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484-伤寒论辩证广注 >

第31章

484-伤寒论辩证广注-第31章

小说: 484-伤寒论辩证广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阳之邪未解也。故与柴胡桂枝干姜汤。以专解其半表之邪。兼散其半里之结也。上二条证并下汤方俱自太阳下编移附于 
此。) 

卷之七辩少阳病脉证并治法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属性: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栝蒌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熬) 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成注引内经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柴胡黄芩之苦。以解传里之邪。辛甘发散为阳。桂枝甘草之辛甘。以散在 
表之邪咸以软之。牡蛎之咸。以消胸胁之满。辛以润之。干姜之辛以固阳虚之汗津液不足而为渴。苦以坚之。栝蒌之苦。 
以生津液。 
琥按上成注云。干姜之辛。以固阳虚之汗。其说甚误。夫头汗出者。乃阳郁于表。非阳虚于上也。如系阳虚。不堪 
再汗。岂有方后云。复服使汗出之理。况干姜亦辛热之品。助以桂枝。能散太阳未尽之表邪。若云固汗。吾不信矣。 
琥按上方。即小柴胡汤加减方也。据原方加减法云。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若渴者。去半夏。 
兹者。心烦渴而不呕。故去人参半夏。加栝蒌根四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兹者。胸胁满微结。即痞硬也。 
故去大枣。加牡蛎二两。若心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兹者。小便不利。心不悸而但烦。是为津液少而躁热。 
非水蓄也。故留黄芩。不加茯苓。又云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兹不因咳而以干姜易生姜者。何也。盖 
干姜味辛而气热。其用有二。一以辛散胸胁之微结。一以热济黄芩栝蒌根之苦寒。使阴阳和而寒热已焉。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 
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 
泻心汤。(此条系少阳病误下。而成痞结之证。成注云伤寒五六日。邪在半表半里之时。呕而发热邪在半表半里之证。柴 
胡证具云云。至汗出而解。注已见前小柴胡汤附例之下。心下满云云。乃复言下后之变以出其治。然心下满。须有阴阳 
之分。若下后邪气传里。陷于胸中。成注云胸中为阳受气之分。邪结虽高。而硬痛必下。此为结胸证也。与大陷胸汤以 
下其结。若下后邪气传里。留于心下。成注云心下为阴受气之分。痞塞虽下而气逆则高。此为痞证也。宜半夏泻心汤以 
通其痞柴胡不中与之者。此言结胸痞气。皆系柴胡证罢。故宜另与陷胸等汤也。愚按此条。可见少阳病误下之。亦有痞 
结之证。前第五卷太阳下编云。太阳病误下之。因作结胸太阴病误下之。因作痞气。兹者。少阳病误下。邪在半表半里。 
居阴阳之间。故亦有痞结证也。夫人身腹阴。而背阳。少阳行身之侧。居阴阳之间。为半表里。然人身膈以下属阴。膈 
以上属阳。少阳居清道。而协乎膈之间。亦为半表里。此可征少阳病误下。邪气乘虚入里。而结胸痞气所由分矣。大陷 
胸汤已见前第五卷太阳下编) 

卷之七辩少阳病脉证并治法
半夏泻心汤方
属性:半夏(半升洗) 黄芩 干姜 甘草(炙) 人参(以上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成注云。辛入肺而散气。半夏干姜之辛。以散结气。苦入心而泄热。黄连黄芩之苦。以泄痞热。脾欲缓。急食甘 
以缓之。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缓之。愚以结胸挟实。痞气挟虚。故用人参甘草大枣之甘缓以补之也。 
内台方议曰。病在半表半里。本属柴胡汤。反以他药下之。虚其肠胃。邪无所归。故结于心下。重者成结胸。心下 
满而硬痛也。轻者为痞。满而不痛也。若此痞结不散。故以黄连为君。苦入心以泄之。黄芩为臣。降阳而升阴也。半夏 
干姜之辛温为使。辛能散其结也。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缓其中。而益其肠胃之不足。使气得平。上下升降。阴阳得和。 
其邪之留结者。散而已矣。经曰。辛入肺而散气。苦入心而泄热。甘以缓之。三者是矣。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此条虽系太少合病。实则少阳之证居多。 
故从少阳篇例。成注云太阳阳明合病。自下利为在表。宜发汗阳明少阳合病。自下利。为在里宜下之。此太阳少阳合病。 
自下利。为在半表半里。非汗下所宜。故与黄芩汤。以和解半表半里之邪。呕者。胃气逆也。加半夏生姜以散逆气。愚 
意以此必是胃中有停饮而作呕。故宜加也。) 

