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 >

第1章

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第1章

小说: 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格言宝藏论释——上

  萨迦班智达  造颂
  索达吉堪布  译释

  译者言

  萨迦班智达根嘎嘉村(公元1182-1252年),是萨迦派五祖之第四祖,幼时依止伯父广学显密教法,通晓十明;二十三岁时获得西藏第一班智达之殊荣。1244年,应窝阔台次子阔端之请,携侄八思巴及恰纳至凉州(即今之甘肃武威县),始于汉域弘法。
  据历史记载:克什米尔大班智达夏加西尔在印度时,得观音菩萨授记:“你所不能调伏的汉地和蒙古之众生,将来你的一位藏土弟子——文殊菩萨的化身,能调伏彼等。”又,夏加西在斯里兰卡时,有一位具六神通之阿罗汉送他鲜花,并说:“此花何处开,彼处有文殊。”后至萨迦地方,果见那里盛开此花。燃灯尊者亦有授记:萨迦班智达根嘎嘉村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再,菩提幢等众多弟子曾亲见其现文殊菩萨身;在印度金刚座的门上也自然显现出梵语之尊者名。由此,印度诸人常称尊者为文殊菩萨的化身,藏地亦公认其为三大文殊之一。华智仁波切说:“五明通晓开显萨班尊,显密善说之源宗喀巴,一切佛法教主龙青巴,雪域三大文殊我顶礼。”颂中所赞之“萨班尊”即为本论之作者。其辩伏外道、造论说法等希有广大的弘法利生事业,均在其传记及其它历史中有详述,于此不赘。
  此《格言宝藏论》,虽有1979年中央民族学院王尧老师之译本(书名为《萨迦格言》),但鉴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因素,其未将本论之前后礼赞、回向等颂译出,也未按原版藏文字数相同的格式翻译,且所译用语与原版藏文特指的佛教用词之含义(内涵)差距甚远。是故,笔者今将此格言按原本风貌译出且与有幸之士见面,具慧之士,当善辨之,去粗取精,对症下药。
  凡真欲为佛门弟子者,或欲为真人者等,均当先将此格言熟读,凡依此而为者,将会对汝之修行及人格增上有极大利益。是故,欲求解脱者,应将此视为无比珍宝也。
  古今之世,愚者视财宝为贵重,智者视法宝为贵重,故欲为智者,皆应捧此格言学习一番——
  人均为之  今来悉成  诸世安泰  何愁不至
  不知世法  何证空性  设无人品  何有修证
  人身难得  万法无常  因果不虚  轮回皆苦
  恒依三宝  发心利众  忏净诸罪  积资福慧
  恳依善师  勤修深密  顿悟觉性  广弘显密

  一九九六年元月三日



  目录

  第一品 观察学者。。。。。。。。。。。。。。。。。。。。。。。。。。。。。。。。。。。。。。。。。。。。。。。。。。。。。。。。。。。。。。。。。。。。。。。。。。。。。。。。。。。。。。。。。。。。。9
  第二品 观察正士。。。。。。。。。。。。。。。。。。。。。。。。。。。。。。。。。。。。。。。。。。。。。。。。。。。。。。。。。。。。。。。。。。。。。。。。。。。。。。。。。。。。。。。。。。55
  第三品 观察愚者。。。。。。。。。。。。。。。。。。。。。。。。。。。。。。。。。。。。。。。。。。。。。。。。。。。。。。。。。。。。。。。。。。。。。。。。。。。。。。。。。。。。。。。。。。96
  第四品 观察多士。。。。。。。。。。。。。。。。。。。。。。。。。。。。。。。。。。。。。。。。。。。。。。。。。。。。。。。。。。。。。。。。。。。。。。。。。。。。。。。。。。。。。。。155
  第五品 观察恶行。。。。。。。。。。。。。。。。。。。。。。。。。。。。。。。。。。。。。。。。。。。。。。。。。。。。。。。。。。。。。。。。。。。。。。。。。。。。。。。。。。。。。。。216
  第六品 观察性情。。。。。。。。。。。。。。。。。。。。。。。。。。。。。。。。。。。。。。。。。。。。。。。。。。。。。。。。。。。。。。。。。。。。。。。。。。。。。。。。。。。。。。。292


