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太平圣惠方-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病若腹痛。脉反浮大而长者死。
病若腹满而喘。脉反滑利者死。
病若四肢厥逆。脉反浮大而短者死。
病若耳聋。脉反浮大而涩者死。
病若脑痛。脉反大而缓者死。
左有病右痛。下有病上痛。此为逆。逆者不可治。
脉来沉之绝濡。浮之不止。推手者半月死。
人形病脉不病者生。脉病形不病者死。
人病尸厥。呼之不应。脉绝者死。脉当大反小者死。
肥人脉细小如丝欲绝者死。羸人得躁脉者死。人自涩。而脉来往滑者死。人自滑。而脉
来涩者死。人自小。而脉来往大者死。人自短。而脉来往长者死。人自长。而脉来往短者死。
人
诊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有相反。有一反逆。即为死候也。
卷第一
辨七诊脉法
内容:七诊脉。诸家经论。不尽分别。今显脉形状。并疾病有可疗者。不可疗者。同论于中。
将明未显尔。
独大者。皮肤壮热。喘息上冲。其脉通度三关。多出少入。与太过相似。两手并极。此
乃不治之疾。
独小者。四体微寒。中膈气闭。复冲两胁。其脉沉沉度于三关。名曰独小。小者气也。
不治之疾。
独寒者。恶寒也。四肢俱冷。伏阳在内。其脉指下沉沉如烂练线。按之不知所在。此不
治之疾。
独热者。四肢俱热。脏腑亦热。其脉洪数。故曰独热。可治之疾。
独迟者。其脉三部俱迟。气在皮肤。致有不安。可治之病。
独疾者。寸关急数。尺脉微虚。热在于胃。致使口干心躁。鼻塞头疼。可治之疾。
独陷者。其脉软。隐在肌肉。阴阳并然。四肢不举。疼痛在骨。名曰独陷。可治之疾。
卷第一
诊百病决死生法
内容:诊人温病。三四日不得汗。脉大疾者生。脉细难得者死。
诊人温病。 大热。其脉细小者死。
诊人病甚而脉不调者。难瘥。
诊人病甚而脉洪。易瘥。
诊人头痛目痛。卒视无所见者死。
诊人温病下利。腹中痛甚者死。
诊人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
诊人病疟。腰脊强急螈 者。不可治。
诊人热病七八日。气不喘。脉不数者。当后三日温汗。汗不出者死。
诊人热病七八日。其脉微细。小便赤黄。口燥。舌焦干黑者死。
热病不得汗。脉盛躁。得汗者生。不得汗者难瘥。
热病已得汗。脉静安者生。脉躁者难治。
热病脉躁盛而不得汗者。此阳之极也。十死不治。
热病已得汗。脉常躁盛。气之极也。亦死。
热病已得汗。常大热不去者死。
热病已得汗。热未去。脉微躁者。慎不得刺治也。
热病发热。热甚者。其脉阴阳皆竭。慎勿刺。汗不出。必不治。
诊癫病。脉实坚者生。脉沉细小者死。
诊人心腹积聚。其脉坚急者生。虚弱者死。
若腹大胀。四肢逆冷。其人脉形长者死。
诊人心腹痛。痛不得息。脉细小迟者生。紧大疾者死。
诊肠 下脓血脉沉小流连者生。数疾大热者死。
诊人肠 下脓血。脉沉者生。浮者死。
诊洞泄。食不化。下脓血。脉数微小者生。坚急者死。
诊肠 下脓血。脉弦绝则死。滑大则生。凡肠 之属。身不热。脉不弦绝。滑大皆生。
弦涩皆死。
诊诸 下脓血。有寒者生。有热者死。
诊诸肠 。其脉滑者生。浮者死。弦绝涩者皆死。
诊咳嗽。脉沉坚者死。浮直者生。
诊吐血衄血。脉滑小弱者生。实大者死。
诊唾血。脉坚强者死。滑者生也。
夫病吐血而嗽上气。其脉数。有热不得卧者死。
夫病咳嗽羸瘦。脉坚大者死。
诊伤寒咳嗽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形损故也。
诊嗽脱形发热。脉坚急者死。
诊嗽而呕。腹胀而泄。其脉弦弦欲绝者死。
诊诸咳嗽。其脉浮软者生。沉伏者死。
诊人肌瘦脱肛。形热不去者死。
诊上气脉数者死。
