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小鬼07年3期-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尸骨袋》
(美国)斯蒂芬·金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一本很厚的书,想立刻进入主题,轻易获得恐怖快感的读者请不要碰这部小说。因为斯蒂芬·金会让你很难在书中分清现实与历史的界限,人物、线索、叙述、梦境、追忆、幻象和灵异等这些小说的因素就像针芒一样,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折磨你,考验你的阅读耐力。最后当你自以为终于揭开了故事的谜底,惊魂未定时,又一个迷团会将你坠入云里雾中。这或许是它在中国卖不过《肖克申的救赎》的原因。不过看了这本书,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斯蒂芬·金是美国恐怖悬疑图书界的常青树,为什么他会成为世界恐怖文学的大师。
第46节:周德东开门讲故事 文/游医(1)
周德东开门讲故事
文/游医
望穿秋水,终于迎来了《门》的“开启”,周德东、《三岔口》、李少红、《门》、陈坤……关键词又一次暴风骤雨般涌入视线,一如这部影片开拍之初。除了书迷、影迷的热捧,连“我们”的老周都按捺不住,亲自前往影院鉴定优劣,然后写下了《向李少红致敬》一文,瞬时间,江湖沸腾了!
第一关键语
“抛开原著的牵绊”
■周德东:
尽管电影院的电子屏幕上热情洋溢地打出了“欢迎《门》作者、著名恐怖小说家周德东光临”字样,其实我并不是以原著的身份,甚至不是以一个恐怖小说家的身份去看《门》的,而仅仅是一个普通观众。
很多评论总是把我的原著当成《门》的一个坐标,我觉得毫无必要。实际上,电影《门》和小说《三岔口》相比,已经面目全非。我们应该抛开原著的牵绊,把《门》当作一个独立的作品去评议。我喜欢《门》里的魔幻手法,有些地方省略了必要的交代和承转,很跳跃。观完全片,实际上它的内容很现实,逻辑很严密。整个电影体现了李少红的唯美和抒情气质。
■韩浩月(前《胆小鬼》主编,专栏作家):
《门》全国公映后,有不少评论认为电影没能体现出周德东原著作品《三岔口》精神和内涵。的确,与文字相比,原著对于人物内心的绝望及矛盾刻画得更为细腻一些。但作为影像,要在100分钟的时间里既要讲明白故事,又要利用一些手法不至于让观众昏昏欲睡,难免逃避一些镜头很难体现的心理描写。总体看来,《门》虽然还有一些有待商榷之处,比如剧情的相对简单化(实际上李少红的拍摄手法对此已有许多弥补),删去三分之二也可以让观众看懂的过多旁白等,这将是一部提升内地恐怖电影整体形象的作品,它的公映,对其他导演如何再继续类型片拍摄将会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
在内容上,《门》找对了点,故事的框架显示出了编剧的功底,这样的话,即使在技术上不完善也不至于太过影响影片的质量。况且,《门》在技术上还有不少值得称道之处。摄影镜头很开阔,这点在影院中的大银幕体现得尤其明显。刘索拉的音乐不错,像雨滴滑过玻璃一样,安静却别有韵味。特技不错,在高架桥上飞车的那一连串镜头惊心动魄,属于精良制作,虽然这段戏出于商业上的考虑植入得有些牵强,但相信很少有人反对观赏这样刺激的镜头。穿过荒山坟地寻找“靠山别墅”的那一组戏也值得一赞——虽然从中隐约可以看到欧美恐怖大片的影子,但不得不承认,那片坟地的选景和气氛的营造真的很成功。
第47节:周德东开门讲故事 文/游医(2)
◆和声◆
■孙维宁(本片编剧):
李少红比较喜欢“三岔口”这个概念,觉得它不仅营造出一种前途未卜的悬疑氛围,而且更表达了一个高层次的时空概念。我本人也觉得这个概念是原著的精髓,很适合把它“电影化”。在剧本创作阶段,我主要是与少红导演一起琢磨如何让人物、故事贴近现实,如何在“恐怖”中注入人文关怀。这一调整增加了整部影片的厚重感。”
■霞烟(网友):
《门》,真是很奇怪的一个名字。开始以为它或许是重要的道具、贯穿故事始终的线索,然而看完之后,豁然发现,除了主人公几次透过门窥见所谓“鬼魂”之外,整个情节几乎和它再没有什么关联。“门”,似乎更像一个隐喻,它隐藏在影片时空交错的画面中,隐藏在主人公混乱疯狂的行为后,告诉我们: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打开心灵之门有多重要。
第二关键语
“向李少红导演致敬”
■周德东:
我喜欢搞点新意思。
另外,近期看了几个“大导演”的电影之后,我十分失望,他们除了抖搂宫廷那点艳事,就无能干点别的了。一律形式大于内容。李少红给我们带来了新东西。至少《门》讲了一个现代故事,而且是一部另类的惊悚题材。