  格言宝藏论释

  萨迦班智达  造颂
  索达吉堪布  译释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梵语:思布克达拉呢德纳玛西章
  藏语:拉巴夏巴仁波切爹意夏为敦觉
  汉语:格言宝藏论

  本论作者萨迦班智达根嘎嘉村,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与无垢光尊者、宗喀巴大师一同被尊称为雪域三大文殊。
  本论共分九品,下面解释论名。“格言”也称善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的来讲,释迦牟尼佛所宣讲的经典以及高僧大德所造的论典都可称为格言。狭义方面:即不违世间法,阐明真理的善妙语言。比如龙树菩萨的《智树论》,贡唐仁波切的《水树格言》以及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君规教言论》和《二规教言论》等。“宝”是指如意宝,人们祈祷如意宝能圆满世间的一切愿望,通过学习本论能具足智慧而成办一切世间法。佛教经论中用“宝”作比喻时,一般具有六种意义。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讲:宝具难得、无垢、具力、严世、殊胜、无变之义。难得:在世间上珍宝是希有难得的;无垢:无污无秽,如黄金、白银等珍宝;具力:珍宝各具一定能力,如如意宝能赐予一切世间欲愿;严世:珍宝可作为一切世间的庄严;殊胜:珍宝比世间一般物品更具殊胜性;无变:珍宝的性质稳定、恒久不变。“藏”意为仓库、物品集聚之地,在这里意指“宝库”。“论”是文章的体裁形式,祖师大德的著作一般都以“论”为名。
  顶礼圣者文殊室利童子
  文殊菩萨是诸佛之师,是三世一切如来的智慧总集,乃至轮回未空之际,常常化现形色殊妙的童子身相救渡众生,因此又尊称为文殊童子。萨迦班智达在著论之初顶礼圣者文殊室利童子,也即是顶礼了一切诸佛菩萨,这是总顶礼。
  胜天龙王成就持明主,广成蚁穴足目仙人等,
  皆以欢喜顶宝礼佛足,诸众主尊遍知吾顶礼。
  一切世间胜者的天众、八大龙王、得成就的持明主以及广成和足目等仙人,他们都以无比欢喜之心顶礼释迦牟尼佛——具足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而遍知一切的主尊,如是作者也恭敬顶礼!
  “胜天”是指帝释三十三天、梵天等诸天众。“龙王”指莲花龙王、护宝龙王和护财龙王等八大龙王。“成就持明主”是指云行大王等转轮王及世间的成就持明者。“广成”即广博仙人,又称为毗耶娑仙人,是印度六大哲学派之一吠檀多学派的创始人,他编著了吠陀经典。“蚁穴师”也是古印度一哲学派的创始人,他本来是一位婆罗门仙人,专门在蚂蚁洞穴处修苦行并得成就,因此他所创立的宗派称为蚁穴派。“足目仙人”是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前的一位宗派创始人。很早以前,足目仙人曾是大自在天天妃的侍卫。一次,大自在天外出,因仙人长得英俊,天妃生起贪恋,故意做出种种妩媚的姿态挑逗、引诱仙人。但仙人毫不动心,双眼一直盯视自己的双足,始终保持清净心。大自在天回来后,得知事情经过,非常满意,赞叹仙人持戒精严并赐给他悉地(成就),由此获得了足目仙人的美称。他所创立的宗派也因此命名为足目派。以上众多仙人创立的宗派都是外道,他们的观点乃至修行始终未超出三界。是故无论是人、天、龙众还是外道仙人,都以欢喜之心,用尊贵的头等五体投地顶礼于释迦牟尼佛之莲足下,作者在此特别顶礼了本师释迦佛陀!
  按照佛教造论的规矩,必须在正文前有礼赞词,之后有回向文。这也是区分内道和外道的标志,历代高僧大德都是遵此造论的。而现在的许多佛教文章,既无顶礼句也无回向文,分不清作者的身份以及他造论的目的。所以,我们写文章或造论必须按佛规行事。
  以理观察不违法,亦能善成世间法,
  如何行持正士行,此说格言宝藏论。
  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都要以正理来观察,既不能违背佛法,又要能够善巧成办世间法,应该怎样行持正士的行为呢?为此而宣说《格言宝藏论》。
  作为佛教徒,无论在家出家都要持守清净的戒律,断恶行善。然而生活在凡俗世间,接触的一般都是社会常人,许多事情又必须按世间法规办理。对于看似相违的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学佛之人多不能如理抉择,故而感到举步维艰,迷惑不已。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萨迦班智达从深广的智慧海中精选出数百条处世至理汇集成册,令我等学人能将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圆融一味,循高僧大德之足迹行持,故这些道理非常重要。
  现今有些高僧大德之所以不具足弘法利生的能力,其主要原因就是于世间道德法规不甚精通。如果不按常情世理办事,又怎能引导世间人皈信佛法呢?怎能弘扬佛法呢?六祖惠能大师曾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也说:“下品高尚世间规,上品高尚圣者道,世法即是佛法根,若无世间高尚行,则彼始终不容有,殊胜佛法之规故,如无树根即无茎,或如无福即无财。”所以不违世间法规非常重要。在没有达到远离一切净秽善恶分别执着的境界之前,就不要空讲什么舍弃世间法规俗约。假如你不如法行持、放荡不羁,今生就可能光顾监狱或被人间“开除”,后世也将乘坐宇宙飞船到三恶趣“旅游”。为了以上诸多目的而详细地宣说人们交口称赞的格言宝藏。


