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读不尽的人生-欧美小说史话(下) >

第9章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读不尽的人生-欧美小说史话(下)-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叙述者发现,他成了一种空幻的幸福的俘虏,这种幸福无法满足自己向往幸福的需要,使他产生了无可补救的苦恼。最后,叙述者的一切思绪实然集中到一个焦点上,他体验到同时出现在回忆之中的、可望而不可即的许多往昔的瞬间,看出了时间在他的亲友们衰老的躯体上所起的作用。在死亡临近时,他高兴地感觉到,通过回忆,生命的存在可以继续下去。

  到这时,他终于理解,他自己就是作家,他的作品便是他回忆的漫长的历程。作品中写的不是他日常生活中一件又一件的事,而是他的意识的慢慢形成。他还终于理解到,他作为作家的职责,就是赋予这种对于时间的具体感觉的一定的艺术形式。那些埋藏在心灵深处,并且显然已经消失的岁月,它仍活在我们的躯体内,是我们存在的一部分,我们通过回忆便可以重新抓住它,把它变为和我们目前的整体凝聚在一起的东西。

  这是一部没有清楚连贯的故事情节,以柏格森的“心理时间”为法宝,将无数的回忆巧妙地串连起来而构成的奇特的小说。

  全书由叙述者将许多不连贯的回忆片断描绘出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遥远的生活画面,是一环套一环的回忆。这部小说的发展,却是这样由显然不连贯的一段一段的连环套式的回忆构成,由叙述者的中心意识把它们串连起来。随着叙述者回忆的展开,一个只是在叙述者的头脑中才存在的世界出现了。普鲁斯特认为,他所追求的新型小说,是不必有清楚连贯的故事情节的,不应该注重典型人物性格的刻画,更不要象唯美主义的大师戈蒂耶那样,去搞耸人听闻的外型美的描写,但又不能使作品枯燥无味,要使人们从大致按年代编排的情景,连环套式地描述里闻到芳香,尝到美味,把读者带到那惟妙惟肖的幻境中去,在幻梦中得到一种崭新的艺术美的享受。

  《追忆逝水流年》以“心理时间”为法宝处理时间、安排小说结构,达到了神奇的结构效果。在小说中,从局部来讲有时空错乱的现象,有将过去、现在和将来随意颠倒穿插、交融,并有意不作任何说明的现象,以此来渲染内心无意识活动的变幻莫测。凡遇到这样的段落确实令人晦涩难懂。但从整部小说来看,普鲁斯特发展了柏格森的理论。作者驾驭了时间,熟练地运用了心理时间概念,把时间作为主宰这部小说的精神人物,作为整部小说的纲。

  普鲁斯特认为,人在时间所占有的位置可以无限延伸,保存在记忆之中的往昔印象可以在目前再现,从内心的感觉来说,过去和现在是可以重叠的。“内在的自我能够生存并且欣赏事物之本质的唯一环境,乃是——超越时间。”于是,《追忆逝水流年》显得长而不松,繁而不散,杂而不乱,实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内在的真实——吴尔夫的小说

  维吉尼亚·吴尔夫(1882—1941)是对现代西方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的英国女作家。她最重要的作品是三部意识流小说《达罗卫夫人》、《到灯塔去》和《海浪》。它们很少、甚至完全没有具体社会生活的描写,小说的内容是客观现实在人物感觉上的反映,以及主人公们被它们引起的复杂的感受。她力图表现主人公瞬间对外部世界的印象的意识流。在她的这些作品中,主人公们不断地在内心中探索什么是自我,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生和死。因此,她的小说可以说是反映了人的内在真实的小说。

