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484-伤寒论辩证广注 >

第26章

484-伤寒论辩证广注-第26章

小说: 484-伤寒论辩证广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琥按白虎汤。活人书谓汗后一解表之药。不为误也。阳明病汗多表热不解。用之。与太阳病用桂枝汤解表之义相同。 
张氏不明此义。引伤寒论言无表证者。可与白虎汤主之。殊不知仲景云无表证者。乃表无恶寒无汗等证也。今既有汗而 
大热不解。其邪仍在肌肉之间斯时而用白虎。谓非仍是解表药邪。即如仲景大青龙汤中用石膏。且能治汗不出而烦躁。 
则是石膏之解肌表。愈可信矣。 
张兼善又云。活人书谓夏月阴气在内。白虎尤宜戒之。而明理论又云。立秋后不可服白虎。夫伤寒之法。有是证则 
投是药。安可拘于时而为治哉。假如秋冬之间。患伤寒。身无表证而大烦渴。于法合用白虎汤。苟拘其时。何以措手。 
若以白虎为大寒。其承气又何行于冬令乎。夏既宜戒。秋后又不可行。然则宜于何时也。 
琥又按白虎汤。张氏云。于法合用。不可拘于时令。实为有理。故内台方议亦云。古人一方对一证。若严冬之时。 
果有白虎汤证。安得不用石膏斯言实与张氏之论相合。但张氏云。伤寒身无表证。后用白虎汤。竟认白虎汤非解表热之 
药此与仲景之论又相反矣。内台方议又云。发汗后。大热不解。多汗出。不恶寒。大渴能饮水者。用白虎汤。乃知无表 
证者。但谓无恶寒汗不出证也。若阳明汗出。肌表间大热不解。仍为必用之药。 
琥又按白虎汤。病患于夏秋热燥时。大宜用热邪伤气。此汤乃解阳明经与府气分燥热之药也。冬寒时所当慎用。此 
为不易之论。 
琥又按白虎汤。古无下走大肠之说。余曾治一人伤寒。六七日不大便。热渴。多汗谵语。饮水不解。医曾以小承气 
试之。虽大便。亦不多。而病依然。医复欲以大承气下之。余往诊其脉。得洪大而长。此热伤阳明气分也。因以白虎汤 
去粳米加陈皮芦根。一服后。得大便而病悉愈乃悟石膏一味。不但外解肌表之热。其性沉寒。兼能内入大肠而下气分热 
秘。此诚千古未发之义。 
(附例)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此条自太阳下编移附于此。伤寒脉浮滑者。滑为里热。浮 
滑为表兼风。而亦主热。此太阳风寒之邪。已传入阳明。而经与府齐病热也。今则云。表有热。里有寒。补亡论校正云。 
伤寒脉浮滑。此表里有热。斯言乃为定论。条辩云。里有寒者。以伤寒之热。本寒因也。实则表里俱热。故用白虎汤以 
内外两解之也。)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此条病自厥阴篇移附于此。伤寒本热病。热伤阳明。则脉滑。脉滑者。 
脉经云。往来流利。乃热盛气壅之诊也。脉虽滑而外证见厥。厥者。手足逆冷也。叔和因其手足逆冷。遂撰入厥阴篇。 
以厥阴者。阴之尽。邪伤其经。不分冷热。而外证见厥者多。殊不知足阳明胃府属土。土主四末。府热亢极。则气壅而 
血不流通。以故四肢之末见厥。在里则燥热实盛。乃热深者厥亦深也。故宜用白虎汤以解其里热。) 
金镜内台方议云。仲景所用白虎汤三证。然有大小不同处。亦皆古人载之经典。复详味之。若果用白虎汤。无差误 
矣。必须多汗饮水也。所以白虎汤戒曰。白虎乃大寒之剂。若非大热多汗渴饮水者。不可服也。又古赋曰。无汗喜渴。 
而脉单浮者。勿投白虎。学人须明识此。则用汤自无差错矣。 
(重出例)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云云至)宜大承气汤(注已见前)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 
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 。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此条连下条。乃阳 
明病宜吐之证也。阳明病见浮紧之脉。其风寒之邪。当自太阳经传来也。阳明之脉挟口。太阴之脉挟咽。二经表里相合。 
阳明病热。故口苦而并咽亦燥也。然胆热则口苦。咽又为胆之使。故口苦也。腹满者。热入阳明之府也。但发热而喘。 
此是太阳经风寒未尽。风寒未尽者。当恶寒不恶热。今者。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而身重。身重者阳明主肌肉湿土重着也。 
盖此条病。表里之证两未全具。不可误汗误下。若加烧针。则更误矣。医人不识而发其汗。则津液伤而邪愈炽。当见心 
躁极而愦乱。及谵语而病剧矣。若加烧针。则火热犯心。当见怵惕烦躁不眠等变证矣。怵惕者。恐惧之貌也。若误下之。 
则邪未内实。徒伤胃气。将客邪之气。乘虚而入于膈中。多变动等证矣。心中懊 。注已见前太阳篇中。既懊 而舌上 
又生苔者。此为寒邪郁热于胸之验也。成注云。与栀子豉汤以吐胸中之邪。可见阳明病。亦有宜吐之证也。愚按舌上苔。 
仲景不言何色。成注云。舌上苔白。知热气客于胸中。胸中者胃口也。若热聚胃中。当见苔黄。热结大肠。当见苔黑矣。 
若然。则是仲景云。舌苔。当是白苔无疑。陈亮斯云。按本文汗下烧针。独详言误下治法者。以阳明一篇。所重在下。 
故辩之独深悉焉。栀子豉汤方见前第四卷太阳中篇) 
(附例)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 。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此亦阳明 
病误下之变证。阳明误下。邪热虽应内陷。不比太阳病误下之深。故其身外犹有余热。手足温。不结胸。手足温者。征 
其表和而无大邪。不结胸者。征其里和而无大邪。表里已无大邪。其邪但在胸膈之间。以故心中懊 。饥不能食者。言 
懊之甚。则似饥非饥。嘈杂不能食也。但头汗出者。成注云。热自胸中。熏蒸于上。故但头汗出而身无汗也。与栀子 
豉汤。以吐胸中之邪热此条即从后移附于此)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此条本在前条栀子豉汤证之下。成注云。此下后之见证。愚意云。 
此条不但误下。兼之误汗所致误下。则胃中虚。误汗。则胃中不惟虚。而且燥热极矣。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此热邪 
伤气耗液之征也。故用白虎加人参汤。以清热补气。润津液。或问。舌者心之苗。白虎加人参汤。但治胃虚燥热。何为 
而兼主心也。余答云胃居中州。胃热则脾困。心肺亦受其熏蒸。以故口干者。口为脾之窍也。汤名白虎。专能清肺。心 
肺相连。以故兼治舌燥。一气可相通也。然亦必心肺脾气分燥热者。宜用之。若热在血分。又当改用泻心汤方也。) 