卷之七辩少阳病脉证并治法
黄芩汤方
属性: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若呕者。加半夏半升。生姜三两。(原论中第十卷 
方。用生姜止一两半) 
成注云。虚而不实者。苦以坚之。酸以收之。黄芩芍药之苦酸。以坚敛肠胃之气。弱而不足者。甘以补之。甘草 
大枣之甘。以补固肠胃之弱。 
琥按上黄芩汤成氏既云。和解半表半里之邪。及其注方中药味。止云。坚敛补固肠胃之气弱。而不及解表。何也。 
盖太少合病。而至自利。则在表之寒邪。悉郁而为里热矣。里热不实。故与黄芩汤以清热益阴。使里热清。而阴气得复。 
斯在表之阳热自解。所以此条病若太阳桂枝。在所当禁。并少阳柴胡。亦不须用也。内台方议云。上方用黄芩。为君以 
解少阳之里热。此言与成注之意相合。又云用芍药为臣。以解太阳之表热。而行营气。吾恐芍药无桂枝。不能走表。若 
云解太阳之热。而行营气。牵强钮合。殊悖于理。上二条证并汤俱。自原论中第四卷太阳下编移附于此。 
(琥)按上少阳病脉证并治法仲景原论中止十条。列之第五卷阳明篇后。其余方论杂入太阳篇者居多。愚因采附本 
篇复合下昔贤方论。共为一卷斯医人临证拣方。始为备而可据耳。 

卷之七
附昔贤治少阳病方论变法
属性:深师疗伤寒六七日。发汗不解。呕逆下利。小便不利。胸胁痞满。微热而烦。有黄芩汤方。 

卷之七附昔贤治少阳病方论变法
黄芩汤方
属性:黄芩 桂心(各三两) 茯苓(四两) 前胡(八两) 半夏(半升洗) 
上五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分为六服。日三服。夜三服。间食生姜粥。投取小便利为瘥。 
琥按上主疗云。发汗不解。邪入胸胁痞满者。少阳病也。其曰呕逆。曰小便不利。曰微热而烦。当是小柴胡加减 
之证。但其曰下利。又当是太少合病。此方名黄芩汤。与仲景黄芩汤大不相同。然亦各尽其妙。方中用黄芩前胡者。治 
胸胁烦热而痞满也。用半夏茯苓者。止呕逆而利小便也。小便利。而利自止矣。其用桂心有二义焉。一以佐前胡而散在 
表不解之寒邪。一以导茯苓。而通膀胱不利之水湿。要之是方也。亦不可执。倘里热而阳盛。宜去桂也。愚以呕逆甚者。 
加橘红。痞满甚者。加枳实。烦甚。加栝蒌实。下利腹痛。加白芍药。临证加减。全在以意会之而已。 
姚氏集验疗伤寒七八日不解。默默烦闷腹中有干粪谵语。 

卷之七附昔贤治少阳病方论变法
大柴胡汤方
属性:柴胡 半夏(汤洗各八两) 生姜(四两) 知母 芍药 大黄 葳蕤(各二两) 甘草(炙) 
一方加 枳实(四两) 黄芩(二两)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琥按上方。即仲景大柴胡汤。少变其制仲景方。有大枣。无甘草。要之甘草与大枣。同一甘温也。又按上主疗云。 
默默烦闷。当即是仲景大柴胡汤证中云。郁郁微烦义同。但烦闷者。其热已极。甚于微烦。所以大柴胡汤中。复加知母 
葳蕤之苦寒甘润。以清解之也。 

