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瑜伽菩萨戒本之心理与伦理观-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众,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无违犯者,'*1' (1)不贪供侍,无爱染心管御徒众。
〔第二十、耽着睡眠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懒惰、懈怠,耽睡眠乐、卧乐、倚乐,非时非量,是
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无违犯者,'*1' (1)若遭疾病;(2)若无气力;'*2'(3)行路疲极;'*3' (4)若为断
彼生起乐欲,广说一切如前应知。
〔第二一、虚谈弃时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怀爱染 (sa^mrakta) 心,谈说世事,虚度时日,是
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由忘念,虚度时日,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1' (1)见他谈说,护彼意故,安住正念,须臾而听;'*2'(2)若事希
奇,或暂问他,或答他问,无所违犯。
〔第二二、不求禅法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为令心住,欲定其心,'23' 心怀嫌恨 (aaghaata),
憍慢所持,不诣师所,求请教授,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懒惰、懈怠而不请者,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1' (1)若遇疾病,(2)若无气力,'*2' (3)若知其师颠倒教授,'*3'
(4)若自多闻,自有智力,能令心定,'24' (5)若先已得所应教授而不请者,无所违
犯。
…
'23'《伽论》卷30详言九种心住,及六种成办心住力,详见大30, 450c18ff。…
451b2ff。,文长不录。
'24'指随法行菩萨。《伽论》卷77 (大30,724b14ff。)「云何名依法?云何复名不依
法?(1) 善男子,若随所受所思法相,而于其义得奢摩他毘⿳舍那,名依法。(2) 若不
待于所受所思
〔第二三、不除五盖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起贪欲盖,忍受不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
犯。
无违犯者,'*1'(1)若为断彼生起乐欲,发勤精进,烦恼猛利,蔽抑心故,时时现
行,如贪欲盖,如是瞋恚 (vyaapaada)、惛沉睡眠 (styaa。na…middha)、掉举
(auddhatya) 恶作 (kauk。rtya),及与疑 (vicikitsaa) 盖'25', 当知亦尔。
…
所有法相,但依止他教诫教授,而于其义得奢摩他毘■舍那,谓观青瘀及脓烂等或一切
行皆是无常,或诸行苦,或一切法皆无有我,或复涅盘毕竟寂静,如是类奢摩他毘■舍
那名不依法。(1)由依止法得奢摩他毘■舍那故,我施设随法行菩萨,是利根性。(2)由
不依法得奢摩他毘■舍那故,我施设随信行菩萨,是钝根性。」
'25'关于五盖,《伽论》卷11 (大30,329b11ff。)「复次于诸静虑等至障中,略有五
盖,将证彼时能为障碍。何等为五﹕一、贪欲盖,二、瞋恚盖,三、惛沉睡眠盖,四、
掉举恶作盖,五、疑盖。(1) 贪欲者,谓于妙五欲,随逐净相,欲见、欲闻、乃至欲
触,或随忆念先所领受,寻伺追恋。(2) 瞋恚者,谓或因同梵行等,举其所犯,或因忆
念昔所曾经不饶益事瞋恚之相,心生恚怒;或欲当作不饶益事,于当所为瞋恚之相,多
随寻伺,心生恚怒。(3) 惛沉者,谓或因毁坏净尸罗等,随一善行,不守根门,食不知
量,不勤精进,减省睡眠,不正知住,而有所作,于所修断,不勤加行,随顺生起一切
烦恼,身心惛昧,无堪任性。睡眠者,谓心极昧略,又顺生烦恼,坏断加行,是惛沉
性,是睡眠性,是故此二合说一盖。又惛昧无堪任性名惛沉,惛昧心极略性名睡眠。由
此惛沉,生诸烦恼、随烦恼时,无余近缘如睡眠者,诸余烦恼及随烦恼,或应可生,或
应不生。若生惛昧,睡眠必定皆起。(4) 掉举者,谓因亲属寻思、国土寻思、不死寻
思,或随忆念昔所经历戏笑欢'329c'娱所行之事,心生諠动,腾跃之性?恶作者,谓因
寻思亲属等故,心生追悔,谓我何缘离别亲属?何缘不往如是国土?何缘弃舍如来到于
此,食如是食?饮如是饮?唯得衣服、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众具?我本何缘,少小出
家,何不且待至年衰老?或因追念昔所曾经戏笑等事,便生悔恨,谓我何缘于应受用戏
乐、严具、朋游等时,违背宗亲朋友等意,令其悲恋,涕泪盈目而强出家?由如是等种
种因缘,生忧恋心,恶作追悔。由前掉举,与此恶作处所等故,合说一盖。又应作不应
作事,随其所应,或已曾作,或未曾作,心生追悔:云何我昔应作不作,非作反作?除
先追悔所生恶作,此恶作缠犹未能舍。次后复生相续不断忧恋之心,恶作追悔此又一种
恶作差别。。。。。(5) 疑者,谓于师于法,于学于诲,及于证中,生惑生疑。由心如是怀
疑惑故,不能趣入勇猛方便正断寂静。又于去来今及苦等谛,生惑生疑,心怀二分,迷
之不了,犹豫猜度。
〔第二四、贪味静虑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贪味 (aasvaadaayati) 静虑'26' ,于味静虑见为功
德,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无违犯者,'*1'(1) 若为断彼生起乐欲,广说如前。
〔第二五、不学小法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菩萨不应听声闻乘相应法
教,不应受持,不应修学,菩萨何用于声闻乘相应法教,听闻受持,精勤修学?」是名
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何以故?菩萨尚于外道书论'27'精勤研究,况于佛语?
