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对华战争-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沽焦飞系谝惶豕餐呓纭保徽庵至钊瞬话驳那熬爸ち吮呔澄侍庹铰约抑屑湟恢贝嬖谧诺那敖伞>驮谕荒辏匆话似呷辏幸桓銮敖烧铰约壹χ髡虐芽耸裁锥谋呓绱涌ヂ厣酵平嚼ヂ厣健⒐虐厥前牙ヂ厣娇醋魉牧焱聊喜勘呓绲摹佣依ò⒖巳盏奈奕说卮5獯挝潞团烧剂松戏纾侵赋觯旱匦紊侠鸭螅⒁惶跷薹ㄊ刈〉谋呓缡遣萋蚀邮拢叶砉杂《鹊耐膊⒉皇窍质档摹!
英国的政策仍然要使在中亚细亚的英国地区和俄国地区避免发生接触。俄国实际上也抱有同样的目的。当英国的军人提醒他们的文官上司注意俄国侵入印度的危险时,在沙皇军队里的军人们也担心英国越过高达近二万英尺的帕米尔高原,对他们发动进攻!两国政府也许都可以从十年前伦敦发给驻印度总督的一份指示里得到教益。该指示说,“军人的话你听得太多了,……你决不应信赖专家。如果你信赖医生,就什么东西都不卫生;如果你信赖神学家,就什么都有罪;如果你信赖军人,就什么也不安全。”
英国和俄国对于在他们的领域之间保持一个缓冲地带有共同的兴趣。一八九五年关于帕米尔的解决办法,显示了这一点。他们划出一个狭长的突出的地带(瓦罕走廊,Wakhan strip),同意把它作为阿富汗的一部分。当时打算使这个狭长地带同中国的西部边界接壤(中国拒绝参加解决帕米尔问题的讨论);英国的政策是要诱使中国向外扩展,从而完成这个地区的缓冲状态,不留下俄国或者英国自己可以进入的真空地带。一八八九年,当时的印度总督兰斯唐(Landsdowne)勋爵写道:
我认为,喀喇昆仑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的地区是没有价值的,那里很难通行,俄国人未必垂涎这个地区。我们不妨鼓励中国人取得这个地区,如果他们有意于此的话。这样比在我们同中国的边疆之间留下一个无人地带更好些。况且,我们在这个地方使中国强大些,就越能诱使它在整个喀什…叶尔羌(Kashgar…Yarkand)地区维持下去,它对我们就越有用,越可以起到阻碍俄国沿着这一线向前推进的作用。
中国重新征服喀什噶尔/新疆 ' 译者注:“喀什噶尔/新疆”中的“/”符号有“和(或)”的含义,下同。 ' 之后几年中,仿照阿古柏的做法,把昆仑山作为他们的领土的南部界限。他们不仅忙于重新控制和巩固刚收复的省份,而且忙于抵挡向东突进的俄国人,并伺机把俄国人推回去。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签订的一些条约,使中国在中亚细亚丧失一大块土地给俄国;俄国还利用阿古柏的叛乱,夺去了更多的地方。他们辩解说,他们之所以向前推进仅仅是为了平定他们边境上危险的骚乱。他们向中国保证:一旦中国在中亚细亚恢复了自己的权力,俄国将归还所占的地区。但事到临头,俄国人又想翻悔。这一时期俄国对中国领土的最大的并吞,却是发生在远东。十九世纪中叶,与别的欧洲强国一样,俄国利用中国衰弱的机会,再次向南突进,占据了黑龙江以北及其支流乌苏里江以东的全部地区,建立了海参葳港,把中国同日本海隔开。在一八五八年的爱晖条约和一八六O年的北京条约中,中国被迫承认丧失上述大片土地。从这次经验中,中国得到的沉痛教训一定是很明显的:千万不要在国家处于软弱地位的时候,谈判解决边界问题。这就足以说明中国一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对边界问题所采取的态度。 ' 注:见第3章 '
