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生死之轮图+祈竹活佛 >

第6章

生死之轮图+祈竹活佛-第6章

小说: 生死之轮图+祈竹活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欲界天虽然享乐无穷,但由于这面的有情难遇痛苦,所以也无从生起修行之心,难以因见苦而证悟四谛、出离心及菩提心等。因此,他们虽然有机会及智力修持,也可在天界听到佛法,但却少有认真修法者,而且难以生起证悟。

在佛陀的时代,有一个医师十分出名。这位医师是舍利弗尊者(注:即佛的大弟子之一)之徒。他的出名有两个原因:一是他的医术高明;第二是因为他对舍利弗尊者的恭敬为人赞颂称许。在他死后,舍利弗以神通察知他因善业而往生天上,便以神通往天界探望他。转生于天界的医师,虽然知道舍利弗是自己的前生恩师,却因天界的享乐太美妙,而只在见到恩师时,在忙于玩乐中略举一个指头致意而已,连停下来对恩师打个招呼也不愿。这个弟子在前生为人时,身份尊贵,出入都骑大象,但凡在路上遇到舍利弗时,他便会不顾仪态地连跌带滚,马上下象拜倒恩师脚前。这样恭敬的一位弟子,一旦到了天界,便马上被种种欲乐所迷住了,连师父也几乎不理会。由此可知,天界欲乐虽大,但却并不利于修持。如果由福报的角度来说,天界众生的福乐比人间大。但如以修持的角度而论,人间世界比天界更利于修行及利于生出证悟。

虽然欲界天有情的福乐极大,他们却也并非全无痛苦。在与阿修罗作战时,他们或会受伤。有时候,他们又会被更大的天神欺侮,或者因自己的荣华不及其它天界有情而感到自卑。此外,由于他们能知自己的前生及预见未来的一生,在临死前他们便经历很大的恐惧。在临死前的数百人间年,他们的体光开始变暗,天衣会出现骯脏的污垢,身体发出臭味,甚至会坐立不安。天界的有情是有极度洁癖的。此时友人都会离弃体发臭味的临死者,留下他孤独地面对死亡。

由于天界的享乐很大,福报会被耗尽,天界众生的下一生通常会生在三恶道中。在有洁癖及享惯福乐的天界有情眼中,人间已是一个多苦多难的脏地方,何况畜牲道呢!大家可以想象,预见自己由六道高处将堕入最脏及最苦的地狱中,心理上如何能承受呢!在这种恐惧中,临死的欲界天有情要孤独地承受数百年,直至其命终方止。

生于色界及无色界中的有情,福乐比欲界更大,但他们仍有痛苦。

总之,即便生于天界的最高处,我们仍不可能完全避免受苦。

六道轮回总说
以上所说的,是六道轮回中每一道的普遍描述。我们可以知道,生在三恶道中是苦不堪言的,而即使生在三善道中,还是各有其痛苦。只要我们尚在六道之中,即使是生于其中最大福报之处,仍然逃不开痛苦。

在六道生死流转中,有情众生的相互关系不断变幻。我们今天的死对头,有可能便是我们上一辈子的父母。今天的夫妻,有可能在上一辈子是仇敌。

在六道中,众生不论福报的多寡,永远不感满足,只会贪得无厌地希求更多及更大的福乐。

同时,在轮回中,我们不断地投生,又不断地死去,经常由六道中的高处跌入最苦的地狱深渊等中,根本没有永恒的快乐可言。在一生终结时,我们只能无奈地转生,没有丝毫自主权,财富及亲友都帮不上忙。

在观察及了解六道生死后,我们必须在心中明白,六道的本质便是苦。上至天界,中至人间,下至地狱,所不同的只是苦的形式及程度。

外圈
在生死大轮的最外环,是十二个小格子,每个格子中都有一个小图。这十二个小图,表达了众生在六道中生死流转的运作过程,亦即佛学名词中的「十二因缘」。环上端右边的小格,表达了十二因缘中的无明。其余的十一格,顺时钟反向数下来便是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及老死等其余十一支。有关这些名词及其意思,衲慢慢会讲到。