卷之六辩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白虎加人参汤方
属性:(此方自原论中第十卷采附于此) 
于白虎汤内加 人参(三两) 余根据白虎汤法 
内台方议云。白虎汤证。前已议之。加人参者。取其生津止渴之义也。 
琥按白虎汤加人参。虽云取其生津液。止渴。然亦必汗下后。胃气大虚。更兼汗多。热渴不解者。方可议加人参。 
否则勿轻加也。 
(附例)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 
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自此以下其三条。皆自太阳下编移附于此。此条伤寒病。虽自太阳经传来。要之既吐且下。而 
其邪不解。至七八日之时。寒郁为热。已入阳明之府。而邪热更甚矣。里者。府也。表者。经也。热结在里者。谓府热 
甚于经也。表里俱热者。表热。则阳明经肌肉间热。时时恶风者。乃热极汗多。不能收摄。腠理疏。以故时时恶风也。 
里热。则胃府中燥热。以故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此因吐下之后。胃气虚。内亡津液以故燥渴甚极也。与 
白虎汤加人参。扶正气以分解内外之邪热。要之此汤。惟正气虚而邪气微者宜之。若邪气甚者。不敢轻加人参也。)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当身有热。今者身无大热。此太阳之表证已解 
也。口燥渴。心烦是阳明之里证方盛也。背微恶寒。此非太阳经有余邪。乃病患燥渴心烦之极。内蒸热而表必多汗。以 
故恶寒。与上条恶风之义相同。系肌表虚极也。与白虎汤以解里热。加人参以固表虚。愚按此条伤寒。当即是上条病。 
于吐下之后。胃气亦虚。故敢加人参也。)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脉浮。此兼有 
风也。发热无汗。乃太阳在表风寒之邪未除也。白虎汤。但能解肌表之热。不能解皮表之寒。故云。不可与也。若渴欲 
饮水。无太阳在表之证。府燥热极。有汗者。方可与白虎汤。成注疑其不可加人参。因云。临病之工。大宜精别愚以人 
参一味。诚不宜轻加也。)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此条病本接前第一条白虎加人参汤证。而申言之也。成注云。 
此亦下后邪热客于下焦之证。阳明病误下。胃中空虚。上焦受伤。与下焦何与。盖下后则胃中津液亡。而燥渴欲饮水。 
但渴未甚而与之水。水不能消。积于下焦。小便因而不利。其脉浮者。非风邪在表之脉浮。乃热邪伤气之脉浮也。夫热 
伤阳明血分。则潮热。热伤阳明气分。仍发热。故与猪苓汤以专清里热。利小便。而脉浮发热自愈。此又阳明病。利小 
便之一法也。或问渴欲饮水。与白虎汤证相同。且也。白虎汤证。亦未尝云小便利。兹何以因其小便不利。即改用猪苓 
汤也。余答云。白虎汤证。即或有小便不利者。但病患汗出多。水气得以外泄。今观下条云。汗出多。不可与猪苓汤乃 
知此证。其汗亦少。汗与溺俱无。则所饮之水。安得不停。故用猪苓汤。上以润燥渴。下以利湿热也。或又问云。病患 
既停水湿。何以犹见燥渴。余又答云。今人病热。大渴引饮。饮愈多。则渴愈甚。所饮之水既多。一时小便岂能尽去。 
况人既病热。则气必偏胜。水自趋下。火自炎上。此即是水湿停而燥渴之征。) 

