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303-李翰卿 >

第7章

303-李翰卿-第7章

小说: 303-李翰卿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肝胆湿热证:发热或轻微恶寒发热,头晕胀痛,心烦易怒,口苦口干,尿热尿痛,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泻胆,利湿清热,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9克栀子9克黄芩9克柴胡9克生地9克车前子9克泽泻9克木通9克甘草9克 当归9克
若大便干燥者,去木通、车前子、泽泻,加大黄4克。
2.无发热型
无发热而仅有尿急、尿频、尿痛,或有微热者,常见以下几种:
(1)肝胆湿热证:头晕头痛,心烦急躁,口苦口干,尿热尿频,尿急尿痛,舌质红,舌苔黄白腻,脉弦。治宜清肝泻胆,利湿清热,龙胆泻肝汤加减。
(2)膀胱湿热证:尿热尿频,尿急尿痛,小腹急痛,脉数。治宜利水通淋,八正散加减:
萹蓄10克瞿麦10克车前子10克木通10克滑石10克大黄10克灯心草3克甘草6克
(3)湿热阻滞证:胸闷腹胀,身热酸痛,尿频尿痛,口粘不爽,舌苔白腻,脉濡或濡数。治宜化湿清热,甘露消毒丹加减:
滑石15克茵陈12克黄芩10克菖蒲10克木通10克连翘10克 白蔻仁10克 乌药10克 香附10克薄荷2克
若恶心欲吐者,去香附、乌药,加藿香10克。
(4)膀胱气滞证:尿急尿频,尿热尿痛,小腹坠胀,二便不爽,脉沉。治宜理气通淋,理气通淋方加减:
香附9克乌药9克木香9克槟榔9克苏叶9克陈皮9克黄芩9克
若大便干者,加冬葵子9克;若口干较重者,改用当归贝母苦参丸(《金匮要略》方)。
在慢性和复发阶段,大致可分低热和仅有尿频、尿痛两大类。在低热型中常见的有阴虚、气阴两虚、肝郁血虚三种。仅见尿频、尿痛型中常见的有脾胃湿热、膀胱气滞、肝郁血虚、肾阳亏损、气阴两虚五种。

3.低热为主型
(1)阴虚火旺证:骨蒸劳热,五心烦热,午后发热加重,疲乏无力,偶有盗汗,尿热尿痛,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或沉细而数。治宜滋阴清热,青蒿鳖甲散加减:
青蒿10克秦艽10克地骨皮10克银柴胡lO克当归9克知母10克乌梅10克
若脉细数,口苦口干,腰酸腰痛,尿热,尿频,尿急,尿痛,舌尖红,肾阴亏损,湿热较甚者,治宜知柏地黄丸加减:
熟地15克山药12克 淡大云10克 泽泻8克茯苓9克知母9克黄柏9克丹皮9克
若脉涩者,加肉桂4克。
(2)气阴两虚,湿热内蕴证:疲乏无力,骨蒸劳热,自汗盗汗,面色皓白,或烦躁易怒,胸脘痞满,尿热尿痛,舌质淡,苔白,脉虚大或虚大滑数。治宜补气养阴,理气清热,黄芪鳖甲散加减:
黄芪15克鳖甲15克地骨皮10克党参10克茯苓10克柴胡10克 半夏10克知母10克生地10克麦冬10克 肉桂10克 白芍10克陈皮10克
(3)肝郁血虚,湿热内蕴证:五心烦热或寒热往来,头晕头痛,胸胁苦满或窜痛,心烦易怒,尿热尿痛,脉弦细数。治宜养血舒肝,清热除湿,丹栀逍遥散加减:
柴胡10克 当归10克 白芍10克茯苓10克 白术10克薄荷5克生姜3片丹皮10克栀子10克
4.反复发作尿热尿痛型
(1)脾胃湿热,下注膀胱证:胃脘或腹胀满,甚或腹满痛,纳呆口苦,食后腹满加重,尿热尿痛,尿急尿频,脉濡缓或濡滑。治宜理气化湿清热,理气通淋方加减:
木香6克香附6克苏叶6克乌药6克陈皮9克槟榔9克黄芩9克 枳壳9克莱菔子9克
若胃脘有压痛者,去枳壳,加枳实10克,于姜1.5克,大黄3克。
(2)膀胱气滞,湿热不化证:小腹坠胀,大便不爽,尿热尿频尿痛,脉沉或沉滑。治宜理气化湿清热,理气通淋方加减:
木香10克香附10克乌药10克 陈皮10克苏叶10克槟榔10克 黄芩10克冬葵子10克
(3)肝郁血虚,湿热不化证:除无寒热往来外,余症与上相同。治宜丹栀逍遥散。
(4)肾气不足,湿热不化证:腰困腰痛非常严重,小腹冷胀或无明显冷胀,尿热尿痛,指趾厥冷,脉沉细无力。治宜补肾气利湿热,济生肾气丸加减:
生地15克 山药12克 大云10克土茯苓10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车前子10克 五味子10克 附子5克 肉桂5克怀牛膝10克
(5)气阴两虚证:腰背困痛,疲乏无力,尿热尿痛,面色皓白,舌苔白,脉虚大或虚大弦滑。治宜补气养阴,补阴益气煎加减:
升麻6克柴胡6克 黄芪15克 党参9克 白术9克 当归9克陈皮9克 木香6克生地9克 山药9克五味子9克泽泻9克茯苓9克丹皮9克
若腰痛轻微,舌尖红者,宜清心莲子饮。
肾炎的临床诊治 一、关于阳水与阴水 肾炎与中医的水病多相关涉。经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在李老关于肾炎的资料中,对阴水、阳水的论述内容虽少,却反映出李老严谨的学风和提倡中西医合流的学术思想。
阳水有三种说法:
1.水肿病小便数而短者为阳水;
2.风水和皮水为阳水:
3.急性肾炎与亚急性肾炎为阳水。
李老说:“这三种说法从意义上说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为了易于诊断、治疗,易于各医者步调一致,避免分歧现象,我认为还是第一项的说法较优,不然的话阳水的名称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其治法为清热利水。可选方剂有五皮饮加木通、防己、赤小豆,或地肤子,或连翘、黄柏、黄芩,或海蛤、知母等,及大圣浚川散(由煨大黄、牵牛子、郁李仁、木香、芒硝、甘遂等药组成)、河间神佑丸(药物组成有甘遂、芫花、大戟、大黄、黑牵牛、轻粉等)。
阴水亦有三种说法:
1.水肿病小便清利者为阴水;
2.正水和石水为阴水;
3.慢性肾炎为阴水。
李老说:“为了易于诊断和治疗,易于医者步调一致,避免分歧现象,我认为还是以第一项的说法为优,否则阴水的名称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阴水盛,重桂、姜。李老常用的方剂有:真武汤、禹功散、金匮肾气丸、实脾饮、防己黄芪汤。 二、肾炎的治疗方法 李老将肾炎的治法按病、症、方、药的体系总结概括为以下几种: 1.宣肺发表法 病:凡风水、皮水有脉浮、恶风寒等症状,或上半身发肿者适用。
症:脉浮,恶风寒,上半身发肿。
方:五皮饮加苏叶、杏仁,小青龙汤,越婢汤,越婢加术汤,杏子汤,麻黄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
药:麻黄、桂枝、生姜、苏叶、防风、细辛等。
2.渗湿利水法
病:各种水肿病都适用之,不过有多少的差别。
症:小便不利,尿量短少,下身发肿。
方:五皮饮加车前、木通,五苓散,防己茯苓汤,真武汤,四苓散,蒲灰散。
药:茯苓、猪苓、泽泻、防己、滑石、萆薜、车前、木通、蒲蓄、瞿麦、葫芦等。 3.培补脾土法 病:凡脾虚的水肿病都宜用之。 症:大便溏泄,饮食减少或消化不良,面色萎黄或觥白,言语轻微,四肢无力,脉象虚弱。
方: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异功散,理中汤,实脾饮,附子理中汤,参苓白术散,五苓散。
药:人参、白术、山药、扁豆、莲肉、苡仁等。
4.温化肾阳法
病:适用于肾阳虚的水肿病。
症:畏寒,足冷,脉沉而迟,大便溏泄,小便不利。
方:金匮肾气丸,温通汤(椒目、威灵仙、小茼香)。