卷之七附昔贤治少阳病方论变法
(千金)疗伤寒头痛壮热百节疼痛汤方
属性:柴胡 芍药 栀子仁 知母(各四两) 香豉(一升绵裹) 石膏(八两碎) 黄芩 大青 升麻 杏人(去双人 
皮尖各三两) 
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若热盛者。加大黄四两。 
琥按上方。乃疗少阳阳明经中有郁热。兼清肺胃燥热之剂。其曰头痛。乃火热上攻而痛。非寒邪中于经也。曰百 
节疼痛。乃热蒸骨节而疼痛。亦非寒邪束于表也。据上方后云。若热盛者。加大黄。则知经中之热尽入于胃矣。此方与 
仲景大柴胡汤同义。但大柴胡治里实湿热。此汤治里实燥热为少异耳。 
崔尚书疗伤寒六七日不解。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寒疝腹痛。 

卷之七附昔贤治少阳病方论变法
小前胡汤方
属性:前胡(八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 黄芩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干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 
琥按上方。即仲景小柴胡汤。去柴胡而易前胡也。陶弘景云。前胡与柴胡同功。愚以治证虽同。然柴胡纯阳而能 
上升。此则阳中之阴。其功长于下气耳。据上主疗云云。皆系少阳经病。但其云。寒疝腹痛。病属厥阴。恐非上汤所能 
兼疗也。 
又疗伤寒八九日不解。心腹坚满。身体疼痛。内外有热。烦呕不安。 

卷之七附昔贤治少阳病方论变法
大前胡汤方
属性:前胡(半斤) 半夏(半升) 生姜(五两) 枳实(八片当是八枚炙) 芍药(四两) 黄芩(三两) 干枣(十 
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琥按上方。又即仲景大柴胡汤方。去柴胡而易前胡也。仲景原方中本无大黄。王叔和云。若不加大黄。恐不名大 
柴胡汤。今崔氏名大前胡。恐亦当加大黄二两也。况上主疗云。心腹坚满。烦呕不安。此即大柴胡汤证云。心下急。痞 
硬。呕不止。郁郁微烦同也。表既不解。里证又急。其当加大黄无疑。 

卷之七附昔贤治少阳病方论变法
张文仲疗晚发伤寒三月至年末为晚发方
属性:生地黄(一斤打碎) 栀子(二十枚擘) 升麻(三两) 柴胡 石膏(各五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五服。频频服。若不解。更服。若头面赤。去石膏。用干葛四两。无地黄。用豉 
一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琥按上主疗云。三月至年末为晚发。乃知四时皆有伤寒病也。然年末系冬。为正伤寒。不得云晚发。则晚发当自 
秋止矣。上方乃治少阳阳明二经燥热之剂。 

卷之七附昔贤治少阳病方论变法
(活人)柴胡半夏汤方
属性:治痰热头疼。利膈。除烦闷。手足烦热营卫不调。肢节拘倦。身体疼痛嗜卧少力饮食无味。兼治五饮。消痰癖。 
柴胡(八两) 半夏(二两半洗) 白术 甘草(炙) 人参 黄芩 麦门冬(去心各三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钞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子一枚。煮至八分。去滓温服。 
琥按上方。即仲景小柴胡 
汤中。加白术麦门冬也。推制方之意。以白术能燥脾。而治痰之本。麦冬能清肺而防热所伤。愚以痰热虽甚。方中既有 
黄芩。则麦冬亦可以不用。况湿热之痰。非麦冬所能清也。据上主疗云。头疼体痛。膈间烦闷。当是风寒外来。热郁于 
少阳之经而生痰。恐未必骤至于虚耳。方中若人参白术宜审用之。或者病已久。嗜卧少力。能饮食而无味。是为实证成 
虚。如人参白术。不妨加用。然亦须以枳实陈皮等。相佐服之。 