  《到灯塔去》小说围绕着“到灯塔去”,写一群知识分子前后两个半天的心理活动。

  拉姆齐一家住在海滨,通过别墅的窗子可以望见灯塔。拉姆齐夫人答应小儿子詹姆斯第二天带他去灯塔去。拉姆齐先生却说天气不好。使孩子很扫兴。当时拉姆齐家正好有几个客人,有一个女画家莉莉正在画画,还有班克斯教授,他正在追求拉姆齐家最漂亮的女儿普鲁。当晚风雨大作,去灯塔的计划泡汤了。十年后,拉姆齐夫人已死去,她女儿结婚后死于难产。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拉姆齐家的一个儿子安德列应征入伍,在法国被炸死。岁月流逝中别墅也今非昔比。战后拉姆齐一家重返别墅。一天早晨,拉姆齐带着两个最小的儿女到灯塔去,但此时拉姆斯童年时代的好奇心早已消失。莉莉又拿起画笔,浮现在这一切之上的是宽厚仁爱的拉姆齐太太的形象,她的形象象一盏未泯灭的灯塔。

  小说的意义是以象征的方式来表达的。“灯塔”是指身在平常而混乱的生活中的人们通过心灵之窗,直观地感受到的、向往的目的地。“到灯塔去”象征着自我超越的精神旅程。最初拉姆齐先生和拉姆齐夫人在第二天能否去塔这件事上,看法分歧。拉姆齐先生态度冷漠,他看到生活严酷,排斥“渺茫”的希望。拉姆齐夫人则相反,她认为生活虽然痛苦,人们的努力最后可能失败,但只是有一种超越现实、超越自我的态度,用宽容和爱去对待一切,就可能和永恒的宇宙精神相通,“到灯塔去”是值得、可能的。小说结束时,拉姆齐先生还是接受了他妻子的人生态度,到灯塔去了。小说表明,时间虽然可以暂时主宰一切,人们的希望似乎会象花园中的花草一样荒芜枯死,但到头来,生活在混乱、残酷的岁月里的人们还是登上了灯塔,他们的生活并不会是一片白纸。这是吴尔夫对人生意义的思索。

  都柏林人的灵魂——乔伊斯的小说

  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是爱尔兰现代著名小说家,是意识流小说大师。他的主要作品有《都柏林人》、《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守灵夜》。乔伊斯的全部作品以爱尔兰生活为素材,以都柏林为背景,他的一生都在为爱尔兰人民的精神解放而撰写“道德史的一个篇章”。乔伊斯的作品不追求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而是致力于揭示人物复杂的思想世界。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是乔伊斯第一部意识流小说,还有现实主义的痕迹。

  作者通过青年艺术家斯蒂芬的意识活动,反映出作者对爱尔兰社会的不满。斯蒂芬是一个敏感的艺术型少年,他体质纤弱、天赋聪颖,他生活的社会与他的性格截然相反,四周是贫困、争吵、冷漠、平庸、宗教压抑和民族的闭塞。他对传统的东西十分反感,艺术创作欲望时时激动着他。小说就是在这样一种矛盾着的内心世界里展开,给作者提供了心理分析的无限深度。乔伊斯想通过作品宣扬“孤独”和“自我表现”,鼓吹“孤独是艺术精练的首要原则”,“流亡就是我的美学”等一系列主张。他把作品的主人公故意刻画成一个在童年时期就是极端神经质的、经常改变日常的事实和用普通的语言来唱出表达自己个性的歌的人,并且使爱尔兰的历史、政治、宗教、家庭关系等等都在斯蒂芬小时候幼稚、笨拙而不连贯的意识流动中展现出来。主人公经历了一个内心正在觉醒的青年对各种传统观念目空一切的怀疑时期,最后终于在反抗宗教、摒弃天主教的信仰,在艺术创作中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他远离祖国、漂泊异城,为寻求他的艺术事业而奋斗去了。

