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彰所知论 >

第3章

彰所知论-第3章

小说: 彰所知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约两重因果者有二。一前际。二后际。前际者。谓无明是惑。行即是业。彼二因支。由彼所生识等五支。即是果支。一重因果。现在爱取二支是惑。有即是业。三当来因。由彼所生。当生老死。即是果支。一重因果。如是十二有支。两重因果。
  约三惑者。谓无明爱取三即是惑。行有二即是业。谓之集谛。识等七支即是苦。谓之苦谛。是顺缘生。逆缘生者。无明灭即行灭。无明灭则了无我智。即是道谛。若无明灭生因行灭。引业灭故识等五支灭。由是灭故。起发后业爱取等灭。由是灭故。生老死等皆悉亦灭。即是灭谛。说四谛已。器情缘生及四谛等。皆五法摄。一色法。二心法。三心所法。四不相应法。五无为法。一色法者。即是色蕴。五根五境无表色等十一法。言五根者。谓眼根极微如香牵ЩT谘坌巧习级 6ⅰH缇龛肫ぞ佣凇1歉⑷缢住>颖穷O内。舌根极微形如半月。布在舌上。身根极微亦如身量。从顶至足遍在身根。根是尘故不能缘境。言五境者。色谓眼缘之境。有其二种。一显色。二形色。显色者。有其四种。青黄赤白。形色者。有十六种。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光影明暗云烟尘雾等。二十数声。谓耳缘之境。有其二种。一有执因如语等。二无执因如鼓声等。有记无记各二为四。此复可意及不可意。差别成六。香谓鼻缘之境。有其四种。一好香。二恶香。等不等故。差别成四。味谓舌缘之境。有其六种。甘酸苦辛醎淡。触谓身缘之境。因触四大果触。滑涩重轻冷热饥渴等。言无表色者。谓律仪不律仪俱相违色。此是色蕴。二心法者有六。谓眼耳鼻舌身意识。六即是识蕴。三心所有法者。有四十六。一大地法者。有十种。受谓领纳。想谓令心执境。思谓令心运动。作意谓令心缘境。胜解谓令心于境印可即是令心于所缘境无怯弱义。欲谓希求。触谓和合了境。慧谓拣择。念谓令心于境明记不忘。定谓令心专注一境。如是十种遍一切心。名大地法。二大善地法者有十。信谓令心于境澄净。不放逸谓恒习善法守护心性。轻安谓心堪任性。舍谓令心平等。惭谓于诸功德及有德者。恭敬而住。愧谓于罪见怖。无贪谓不著有漏。无嗔谓于诸有情不乐损害。不害谓怜愍有情令无损恼。勤谓于善令心勇悍。如是十种遍诸善心。名大善地法。三大烦恼地法者。有六种。痴谓愚痴即是无明。无智无显。逸谓放逸不修诸善。怠谓懈怠心不勇悍。不信谓心不澄净。惛沈谓身心相续无堪任性。是昧重义。掉举谓心不寂静。如是六种遍烦恼心。名大烦恼地法。四大不善地法者。有二种。一者无惭。谓于诸功德及有德者。令心不敬。二者无愧。谓于诸罪中不见怖畏。如是二种遍不善心。名大不善地法。五小烦恼地法者。有十种。忿谓令心愤发。恨谓于忿所缘事中。数数寻思结怨不舍。谄谓心曲。诳谓惑化。嫉谓不忍他德。恼谓坚执诸罪。由此不受如理谏诲。覆谓隐藏自罪。悭谓于己法财令心吝惜。憍谓染著自身所有色力种族等事。令心傲逸。害谓于他能作逼迫。如是十种唯修所断。遍意识地。名小烦恼地法。六不定法者。有八种。寻谓令心于境粗转为相。伺谓令心于境细转为相。恶作谓恶所作业是追悔义。睡眠谓不能任持身心相续。令心昧略。嗔谓令心于有情等乐为损害。贪谓爱著有漏。慢谓令心恃举。疑谓令心犹豫。如是八种于前诸地无有定故。名曰不定。对法集论并五蕴论。说十一善。内了知四谛名曰无痴。随烦恼中执不净为净。染污作意胜解。名非理作意。邪胜解根本烦恼内。于诸谛理颠倒推度。染污慧分。名不正知。随烦恼内。于诸所缘不能明记染污念分。名曰失念。于诸所缘令心流荡。染污定分名曰散乱。对法藏论无如是说。以上心所。除受想二皆行蕴摄。心所法竟。不相应行者。有十四种。谓有情相续。律仪相应。有别物曰得。与彼律仪不相应。有别物曰不得。诸有情类同作事业。曰众同分。若生无想有情天中。有法能令心心所灭。是实有物名曰无想果。复有别法能令心心所灭。名曰无想定。无想者定名。或定无想名无想定。如下所说。圣者相续想受等灭。是实有物名灭尽定。有情始生住未死间。名曰命根。先无今有曰生。令暂时住曰住。转变曰老。变坏曰无常。即有为四相。能诠自体谓曰名身。诠义究竟谓曰句身。是二所衣谓曰文身等十四法又义摄内破和合众。曰不和合。所造业果于自成熟。犹如负债终不唐捐。物等亦系。不相应行。一切有部。色心所三有别物。经部师说。是彼三法假说分位。除彼受想。四十有六。心所有法。及不相应。名曰行蕴。无为法者至下当知。如是色法即名十界。除无表色。是眼等十。心法七界。谓六识及意根界。若说处时。是彼七法。一意处摄。心所有法不相应法。无为法无表色等。总名法界。亦名法处。如是所说。所知五法五蕴。并十二处。及十八界。