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之初,中国开始把注意力转向英国人和俄国人都在觊觎的南部边疆。一八九O年,荣赫鹏(Younghusband)上尉(十四年之后,他带兵远征拉萨)被派遣到帕米尔地区,目的是查明中国的领土主张的理论上的界限,并鼓励中国人把势力扩展到那里去。中国人告诉荣赫鹏说,中国的边界是沿着喀喇昆仑山脉以及印度河与塔里木(Tarim)盆地之间的分水岭。一八九二年,中国人为了具体表明其领土主张,在喀喇昆仑山口树立了一个界石,界石上的铭文宣告中国领土自此开始。英国人对这个行动是欢迎的,“他们表示赞成中国把喀喇昆仑山后面的无人地区占领起来”。 ' 注:不过,他们指出既然并没有联合进行标界工作,中国的界石从国际法说来不能被认为是有任何价值的,并且指出,边界协议需要有两方面参加才能达成。 '
喀喇昆仑山口于是成为中印边界上确定了的、双方都接受的一个点,但是在该山口的两边边界线的走向仍然是不明确的。(关于往西自该山口至阿富汗的那一段,本书除简单叙述一九六三年的中巴协议 ' 注:见第2章注 ' 时曾提到外,没有涉及。)中国为了进一步表明边界是沿着喀喇昆仑山的,在一八九一、一八九二年间,派出一位名叫李源鈵的官员踏堪整个南部边疆地带。他溯喀拉喀什河(Karakash River)而上,到达哈吉栏干(Haji Langar) ' 注:这是W。H。约翰逊去阿克赛钦途中建造的一个石头房子,由他用当时和田的统治者哈吉·哈比布拉·汗(Haji Habibullah Khan)的名字命名。中国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修建的公路经过这里。 ' ,接着向南,越过阿克赛钦,经过似乎是林济塘洼地(Lingzi Tang),到达羌臣摩河。李源鈵是一位吃苦耐劳、意志坚强的旅行家。但他不是一个勘察家。他所写的关于这次旅行的记载,是模模糊糊的。然而当时担任英国驻喀什噶尔的代表、英国人马继业(George Macartney)对李源鈵的旅行曾有所闻,也不怀疑他的报告的真实性。
到了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当局对自喀喇昆仑山口至羌臣摩河的那段边界已经有某些了解。他们主张阿克赛钦是他们的领土。他们在一八九六年向马继业表达了这种主张。马继业给在喀什噶尔的中国长官送了一本地图,地图上标着的边界和约翰逊所画的一样把阿克赛钦划入英国领土。中国人反对这种边界画法(看来,当时中国人曾经把新的地图拿给俄国驻喀什噶尔的官员看,后者指出了英国这种画法对中国不利),中国告诉马继业说,阿克赛钦是属于中国的。马继业向他的驻印度的上级报告这件事时,曾表示这样的意见:“大概'阿克赛钦'一部分是在中国境内,一部分是在英国境内。”同年,英国的情报部门所提出的一份报告中,提到了马继业的看法,并表示赞同。
然而,与此同时,前进派的一位有影响的战略家在伦敦极力主张:为了防止俄国向印度推进,英国不仅应当把整个阿克赛钦包括在英国边界以内,而且应当把根据约翰逊在一八六五年所画的边界走向划归克什米尔的绝大部分的领土,也划入英国边界以内。他是印度问题的老手陆军少将约翰·阿尔达(John Ardagh)爵士,当时担任英国参谋总部的军事情报处处长。他于一八九七年一月一日,向外交部和印度事务部呈交一个文件,提出了这个建议,阐述了前进派的见解和他们所担心的问题。他的建议虽然当时未被采纳,但是它在关于边疆政策的长期不断的辩论中却一直产生看影响。