诊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大不可治。加利必死。
诊人消渴。其脉数大者生。细小浮短者死。
诊人消渴。脉实大病久可治。脉小坚急不可治。
诊人病 蚀肛阴。其脉虚小者生。脉坚急者死。
诊人肠癖筋挛。其脉小细。安静者生。浮大坚者死。
诊人被风不仁痿厥。其脉虚者生。坚急疾者死。
诊人上气喘急低昂。其脉滑手足温者生。脉涩四肢寒者死。
诊人汗出苦衄。其脉小滑者生。大躁者死。
诊人寒热螈 。其脉代绝者死。
诊金疮血出太多。脉虚细者生。实大者死。
诊人阴阳俱竭者。见其齿上如熟小豆。其脉躁者死。
诊人从高跌仆。内伤。胀满。其脉坚强者生。小弱者死。
诊伤寒热盛。脉浮大者生。沉小者死。
诊伤寒已得汗。脉沉小者生。浮大者死。
诊心腹积聚。其脉劲强者生。沉小者死。
诊厥逆汗出。脉坚急者生。虚缓者死。
诊水病。脉洪者可治。微细者不可治。
诊水病阴闭。其脉浮大者生。沉细虚小者则死。
诊水病腹大如鼓。脉实者生。虚者死。
诊泄注脉缓时小结者生。浮大数者死。
诊人内外俱虚。身体冷而汗出。微呕而烦扰。手足厥逆。体不得安静者死。
诊寒气上攻。脉实而顺滑者生。实而逆涩则死。
诊金疮出血。脉沉小者生。浮大者死。
诊人卒得中恶。脉大而缓者生。坚而浮者死。坚细而微者亦生。
诊中恶吐血数升。脉沉细者死。浮大而疾者生。
诊人为百药所伤。脉微细者死。洪大而速者生。
诊老人脉微微。阳羸阴强者生。脉躁大加息者死。阴弱阳强。脉至而代。奇月而死。
诊热病三五日。身体热。腹满头痛。食饮如故。脉直而疾者。八日死。
尺脉涩如坚。为血实气虚也。其发病。腹痛逆满。气上冲。此为妇人胞中绝伤。有恶血
久成结瘕。黍 赤而死。
脉来细而微者。血气俱不足。细而来有力者。谷气不充。得节转动。枣叶生而死。
左手寸口脉偏动。乍大乍小不齐。从寸口至关。关至尺。三部之位。处处动摇。各异不
同。其人仲夏得之。此脉桃叶落而死。
右手寸口脉偏沉伏。乍大乍小。朝来浮大。暮夜沉伏。浮即太过鱼际。沉伏即不至关中。
往来无常。时复来者。榆叶枯落而死。
左手尺部脉三十动一止。又须臾还。三十动一止。乍动乍疏。不与息数相应。其人虽食
谷。犹不愈。蘩草生而死。
右手尺部脉三十动而一止。止而复来。来如循直木。如循张弓弦。 然如两人共引一
索。至立春而死。
卷第一
诊三部虚实决死生法
内容:三部脉实。长病得之不治。
三部脉虚。长病得之不治。虚而涩。长病亦死。虚而滑亦死。虚而缓亦死。虚而弦急癫
痫亦死矣。
三部脉浮而结。长病得之死。浮而滑。长病亦死。
三部脉弦而数。卒病得之死。
三部脉微而伏。长病得之死。
三部脉粗。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脉 如羹上肥。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脉连连如蜘蛛丝。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脉软。长病不治自愈。卒病得之生。
三部脉如革。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脉累累如贯珠。长病得之死。
三部脉如水淹然流。长病不治自愈。
三部脉如水之流者。长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三部脉实而滑。长病得之瘥。卒病得之死。
三部脉羸。非其人得之死。
三部脉坚而数。如张弓弦。蛊毒病必死。
三部脉数软。蛊毒病得之生。
三部脉如屋漏。长病得之死。
三部脉如雀啄。长病得之死。
三部脉浮而数。长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三部脉细长软。长病得之生。微而紧亦生。
三部脉芤。长病得之生。
三部脉细而数。长病得之生。