无违犯者,'*1' (1) 为令一向习小法者,舍彼欲故,作如是说。
〔第二六、背大向小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菩萨藏'28' 未精研究,于菩萨藏一切弃舍,于声
闻藏一向修学,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第二七、舍内学外戒〕
…
关于五盖之对治、除遣,详见《伽论》卷 (大30,329b9ff。…330c13ff、
412a1ff。…c27ff。),文长不录。
'26'《伽论》卷62提及修禅定者爱味禅定之三种相状,及何谓爱味:「略由三相修等至
者爱味等至,谓或证得等至出已,计为清净,可欣、可乐、可爱、可意,随念爱味,或
未证得,或已证得,未来爱味增上力故,追求欣乐而生爱味。或己证得,计为清净、可
欣、可乐,乃至广说现行爱味,若从定出,可生爱味,若正在定,无有爱味。言爱味
者,谓于是中遍生贪着。」(大30,645c12ff。)
'27'外道书论,如十六异论。《伽论》卷6 (大30,303c2ff。)「一、因中有果论,二、
从缘显了论,三、去来实有论,四、计我论,五、计常论,六、宿作因论,七、计自在
等为作者论,八、害为正法论,九、有边无边论,十、不死矫乱论,十一、无因见论,
十二、断见论,十三、空见论,十四、妄计最胜论,十五、妄计清净论,十六、妄计吉
祥论。」《伽论》卷38 (大30,500c13ff。):「谓诸菩萨,以要言之,当求一切菩萨藏
法、声闻藏法、一切外论、一切世间工业处论。当知于彼十二分教,方广一分,唯菩萨
藏,所余诸分,有声闻藏。一切外论,略有三种:一者因论,二者声论,三者医方论。
一切世间工业处论,非一众多,种种品类,谓金师铁师未尼师等工业智处,如是一切明
处所摄。有五明处,一内明处,二因明处,三声明处,四医方明处,五工业明处。菩萨
于此五种明处,若正勤求,则名勤求一切明处。」
'28'参见前注。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现有佛教,于佛教中未精研究,于异道论及诸外论精
勤修学,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无违犯者,'*1' (1)若上聪敏,若能速受,若经久时能不忘失,若于其义能思能
达;(2)若于佛教如理观察,成就俱行,无动觉者,于日日中,常以二分修学佛语,一
分学外,则无违犯。
〔第二八、专习异论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越菩萨法,于异道论及诸外论研求善巧,深心宝翫,
爱乐 (priiyate) 味着 (rama),非如辛药而习近之,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
犯。
〔第二九、不信深法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闻菩萨藏,于甚深处、最胜甚深真实法义,诸佛菩萨
难思神力,不生信解 (anaadhimucyamaano),憎背毁谤 (pavadate):「不能引义,不
能引法,非如来说,不能利益安乐有情。」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如是毁谤,或由自内非理作意,或随顺他而作是说。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若闻甚深最甚深处,心不信解。菩萨尔时应强信受,
应无谄曲 (a‘sa。thena),应如是学:「我为非善,盲无慧目,于如来眼,随所宣说,
于诸如来密意语言而生诽谤。」菩萨如是自处无知,仰推如来于诸佛法,无不现知,等
随观见。如是正行,无所违犯。虽无信解,然不诽谤。
〔第三十、爱恚赞毁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他人所,有染爱 (s'aami。sa) 心,有瞋恚
(pratigha) 心,自赞毁他,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无违犯者,'*1' (1)若为摧伏诸恶外道,(2)若为住持如来圣教,'*2' (3)若欲方
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3' (4)或欲令其未净信者发生净信,已净信者倍复增长。
〔第三一、不听正法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闻说正法论议决议,憍慢所制,怀嫌恨 (aaghaata)
心,怀恚恼 (pratigha) 心,而不往听,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为懒惰、懈怠所蔽而不往听,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1' (1)若不觉知,'*2'(2)若有疾病,(3)若无气力,'*3' (4)若知倒
说,'*4'(5)若为护彼说法者心,'*5' (6)若正了知彼所说义,是数所闻所持所了,
'*6' (7)若已多闻,具足闻持,其闻积集,'*7' (8)若欲无间于境住心,(9)若勤引发
菩萨胜定,'*8' (10)若自了知上品愚钝,其慧钝浊,于所闻法难受难持,难于所缘摄
心令定,不往听者,皆无违犯。
〔第三二、轻毁法师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说法师,故思轻毁 (avamaanayati),不深恭敬
(asatkaroti),嗤笑调弄,但依于文,不依于义,'29' 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
犯。