药:附子、紫河乍、肉桂等。
5.滋阴补肾法
病:适用于阴虚的水肿病。
症:喜冷,脉数乏力,服温热药不效或小便更少、肿势更增者。
方:六味地黄汤加车前、牛膝,白茅根汤,济阴汤。
药:熟地、生杭芍、白茅根、生山药、羊乳等。
6.补气法
病:适用于气虚的水肿病。
症:面色苍白,言语轻微,四肢疲倦,少气不足以息,脉象无力或洪大无力。
方:升麻黄芪汤,补中益气汤。
药:生口芪、人参、党参等。
总而言之,肾炎治疗的关键在于肺、脾、肾三脏。肾炎以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而肺为水之上源,上源清则下源自清。脾居中央,能转输上下运行水气。一说脾为水之堤防,堤防利则水道自利。肾承水之下流。一说肾为水之主,肾气行则水行也。但这三方面不是截然分界的,也不是齐头并进、漫无标准的,都是依据客观证据,该轻的轻,该重的重,该分的分,该合的合,是辨证论治的。 三、肾炎的调养 (一)药物调补 肾炎水肿消失后,可用黄芪粥或胃苓汤调理脾胃,或用理中汤、理中丸温补脾胃,或用金匮八味丸温暖命门,或用六味地黄丸加牛膝、车前子,或再加文蛤、牡蛎,或再加黄柏,滋肾水清余热。
(二)饮食禁忌
忌冒风;忌食盐3~6个月,开始食盐也只能吃低盐调味,急性者愈后仍戒1月左右;忌食酱油;忌食厚味盐猪肉,忌食牛肉;忌食生冷食品。
慢性肾盂肾炎治则
慢性肾盂肾炎属中医劳淋范畴,临床所见多因过用寒凉损伤阳气所致。其证或见脾胃阳虚,或见肾阳亏损,此时若再图以寒凉则病难除。其有肾盂积水者,尿培养细菌种类经常改变者,有白细胞、蛋白反复出现者,临床不可但见其积水而予利尿,亦不可见某种细菌而但寻何种杀菌药、消炎药,而应根据脏腑阴阳之多少比例,正确处以恰当方剂,如肾阳虚者处以十味地黄汤,脾阳虚而湿盛者处以胃苓汤,湿热较盛者处以甘露消毒丹等等。
血 证
吐血证治二十法
吐血一证,总由胃络受伤所致。因胃腑本身或他脏疾患的影响,导致胃络损伤,血溢胃内,以致胃气上逆,血随气逆,经口吐出而形成吐血之证。吐血成因复杂,其中主要有暴饮暴食,饥饱失常,过食辛辣厚味,以致胃中积热,胃络受损;或肝气郁结,脉络阻滞,郁久化火,逆乘于胃,胃络受伤;或劳倦过度,中气亏虚,气不摄血,血溢胃内;或因外感风热,或外感风寒,郁久化热,热犯血分;或因温病、暑热,热陷营血;或因色欲过度,阴虚火旺,迫血妄行等等。上述各种原因均可导致或引发吐血之证。
吐血一证,原因较为复杂,所以其治则治法较为丰富多彩,归纳起来有以下二十法:
1.治胃法
吐血多为胃口出血,当然以治胃为第一大法。
2.治肝法
凡吐血时兼见腰胁疼痛之症者,即以治肝为主,因为胁下是肝脏所在之部位,腰胁痛是血从肝之界分而来也,故宜治其肝。
3.治肺法
凡吐血时兼见胸背痛之症者,即以治肺为主,因为肺脏位于背与胸膈之间,胸背痛是血从肺之界分而来也,故宜治其肺。
4.治冲法
冲为血海,冲脉隶于阳明,未有冲气不逆上而血逆于上者,所以,仲景治吐血以治冲为要。
5.止血法
人身之血,本自潜藏,是人体之重要组织之一,当血液失去1/4至1/3的时候,即有生命之危险。古人云,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故凡出血之证,止血自是要法常法之一。
6.祛瘀法
血止之后,其胸中已动之血不能复还故道,形成瘀血疼痛之证者,即宜消而去之,因瘀血能够壅塞气道,阻滞生机.瘀血不去,不但吐血容易反复,久之则会变为骨蒸劳瘵之证.故应即时祛瘀。
7.宁血法
在血止、瘀消以后,数日或数十日之间,其血偶然还有吐出的时候,这是血不能安其经常的现象,所以应该用宁血的方法治之。
8.补血法
因吐血之后,血未有不虚者,故宜补其血。
9.宜行血不宜止血
因血不循经络而吐血都是气不降的缘故,故宜用降气行血之法,则血自止。若急用止血,则易致血凝,必发热,胸胁疼痛,病日沉痼。