三部脉弦急。长病得之生。
三部脉如釜中汤沸。朝得暮死。半夜得日中死。日中得夜半死。
三部脉实而滑。长病得之死。实而缓则生。实而紧亦生。
三部脉紧急。癫病可治。
卷第一
察声色决死生法
内容: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凡人赤者欲如帛裹朱砂。不欲如赭色也。白者欲如白璧之色。不欲如白垩也。青者欲如
苍璧之色。不欲如蓝也。黄者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也。黑者欲如漆。不欲如炭也。
凡色青如草滋。黑如 。黄如枳实。赤如 血。白如枯骨。有此五色者。并为死候也。
凡青如翠羽。黑如鸟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豚膏。有此五色者。并为生候也。
病患耳目鼻口有黑色起。入口者必死。
病患两目皆有黄色起者。其病当愈。病患耳目及颊颧上赤者。五日死。
病患有黑色出于额上及发际。至鼻脊两颧上。五日死。
病患及健人。黑及白色入目鼻口者。五日而死。
病患及健人。面目忽如马肝色。望之如青。近之如黑者死。
病患口如鱼口。不能复闭。而气出多不返者死。
病患妄语错乱。及不能语者。不可治。热病者可治。
病患循衣缝谵言者不可治。
病患尸臭甚者不可治。
病患目回回直视。肩息者一日中死。
病患背青。人中反者三日死。
病患面无精光。似土色。不能食者四日死。
病患目无精光。及牙齿黑色者不可治。
病患面黄目黑者。九日死。
病患面白目黑者。不可治。
病患面赤目白者。十日死。
病患但张口不能闭者。三日死。
病患面赤目青者。立即死。
病患面黑目白者。八日死。
病患面青目黄者。五日死。
病患眉系倾者。七日死。
病患齿忽变黑者。十三日死。
病患发直者。十五日死。
病患遗尿不觉者死。
病患唇口忽干者必死。
病患爪甲青者必死。
病患头目久痛。卒视物不见者必死。
病患舌卷及卵缩者死。
病患面黑目直视。恶风者死。
病患面色黄目赤者不死。
病患面青目白者死。
病患面黄目白者不死。
病患面黄目青者死。
病患面目俱黄即不死。
病患面目俱白者即不死。
病患面黑目青者不死。
病患面青唇黑者死。
病患发如干麻。喜怒者死。
病患面色黑。两胁下满。不能自转反者死。
病患发与眉冲起者死。
病患卒肿。面色苍黑者死。
病患手掌肿无纹者死。
病患脐肿反出外者死。
病患阴囊茎俱肿者死。
病患手足爪甲下肉黑者死。
病患汗出不流。舌卷者死。
病患唇反人中满者死。
病患阴阳绝。目眶陷者死。
病患五脏已夺。神气不守。声嘶者死。
病患阴结阳绝。目精脱。恍惚者死。
病患阴阳俱绝。裂衣掇空。妄言者死。
病患阴阳俱泄。失音不能言者死。
病患荣卫竭绝。面浮肿者死。
卷第一
论形气盛衰法
内容:凡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骨方长
是
其盛已平。腠理始薄。荣华渐落。发鬓斑白。气血平减。而不摇动。故好坐。五十岁。肝气
衰。肝叶始薄。胆汁减少。目则不明。六十岁。心气衰。喜多悲忧。血气懈惰。故多卧。七
十岁。脾气衰。肤肉枯槁。饮食减少。八十岁。肺气衰。魄魂始离。其言多误。九十岁。肾
气焦竭。根本萎枯。经脉空虚。是以不听。百岁五脏俱绝。神气不守。魂魄皆去。形骸独居
而终矣。又有不尽天寿。未满百年而终者。皆由脏腑不坚。肌肉不实。数中风邪。气血不通
。真邪相攻。根叶相乱。是以不寿而终矣。
卷第一
论女子盛衰法
内容:凡女子七岁肾气盛。更齿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
发
坏而无子也。
卷第一
论丈夫盛衰法
内容:凡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有子。三
八肾
槁。
形体皆
精髓
卷第二
