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055-太平圣惠方 >

第1章

055-太平圣惠方-第1章

小说: 055-太平圣惠方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名:太平圣惠方
作者:王怀隐、陈昭遇等  
朝代:宋·淳化三年  
年份:公元992年  


御制《太平圣惠方》序
内容:朕闻皇王治世,抚念为本。法天地之覆载,同日月以照临;行道德而和惨舒,顺寒暄而 
知盈缩;上从天意,下契群情,罔惮焦劳,以从人欲,乃朕之愿也!且夫人禀五常,药治百 
病。能知疾之可否,究药之征应者,则世之良医也。至如风雨有不节之劳,喜怒致非理之患 
,疾由斯作,盖自物情。苟非穷达其源,窥测其奥,徒烦服食以养于寿命,消息可保于长生 
矣,自古同,多乖摄治,疾之间起,积之于微。势兆已形,求诸服饵。方既弗善,药何救焉 
?书曰∶药不螟眩,厥疾弗瘳。诚哉是言也!且如人安之道,经络如泉。或驰骋性情,乖戾 
形 
体,莫知伤败,致损寿龄。盖由血脉荣枯,肌肤盛弱,贪其嗜欲,不利机关,及至虚羸,不 
防他故。四时逆顺,六气交争,贤者自知,愚者未达。是以圣人广兹仁义,博爱源深。故黄 
帝尽岐伯之谈,虢君信越人之术。揆度者,明于切脉;指归者,探乎幽玄。论之,则五音自 
和,听之,则八风应律,譬犹影响,无不相从。求妙删繁,备诸方册,讨寻精要,演说无所 
不周,诠诂简编,探赜悉闻尽善,莫不考秘密,搜隐微。大矣哉,为学乃至于此耶!则知天 
不爱其道,而道处其中;地不爱其宝,而宝舍其内。夫医者,意也。疾生于内,药调于外。 
医明其理,药效如神。触类而生,参详变易,精微之道,用意消停。执见庸医,证侯难晓。 
朕昔自潜邸,求集名方,异术玄针,皆得其要,兼收得妙方千余首,无非亲验,并有准绳。 
贵在救民,去除疾苦。并偏于翰林医官院,各取到经乎家传应效药方,合万余道。令尚药奉 
御王怀隐等四人,校勘编类。凡诸论证,并该其中;品药功效,悉载其内。凡候疾之深浅, 
先辨虚实,次察表理,然后依方用药,则无不愈也。庶使天高地浓,明王道之化成;春往秋 
来,布群黎之大惠。昔炎帝神农氏,长于姜水,始教民播种,以省杀生;尝味百草,区别药 
性,救夭伤之命,延老病之生,黔首日用而不知,圣人之至德也。夫医道之难,昔贤犹病。 
设使诵而未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尽,穷此之道者,其精勤明智之士欤 
!朕尊居亿兆之上,常以百姓为心,念五气之或乖,恐一物之失所,不尽生理,朕甚悯焉! 
所 
以亲阅方书,俾令撰集,冀溥天之下,各保遐年,同我生民,跻于寿域。今编勒成一百卷, 
命曰《太平圣惠方》,仍令雕刻印版,遍施华夷。凡尔生灵,宜知朕意。 

卷第一
叙为医
内容:夫清浊形分。阴阳位设。四时序矣。万物生矣。滋味既兴。疾恙斯作。神农尝之百草。 
黄帝立以九针。岐伯雷公。备论诊脉。华佗扁鹊。广着群书。分弦钩毛石之功。定君臣佐使 
之用。立神圣功巧。判虚实浮沉。迩后伎士分镳。名医接踵。皆穷玄奥。尽播声光。自古迄 
今。更相祖述。道符济国。志在救人也。夫为医者。先须谙甲乙素问。明堂针经。俞穴流注。 
本草药对。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虚实。阴阳盛衰。诸家方论。并须精熟。然后涉猎诗 
书。该博释老。全之四教。备以五常。明希夷恬淡之门。达喜舍慈悲之旨。傥尽穷其大体。 
即 
无 
炫耀声称。泛滥名节。心中未了。指下难明。欲别死生。深为造次。故曰医者意也。非常之 
意尔。是以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又曰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又曰上 
医疗未病。中医疗欲病。下医疗已病。夫如是则须洞明物理。晓达人情。悟造化之变通。定 
吉凶之机要。视表知里。诊候处方。常怀拯物之心。并救含灵之苦。苟用药有准。则厥疾必 
瘳。若能留心于斯。具而学之。则为医之道。尽善尽美。触事皆通矣。 