阿尔达提出上述建议的前提是:中国过于软弱,“无法充当俄国和印度的北部边疆之间的缓冲”。他指出“'俄国'积极向印度推进其边界”,他预料俄国终将并吞至少是新疆的东部地区,然后就会“极力将其边界尽可能地向南推进”。他注意到英国政府已经习惯于把喀喇昆仑山当作印度在东北方面的天然边界,他也承认“一般看来,喀喇昆仑山形成一条可以接受的防御性的边界,它易于确定,难以通过,而且妥善地隔开了双方的居民”。可是,他接着说:
喀喇昆仑山的自然条件,它的广度、高度、交通极难以及人口稀少等因素,使得我们对它的实际分水岭进行警戒成为不可能。我们如果要充分地维护边疆安全并收集敌人行动的情报,就必需要在它的北面的斜坡下,沿着那些与山脉平行的河谷(在山的北面由于自然条件所形成的这些河谷距离山峰较近)自由巡逻。
他的结论是英国的政策应当旨在“严密防止我们的敌人占领这些与山脉平行的河谷并进而准备对山口进行突然攻击”。为此目的,英国应当建立一条可以使英国拥有各山口北边的邻近地带的边界。
阿尔达的备忘录随后具体画了这样的一条边界,它不是沿着喀喇昆仑山的分水岭,而是沿着喀喇昆仑山以北的一系列山脉(包括昆仑山脉)的山峰。按照阿尔达建议的沿着昆仑山脉的边界,阿克赛钦以及叶尔羌(Yarkand)和喀拉喀什河系的上游地区就都划入了印度境内。
伦敦方面对这位军事情报处处长所提出的战略性的方案,自然是会十分重视的。但是印度的官员们却认为阿尔达的建议只不过是一位坐在办公室里的将军的不切实际的推论。总督埃尔金(Elgin)勋爵警告伦敦方面:既然中国主张阿克赛钦是属于它的,那么,如果试图推行阿尔达所提出的边界,就必然会冒着使英国同中国的关系紧张起来的危险。阿尔达希望阻止俄国人向前推进,而上述尝试恰恰会使俄国人加速向前推进。埃尔金说,阿尔达认为一条山脉的山峰从军事角度来看未必就是一条好的边界这种看法也许是对的;但就喀喇昆仑山边界而言,“我们看不出把边界推到这道大山的另一边在战略上有什么好处,因为越过大山入侵印度的事情是不致于发生的”。他再三说明,他自己的战略思想与阿尔达的不同,乃是根据亲自到过这一地区的军官们的报告和意见而形成的:
他们一致认为,目前以这道大山为界的边疆大概是世界上最难进入的地区。在山的另一边的地区是人烟稀少、崎岖不毛之地。如果我们向前推进,就会使我们自己同我们的前沿哨所之间,出现一条交通最困难的地带。这样做,就会不适当地延伸和削弱我们的军事阵地,而在我们看来,又得不到任何相应的好处。从来没有侵略者从这个方向侵入印度,因为自然界在那里设置了极其艰险的障碍。
埃尔金总督就这样拒绝了阿尔达这种旨在解决俄国向前推进所引起的问题的前进派方案。然而他和他的顾问们同在伦敦的人们一样,也都是很关心这一问题的。一八九五年,即在他拒绝阿尔达的上述建议前两年,他自己就提出过对俄国向前推进要给予“一个明确的界限”的建议,他要英国直接同北京接触以解决中国和克什米尔之间的边界。不过,在同中国人接触之前,英国必须首先决定他们自己要把边界定在哪里。英国在一八九八年对此做出了决定。埃尔金采纳了马继业的方案,即按照一条沿着拉宗(Lak Tsang,或称洛宗Loqzung)山脉的边界线将阿克赛钦分别划归英国和中国,拉宗山大体是东西走向,这道山把北面的阿克赛钦腹地同南面的林济塘洼地分割开来。伦敦批准了这样一条边界线。一八九九年三月十四日,英国驻北京公使窦讷乐(Claude MacDonald)爵士向中国方面提出了这条线。
