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601-医学心悟 >

第4章

601-医学心悟-第4章

小说: 601-医学心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渐大,法从中治,当祛湿热之邪,削之、 之以底于平。但邪气久客,正气必虚,须以补泻 
迭相为用,如薛立斋用归脾汤,送下芦荟丸。予亦尝用五味异功散,佐以和中丸,皆攻补并 
行中治之道也。若夫块消及半,便从末治,不使攻击,但补其气、调其血、导达其经脉,俾 
荣卫流通而块自消矣。凡攻病之药,皆损气血,不可过也,此消之之法也。 
然又有消之而不明部分者何也?心、肝、脾、肺、肾,分布五方,胃、大肠、小肠、膀 
胱、三焦、胆与膻中,皆附丽有常所,而皮毛、肌肉、筋骨,各有浅深,凡用汤、丸、膏、 
散,必须按其部分,而君、臣、佐、使,驾驭有方,使不得移,则病处当之,不至诛伐无过 
矣。此医门第一义也,而于消法为尤要。不明乎此,而妄行克削,则病未消而元气已消,其 
害可胜言哉!况乎积聚之原,有气、血、食积,停痰、蓄水、痈脓、虫蛊、劳瘵,与夫 癖 
、瘕、七疝、胞痹、肠覃、石瘕,以及前后二阴诸疾,各各不同,若不明辨,为害非 
轻。予因约略而指数之。 
夫积者,成于五脏,推之不移者也。聚者,成于六腑,推之则移者也。其忽聚忽散者, 
气也。痛有定处而不散者,血也。得食则痛,嗳腐吞酸者,食积也。腹有块,按之而 者, 
痰也。先足肿,后及腹者,水也。先腹满,后及四肢者,胀也。痛引两胁,咳而吐涎者,停 
饮也。咳而胸痛,吐脓腥臭者,肺痈也。当胃而痛,呕而吐脓者,胃脘痈也。当脐而痛,小 
便如淋,转侧作水声者,肠痈也。憎寒壮热,饮食如常,身有痛,偏着一处者,外痈也。病 
人嗜食甘甜、或异物,饥时则痛,唇之上下有白斑点者,虫也。虫有九,湿热所生,而为蛇 
、为鳖,则血之所成也。胡以知为蛇鳖?腹中如有物,动而痛不可忍,吃血故也。又岭南之 
地,以蛊害人,施于饮食,他方之蛊,多因近池饮冷,阴受蛇、 之毒也。病患咳嗽痰红, 
抑抑不乐,畏见人,喉痒而咳剧者,劳瘵生虫也。 如弓弦,筋病也。癖则隐癖,附骨之病 
也。 则有块可征,积之类也。瘕者或有或无,痞气之类也。少腹如汤沃,小便涩者, 
胞痹也。痛引睾丸,疝也。女人经水自行,而腹块渐大,如怀子者,肠覃也。经水不行,而 
腹块渐大,并非妊者,石瘕也。有妊、无妊,可于脉之滑、涩辨之也。至于湿热下坠,则为 
阴菌、阴蚀、阴挺下脱、阴茎肿烂之类,而虚火内烁庚金,则为痔漏、为悬痈、为脏毒,种 
种见症,不一而足,务在明辨证候,按法而消之也。医者以一消字,视为泛常,而不知其变 
化曲折,较他法为尤难,则奈何不详稽博考,以尽济时之仁术也耶? 