卷之六辩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猪苓汤方
属性:猪苓(去皮) 茯苓 阿胶 滑石(碎) 泽泻(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下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成注云。甘甚而反淡。淡味渗泄为阳。猪苓茯苓之甘。以行小便。咸味涌泄为阴。泽泻之咸。以泄伏水。滑利窍。 
阿胶滑石之滑以利水道。 
琥按上成注云。甘甚而反淡。以二苓之味。虽云甘而实淡故也。猪苓汤专于利水。则是上文云脉浮发热。非关表证 
明矣。 
后条辩云。猪苓汤之治。与太阳五苓散颇同。在太阳为寒水气化。不避桂术者。从寒也。在阳明为燥金气化。改桂 
术为滑石阿胶者。从燥也。同是小便不利。而在太阳则从寒。在阳明则从燥。病机之际。各有气宜。医者可漫焉施。治 
乎哉。 
或问小便不利。其水亦蓄在膀胱中否。余答云。不然。太阳病小便不利。其水当蓄在膀胱之中。以膀胱为太阳之府 
也。五苓散中有桂枝之热以通之。以桂枝为太阳经药也。兹者阳明病。小便不利。其水当积在胃下脘。以胃为阳明之府 
也。故猪苓散中有滑石之寒以利之。以滑石为阳明经药也。 
或又问云。水既积在胃。成注何以云。热客下焦也。余又答云胃中之水。虽有停积。终当入于小肠。但其水至阑门 
分水之处。遂阻绝不行。不能渗入膀胱。以故小便不利。阑门分水之处。谓非下焦主之邪。乃今而知猪苓汤证之小便不 
利。为肠胃中之水。不入膀胱而不利。非若五苓散证之小便不利。为膀胱中有水。气化不出而不利也。医者。能达是理。 
则用药之道自明。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此承上文而言猪苓汤之禁。渴 
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证也。然其证汗必不多。若汗出多。虽小便不利。不可与猪苓汤。何也。汗出既多。则胃中 
水液外输。随饮随燥。津液少。以故作渴。复用猪苓汤以利小便。是重亡其津液。故示戒也。)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此条系真寒证。表热是假里寒是真。故与四逆汤主之。正文与注 
见中寒论中) 
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此亦真寒之证。正文与注见中寒论中)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脉浮发热。此阳明经有风也。甚至口干鼻燥。经中之热炽矣。能食者。成注云。 
里和也。仲景法。阳明病能食者。名中风。风热壅甚于经又不传里。势必致鼻衄也。按此条论。仲景无治法。补亡论常 
器之云。可黄芩汤。愚意云。宜犀角地黄汤。) 
(重出例)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云云至)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正文与注已见前) 
(附后例)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云云至)身 然而汗出解也。(上二条证。虽云阳明病 
实少阳经病居多。故皆与小柴胡汤。正文与注见后第七卷少阳篇中)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云云至)耳前后肿(云云至)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 
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此条阳明病。亦少阳证居多。至末后脉但浮云云。虽略兼太阳。终非主证。其 
主证云。脉弦。胁下痛。耳前后肿。可见少阳经病偏重。故与小柴胡汤。正文与注见后第七卷少阳篇中)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 
及与大猪胆汁皆可为导(此条乃详言导法。以佐下法之穷也。阳明病自汗出者。不可发汗。若发其汗兼之小便自利者。 
此为津液内竭。内指肠胃而言。汗泄于外。溺去于下。皆内耗其津液。故云竭也。津液既竭。则大便硬。不问而可知矣。 
大便虽硬成注云。此非结热。不可攻之。当待其自欲大便时。遂因其势而行导之之法。如蜜煎土瓜根大猪胆。皆可用也。 
或问小便自利。大便硬。何以不用麻仁丸。余答云麻仁丸治胃热。屎结于回肠以内。兹者胃无热。 
证屎已近肛门之上。直肠之中。故云。因其势而导之也。) 

卷之六辩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蜜煎导方
属性:蜜七合。一味内。铜器中。微火煎之。稍凝似饴状搅之。勿令焦着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 
许。当热时急作。冷则硬。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内台方用蜜五合。煎。凝时。加皂角末五钱。蘸 
捻作挺。以猪胆汁或油润。谷道内之。) 

卷之六辩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猪胆汁方
属性:大猪胆一枚。泻汁和醋少许。以灌谷道中。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内台方不用醋。以小竹管插入胆口。留一头。用 
油润内入谷道中。以手将胆捻之。其汁自入内。此法。用之甚便。) 

卷之六辩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土瓜根方(缺)
属性:(琥按土瓜。即王瓜。月令。四月王瓜生。即此也。王瓜。系蔓草类。李氏纲目云。其根作土气。其实似瓜。故名 
土瓜。根似栝蒌根而小。气味苦寒。肘后方。治大便不通。采根捣汁。筒吹入肛门内。取通。此与上猪胆汁方同义。内 
台方用土瓜根。削如挺。内入谷道中。误矣。盖蜜挺入谷道。能烊化而润大便。土瓜根不能烊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