十二因缘概说
十二因缘教法,是一套浓缩地描述众生如何被烦恼及业力所控制、无奈地在六道中生生死死的教义。在明白了十二因缘的每一支及十二支间的连发牵引关系后,我们便能了解生死流转的运作程序,同时亦会看到把我们锁在六道中的枷锁之面目。为甚么这十二支叫做「因缘」呢?这是指它们一支引致另一支,互相有因果系,十二支串起来就如一个环,令我们头昏脑胀,不知情地不断作业、不断生死轮回。这十二支,并没有首尾。它们一支引致另一支,串连引发我们一次又一次的轮回。哪究竟这十二支是何时开始运作的呢?我们根本不能找到它运作的起点,因为我们的轮回是没有始端的。

如果我们由十二支因缘中的无明开始研究,会发现它如何导致十二支的第二支 — 「行」。再推论下去,我们可以清楚明白它们一支导致另一支的情况,从而明白轮回内苦的本质 — 苦谛。反过来推论,我们可以由最后一支 — 「老死 」—开始参,从而看到它的导因是「生」(第十一支),「生」的导因是第十支…透过逆推的方法,我们可以参悟苦的来源 — 集谛。

如果我们由第一支(「无明」)之断绝息灭开始推论,便会明白如果没有无明,便不会有第二支(「生」)…从而了解到灭苦的境界 — 灭谛。

反过来推论,我们便会明白诸苦息灭的境界是如何达到的,亦即灭苦的次第方法 — 道谛。

故此,我们可以知道十二因缘包含了四圣谛教义在内,亦即苦的本质及其来源与无苦的境界及达到此境界的方法。

十二因缘分说
现在我们先说十二支因缘的每一支。在个别解说了十二支后,衲会讲解它们的共同运作情况。

无明
「无明」这一支,盖括了对善恶、因果、业力及世上万事万物之实际情况的误解。这些无明,就似是一块黑布,障住了我们的眼睛,令我们看不到事物的真正面目。自无始始轮回以来,无明就伴随我们,从没有一刻离开过我们。

无明的相反状态便是智能。只要有了多一点智能,无明便会少一分。二者就似是一对死敌,从无始轮回以来不断在我们的心中斗争。由于我们的心太熟习愚痴无明了,要战胜无明,必须慢慢地、一步一步地来。衲在此举一个例子:刚才也已谈过,六道的本质是痛苦。但若要生起悟苦的智能,必须经过好一番心内的挣扎及辩论。这时候心中的无明会说:「不是呀!我十分快乐呀!你不要杞人忧天吧!」智能答:「在轮回中,根本不可能避免苦及变幻!」无明又会答:「但这六道其中也有不少乐趣嘛!」智能便劝:「即使是福乐,也不是恒久的,只是犹如梦一般,并无实质可言,也没有真正的意义!」无明又会辩答:「反正现在有吃、有住、有穿的,你废话些甚么呢!」…在二者争持很久后,我们的智能才有可能增长那一点点,无明才会稍挪后一小步。

在十二支因缘中,「无明」尤指执恋自我为实有的我执。因为这种我执,众生才会作出种种业,引致种种果报。因为这种我执,众生才被缚在轮回之内而不得脱出苦的循环。

在图中,我们可见一个盲人持杖而行。由于无明可以比作瞎了眼睛,这便以盲人来表义它。 

要究竟地战胜无明,我们必须体悟空性的智能,了知「我」及一切事物的真正面目。


由于我执无明的驱使,众生才会作出种种善恶业,例如我们为了得到别人的财物,而把他人杀害等等。这些业,导致我们将继续在六道中轮回。善业令众生投生于天、阿修罗及人道、恶业则令他们堕入三恶道之中受生。