  《尤利西斯》小说写了青年艺术家斯蒂芬,为报纸拉广告的布卢姆和他的妻子莫莉的一天。布卢姆多年前失去了儿子,妻子对他不忠,人们常常嘲笑他,他不得不默默地忍受着。斯蒂芬因母亲病危从巴黎赶回都柏林,在母亲临死时拒绝以宗教的形式为她祈祷,母亲去世后抱恨终日。他曾对母亲有过情欲,因此深感对不起父亲,内心怀着罪恶感,希望在精神上重新获得一位父亲。这天晚上布卢姆去医院看望一位产妇,遇上斯蒂芬和人们饮酒聊天。布卢姆认识他的父亲,看到他的醉态,暗自为他担心,决定跟随他。斯蒂芬喝得大醉,在妓院闹事,布卢姆悉心照顾他,这使他们突然在对方身上找到了自己心灵上最需要的东西:斯蒂芬找到了“父亲”,布卢姆找到了“儿子”。布卢姆回家后告诉莫莉:斯蒂芬将加入他们的家庭生活。这时充满了肉欲的莫莉刚告别了情人,因斯蒂芬的出现而朦胧在体验到一种母性的满足,同时又产生了对一个青年男子的情欲的冲动。她在快要入睡的瞬间又迷迷糊糊地回忆起她当初和布卢姆变爱的时光。由于三个人潜在的结合,在生理(莫莉)、感情(布卢姆)和理智(斯蒂芬)构成的基础上,未来的生活似乎会出现转机。“尤利西斯”是奥德修斯的罗马名字。乔伊斯套用古希腊史诗《奥德赛》的框架,把“现代人”布卢姆在现代城市都柏林十八小时的游荡与古代英雄奥德修斯在海上的十年漂泊加以比照。“现代人”布卢姆是个现代商业社会中的俗物,一个卑微的庸人。他并不比周围的人更坏,他的境况令人同情,他也以真挚的同情之心待人,但他能力低下,一事无成、胆小怕事。他明明知道自己的妻子正在和别人幽会,反而躲在一家酒馆里幻想他们寻欢的场面。在奥德修斯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意志和行动能力高度一致的英雄形象,是百折不回的信念、崇高的道德和义务感,能应付一切危难的行动能力,前后一贯、坚定完整的性格,但在布卢姆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置身在现代西方商业社会中的俗物。他虽然也想摆脱精神创伤,找到一小块避风港,却没有一点儿英雄主义的追求。他在精神上支离破碎卑微、怯懦。在古代英雄的光彩夺目的背景上,他的形象是特别令人震惊的。奥德修斯在经历了无数的磨难,战胜了难以言传的考验之后,终于回到自己的故乡。但布卢姆在外游荡、奔波了一天之后,等待他的却是并非属于他的家园。作者以象征性地点出了现代流之者的绝望、孤独和无家可归的可悲处境。

  悲剧的四重奏———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

  威廉·福克纳(1897—1962)是意识流小说在美国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能够深刻发掘人物的内心生活、发掘人物潜意识中的性欲本能。小说常以凶杀、乱伦、梦魇为题材。他还注意从各种不同角度去描写人物,增加作品的层次与真实感。采用“时序颠倒”的手法,用以突出历史与现实的因果关系。他的意识流作品扑朔迷离、变幻莫测,象万花筒般繁复、杂乱,但引人入胜。代表作是《喧哗与骚动》。

  《喧哗与骚动》小说故事发生在杰弗逊镇一个破落的望族康普生家。这个家族曾出现过好几个将军,一个州长及许多有钱的农场主,但现在这四个儿女,一个是白痴、一个是热恋自己妹妹的自杀者,一个是粗暴的骗子,另一个是热恋哥哥具有变态心理的女儿。福克纳通过这四个儿女描述了这个败落的家庭的情况。由每个人物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和时间叙述同一个故事,小说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班吉的部分”,写康普生家的小儿子班吉的意识活动;第二部分是“昆丁的部分”,写思想混乱的长子昆丁自杀前的意识活动;第三部分是“杰生的部分”,写实利主义者,次子杰生的意识活动;第二部分是“迪尔西部分”,迪尔西是这个家庭里的黑奴,她是唯一健康、正常、没有变态心理的人,为人忠诚厚道。作品由她把整个故事复述一遍,故事的中心线索是康普生家放荡不羁的儿女的经历,作者想通过老黑奴对康普生家衰败的叙述,来反映出美国南方奴隶制度的崩溃。

