康公大室、康刺宫、康穆宫、康邵宫等部分组成,城内还有周公宫、京宫、平宫、庄宫、般宫等宫室,其规模布局完全按照奴隶制礼制设计的。据载城东西〃六里十一步〃,南北〃九里一百步〃,城内有大庙、新造、滤宫、室榭,滤宫和各大室等,相当壮观。成周城用途与王城有别,王城作为周王召见诸侯,处理政务用,周天子常居王城。成周城是官僚大臣居住和治事的地方,也是迁殷贵族于城内禁锢管制的一所城堡。周公曾率八师兵力戍卫在这里。 

  西周时期的洛阳〃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农业、手工业、商业、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今老城瀍河西岸发现有大规模的青铜冶铸作坊,采用竖式鼓风炉进行熔炼,铸造工艺流程复杂,充分说明了当时手工业的发达。商业经济也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成为四方贡纳的集中点和商品贸易聚散地,〃喜为商贾,不好仕宦〃成为洛阳人一种风尚。与此同时,洛阳成为了〃百家争鸣〃的场所,是道学的发源地、儒学经典的集散地和合纵家的故乡。老子在洛阳管理周朝的图书典籍,相传今洛阳东关大街中通巷老君祠是老子为周史官时故居,祠内有明刻《老子故宅》碑。孔子公元前519年入周问礼于老子传为佳话,今洛阳东关大街尚有明末洛阳知县杜汝明树的《孔子入周问礼处》碑。被后人称道的苏秦〃头悬梁,锥刺骨〃故事就发生在洛阳,苏秦故居在今洛阳东南太平庄,其墓地在张苏寨北。

  秦统一六国后,在洛阳置三川郡,为全国40郡之首,郡治设成周故城。此时洛阳在军事上是〃秦陇之襟喉〃和〃四方必争之地〃,先后为文信侯吕不韦和河南王申阳的封邑。西汉刘邦曾都洛阳数月,改三川郡为河南郡。王莽篡政,设〃新室东都〃和〃中市〃。地皇三年(22年)八月更始帝从南阳迁都洛阳,翌年二月西都长安。公元25年刘秀定都洛阳,东汉都洛196年之久,曹魏都洛46年,西晋都洛52年,北魏都洛42年。东、西魏以后洛阳一带因战乱而沦为废墟。

  汉魏洛阳城最初是刘秀在周代成周城、秦三川郡治基础上营建起来的,此后500年间,洛阳一直是全国政治上举足轻重、经济和文化繁荣发达的都市,曾一度为世界第一流的大城市。那时,洛阳建立了规模空前的国立最高学府太学,学生曾达到3万余人。考古发现这座太学的规模令人瞠目。据记载东汉洛阳城〃城门楼皆两重,去地百尺〃,夏门〃去地二十丈〃。宫城建筑分南北二宫,南宫为议政的皇城,宫殿楼阁鳞次栉比,朱雀门宏伟壮观,峻极连天;北宫为皇宫寝居的宫城,崇楼高阁,风景秀美,规模最大的德阳殿〃周旋容万人,阶高二丈,画屋朱梁,玉阶金柱,四十五里外观之与天地〃。城内有纵横24条街,官署里宅星罗棋布。城外南郊有太学、国家天文台灵台以及太庙明堂和辟雍。城西有中原最早的佛寺白马寺,另外还有招待四方夷族和外国使臣的胡桃宫。

第50节:洛阳:花事已灭 春秋已谢(8)


  这座宏伟都城的大部分建筑于公元190年被董卓焚之一炬。董卓原为地方豪强,他的部属均是地方土霸和羌胡豪酋,非常的野蛮残暴。进入洛阳城后,在董卓的纵容下,部将疯狂地在京城洛阳烧杀抢劫,洛阳城中哭声一片。董卓占据洛阳后,独掌中央大权,这种局面使其它豪强军阀和地方官吏很不甘心,他们不愿臣服董卓,纷纷发兵讨伐。董卓看到反对他的人如此之众,早已无心恋战,洛阳城已无法防守,于是便决定放弃洛阳,挟持汉献帝西逃长安。