  道法品第三

  复次道者。谓彼少欲知足。具种性者。身心远离种种群杂。住近事戒等。应当勤闻。若广闻已。思所闻义。思已应修。谓当修止观。多贪修不净观。多嗔修慈悲观。多痴修分别缘生观。多我修分别界观。多散乱修数息观。止观成已。修胜解故。如法了解内外身。名身念住。如法了解苦乐舍等。名受念住。如法了解六识心法。名心念住。如法了解想行无为。名法念住。修此四法。是智资粮。道集资粮已。
  修加行道。暖位之中。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生。如是四法名四正勤(文云正断)。顶位之中。欲善法定。勤乐善定作意善心定。拣择善定。如是名四神足。忍位之中行世正见。澄净名信。乐修善法。曰进明记不忘曰念。专注一境曰定。知取舍法曰慧。修此五法能生善法。故曰五根。世第一位中修信进念定慧等五。能破相违故曰五力。此是加行道。见道位中了知四谛。名曰正见。正语发起。名正思惟。如法正说。名曰正语。舍不善业。名曰正业。弃舍邪命。名曰正命。希求善法。名正精进。明记不忘。名曰正念。专注一境。名曰正定。如是八法。名八圣道支。此是见道。见道所断分别烦恼。及得相等。谓欲界苦谛贪嗔慢无明疑。有身见边执见。戒禁取见见取邪见。集灭二谛各除三见。七七十四道谛所断。除上二见。欲界四谛共三十二。色界四谛各各除嗔。共二十八。无色亦然。如是三界。见道所断八十有八。
  修道位中明记善法名念觉支。拣择取舍名慧觉支。希求精进名勤觉支。证无漏喜名喜觉支。身心任性名轻安觉支不为世法所牵。无著无碍名舍觉支。令心住境名定觉支。修此七支名曰修道。修道所断俱生烦恼。得相无记有漏善等。欲界之中贪嗔痴无明四。各具九品共三十六。色界之中第一静虑除嗔。余三各各九品成二十七。如是二三四静虑亦尔。色界总有一百八数。无色界亦然。如是三界修道所断。总有一百五十二数。
  次证十无学法者。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进。正念。正定。正解脱。正解脱知见。是无学道。