  小说把白痴班吉,思想混乱的昆丁和实利主义者杰生这三个人物的三种不同的“意识之流”汇聚到一起。通过对同一件事的反复咏唱,作者用意识流手法描绘出一个如同梦幻的、模糊不清的大致情节,然后再用第三人称的手法来填补意识流所造成的空白。因此,福克纳这部作品中的三股意识流被有机地联在一起,比以往意识流又前进一步。

  作者也运用了“时序颠倒”法。第一部分发生在1928年4月7日,第二部分是1910年6月2日,第三部分是1928年4月6日,第四部分是1928年4月8日。这样一来,作品能吸引读者去寻找叙述的线索,自己重新建立起时间的顺序,加强小说的效果。

  一个家族的悲剧故事,四段各不相关的思维,犹如四道光谱复合成光怪陆离的色彩,而这四个不同的观察点则又建立在人物与人物之间曲折复杂的关系之中。乍一看,似乎使人无法理解,但透过这些表面零乱的因素,却使人明确地认识到:这是一幅象征性的图象,它的每一个光点都闪烁着各自的颜色,组成它的线条便是意识流。“表现精神,不是描写现实”——表现主义小说

  表现主义是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盛行于欧美西方世界的一种文艺思潮。它起源于美术,尔后在音乐、戏剧、小说、电影等整个文艺领域中获得发展,首先出现在德国,盛行于奥地利,进而在瑞典、波兰、英、法、美等国广为流传。“表现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901年。这一年在巴黎举办的马蒂斯画展上,法国画家茹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展出一组油画,取名表现主义。1911年,德国画家沃林格尔发表一篇论文,文中使用了“表现主义”一词。此后,表现主义从绘画界传入文学界,到了二十年代获得巨大发展,在诗歌、小说,特别是戏剧领域产生了一大批的影响的作家。代表作家有奥地利小说家弗朗兹·卡夫卡,美国戏剧家尤金·奥尼尔,捷克作家卡莱尔·恰佩克等。

  表现主义文学,是以表现主观感受而著称的,他们的口号是“表现精神,不是描写现实。”竭力反对现实主义按照现实的未来面貌来描写现实的原则,主张表现外部世界在人的内心世界的折光。德国的表现主义者声称:“世界存在着,再去重复它就没有意思了。”因此主张向人的内心世界进行挖掘,即着意于表现主观感受的精神,如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恐怖感,灾难感、孤独感、无能为力感和无所归属感,等等。

  表现主义主张突破表面现象,直取内在的实质,跨越个别现象,而展示抽象的品质和永恒的真理,在较大时空范围内,对现实作整体的思考。它所追求的大主题,如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异,精神价值高于物质价值,等等。表现主义小说和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大多数属于人的原型。这类人物形象往往属于人的原型。这类人物形象往往只是共性的抽象和观念的象征,经常没有姓名,身世来历不清,也没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现代人的困惑——卡夫卡的小说

  弗兰卡·卡夫卡(1883—1924)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他生前文名寂寞,死后才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虽然文学创作是他一生中的大事,但他毕竟是一个业余作家。他勤于写作,却不想成名,也不想发表他的作品,他仅仅把写作看成是自己的忠实伴侣和赖以寄托思想感情的工具。他的生活境遇以及他那天生害羞的性格,使他沉默寡言,郁郁不欢,深感孤立无援,对现实无能为力,因而把写作当作自己唯一的精神安慰,当作自我理解的一种手段。虽然他勤奋创作,但生前只发表了六个短篇小说。

  《变形记》小说的主人公格利高尔·萨姆沙是一家公司的旅行推销员,长年累月到处奔波、挣钱养活家人。一天早晨,他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他的父母和妹妹见到这个情景,大为震惊。

  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