卷一医门八法
论吐法
属性:吐者,治上焦也。胸次之间,咽喉之地,或有痰、食、痈脓,法当吐之。经曰∶其高者 
因而越之是已。然有当吐不吐误人者,有不当吐而吐以误人者,有当吐不可吐而妄吐之以误 
人者,亦有当吐不可吐而又不可以不吐,吐之不得其法以误人者,是不可不辨也。 
即如缠喉、锁喉诸症,皆风痰郁火壅塞其间,不急吐之,则胀闭难忍矣。又或食停胸膈 
消化弗及,无由转输,胀满疼痛者,必须吐之,否则胸高满闷,变症莫测矣。又有停痰蓄饮 
阻塞清道,日久生变,或妨碍饮食,或头眩心悸,或吞酸嗳腐,手足麻痹,种种不齐,宜 
用吐法导祛其痰,诸症如失。又有胃脘痈,呕吐脓血者,经云∶呕家有脓,不须治呕,脓尽 
自愈。凡此皆当吐而吐者也。 
然亦有不当吐而吐者何也?如少阳中风,胸满而烦,此邪气而非有物,不可吐,吐则惊 
悸也。又少阴病,始得之,手足厥冷,饮食入口则吐,此膈上有寒饮,不可吐也。病在太阳 
不可吐,吐之则不能食,反生内烦。虽曰吐中有散,然邪气不除,已为小逆也。此不当吐 
而吐者也。 
然又有当吐不可吐者何也?盖凡病用吐,必察其病之虚实;因人取吐,先察其人之性情 
不可误也。夫病在上焦可吐之症,而其人病势危笃,或老弱气衰者,或体质素虚,脉息微 
弱者,妇人新产者,自吐不止者,诸亡血者,有动气者,四肢厥冷,冷汗自出者,皆不可吐 
吐之则为逆候,此因其虚而禁吐也。若夫病久之人,宿积已深,一行吐法,心火自降,相 
火必强,设犯房劳,转生虚症,反难救药。更须戒怒凝神,调息静养,越三旬而出户,方为 
合法。若其人性气刚暴,好怒喜淫,不守禁忌,将何恃以无恐?此又因性情而禁吐也。所谓当吐不可吐者此也。 
然有不可吐,而又不得不吐者何也?病患脉滑大,胸膈停痰,胃脘积食,非吐不除,食 
用瓜蒂散与橘红淡盐汤,痰以二陈汤,用指探喉中而出之。体质极虚者,或以桔梗煎汤代之 
斯为稳当。而予更有法焉,予尝治寒痰闭塞,厥逆昏沉者,用半夏、橘红各八钱,浓煎 
半杯,和姜汁成一杯,频频灌之,痰随药出,则拭之,随灌随吐,随吐随灌,少顷痰开药下 
其人即苏。如此者甚众。又尝治风邪中脏将脱之证,其人张口痰鸣,声如曳锯,溲便自遗 
者,更难任吐,而稀涎、皂角等药,既不可用,亦不暇用,因以大剂参、附、姜、夏,浓煎 
灌之,药随痰出,则拭之,随灌随吐,随吐随灌,久之药力下咽,胸膈流通,参、附大进, 
立至数两,其人渐苏,一月之间参药数斤,遂至平复,如此者又众。又尝治风痰热闭之症, 
以牛黄丸,灌如前法。颈疽内攻,药不得入者,以苏合香丸,灌如前法。风热不语者,以解 
语丹,灌如前法。中暑不醒者,以消暑丸,灌如前法。中恶不醒者,以前项橘、半、姜汁, 
灌如前法。魇梦不醒者,以莲须、葱白煎酒,灌如前法。自缢不醒者,以肉桂三钱煎水,灌 
如前法。喉闭喉风,以杜牛膝捣汁,雄黄丸等,灌如前法,俱获全安,如此者又众。更有牙 
关紧急,闭塞不通者,以搐鼻散,吹鼻取嚏,嚏出牙开,或痰或食,随吐而出,其人遂苏, 
如此者尤众。盖因证用药,随药取吐,不吐之吐,其意更深。此皆古人之成法,而予稍为变 
通者也。昔仲景治胸痛不能食,按之反有涎吐,下利日数十行,吐之利则止,是以吐痰止利 
也。丹溪治妊妇转脬,小便不通,用补中益气汤,随服而探吐之,往往有验,是以吐法通小 
便也。华佗以醋蒜吐蛇,河涧以狗油、雄黄同瓜蒂以吐虫而通膈,丹溪又以韭汁去瘀血以治前 
症。由此观之,症在危疑之际,古人恒以涌剂,尽其神化莫测之用,况于显然易见者乎!则 
近世医者,每将此法置之高阁,亦似汗下之外,并无吐法,以致病中常有自呕、自吐而 
为顺症者,见者惊,闻者骇,医家亦不论虚实而亟亟止之,反成坏病,害人多矣。吁,可不 
畏哉! 