卷第一
叙诊脉法
内容:夫脉者。医之大业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为医者哉。是以古之哲医。寤寐俯仰。不与 
常人同域。造次必在于医。颠沛必在于医。故医者必能感于鬼神。通于天地。可以济众。可 
以依凭。若与常人混其波澜。则庶事隳坏。使夫物类。将何仰焉。由是言之。学人必当摒弃 
俗情 
经曰∶诊脉之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 
血未乱。乃可诊脉。视其五色。察其精明。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可以决 
生死 
凡人禀形气。有中适。有躁静。各各不同。气脉潮动。亦各随其性韵。故呼而脉再至。 
吸而脉再至。呼吸之间复一至。合为五至。此为中适者也。春秋中。日夜正等。其呼而脉至 
多。吸而脉至少。或吸而脉至多。呼而脉至少。此则不同。为冬夏日夜长短之异也。凡气脉 
呼吸。昼夜变通。效于四时。然于呼吸定息。应五至之限。无有亏僻。犹晷刻与四时长短。 
而岁功日数无遗也。若人状貌有羸有壮。其呼吸虽相接续。而昼夜息度。随其漏刻。是谓呼 
吸象昼夜。变通效于四时也。 

卷第一
分寸关尺三部脉位法
内容:夫寸关尺位。多有不同。然脉法始于黄帝。难经起自扁鹊。此之二部。俱是祖宗。诸家 
所述。盖并枝叶。今则分其尺寸。定其阴阳。的举指归。用明大要。俾令后学。免更狐疑。 
经曰∶凡寸关尺者。脉之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 
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 
也。夫人之三部。寸口在上。关脉在中。尺脉在下。经云∶先言尺。后言寸。不从上而言。 
反从下起者。缘尺泽是人性命之根本。寸口者人身之本。故有命然后有身。所以先言尺泽在 
上。盖取命之根本。然后及于身而言之也。凡十二经脉。有病之时。先于尺泽寸口而见之。 
故尺寸者。是脉之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者。夫三部之脉取中。而上下分之。 
从关中下至尺泽为内。是属阴。故言内阴之所治也。言尺泽者。尺脉一寸之外。余脉下入不 
见。如入深泽而沉。故曰尺泽也。凡诊之者。若寸口关脉不见。唯尺脉在者。其人必不死。 
亦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其根气元活。故寸关者枝叶也。尺泽者根本也。从关至鱼际是寸 
口内。阳之所治者。夫自关而向上分之。上至寸口。故言关至鱼际也。鱼际者是掌骨后际。 
如鱼之颈际。故曰鱼际也。言从关上至鱼际。下占一寸属阳。是内阳之所治也。然寸口虽占 
一寸。而脉见九分者。言阳数奇。阴数偶故也。是以关上属阳。故言九奇也。关下属阴。故 
言寸偶也。故分寸为尺者。夫关以上。虽取一寸。而脉见九分。故曰分寸。为其先取一尺而 
言。盖先从根本言之。故一尺内取一寸。一寸内取九分而诊之。故言分寸为尺。从尺而取寸。 
从寸而取分是也。分尺作寸者。从关以下至尺泽也。盖取脉长一寸而诊之。其一寸之脉。盖 
先取一尺之分。而其中除却九寸。而更取一寸用之。故言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从 
始至终。寸尺位脉长一寸九分。此则尺寸始终之法也。凡寸后尺前。两境之内生于关。为寸 
关尺也。上部属阳故法天。下部属阴故法地。中部阴阳相共。故法人。关者穿也。言上可以 
穿其天。下可以穿其地。上下关通。而取其中。故言关也。而分三部候天地人。以法三才也。 
凡古法定尺寸者。皆先取一尺而言之。从尺而取寸。此则是其大纲也。又凡人长短不同。其 
形各异。又曰人长则脉长。人短则脉短。据此之言。岂可执其一概。必在医者以意审详。今 
则以鱼际骨下为寸口。位占九分。更下行一寸为尺部。合成一寸九分。中间为关部。以安三 
指 
不欲备载。深为冗繁。故不可以依凭尔。 

卷第一
辨九候法
内容:黄帝曰∶余闻九候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 
着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 
副四时五行贵贱。更立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岐伯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 
之至数。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岐伯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 
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 
而除邪疾。帝曰∶何谓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 
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 
以候心。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人以 
候耳目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三部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 
成人。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五脏已败。其 
色必夭。夭必死矣。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 
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帝曰∶决死生奈何?岐 
伯 
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气多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 
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 
中 

卷第一
辨两手五脏六腑脉所主法
内容: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 
左大 
人无 
与胆 
神门 
右手寸口者。肺与大肠脉之所出也。关上者。脾与胃脉之所出也。尺中者。命门三焦脉 
之所 
皆沉 
仿此 

卷第一
辨五脏六腑经脉所合法
内容:肝脉曰足厥阴。与胆脉曰足少阳合。心脉曰手少阴。与小肠脉曰手太阳合。脾脉曰足太 
阴。 
足太 
二经 

卷第一
诊五脏脉轻重法
内容: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是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 
如九 
来疾 

卷第一
辨脉形状
内容:浮脉。按之不足。举之有余。但浮于指下。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重按乃得。涩 
脉。 
却。 
细脉。小大于微。恒有但细尔。微脉。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弦脉。举之无。按之 
如弓 
来但 
按 
伏 
一曰指下无。两旁有。软脉。极软而浮细。曰软。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指下豁豁 
然。曰虚。实脉。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 然。曰实。促脉。去来皆疾。时止曰促。结 
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脉结者生。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名曰代。不 
可治。散脉。大为散。散者气实血虚。有表无里。革脉。有似沉伏。实大长微弦。 
弦与紧相类。浮与芤相类。软与弱相类。微与涩相类。沉与伏相类。缓与迟相类。革与 
实相类。滑与数相类。 