在图中,这一支因缘以陶塑工匠来表义。在他身旁的陶泥,表义无明。这些陶泥经陶匠的运作,而变作各式各样的成品。其中有好的,也有坏的。这一小格,表义说基于无明,便会发作出种种形式不同的善业及恶业。


上一支所涵括的业,会成为留在心识中的种子。任何的业,都会似种子一般存在心识中,等待遇上适当的外缘诱发成果。

猴子是永不停下来的,只会走来走去,就似众生的心识,永不止息地带各种业因而在六道中转来转去。所以,图中的小格以猴子来表达「识」。

名色
「名色」这个名词,是指在众生在受孕入胎的一剎那之蕴身。「色」是指色身,「名」是指受、想、行及识蕴。在入胎时,投生的心识其实已包含了十二支的前三支 … 「无明」、「行」与「识」。父母的精血是受生的器皿,心识是投生的主角。在投生后,心识便乘这个名色肉身生存。

在图中,可见数人乘船渡河。船象征色身,乘船者表义其它四蕴。

我们的名色身,在初成胎时并没有太具体的模样,慢慢才会发展出四肢、经脉及各种感官功能。由于我们的肉身源自父精及母血,故在逐渐长大后我们会长得像父母的样子。这种论点及胚胎发展学在佛陀所说《入胎经》及藏医典着中有详述,而且这些二千五百多年前所开示的内容,与现代西方医学的胚胎学及遗传基因学相符。

六入
在心识生入名色身一阵子后,我们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及意识才完全发展出来。「六入」这一支,正是指上述六种功能具备的时候。在这时候,功能虽然具备了,但却未运作起来,所以图中以一间有六个窗口的空房子来表义。


由于在上一支 — 「六入」 — 的条件具备了,此时乃至我们长大成人后,在感官、外界事物及心识三者碰上时,便会有所作用及反应,例如我们会在透过视觉、听觉等感官与外境接触时,产生了乐、苦及中性的知觉。

在图中,这一支以男女交合为表征。


在有了「触」后,我们对乐、苦及中性的经验,便会分别产生喜欢、厌恶及中性的分别感受,这是「受」的意思。在图中,此支以一个眼睛中箭的人来表达。


由于有「触」及「受」这前二支,我们会对乐、苦及中性的体验继而分别产生欲求、抗拒及中性的心态。这便是十二支因缘中的「爱」。

在图中,此支以一个嗜酒的人表义。

由于我们的心识对外境事物产生了这三种心态,对=令乐的事物欲求,对令苦的事物抗拒,对不乐也不苦的感受采取没所谓的态度,我们便不惜为了得乐及避苦而作种种业。这清楚描述了我们以本身的主观觉受判别,继而产生分别心的流程。


「取」是指强烈的欲望。这是上一支的延伸。

在图中以猴子摘取果实为表征。


由于众生有了前述的一支 — 「取」,再配合了第二支 …「行」,便具足了再有下一次轮回的因缘,这便有「有」的意思。「爱」、「取」及「有」是导致我们不断投生的主要运作材料。 

在图中,这一支以一个怀了孕的女人来表述。


因为上述的各支,众生便不断有转生轮回,这就是「生」的意思。

在图中,小格内可见一个正在分娩的女人,这是表义「生」。

老死
既有「生」,便自然会有衰老及最终的死亡,这是「老死」支的意思。

在图中,「老死」支以一个背尸体的老人表达。

十二因缘总说
在这十二支中,「无明」、「爱」及「取」的属性是烦恼;「行」及「有」属于业;「识」、「名色」、「六入」、「触」、「受」、「生」及「老死」则全属苦。

如果以四圣谛来解释的话,「无明」、「行」、「爱」、「取」及「有」属于苦的来源(集谛),而「识」、「名色」、「六入」、「触」、「受」、「生」及「老死」全属苦谛。 。