论处方法
内容:夫处方疗疾。当先诊知病源。察其盈虚。而行补泻。辨土地寒暑。观男女盛衰。深明草
石甘
候各
治阴
损益
在
用
此
人
风气湿痹。表里移走。居无常处。散当平之。次当用丸。丸药者。能逐风冷。破积聚。消诸
坚症。进饮食。调和荣卫。能参合而行之者。可谓上工。故曰医者意也。大抵养命之药则多
君。养性之药则多臣。疗病之药则多使。审而用之。则百不失一矣。
夫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疰蛊毒以蛊毒药。痈肿疮瘤以疮瘤
药。
有新
药草
其大
卷第二
论合和
内容:凡合和汤药。务在精专。甄别新陈。辨明州土。修制合度。分两无差。用得其宜。病无
不愈
疗疾
非
一
又
多
度
两
也
病
属
或
生相
依方
刀剑。
凡煮汤。当以井华水。极令净洁。其水数依方多少。不得参差。常令文火小沸。令药味
出。
之。
病
凡捣罗丸药。用重密绢令细。于蜜中和则易熟。若罗草药为散。以轻细绢。于酒中调服
则不泥。其石药亦用细绢罗然后研理。数百过。视色理和。同为佳也。
凡汤酒中。用诸石药。皆细捣罗之如粟米。亦可以葛筛令调。并新绵裹。内汤酒中同煎
凡
冬
小
也
凡渍药酒。皆须细锉。用生绢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随寒暑日数视其浓烈便可漉出。不
必待服至酒尽也。滓可曝燥微捣。更渍饮之。亦可为散服。
凡合膏药。初以酒或醋渍令淹浃。不用多汁。密覆勿泄。从今旦至明旦。亦有止一宿者
。微火煎之。令三上三下。以泄其热势。令药味得出。上之使币。币
沸乃下之使沸。静良久乃上宁。欲小小生其中。有薤白者。以两头微焦黄为候。有白芷附子
者。亦令小黄色也。猪肪皆勿令经水。腊月弥佳。绞膏以新布绞之。若是可服之膏。膏滓亦
可酒煮饮之。可摩之膏。膏滓则宜以敷病上。此盖欲兼尽其药力故也。膏中用雄黄朱砂麝香
之辈。皆别研如粉。候绞膏毕。乃可投中。以物疾搅至于凝强。勿使沉聚在下不调。有水银
胡粉者。于凝膏中研令消散。
凡修炼神仙延年丸散。皆须先净其室。烧香洒扫。勿令浪语。当使童子捣之。务令细熟
杵
不效也。其逐急诸小汤散。则不在此限尔。
卷第二
论服饵
内容:夫药有君臣。人有虚实。服饵之法。轻重不同。少长殊途。强羸各异。或宜补宜泻。或
可汤
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凡药势
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即进药。药气散即进食。如此消息。即得五脏安和。非但药性之多
方。其节适早晚。复须调理。今所云先食后食。盖此义也。凡服汤。欲得稍热服之则易消。
下若冷
相去。如步行十里久再服。若太促者。前汤未消。后汤来冲。必当吐逆。仍问病者腹中药消
散否。乃更进服。
凡服丸药。补者。皆如梧桐子大。以二十丸为始。从一服渐加至四十丸为限。过多亦损
人。
饵名药获益甚少也。凡服浸酒药。欲得使酒气相接。无得断绝。断绝则不得药力。多少皆随
性饮之。以知为度。不可令大醉至吐。大损人也。
凡服药治病。先起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今药中单行一两
种有
二味
服
岂同附子芫花之辈耶。则凡此之类。皆须量用也。
凡饵汤药。其粥食肉菜。皆须大熟。熟则易消。与药相宜。若生则难消。复损药力。仍
须少
首。
已。
卷第二
论用药
内容:夫济时之道。莫大于医。去病之功。无先于药。人居五行四气。病生暑湿风寒。药分三
品七
若
率自胸襟。深为造次。是以医不三世。不服其药。斯言信有之矣。岂不慎思者哉?又不得用
土地所无。贵价难市。珠珍诸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