李少红在认真地拍一部作品。《门》讲述一个男人因为爱杀死了自己的女友,并把她埋葬在墙壁中。叙事方式很新奇。尽管创新是有风险的,尽管高级的作品往往曲高和寡,不会带来商业上的更大收益,但是她无法使自己低级下来。
因此,我向李少红致敬。
■韩浩月:
是李少红——这位第五代独扛一鼎的女干将实力所致,使影片很好地转接了原著惊悚悬疑的精髓,还是“爱与猜嫉”这对天使与魔鬼的搏斗有着不尽的挖掘余地……总之,《门》在商业上的尝试获得了成功,李少红转型类型片平稳着陆,《门》虽不令人惊喜,但让人还算满意,与之前拍一部毁一部的国产恐怖电影相比,它总算交出了一份及格的答卷。
一些大片导演因为讲不清楚故事而遭受到观众的批评,甚至在评价某位大导演的新作时竟用了这样的形容,“XXX终于会讲故事了。”《门》作为悬疑成分很重的一部电影,如果过度注重故事的直白性,势必会影响作品的感染力。李少红采取了现实与臆想、过去与现在、真实与虚幻套拍的手法来讲述这样一个情杀故事,省略了繁琐的交代,直接围绕故事核心展开,干净利落,节奏紧凑,给观众悬念的同时,又不至于让观众一头雾水。
◆和声◆
■沈星妤(职业编剧):
电影从一开始就把棋局铺开,陈坤的自白让人很容易进入他的内心世界,因为写故事是我的本业,自然就要猜猜故事的进展和结局,却不料被导演打乱的片断搞得有些晕,线索却又时时出现,我发现是真的进了陈坤的棋局了,跟着他猜忌、愤恨、而且渐渐体会到即将面临的崩溃……
其实,电影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电影背后暗示的未来——导演在用影像艺术来提醒当下的人们,在物欲爆炸的今天,“蒋中天式”犯罪威胁将无处不在,而且很可能就潜伏在你身边,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观众都能够体会到导演的用心良苦,至少我走出电影院的时候,还依旧沉浸在《门》预警般的恐怖中。
第48节:周德东开门讲故事 文/游医(3)
■孤陋寡文(网友):
李少红说《门》是向希区柯克致敬的作品,带着满脑子的期待,我走进了电影院。
电影没有直接讲故事,而是运用希区柯克式悬疑表现手法,采用倒叙的方式,通过主人公蒋中天的旁白带着观众走入他的内心,体味他的痛苦,感受他的分裂,享受他的解脱。其实电影一开始就很隐晦地交待了蒋中天杀了文馨,我也隐约得出蒋中天杀了人的判断,但随着剧情的发展,我跟随蒋中天走进了混乱、猜疑,想象出很多状况,不断得出判断,又不断被否定推翻,甚至一度陷入迷惘、错乱,最后随着蒋中天的清醒、释放,我才理清了思绪,看清了《门》里的故事,走出了猜疑、走出了混乱。
《门》开创了国内惊悚悬疑电影之先河,导演李少红作为一位女性,敢于率先尝试,并基本把握了这类型电影的精髓,非常令人钦佩。
第三关键语
“《门》是给有层次的观众看的”
■周德东:
老实说,最初我是以批判的心态去看《门》的。我是一个“恐怖制造者”,一直在抱怨中国的恐怖电影不争气,正摩拳擦掌,准备自己上阵导演一部恐怖电影。然而,李少红给了我一个意外。
《门》是给有层次的观众看的。
把它称为商业片似乎不准确,它其实是一部文艺片。商业电影必须是一个通俗的故事。正像周德东不能容忍自己去写浅薄的鬼故事吓人一样,李少红似乎也不能容忍自己用胶片讲一个迎合大众的通俗故事,依靠音响和画面把人吓得浑身冒冷汗,然后口口相传,带来票房上涨。
从通俗意义上讲,《门》似乎不够恐怖。李少红的力道没有全部用在恐怖上,她在描画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悬疑只是其中一部分。不过,只要仔细品咂这扇《门》,就会感到骨髓发冷。
因为,门在每个人的生活中。
■韩浩月:
影片开始的十多分钟,你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放映厅,因为这十多分钟的镜头完全像是在讲述都市旷男怨女的故事,穿越高架桥的城铁,宽阔的落地窗,宜家风格的沙发,同学聚会上的财富炫耀与暧昧气息,男主角低沉伤感的旁白……这样的开始似乎不符合恐怖片的叙事风格,这也许和李少红拍摄过《橘子红了》、《恋爱中的宝贝》等大量情感影视剧有关,但这种贯穿全片的、习惯性的文艺腔调,恰好使《门》同时拥有了“恐怖与情感”两个基调,两者的融合,也算是恰如其分。《门》幸好用了文艺的手段去拍恐怖,如果单纯只是讲一个谋杀案的破解,那么它难免会陷入以往庸俗恐怖片的套路。