卷一医门八法
论清法
属性:清者,清其热也。脏腑有热,则清之。经云∶热者寒之,是已。然有当清不清误人者, 
有不当清而清误人者,有当清而清之不分内伤、外感以误人者,有当清而清之不量其人、不 
量其证以误人者,是不可不察也。 
夫六淫之邪,除中寒、寒湿外,皆不免于病热。热气熏蒸,或见于口舌、唇齿之间,或 
见于口渴、便溺之际,灼知其热而不清,则斑黄狂乱,厥逆吐衄,诸症丛生,不一而足。此 
当清不清之误也。 
然又有不当清而清者何也?有如劳力辛苦之人,中气大虚,发热倦怠,心烦溺赤,名曰 
虚火,盖春生之令不行,无阳以护其荣卫,与外感热证,相隔霄壤。又有阴虚劳瘵之证,日 
晡潮热,与夫产后血虚,发热烦躁,证象白虎,误服白虎者难救。更有命门火衰,浮阳上泛 
有似于火者。又有阴盛隔阳,假热之证,其人面赤狂躁,欲坐卧泥水中,或数日不大便, 
或舌黑而润,或脉反洪大,峥峥然鼓击于指下,按之豁然而空者,或口渴欲得冷冻饮料而不能下 
或因下元虚冷,频饮热汤以自救,世俗不识,误投凉药,下咽即危矣。此不当清而清之误 
也。 
然又有清之而不分内伤、外感者何也?盖风寒闭火,则散而清之,经云∶火郁发之是也 
暑热伤气,则补而清之,东垣清暑益气汤是也。湿热之火,则或散、或渗、或下而清之, 
开鬼门、清净府、除陈 是也。燥热之火,则润而清之,通大便也。伤食积热,则消而 
清之,食去火自平也。惟夫伤寒传入胃腑,热势如蒸,自汗口渴,饮冷而能消水者,借非白 
虎汤之类,鲜克有济也。更有阳盛拒阴之证,清药不入,到口随吐,则以姜汁些少为引,或 
姜制黄连反佐以取之,所谓寒因热用是也。此外感实火之清法也。若夫七情气结,喜、怒、忧、 
思、悲、恐、惊,互相感触,火从内发,丹溪治以越鞠丸,开六郁也。立斋主以逍遥散 
调肝气也,意以一方治木郁而诸郁皆解也。然经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 
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逍遥一方,以之治气上、气结者,固为相宜,而于气缓、气 
消、气乱、气下之证,恐犹未合。盖气虚者,必补其气。血虚者,必滋其血。气旺血充而七 
情之火悠焉以平。至若真阴不足,而火上炎者,壮水之主以镇阳光。真阳不足,而火上炎者 
引火归原以导龙入海。此内伤虚火之治法也。或者曰∶病因于火,而以热药治之,何也? 
不知外感之火,邪火也,人火也,有形之火,后天之火也,得水则灭,故可以水折。内伤之 
火,虚火也,龙雷之火也,无形之火,先天之火也,得水则炎,故不可以水折,譬如龙得水 
而愈奋飞,雷因雨而益震动,动阴蒙沉晦之气,光焰烛天,必俟云收日出而龙雷各归其宅耳。 
是以虚火可补而不可泻也。其有专用参 ,而不用八味者,因其穴宅无寒也。其有专用六味 
而不用桂附者,因其穴宅无水也。补则同,而引之者稍不同耳。盖外感之火,以凉为清。 
内伤之火,以补为清也。 
然又有清之而不量其人者何也?夫以壮实之人,而患实热之病。清之稍重,尚为无碍。 
若本体素虚,脏腑本寒,饮食素少,肠胃虚滑,或产后、病后、房室之后,即有热证,亦宜 
少少用之,宁可不足,不使有余;或余热未清,即以轻药代之,庶几病去人安,倘清剂过多 
则疗热未已而寒生矣。此清之贵量其人也。 
然又有清之不量其证者何也?夫以大热之证,而清剂太微,则病不除,微热之证,而清 
剂太过,则寒证即至,但不及犹可再清,太过则将医药矣。且凡病清之而不去者,犹有法焉 
壮水是也。王太仆云∶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当滋其肾。肾水者,天真之水也 
取我天真之水以制外邪,何邪不服?何热不除?而又何必沾沾于寒凉,以滋罪戾乎!由是观 
之,外感之火,尚当滋水以制之,而内伤者更可知矣。大抵清火之药,不可久恃,必归本于 
滋阴。滋阴之法,又不能开胃扶脾,以恢复元气,则参、苓、 、术,亦当酌量而用。非曰 
清后必补,但元气无亏者,可以不补;元气有亏,必须补之。俟其饮食渐进,精神爽慧,然 
后止药可也。此清之贵量其证也。总而言之,有外感之火,有内伤之火,外感为实,内伤为 
虚,来路不同,治法迥别,宁曰热者寒之,遂足以毕医家之能事也乎! 