关于印度西北部同中国的边界应当划在哪里,伦敦和印度在不同时期有各种不同的想法,然而向中国政府提出过的,只有这一条线,所以它具有特殊意义。这条一八九九年线(或称马继业…窦讷乐线)是折衷的产物。它一方面反映了英国热中于越过喀喇昆仑山脉建立边界的战略考虑,另一方面也承认一个实际可行的建议应当顾及中国的利益(因为要由双方同意才能确定边界)。根据这条线,整个喀拉喀什河谷、一条商道、一个自古以来的玉石产地以及几乎阿克赛钦腹地的全部地区将划给中国。同时,由于这条线是沿着拉宗山脉,因而划归印度的有林济塘洼地、整个羌臣摩河谷,以及更北面一些的奇普恰普(Chip Chap)河。 ' 注:这个建议中涉及喀喇昆仑山口以东的那一段的要点是:“从喀喇昆仑山口起'边界将沿着'山脉的山峰向东行约半度(即一百华里'三十三英里'),然后向南到略低于北纬三十五度处。在我们地图上所画的喀拉喀什河河源处拐弯,再沿着山向东北行,一直到克孜勒吉勒尕(Kizil Jilga)以东的一点,然后再沿着拉宗山脉向东南,一直到该山脉与昆仑山的一条南北走向的支脉相会合为止;这条支脉在我们的地图上一直是作为拉达克的东部边界标出来的。两山汇合处是在东经八十度略为偏东处。” ' 这个建议是在一份给中国的照会中提出的,照会措词听起来显得很慷慨;同时,考虑到中国早已表明无意于标定边界的态度,照会表示无需标定边界,因为边界将沿着不可逾越的大山的山峰,只要双方口头同意也就够了。但是,尽管英国方面非正式地获悉在新疆的中国地方当局表示不反对这条英国所建议的边界线,可是中国政府却从未对这个一八九九年的建议给予答复。继埃尔金担任总督的寇松勋爵极力主张:既然中国没有拒绝一八九九年建议,就应当告诉中国,英国今后打算把这条线当作边界。但是,寇松的这一建议没有下文。这时英国的边境政策,又根据俄国的压力大小和中国的软弱程度这两个因素的变化情况而摇摆不定。
在二十世纪的最初十年里,英国的政策是与一八九九年的建议一致的,而其目标是使阿克赛钦成为西藏的而不是新疆的一部分。 ' 注:但前进派仍然十分活跃。在一九O四年,有人说当时的印度的外事秘书路易斯·戴恩(Louis Dane)爵士“狂热地想把印度边界扩展到昆仑山从而并吞西藏的西部”。 ' 其原因是:在一九O七年,英国曾与圣彼得堡谈判一项关于俄、英双方都保证不进入西藏的协议;因此,假若阿克赛钦属于西藏,俄国人也就不得进入该地。英国在阿克赛钦的压倒一切的利益是不让俄国进入,为达到这一目的,看来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确认这一地区属于西藏/中国。
但是,一九一一年末中国爆发革命后,中国在中亚细亚的势力似已瓦解。这一情况使英国在印度边境政策的策略发生激烈变化。目标仍然没有变——尽可能地使俄国人远离印度平原,不过,中国作为中亚细亚的一个重要大国既不复存在,那就意味着英国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也应当改变。英国人早就预料俄国会并吞新疆,现在看来已迫在眉睫,难于避免。为了抢先一步,当时的总督哈定勋爵就抓住了阿尔达的前进方案。他竭力向伦敦建认为了预防俄国并吞新疆,英国应当要求中国承认一条把阿克赛钦不但划在俄国之外、而且要划在英国领土之内的边界。然而,伦敦政府并没有接受这个建议,而且始终没有向中国表示过英国拟重新考虑一八九九年建议的边界线。英国政府事实上坚持一八九九年的建议,两年后即一九一四年的西姆拉条约(Simla Convention)附图证明了这一点;附图把阿克赛钦画为西藏的一部分。 ' 注:见本章第二节注 '
在本引言所谈到的那段时间里,英国是把从阿富汗到尼泊尔的这段边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但是,一九四七年对印度次大陆的分治(第一次印、巴在克什米尔的战争又肯定了这种分治),却把这段边界在喀喇昆仑山口处分别为二。山口以西,边界由巴基斯坦负责;山口以东,由印度负责。 ' 注:然而印度声称它对西段,即巴基期坦占有的那一段,也负有法律上的责任。 ' 作者一直还没有谈到后来归属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