〔第三三、不为助伴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诸有情所应作事,怀嫌恨(aaghaata)心,怀恚恼
(pratigha)心,不为助伴——谓于能办所应作事,或于道路若往若来,或于正说事业加
行,或于掌护所有财宝,或于和好乖离诤讼,或于吉会,或于福业,不为助伴,是名有
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为懒惰、懈怠所蔽,不为助伴,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1'(1)若有疹疾,(2)若无气力,'*2' (3)若了知彼自能成办,(4)若
知求者自有依怙,'*3' (5)若知所作能引非义,能引非法,'*4' (6)若欲方便调彼伏
彼,广说如前,'*5'(7)若先许余为作助伴,'*6' (8)若转请他有力者助,'*7' (9)若
于善品正勤修习,不欲暂废,'*8' (10)若性愚钝,于所闻法难受难持,如前广说,
'*9' (11)若为将护多有情意,'*10' (12)若护僧制,不为助伴,皆无违犯。
〔第三四、不往事病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遭重疾病,怀嫌恨 (aaghaata) 心,怀恚恼
(pratigha) 心,不往供事,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为懒惰、懈怠所蔽,不往供事,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1'(1)若自有病;(2)若无气力;'*2'(3)若转请他有力随顺令往供
事;'*3' (4)若知病者有依有怙;'*4' (5)若知病者自有势力,能自供事;'*5' (6)若
了知彼长病所触,堪自支持;'*6' (7)若为勤修广大无上殊胜善品;(8)若欲护持所修
善品令无间缺;'*7' (9)若自
…
'29'《伽论》卷45 (大30,539a7ff。)「云何菩萨修正四依?(1)谓诸菩萨,为求义故,
从他听法,不为求世,藻饰文词,菩萨求义不为求文,而听法时,虽遇常流言音说法,
但依于义,恭敬听受。 (2)又诸菩萨,如实了知闇说大说,如实知已,以理为依,不由
耆长,众所知识,补特伽罗,若佛若僧所说法故,即便信受,是故不依补特伽罗。如是
菩萨以理为依,补特伽罗非所依故,于真实义,心不动摇,于正法中,他缘匪夺。(3)
又诸菩萨于如来所,深殖正信,深殖清净,一向澄清净,唯依如来了义经典,非不了
义。了义经典为所依故,于佛所说法毘奈耶不可引夺。何以故?以佛所说不了义经,依
种种门辩本性义,犹未决定,尚生疑惑,非了义故。若诸菩萨于了义经不决定者,于佛
所说法毘奈耶犹可引夺。(4)又诸菩萨于真证智,见为真实,非于闻思,但识法义,非
真证智,是诸菩萨如实了知,修所成智,所应知者,非唯闻思所成诸识,所能了达。如
实知已,闻如来说,最极甚深,所有法义,终不诽毁,是名菩萨修正四依。」
了知上品愚钝,其慧钝浊,于所闻法,难受难持,难于所缘摄心令定;'*8' (10)若先
许余为作供事。
如于病者,于有苦者,为作助伴,欲除其苦,当知亦尔。
〔第三五、非理不为说法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为求现法、后法事故,广行非理。怀嫌恨
(aaghaata) 心,怀恚恼 (pratigha) 心,不为宣说如实正理,是名有犯,有所违越,
是染违犯。
若由懒惰、懈怠所蔽,不为宣说,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1' (1)若自无知,(2)若无气力,'*2' (3)若转请他有力者说,'*3'
(4)若即彼人自有智力,'*4' (5)若彼有余善友摄受,'*5' (6)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
说如前,'*6' (7)若知为说如实正理,起嫌恨心,若发恶言,若颠倒受,若无爱敬,
(8)若复知彼性弊龙悷,不为宣说,皆无违犯。
〔第三六、有恩不报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先有恩诸有情所,不知恩惠,不了恩惠,怀嫌恨
(aaghaata) 心,不欲现前,如应酬报,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30'
若为懒惰、懈怠所蔽,不现酬报,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1' (1)勤加功用,无力无能,不获酬报,'*2' (2)若欲方便调彼伏
彼,广说如前,'*3' (3)若欲报恩而彼不受,皆无违犯。
〔第三七、患难不慰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堕在丧失财宝、眷属、禄位、难处,多生
愁恼,怀嫌恨 (aaghaata) 心,不往开解,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为懒惰、懈怠所蔽不往开解,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应知如前于他事业不为助伴。
﹝第三八、希求不给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有饮食等资生众具,见有求者来正悕求饮食等事,怀
嫌恨 (aaghaata) 心,怀恚恼 (pratigha) 心,而不给施,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
违犯。
若由懒惰、懈怠放逸不能施与,非染违犯。
…
'30'《伽论》卷46列出五种现酬报恩人的相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