  西逃长安之时,董卓派人将洛阳百万人强行驱赶,让其随迁长安,一路之上受尽折磨,死者不计其数。同时,董卓又下令将洛阳周围100公里以内的房屋全部烧光,这样他才带着抢来的数千车珠宝向长安逃去。

  当孙坚率军打败了吕布,进入洛阳城时,见到的是宫室被焚,帝陵被盗。人口繁多的洛阳城一片空虚,昔日繁华的东汉都城早已是一派残破景色。董卓与豪强军阀的混战在洛阳历时近二年,使洛阳这座自西周以来,历经数百年惨淡经营的繁荣都城毁于一旦,这是洛阳城市发展历史上遭受到的一次最惨重的破坏。

  后来当曹植路过洛阳时,这种局面还没改变,曹植触景生情,赋诗一首曰:

  步登北邙坂,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硕擗,荆棘上参天。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游于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现汉魏故城的城垣绵亘断续,一般高出地面1~2米,部分高出5~7米,城址呈不规则长方形,周长约14公里。城门址已发现10座,城内外宫殿建筑和著名建筑遗迹依稀可辨。这些千年古迹为后人怀古留下了驻足之处。

  曹魏复建洛阳城,在城西北角新筑一座豪华峻丽的金墉城,西晋时该城为禁锢魏宫故人处,北魏重修,隋为军事要地,唐初曾为洛阳县治,贞观六年县治移于东都毓德坊,至此,金墉城逐渐废弃。金墉城遗址由3座毗连的小城组成,平面呈目字形,南北1048米,东西250米,城外有河水环绕。魏晋时期还在洛阳城中修筑有华丽秀美的著名花园华园林,城外有西晋富豪石崇的景色幽致的别墅金谷园。洛阳城再度繁华一时。

  北魏王朝是南北朝时期存在时间最长、最强有力的政权,孝文帝当政时,北魏已占据中原,但国都仍偏居于北方的平城(今山西省大同),这对于控制整个领土很不方便,而北方的柔然国也逐渐强大起来,常寇袭边土,威胁平城的安全。

  这时黄河流域的经济已得到恢复,北魏政府的财政来源主要是中原地区的农业,塞上的屯田和畜牧业已占很小的比重。孝文帝要继续推行先帝的汉化政策,巩固其政权永续,但平城的保守势力太大,不利于推行政治改革,而洛阳是汉晋以来的政治文化中心,又接近南方,政治地位、文化传统、地理条件都较优越,于是孝文帝多次察看洛阳。他曾私下对尚书令任城王澄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规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显然孝文帝是要迁都洛阳的。但当时鲜卑旧贵族因习惯于塞上屯田、马背上游牧的生活方式,多不愿离开旧土,反对迁都的势力很大。无奈,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采取了断然措施,以南伐为名,带领三十万骑兵浩浩荡荡从平城出发,行至洛阳,就驻兵不走了并下诏以此为都,迫成迁都事实。

  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率百官赴洛阳,太和十九年(495年),六宫尽迁洛阳。并规定〃迁洛之民,死葬洛南,不及北还〃。终于完成了迁都洛阳的历史性举措。

  孝文帝迁都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改官制;定律令;断北语;禁胡服;改汉姓;定姓族;改礼乐;兴教育。此外,孝文帝还完成了一系列的城市建设项目,在汉魏洛阳城的基础上建起新的城池,宫殿苑囿较魏晋时又有所发展。

第51节:洛阳:花事已灭 春秋已谢(9)


  北魏将洛阳扩建为外郭、内郭和宫城3部分。内郭城即汉魏晋旧城;宫城改变了前期南北宫的分散布局,总范围南北1398米,东西660米。都城内经纬通达,宫城南面宽约40米的东西大街将京城划为南北两部分,与此交叉的铜驼街,宽42米,从宫城南出,为京城中心大道,中央衙署和社庙分布于大道两旁。城内外里坊整齐划一,共有322个,且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其后为隋唐长安和洛阳城所效仿。城南扩建有金陵、燕然、扶桑和龟慈4夷馆。城内有三市:鱼鳖市、四通市、大市。延酤里、治酚里以酿酒闻名,集中居住着从事酿酒的人家。阜财里、金肆里住的都是富商大户。调音里、乐律里住着的人们都能歌善舞,善吹笛笳。北魏注重手工业的发展,曾从北方各地迁徙手工业户集中都城,因此洛阳的手工业制造水平不比发达的江南差多少。洛阳还是南北贸易和国际贸易的中心,南货经这里畅销北方,北方的牲畜皮毛也由这里销往四面八方,朝鲜、日本、中亚各国都有商人在洛阳居住。