以惊悚与悬疑为载体,《门》对人性与情感进行了简单却不失深刻的探讨。我一直认为宗教与人性是拍摄恐怖电影的最好素材来源,宗教给人一种信念,无论前方所面对的黑暗和邪恶有多恐怖,信仰总像一道闪耀的光束,给我们希望。而人性善恶之间的转换和争斗,亘古以来便为人类认识自己源源不断地提供着话题。《门》显然是一部对人性恶的一面进行反思的作品,情感是人性最直接的体现,在《门》中,蒋中天对爱的向往变成了对爱的霸占,他的问题是所有尘世男女时时刻刻都在面临着的问题:如何把猜疑变成信任,把嫉妒变成欣赏——这是一件说起来多么简单而实现起来又多么艰难的事情。看《门》,愈发感觉到这个世界上最令人恐惧的可能不是“恨”,而是“爱”,那种爱到极致令人窒息的情感,会成为枷锁,解脱的办法有很多,解脱的后果却只有一个,那就是伤害。伤害的方式有很多,最极端的便是:死亡。
第49节:周德东开门讲故事 文/游医(4)
◆和声◆
■Aikun_707(网友):
确切地说,《门》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恐怖片,我奉劝想看恐怖,想看热闹的人不要试图去看这部电影。它一点也不热闹,它对于很多人来说其实只是一大段喋喋不休、絮絮叨叨的内心独白,它是一次发人深省的心灵之旅,是拍给那些懂它的人去看的。它制造出来的最大的恐怖其实不是在看电影过程中,而是在看完电影后,当你惊恐地发现你已经进门了,原来蒋中天身上也有你自己的影子时,那种恐怖将是无以言表的。不过电影终究不是生活,《门》是夸张后的生活,希望看完它之后的人都可以从角色的生活中走出来,还原自己的生活。生活中,还是要多一点信任,少一些猜忌,如果真的有人像蒋中天那样走向极端,请尽快拨打“110”。
■Tracy(网友):
对于这部电影,我觉得外界给了它太多的误解,惊悚悬疑并不等于恐怖,《门》更多的是表达一种心理层面上的恐惧,并不是靠血腥取胜的,我觉得这种表达方式非常独到。电影没有太多的对话,是以独白的形式贯穿始终的,一开篇,蒋中天就用一种近似于崩溃边缘的声音开始叙说自己的内心世界。在我看来,这是一个被生活的压力逼得有些心理变态的人,更多的,我觉得蒋中天是一个现代人的生活缩影。
七嘴八舌《门》之余响
■芦苇mm(网友):
《门》充满了丰富的内心戏,将人的多种情感描绘得淋漓尽致,它又似乎是为陈坤量身定做的一部片子,70%的镜头对准了陈坤一个人,接近40%的面部表情特写,像这种以内心独白的形式来展现一颗极度敏感心灵的电影,不是谁都能当主演的。幸好他是陈坤,他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仿佛有一种磁力,吸引着你,伴随着他的声音,走进蒋中天那颗伤痕累累的心。
■沈星妤(职业编剧):
陈坤演得出色,有种终于毕业了的感觉,相信作为演员的他可是相当辛苦也相当过瘾了一回,他是勤奋的,入《门》出《门》都很沉着、坦然、淡定,李少红把他的能量发挥到了一个高度,尤其是那双眼睛,我一直以为那是一双漂亮有余定力不足的大眼睛,可是,这一次彻底颠覆了,那双眼睛几乎囊括了一个濒临崩溃(抑或早就已经崩溃)的可悲又可怕的都市青年最深黑也最活生生的内心世界,实在让人不寒而栗。
■佚名(网友):
三个不同类型男人的表现恰恰分别代表了社会上三种不同的阶层的生存现状。蒋中天虽然是都市白领,在他人眼里属风光一族,但事实上,他正面临失业与爱情告急的窘况。为了工作,他不得不违心地向暴发户洪原低头。而洪原,一夜之间就成了富豪,拥有了“CBD的CBD”,也正是这样的潜在因素,直接导致了洪原最终依然没能躲过“人为财死”的命运结局。李作文,一个出租车司机,见多识广的他或许算是片中底层社会的一个符号。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看李作文在片中所表现出的“疯狂”,你就会明白穷人有穷人的生存准则。“你不是愿意玩吗?那我就陪你玩,看看谁能耗到底。”
■眼儿(网友):
现实中真的有这样一些人,在当今物欲横流的世界中,缺少着他们最需要的安全感。他用敏感的心灵守护着一切纯净美好的东西,哪怕用自己的一切捍卫。但世界真的不像他们理想中的那样安全,随时随地都潜伏着危险,他们因此惊恐不安,他们焦虑,他们多疑,他们变得患得患失。他们终日用一条柔软的围巾给自己一点安全感和心灵的慰藉,他们用死来冻结美好来躲避世俗的玷污和侵害,他们诚惶诚恐地怀疑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们不相信,什么都不相信。而他们所想达到的,只是安全,只是逃避对自己乃至家人的伤害罢了。最后,他们的神经终将承受不住自己施加的压力,变得脆弱而扭曲,自己也成了被社会遗弃的最悲哀的群体。
第50节:狗命 文/快刀
狗命
文/快刀
吕炜从小就喜欢狗。
大学时吕炜读的是医科,毕业后学校不包分配,吕炜自己联系了一个私人诊所,在里面拿着不怎么高的工资。但仅仅干了一年,他就摊上了一场医疗事故,被卫生局吊销了执业资格证书。
失业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