  果法品第四

  复次果者。如上所说三十七品菩提分法。为自解脱轮回发心。利根极速。三生证阿罗汉。一生修顺解脱分善。名资粮道。二生修顺决择分善。名加行道。三生亦如沙门证第四果。钝根懒惰。即不定故。如沙门者。向预流等。四者名果。向预流者。加行道前情器所摄。皆苦自性即是苦谛。复次彼因业及烦恼。是名集谛。令彼解脱。即是灭谛。复次彼因。即是道谛。修习纯熟。由彼次第证见道时。初观苦谛。四法性者。转变名无常。三苦名苦。实有与我非一蕴故名空。实有与我别故名无我。现证四智。次观集谛。四法性者。如种苦理故因。等现苦理故集。相续苦理故生。随顺苦理故缘。现证四智。次观灭谛。四法性者。苦因灭故灭。苦果息故静。超有漏故妙。脱轮回离。现证四智。次观道谛。四法性者。通行义故道。契正理故如。修无念智故行。现证三智。此十五者名初果向。第十六者。以彼道谛永超诸有故出。现证一智。此等十六。是住初果。已证四谛。十六行相修习纯熟。欲界修道所断九品烦恼之中断前五品。即一来向。断第六品即一来果。彼一来者。复来欲界受一生故下三品者。欲界之中一生断故。现证行相修习纯熟。断七八品名不还向。断第九品名不还果。彼不还者。断尽欲界一切烦恼。必不还来欲界生故。现证上界诸地行相。修习纯熟。四静虑四无色。各九烦恼断。初静虑一品为始。至断有顶八品为终。名阿罗汉向。断第九品名阿罗汉果。彼阿罗汉者。三界烦恼断尽无余。名阿罗汉。经云。干慧地等八者。声闻资粮道。即干慧地。欲爱枯干根境不偶。是所修善名干慧地。种性地者。即加行道。必不成佛。定成声闻独觉种性。名种性地。八人地者。是初果向。至阿罗汉果。名八人地。具见地者。是住初果。四谛行相现证见故。名具见地。薄地者。是一来果。欲界烦恼多分断故。名曰薄地离欲地者。是不还果。离欲界中贪欲等故。名离欲地。已办地者即阿罗汉。苦已知。集已断。灭已证。道已修名已办地。声闻地者。即不来不还阿罗汉。三名声闻地。辟支佛地者如上所说三十七品菩提分法。唯自一人欲证菩提。如是发心修百大劫。以最后身生无佛世。不假师教成证独觉。此有二种。一麟角。二部行。麟角喻者。唯一而居具圣德行。部行类者。与众群居。
  究竟正觉者。如上所说三十七品菩提分法。为诸有情而成佛故。发起大悲胜菩提心。奉侍诸佛悉令欢喜。利益他故行六度行。三无数劫究竟成佛者。释迦如来昔为陶师。名曰大光明。于大释迦如来之处。始初发心。至初无数劫。奉侍七万五千佛。其最后佛名曰宝髻。第二无数劫。奉侍七万六千佛。其最后佛名曰然灯。第三无数劫。奉侍七万七千佛。其最后佛名曰胜观。其六度者。以大悲心于诸有情所有资具悉皆惠施。为普度太子时。施波罗蜜究竟圆满。未离贪欲。被析肢体心无少恚。为忍辱仙时。忍戒二行究竟圆满。为婆罗门子时。视底沙佛住火界定。忘下一足经七昼夜。旋绕赞曰。
  天地此界多闻室  逝宫天处十方无
  丈夫牛王大沙门  寻地山林遍无等