卷一医门八法
论温法
属性:温者,温其中也。脏受寒侵,必须温剂。经云∶寒者热之,是已。然有当温不温误人者 
即有不当温而温以误人者,有当温而温之不得其法以误人者,有当温而温之不量其人、不 
量其证与其时以误人者,是不可不审也。 
天地杀厉之气,莫甚于伤寒,其自表而入者,初时即行温散,则病自除。若不由表入, 
而直中阴经者,名曰中寒。其症恶寒厥逆,口鼻气冷,或冷汗自出,呕吐泻利,或腹中急痛 
厥逆无脉,下利清谷,种种寒证并见,法当温之。又或寒湿侵淫,四肢拘急,发为痛痹, 
亦宜温散。此当温而温者也。 
然又有不当温而温者何也?如伤寒邪热传里,口燥、咽干,便闭、谵语,以及斑、黄、 
狂乱、衄、吐、便血诸症,其不可温,固无论矣。若乃病热已深,厥逆渐进,舌则干枯,反 
不知渴,又或挟热下利,神昏气弱,或脉来涩滞,反不应指,色似烟熏,形如槁木,近之无 
声,望之似脱,甚至血液衰耗,筋脉拘挛,但唇、口、齿、舌,干燥而不可解者,此为真热假 
寒之候,世俗未明亢害承制之理,误投热剂,下咽即败矣。更有郁热内蓄,身反恶寒;湿热 
胀满,皮肤反冷;中暑烦心,脉虚自汗;燥气焚金,痿软无力者,皆不可温。又有阴虚脉细 
数,阳乘阴而吐血者,亦不可温,温之则为逆候,此所谓不当温而温者也。 
然又有当温而温之不得其法者何也?假如冬令伤寒,则温而散之。冬令伤风,则温而解 
之。寒痰壅闭,则温而开之。冷食所伤,则温而消之。至若中寒暴痛,大便反硬,温药不止 
者,则以热剂下之。时当暑月,而纳凉饮冷,暴受寒侵者,亦当温之。体虚挟寒者,温而补 
之。寒客中焦,理中汤温之。寒客下焦,四逆汤温之。又有阴盛格阳于外,温药不效者,则 
以白通汤加人尿、猪胆汁反佐以取之,经云∶热因寒用是已。复有真虚挟寒,命门火衰者, 
必须补其真阳,太仆有言∶大寒而盛,热之不热,是无火也,当补其心。此心字,指命门而 
言,《内经》所谓七节之旁中有小心是也。书曰∶益心之阳,寒亦通行,滋肾之阴,热 
之犹可是也。然而医家有温热之温,有温存之温,参、 、归、术,和平之性,温存之温也 
春日煦煦是也。附子、姜、桂,辛辣之性,温热之温也,夏日烈烈是也。和煦之日,人人 
可近,燥烈之日,非积雪凝寒,开冰解冻不可近也。更有表里皆寒之证,始用温药,里寒顿 
除,表邪未散,复传经络,以致始为寒中,而其后转变为热中者,容或有之。借非斟酌时宜 
对证投剂,是先以温药救之者,继以温药贼之矣。亦有三阴直中,初无表邪,而温剂太过 
遂令寒退热生,初终异辙,是不可以不谨。所谓温之贵得其法者此也。 
然又有温之不量其人者何也?夫以气虚无火之人,阳气素微,一旦客寒乘之,则温剂宜 
重,且多服亦可无伤。若其人平素火旺,不喜辛温,或曾有阴虚失血之症,不能用温者,即 
中新寒,温药不宜太过,病退则止,不必尽剂,斯为克当其人矣。若论其证,寒之重者,微 
热不除,寒之轻者,过热则亢,且温之与补,有相兼者,有不必相兼者。虚而且寒,则兼用 
之。若寒而不虚,即专以温药主之。丹溪云∶客寒暴痛,兼有积食者,可用桂、附,不可遽 
用人参。盖温即是补,予遵其法,先用姜、桂温之,审其果虚,然后以参、术辅之,是以屡 
用屡验,无有差忒,此温之贵量其证也。 
若论其时,盛夏之月,温剂宜轻,时值隆冬,温剂宜重。然亦有时当盛暑,而得虚寒极 
重之证,曾用参、附煎膏而治愈者,此舍时从证法也。譬如霜降以后,禁用白虎,然亦有阳 
明证,蒸热自汗,谵语烦躁,口渴饮冷者,虽当雨雪飘摇之际,亦曾用白虎治之而痊安,但 
不宜太过耳。此温之贵量其时,而清剂可类推已。 
迩时医者,群尚温补,痛戒寒凉,且曰∶阳为君子,阴为小人。又曰∶阳明君子,苟有 
过,人必知之,诚以知之而即为补救,犹可言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