10.宜养肝不宜伐肝
因肝主藏血,吐血是肝失其职也,养肝则肝气平而血有所归,伐之则肝虚而不能藏血,血愈不止矣。
11.宜降气不宜降火
因为气就是火,火就是气,故气降则火降,血随气行,自无溢出上窍之患,若用苦寒降火,则反伤脾胃,脾愈虚则益不能统其血,而出血不止矣。
12.清气泻火生津法
因嗜酒及煎炒厚味而吐血者,症见脉数滑,口干燥,胸中烦热,大小便不利。治宜清气泻火,生津止血,方用白虎汤加茵陈、炒栀子、大黄、藕节之属。
13.解表法
因外感风寒、风热之邪犯于血分而致吐血者,症见头痛,恶寒发热,脉浮紧,为风寒;恶风,脉浮数,为风热。风寒治宜辛温散寒,方用麻黄人参芍药汤;风热治宜疏风清热,方用小柴胡汤加荆芥、防风、当归、白芍、丹皮、蒲黄、知母、石膏、杏仁。
14.清温解毒,凉血散瘀法
因温病热入营血,症见口渴,心中烦躁,恶热羞明,小便短赤,大便浊垢,脉滑数。治宜清温解毒,凉血散瘀,方用升降散加桃仁、丹皮、花粉、生地、薏苡仁、生石膏、杏仁、甘草治之。犀角地黄汤亦治之。
15.清热利湿法
因伏天外感暑湿之邪,湿热二气合化为暑而吐血者,症见发热心烦。治宜清热利湿为主,方用升降清化汤加防己、木通、苡仁,轻者去大黄。
16.疏肝凉血解郁法
因郁怒伤肝,肝郁化火横逆而致吐血者,治宜疏肝凉血解郁,方用丹栀逍遥散加青皮、牡蛎、蒲黄、龙胆草,火甚者,当归龙荟丸治之。
17.健脾益气养血法
因劳倦困苦,饥饱不匀,以及忧思抑郁而致吐血者,症见怔忡食少,气短虚烦。治宜健脾益气养血,方用归脾汤。中土虚寒者,加煨姜;虚热者,加紫草、山栀。
18.滋阴补肾法
因色欲过度,阴虚火旺而致吐血者,症见入夜则发热,盗汗,梦交,耳鸣,不寐,六脉细数芤革。治宜滋阴补肾,方用六味地黄汤加蒲黄、藕节、阿胶、五味子。
19.温阳益气法
因虚寒而致吐血者,乃阳不摄阴,阴血走溢故也,其症必见手足青冷,便溏遗溺,脉细沉迟涩,面色淡白,唇口淡,或内寒外热。治宜温阳益气,方用甘草干姜汤。
20.活血补血法
因跌打损伤,或用力努挣而致吐血者,必有跌打或勉强举重、赛跑等历史。治宜活血补血法,方用四物汤加减。
血证发热辨治
发热,是一常见临床症状,可见于多种外感、内伤疾病过程中。血证(血瘀、血虚、出血等)中更为常见。发热一症因其特点兼症的不同,往往性质不同,治法各异,不得不察。
1.失血家,身有微热,皮毛似汗者,为阳来求阴,水来就血,自愈之征。
2.失血家,身热兼郁冒头汗出者,为阳气郁于血分之证。治宜解其郁,使遍身微汗,则气达于外,阳不乘阴,其病即愈。方宜小柴胡汤主之。
以上二条,均为出血时发热之证,仅提到一点,其余详各出血证内。
3.寒热往来兼刺痛者,瘀血在腠理也。方用小柴胡汤加当归、白芍、丹皮、桃仁、红花、荆芥治之;桃奴散(桃奴、炙甘草、炒杏仁、麝香、桔梗、赤芍、黄芩、柴胡、升麻、炒大黄、鬼臼。出《太平圣惠方》)也治之。
4.发热口渴,心烦,像白虎汤证兼肢体刺痛者,为瘀血在肌肉之证也。方用当归补血汤合甲己化上汤(白芍药、甘草。出《血证论》)加桃仁、红花、柴胡、知母、石膏;血府逐瘀汤亦治之。
5.日晡(下午3~5时)潮热,昼日明了,暮则谵语,此为瘀血在腑(血室)也。桃仁承气汤治之;小柴胡汤加桃仁、丹皮、白芍亦治之。
6.骨蒸劳热,手心烧,眼睛黑,毛发折,为瘀血在脏(肝脏)之险证。方用柴胡清骨散加桃奴、琥珀、干漆、丹皮治之。
以上四条均为失血后血瘀证之发热。
7.发热汗出,为血虚气盛外泄之证。其中夜间发热,夜主血分,血虚则夜间发热;上午3~7时(即寅卯时)发热,寅卯属少阳,肝血虚,则少阳之相火当旺时而发热。方用地骨皮散加柴胡、青蒿、胡黄连、云苓、甘草治之。
8.日晡(下午3~5时)潮热者,为血虚胞中之火上合阳明燥热之证。方用犀角地黄汤治之。
9.午后发热兼皮毛枯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