  这个时期洛阳科学文化繁荣昌盛,蔡伦试制的〃蔡侯纸〃,张衡创制的浑天仪、候风仪和地动仪,马均发明的指南车、记里鼓车、龙骨水车等,都是在洛阳研制成功的;贾谊著《过秦论》,许慎著《说文解字》,王充作《论衡》,班固、班昭兄妹著《汉书》,西晋陈寿撰《三国志》,张华撰《博物志》,北魏杨玄之著《洛阳伽蓝记》,郦道元著《水经注》等,也都成书于洛阳。汉魏晋三朝,经学极为盛行,陈元、桓谭、贾逵、马融、郑玄、何休、王粥、杜预等都对经典进行过解注。当时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争论激烈,公元79年汉章帝特在白虎观大会群儒,议五经异同,并命班固编成《白虎通义》书,作为定论。太学门前所立〃熹平石经〃就是当时的官定样本。东汉初年,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内地,白马寺是我国早期佛教活动中心,由西域传入的佛经,大多是在洛阳翻译出来的。魏晋时期文才辈出,诸如〃建安七子〃、〃三曹〃父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等,皆会聚洛阳,名噪当世。左思《三都赋》成,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传为千古美谈。

  洛阳的佛教在这一时期也达到极盛。佛教在刚刚传入时首先在洛阳生根,洛阳白马寺始建于公元68年,相传汉明帝夜梦金人,顶有白光,因此派蔡愔和秦景等人西行求佛法,在月氏遇到来自天竺(即印度)的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将他们迎还洛阳,回来时还用白马驮回了佛像和佛经,于是就仿造天竺式样在当时洛阳城的西门外,今洛阳市东9公里的地方修建了白马寺。带回的佛经就是中国最早的《四十二章经》,而白马寺也成为中国的第一座佛寺。到北魏时,洛阳城内的寺庙已多达一千三百多处,大的寺庙都拥有富丽的神殿、曲折幽邃的园林、高达十余丈以上的佛塔和高数十尺重数万斤的铜佛。阊阖门北瑶光寺的佛塔高五十丈,高耸入云,孝文帝皇后冯氏和宣武帝皇后高氏被废后都入此寺为尼。宣阳门东的景明寺有房一千多间。阊阖门外的永明寺住有外国僧侣三千多人,它由信佛的孝明帝胡太后率领百官亲自修建,规模雄伟壮观,九级佛塔高百丈,上挂金铎一百二十枚,金铃五千四百枚,夜深人静时,声闻十里。在洛阳城南的龙门山上还开凿了著名的石窟。由孝文帝开凿的宾阳洞中洞总计用时二十四年,洞内十一尊大佛雕刻精美,富丽堂皇。佛教的兴盛成为洛阳文化景观的一大特色。

  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西魏,洛阳成为两魏兵争之地,战乱频繁,达二十余年。北魏孝静帝天平元年(534年)弃洛迁邺,发洛阳四十万户北迁。天平二年,尚书右仆射高隆又发十万民夫拆洛阳宫殿,料运邺都。后来高欢与宇文泰多次在洛阳争战,使洛阳城池宫殿又一次遭到毁灭,北魏洛阳城失去了往日的繁荣和盛况。而在分裂的基础上建立的北齐和北周,是两个从根本上汉化了的鲜卑政权,一东一西,就把洛阳抛弃了,任它在历史的风霜中面对荒凉和寂寞。 

第52节:洛阳:花事已灭 春秋已谢(10)


  公元605年,隋炀帝迁都洛阳,在周王城以东、汉魏故城以西18里处重新选址营建洛阳城,唐代延用并扩建。隋唐东都洛阳城是洛阳古城史上最鼎盛的,也是东方世界大都市之一。它东逾瀍水,南跨洛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