如果以另一种类来说,「无明」、「行」、「识」、「爱」、「取」及「有」属因,「名色」、「六入」、「触」、「受」、「生」及「老死」属果。
 
我们已谈完十二支因缘的个别定义,现在衲说一说它们是如何共同运作的。假设在某一次前生或今生中,我们由「无明」所驱使,作出了杀生业(「行」),在「识」中留下了这杀生之业因。这三者,在今生临终时遇上了临终一念的烦恼(「爱」及「取」),便构成了下一生堕于地狱中受生的因素(「有」)。在死后,我们便在地狱中投生(「生」),而渐次有「名色」、「六入」、「触」、「受」及「老死」,这便完成了一套完整的十二因缘流转过程。

我们在经历某一套的十二因缘流转过程时,同时会因为无明等驱使,作出种种别的业因,发展出极多套尚待完成的因缘流转。正是这样,我们便被套在一圈又一圈的生死循环之内,不可逃循出离。

无常死主
整个生死大轮,由一个凶恶的怪兽掌持。这个露出獠牙的凶猛怪兽,便是无常死主(注:或称「阎摩死主」、「阎摩鬼王」及「阎王」)。包含了六道在内的大轮,由死主手持及口咬,表示六道内的有情众生,上至天界的生命,至地狱众生,无一可逃离死主的掌握,也不可避开被死主吞噬的命运。 

死主是怎样掌握众生的生死呢?只要我们一天不切断烦恼及造业的循环,便不可能脱离生死之轮,永不可逃出死主的魔掌及利齿。

我们固然可以视死主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物,但如在另一个层面上来讲说,死主其实就是我执。只要我们断除我执,便可以脱离死主的魔掌,脱出六道轮回这个似乎无尽、无止息的悲哀循环。

生死之轮主体总说
刚才所说的,已包括了三毒、生死与中阴、六道轮回的景况及十二因缘流转的运作。从了解这个由六道组成的世间及轮回业力运作的原理,我们便可以体悟到世间的本质便是苦,同时也会知道这些苦的来源及其流转运作的规则。

佛陀在二千多年前,曾多次开示四圣谛教法。这四个圣谛是苦谛、集谛、灭谛及道谛。苦谛教授世间的本质是苦;集谛教授苦的根本来源是甚么;灭谛描述诸苦息灭的境界;道谛教导我们由受苦而趋至脱苦境界的道路和方法。

在生死之轮的主体中,包含了苦谛及集谛教法,亦即苦及苦的来源。这二谛与我们有甚么关系呢?它们对众生的关系可大了!首先,我们必须明白自己正在身受其苦,否则就不可能生起欲脱苦出离的心愿。这是我们必须明了苦谛的原因。然而,单单知道自己身在苦中是没有用的。要脱离痛苦,我们必须找到引致我们受苦的原因。只有在把苦的源头切断时,我们才可能避开痛苦。否则的话,不论我们飞到六道世间的顶上,又或遁入最深的地底,仍然不可避开痛苦,也不可躲开阎摩死主的掌握。这便是我们学习集谛的原因。由研究集谛,我们便会体悟到苦及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亦即我执无明等三毒烦恼及因其驱使而引发的业。

月亮
在图中,灭谛以一个像月亮的物体代表。其实,这个「月亮」在藏文中叫做Okyi kyilkor,即「光圈」的意思。它代表了诸苦息灭的涅盘自在境界,亦即灭谛。要达到这种境界,我们必须依赖正确无误的方法修持,亦即依止道谛教法修持。

佛以手指月及偈文
生死之轮图,源自佛陀的开示。所以在此图的上方,有佛陀的形相。在当年画师欲为佛陀画像时,由于佛陀身放光明、德相庄严及出于画师的敬心,诸画师都不敢直望佛陀圣身,也难以把佛身的三十二相及八十种好这些佛身的特征描画出来,于是佛陀便把光影投在布上让画师依临摹。

在图中,佛陀站在生死之轮图主体以上,表义佛陀早已脱出生死、六道轮回及阎摩死主的控制,得到了无苦的自在境界。祂的手指两段偈文及一个月亮,是在引导我们依偈文中的教法去做,便能像祂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