卷之七附昔贤治少阳病方论变法
(宣明)柴胡饮子
属性:治伤寒发汗不解。寒热往来。或中外诸邪热。口干烦渴。或下后热未愈。汗后劳复等证。 
柴胡 人参 黄芩 甘草 大黄 当归 芍药(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钞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温服。日三。病热甚者。加减之。 
琥按上方。即仲景大柴胡汤。去半夏枳实大枣。加人参当归也。以口干烦渴。故去半夏。复去大枣者。因烦渴一候。 
必邪热甚而气上逆。恐大枣之甘。能壅气也。又以胃府但热而不实。故去枳实。或问热而不实。何以不去大黄。殊不知 
方中用大黄者。止以除里热。又恐有伤阴。分之血。所以方中用芍药。复加当归也。愚又以方中惟人参一味。不宜与大 
黄并用。有如中外邪热。或下后热未愈。则宜用大黄者。不宜加人参。恐人参甘温。反能助邪热也。又如汗后劳复。则 
宜加人参者。不宜用大黄。以大黄苦寒。徒以致里虚也。且方后原云。病热甚者。加减之。夫热甚必实。寒甚必虚。若 
热甚。还当加大黄。减人参也。后人不原制方之意。不知加减。一概并用。譬之陶氏黄龙汤。流祸至今而未已也。 

卷之七附昔贤治少阳病方论变法
(难知)小柴胡汤方
属性:疗伤寒少阳证。胸胁。痛往来寒热而呕。或咳而耳聋。脉尺寸俱弦。忌发汗。忌利小便。忌过大便。止宜和解。故 
名三禁汤。 
即仲景小柴胡汤七味。分两减半。其原方加减法 
同。复有添加加减法。兹录于后。 
如寒热往来。经水不调者。去半夏。加秦艽。芍药。当归知母。地骨皮。丹皮。川芎。白术。茯苓。妇人虚劳发热。 
加蛤蚧。赤茯苓。如小柴胡汤。与四物汤各半。名调经汤。(愚以妇人伤寒。或中风。经水适来适断。寒热发作如疟者。 
宜用此汤也。)无孕呕者。加半夏。无汗者。加柴胡。恶寒者。加桂。有汗者。加地骨皮。嗽者加紫菀。通经者。加京三 
棱广茂。劳者加鳖甲。(按上加药法。系治妇人杂证法也。) 
琥按上汤名三禁。而以利小便为一禁。其说盖自云。岐子保命集始。保命集云治少阳有三禁。不可汗。不可下。 
不可利小便。此为三禁。独不观仲景辩少阳中风。首云。不可吐下。辩少阳伤寒。又云。不可发汗成无己明理论亦云。 
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既非发汗所宜。又非吐下所对。止宜和解。故云。三禁。若然。则是汗下之禁虽同。利小便与吐 
大异先圣后贤其说。孰是孰非。愚曾细思之。而以仲景之言为是。若利小便。不在所禁也。据少阳篇坏病云。若已吐下。 
发汗温针。谵语者。柴胡证罢。此为坏病。未闻云利小便而至坏也。又据柴胡汤后加减法云。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 
去黄芩。加茯苓。又内台方加药法云。如发热。小便不利者。和五苓散。益可见利小便。在所不禁矣。或云胆有上窍。 
宜吐。木性曲直。风寒郁其经。则屈而不升。故宜用吐。以升发之。所以可吐篇云。大法。春宜吐。胆属少阳。而时应 
乎春是。吐在所不禁。禁利小便者。以胆无下窍。且逆其性而导之也。其说近是。其理则非。断不可从。戒之慎之。 

卷之七附昔贤治少阳病方论变法
(宝鉴)小柴胡加地黄汤方
属性:治妇人室女伤寒发热。经水适来适断。昼日明了。夜则谵语。如见鬼状。亦治产后恶露方来。忽然断绝欲死。 
柴胡(一两二钱半) 人参 半夏(汤泡七次) 黄芩 甘草(炙) 生地黄(酒洗各七钱)云岐子方用牡丹皮二 
两无生地黄 
上六味。 咀。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