  第一品 观察学者
  智者即是学问库,彼等收集格言宝,
  如海即是江河库,是故百川流大海。
  真正的智者是一切学问的宝库,他们精勤收集众多善说,犹如大海是一切江河之库,所以百川都要汇入大海一样。
  颂文前两句为喻体,后两句是喻词。(这种写作方法叫对举喻,即先叙说所比事物,随后举出比方,两相对照,由语势明其相同的修辞方法,是譬喻修辞法之一。)本论中多处使用这样的写作手法。这里智者比喻为海洋,学问比喻为江河,收集格言即百川流大海。真正有智慧的人,无论世间法(声明、工巧明、医方明等)还是出世间法(显密佛法)都很精通,即便所知甚广,但对各种学问仍是兴趣盎然,听闻收集众多善说。如德巴堪布,他通晓许多技艺,诸如绘画、造佛像、诵经、敲打法器等无所不能,而且对显密教法尤为精通,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还想通过各种方法来了解新的科学知识。老堪布如此希求世出世法,真是当代希有难得的高僧!
  佛陀住世时,在古印度北方国有位公主,南方的国王欲聘为妃。北方国王踌躇不定,于是就去请问佛陀。佛开许以后,公主就嫁到了南方国。公主到南国后,茶饭不思,郁郁寡欢。王臣上下都惊疑不安,便请问公主是何原因。公主回答:“南国物产丰富,应该懂得供养。”国王说:“我国上下都在供养婆罗门。”“这种供养意义不大,应当供养世尊。”“世尊远住北国,又如何供养呢?”“我可以在屋顶燃香唱香赞,迎请世尊。”佛陀得知公主迎请一事,告知众罗汉弟子准备同行。有一位不具神通的比丘也想去应供,因众罗汉不同意,他便暗暗精进修持,仅两天即得神足通,于是与众罗汉一同前往应供。南国君民见诸圣众无所障碍地从虚空中飞行而来,生起信心皈依佛门。这时国王问公主:“谁是世尊?”公主回答:“这些都是世尊的弟子。”话音刚落,世尊驾临。王臣、公主欢喜雀跃,大兴供养。佛陀为他们广宣佛法,并予以回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具有广博精深的智慧,任何事情都可操办成功。如故事中的比丘精进修持得到神通而任运自在。又如那位公主在佛法的边地仍能迎请世尊圣众降临,普渡无量众生。
  无论有或无学问,能知取舍为智者,
  犹如铁屑混灰尘,磁石方能吸出彼。
  无论有学问,还是没有学问,只要能知道善恶的取舍就是真正的智者,比如混于灰尘中的铁屑,只有磁铁才能把它吸出来。
  没有学问不一定是愚者,有学问也不一定是智者。二者的差别关键在于取舍善恶业的能力。当你对一件事情一筹莫展的时候,如果去请教一位智者,肯定能得到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案;若是请教一位愚者,则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你感到更迷惑。