卷第一
分别脉病形状
内容:凡诊脉。视其人大小长短。及性气缓急。脉之。皆如其人形性则吉。反之者则凶。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理。短则气病。数则心烦。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 
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 
短而急者病在上。长而缓者病在下。弦而沉者病在内。浮而洪者病在外。滑而微浮病在 
肺。 
脉 
诸 
下 
脉与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可下之。弦小紧者。可下之。弦迟者。宜温药。紧数者。 
可发汗。 
寸口脉浮大而疾者。名曰阳中之阳。病苦烦满。身热。头痛。腹中热。 
寸口脉沉细者。名曰阳中之阴。病苦悲伤不乐。恶闻人声。少气。时时汗出。阴气不通 
两臂不举。 
尺脉沉细。名曰阴中之阴。苦两胫酸疼。不能久立。阴气衰。小便余沥。阴下湿痒。 
尺寸脉牢而长。关中无。此为阴干阳。苦两胫重。小腹引腰痛。 
寸口脉壮大。尺中无。此为阳干阴。苦腰背痛。阴中伤。足胫寒。 
尺脉浮而大。为阳干阴。苦小腹痛满。不能溺。溺即阴中痛。大便亦然。寸口脉紧者中 
风。风攻头痛。 
夫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初持脉如躁之状。久久按之细而牢。苦腰腹相引痛 
。不能食。足胫重。 
脉来乍大乍小。乍短乍长。为祸祟。脉来但实者。为心劳。脉来洪大袅袅者。祸祟。寸 
口脉 
脉来 
者。 
脉来 
脉 
入 
有积聚。击痛。脉沉而细。下焦寒。小便数。苦 痛。下重痢。脉滑而浮散者。有风。脉短 
而滑者。病酒。脉紧而滑者。吐逆。脉迟而缓者。脾胃有寒。脉弦而钩。胁下如刀刺。状如 
飞尸。至困而不死。脉沉而迟。腹藏有冷病。脉浮而细滑。伤于寒饮。脉沉而数。其人中水 
。冬时不治自愈。脉滑者。阳气盛。脉微而紧者。有寒。脉涩细而紧者。痹病。脉沉而滑。 
为下重。背膂痛。脉短而数。心痛必烦。脉紧而数。寒热俱发。必当下之乃愈。脉微弱者。 
有寒。少气。脉实紧者。胃中有寒。苦不能食。时时利者。当难治。脉弦而紧。胁下痛。脉 
大细滑。中有短气。脉微小者。血气俱少。脉涩者。少血多气。脉滑者。多血少气。脉大者。 
气血俱多。两手脉前部阳绝者。苦心下寒。口中热。脉洪大紧急。病在外。苦头痛。发痈肿 
。脉细小紧急。病在中。寒疝。瘕积聚。腹中痛。脉浮大。中风。头重鼻塞。脉微浮。秋吉 
冬病。脉来疾者为热。迟者为寒。滑为鬼疰。弦为切痛。脉沉重而直前绝者。病血在腹间。 
脉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症。脉沉而急。病伤暑暴发虚热。脉来中散绝者。病 渴。脉沉 
重。前不至寸口。徘徊绝者。病在肌肉遁尸。脉累累如贯珠不前至。有风寒在大肠。伏留不 
去。脉来累累而止。不至寸口。软者结热在小肠膜中。伏留不去。脉微。即阳气不足。沾热 
汗出。凡无阳即厥。无阴即呕。阳微不能呼。阴微不能吸。呼吸不足。胸中气促。前大后小 
即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阳邪来。见 
浮洪。阴邪来。见沉细。水谷来。见实坚。浮而滑者宿食。洪大伤寒热病。弦小者寒癖。浮 
滑之脉速疾者。食不消。脾不磨也。关脉坚而滑者。蛔(音回)虫也。尺脉沉滑者。寸白虫 
也。 
三部或至或不至。冷气在胃中。故令脉不通也。脉紧而急者。为遁尸。脉紧而长过寸口者。 
疰病。关脉浮。积热在胃中。尺脉浮者。客热在下焦。 
诸浮。诸紧。诸弦。诸沉。诸涩。诸滑。若在寸口。膈以上病。若在关上。胃以下病。 
若在 
之所 
关为 

卷第一
平寸口脉法
内容:寸口脉沉紧。苦心下有寒。时痛。即有积邪。 
寸口脉偏绝。则臂偏不遂。其人两手俱绝者。不可治。 
寸口脉 如羹上肥。阳气微。 
寸口脉连连如蜘蛛丝。阴气衰。 
寸口脉沉而紧。病在中。浮而盛。病在外。 
寸口脉沉而弱。寒中疝瘕。小腹痛。 
寸口脉滑而迟。不沉不浮。不长不短者。为无病。 
寸口脉沉大而滑。沉即为血实。滑即为气实。血气相搏。入脏即死。入腑自愈。 
寸口脉弦而紧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