  如是赞已便超九劫。进波罗蜜究竟圆满。处圆满处金刚座。初夜分时降诸群魔。后夜分时金刚喻定。定慧二行究竟圆满。如是处金刚座降魔之前。三无数劫修福智足。奉侍诸佛。六度虽圆即异生身。坐金刚座。证见修道。成等正觉。声闻乘中。因时不说了知诸法无我空悲施行三轮体空十地行相。果时不说报身及四智等。
  正觉法者。六种所摄。谓身智断。利他大悲德具足等。身者有二。一者色身。二者法身。色身者。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即自性身。度乾闼婆及苾陵伽故。示现乾闼婆王及转轮圣王。即化身。然诸佛等种性身量。寿命国土及根机等。有种种异。二法身者。有十无学法。诸佛等同。
  智者有二。一者遍智。二者正智。遍智者。谓了蕴界处因果体性。故曰遍智。二正智者。谓知四谛中无常等法。故曰正智。
  断者有二。一断烦恼障。二断所知障。断烦恼障者。谓对治贪等根本烦恼。及随烦恼令断灭故。二断所知障。谓对治能障境时。自性无知之法。令断灭故。
  利他者有二。一者于诸有情安置解脱。弃舍相违令住于道。二者于诸有情安置善趣。弃舍于恶令住于善。大悲及德。次下当说。
  诸圣者等言功德者。有十一种。谓无诤愿智。四无碍解。六通。四静虑。四无色。四无量。八解脱。十遍处。八胜处。三等持等。
  无诤者。谓依第四静虑心。愿诸有情勿缘己身生诸烦恼。思惟等持。故名无诤。
  愿智者。谓依第四静虑心。以愿为先。引如智起如愿了知。故名愿智。
  四无碍解者。一法无碍解。知诸法名故。二义无碍解。正知义故。三词无碍解。正知言辞故。四辩才无碍解。正知正理故。名四无碍解。
  六通者。一神境通。游行石壁等无碍故。天耳通。若近若远诸异音声。皆了知故。三天眼通。能随所应取被障隔极细远等诸方色故。四他心通。能知他心有无欲故。五宿住通。知自及他宿世事故。六漏尽通。知世出世一切道故。前五有漏依第四静虑。第六无漏依第九故。
  四静虑者。初静虑具有五支。一寻。二伺。三喜。四乐。五等持。二诤虑中具有四支。一内等净。二喜。三乐。四等持。三静虑中具有五支。一行舍。二正念。三正惠。四受乐。五等持。四静虑中具有四支。一行舍清净。二念清净。三非苦乐受。四等持。
  四无色者。修加行时。思无边空及无边识无所有故。以正定时除色依余四蕴。第四名者由想昧劣。谓无明胜。得非想名。有昧劣想。名非非想。如是次第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名四无色。若加灭尽定。亦名九次第定。
  四无量者。谓慈悲喜舍。四中初二无嗔为体。喜即喜受。舍即无贪。所缘境者。欲界有情所有嗔害。及有欣慰欲贪嗔等。如次对治。
  八解脱者。依初二静虑。一内有色想观诸外色解脱。不净想转作青淤想。以色观色。二内无色想观诸外色解脱。内无色观。三依后静虑净解脱。身所证具足住。观一切色作净光鲜。如是三种。及四无色定为次四解脱。灭受想定为第八解脱。依有顶心。诸圣者等厌粗受想。以寂静定灭心心所名灭尽定。
  十遍处者。谓周遍观察地水火风青黄赤白。及空与识二无边处。依第四静虑。缘欲可见色。于地等处周遍观察。无有间隙。十中前八无贪为体。后二如次空识无色。为其自性。
  八胜处者。一内有色想观外色少。二内有色想观外色多。三内无色想观外色少。四内无色想观外色多。内无色想观外色。青黄赤白为四。足前成八八中初二如初解脱。次二如次解脱。后四如第三解脱。若尔八胜处与三解脱何殊。答前修解脱唯能弃背。此修胜处能制所缘。随所乐欲而终不起。修解脱等。一为诸惑。已断更远。二为于定。得胜自在故。能引起无诤等德及胜神通。由此便能转变诸事。起留舍等种种作因故。
  三三摩地者。谓空无相无愿。空三摩地者。谓空非我二种行相。相应等持。无相三摩地者。谓缘灭谛四种行相。相应等持。涅槃无相离十相故。名曰无相。能缘彼定。得无相名。无愿三摩地者。谓缘余谛十种行相。相应等持。非常苦因可厌患故。道如船筏。必应舍故。能缘彼定得无愿名。皆为超过。现所对故。此等功德。俱解脱。阿罗汉辟支佛如来共故。名共功德。慧解脱者。无三等持及四无量故。
  如来不共功德者。有十八种。谓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及一大悲。
  十力者。一处非处智力。二诸业异熟智力。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四根上下智力。五种种胜解智力。六种种界智力。七遍趣行智力。八宿住随念智力。九生死智力。十漏尽智力。
  四无所畏者。一正等觉无畏。二漏尽无畏。三说障无畏。四说道无畏。由有智力于他不惧。故名无畏。
  言三念住者谓如来说法。诸弟子等。一向恭敬能正受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