  古印度有个国王名叫达瓦,他精通咒术,擅于幻变。王宫的侍卫都是他幻变的,寝宫护卫也是具力持剑的猿猴。当时有一位婆罗门穷困潦倒,欠债累累,因无能力偿还债务,便去王宫盗宝。他凭借着机灵善巧躲过了各种机关,摸到寝宫,见国王已鼾然入睡,旁边有猿猴持剑护卫。这时一条毒蛇悄悄爬到了国王的身上,猿猴瞥见,举剑欲劈。婆罗门暗想:宝剑锋利无比,劈蛇的同时定会断送国王的性命。于是挺身而出,奋力拦阻。正与猿猴撕扯之时,国王被惊醒,抖开被子,毒蛇也随之被抛开。国王见到婆罗门,质问缘由。婆罗门如实回答后,国王觉得有理,非常感激即以重金酬谢。国王感慨万分:“智者即使成了怨敌,与之交往也对己有益,愚者即便成了亲人,与他相处也会后患无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是非取舍只有智者才能履理而行。
  智者以慧知格言,然而愚者非如是,
  犹如阳光普照时,鸱鸮皆成盲眼也。
  智者能以智慧理解、运用格言,然而愚者却恰恰相反,如同鸱鸮,当阳光普照时,它却成了盲眼。
  鲁钝无学、胸无点墨又刚愎武断的愚者,在没有知识的痴暗中,浑浑噩噩地生活。即便懂得些相似的学问,但对格言曲意妄解,颠倒行事,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进一步讲,格言不仅是出世佛法,也是世间的处事哲学。只有具足智慧的正士才能了知格言的真意,比如阿底峡尊者初来藏地时,见一户人家的门上有幅字联,是他的上师念智尊者留下的格言。寻问旁人,无人知道格言的内容。尊者心中顿觉悲哀,痛哭了许久,认为藏地人福报太浅薄。因为念智尊者是印度东西两地最极希有的班智达,怎么来到藏地却因缘不契,而放牛十几年!
  古印度有位梵施国王,他身边聚集了许多能言善辩的婆罗门。其中一位名叫神安,智慧深广,辩才无碍,深得国王器重,并将公主许配给他。婚后不久,公主觉得自己的智慧远远超过丈夫,逐渐变得傲慢起来,处处鄙视神安。神安觉察后,心想:应该惩罚一下这位骄慢的公主。于是他四处寻觅一个愚夫,终于发现在一棵即将被砍倒的大树上有一人正嬉笑玩耍,无动于衷。经打听得知此人以放牧为生,神安断定他是真正的愚人,然后把他带回家,给他沐浴,穿上班智达的衣服,教他诵妙音天女心咒。
  过了一些日子,神安对公主说:“几天以后要举行辩论法会,我的上师将要参加,他如果获胜,你就嫁给他。”神安暗中又嘱咐牧人:“你在辩论法会上,只能对国王说‘索瓦索得’,对其他人的问题都不用回答。”辩论开始后,牧人面对国王万分惊恐,胡言乱语。在场的人听罢都面面相觑。这时神安坦然解释:“我上师的言语密意深刻,不是常人能了知的……。”由于他系铃解铃,左右逢源,人人都觉得牧人的智慧高深难测。公主有些怀疑,上前启问了几个问题,牧人默然不答,神安说:“你的问题太过愚昧,我上师怎会轻易答复呢?”公主信以为真,便嫁给了牧人。
  一日,公主和牧人一起进入佛殿。牧人见到佛像时表情木然,但见到轮回图案当中有牛的形相时,却惊喜交加,大呼:“牛!牛!……。”公主才知自己原来嫁了个愚夫,无奈只好教牧人修妙音天女法。但修了很长时间也没有丝毫长进。公主又让他每天在妙音天女像前作祈祷,同时令侍女隐藏在圣像后面。当牧人前来祈愿的时候,侍女向他身上吐水,口水自天而降落,洒在牧人的身上,他以为得到了佛母的加持,倍生敬信……后感得妙音天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