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 >

第12章

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第12章

小说: 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动场所总是隐身不见,而于斋堂饭厅以及分发单资却是从不缺席。比如发新的法本,或者传某个甚深密法、窍诀,这些人便立即出关,病体也不药而愈,再忙也空了。法本则是要了一本又一本,妄说给亲朋好友、师父、徒弟代领。听密法得灌顶时,一跃而上,冲到法座前的最佳位置,分发加持品时,也会蜂拥而至,高呼“多多益善”。此刻他们逃避劳动等事的推脱之词早已飞到九霄云外去了。这样的人与狗有什么差别呢?当主人端出美味佳肴时,不需呼唤、狗便会闻香而至,对主人摇头摆尾,或牵扯、舔蹭,表示友好……尽其所能百般讨好主人仅仅为了获得那一顿美餐。待它吃饱喝足后,伸个懒腰,马上会找个舒适的地方打盹。这时,无论主人怎样呼唤,它也置之不理,继续美梦。性格好一点的狗也许会睡眼惺忪地看你几眼,顶多再摇几下尾巴算作了答复。
  的确,那些唯利是图的愚人和狗在心性上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前者无毛无尾,能说会笑,两条腿走路;后者有毛有尾,四条腿走路罢了,实为“形象有异,本质无别”。懂得这个道理后,我们即应克服改正缺点,尽快趋入智者之道。
  蹄窝易被水灌满,小库易被财装满,
  小田容易播种子,浅学之人易自满。
  蹄印容量太小,极易被水灌满,小仓库也很容易被财物装满,小块田地特别容易撒播种子,学识浅薄的人也非常容易自满。
  在此引用三个比喻来说明浅薄的人,不仅胸无点墨而且心胸狭窄,如果学了一点知识,马上就会自我宣扬,正所谓“半罐水响丁当”。他们以自满自足之态显示自己的学识,或者认为自己学识渊博,再无需求学。若有人请教,更是目空一切,自我推崇。或者修学外道邪法反执著自己所学是“放四海而皆准,亘万古而常新”的真理。别人好言相劝,辩其谬论,他也会以种种邪理百般狡辩,辩不赢时只好大发“泼皮”之气,责怪他人多管闲事。真如古人所言:“骄傲来自浅薄,狂妄出于无知。”浅薄的人求学问即如牛马等动物所踏出的蹄窝,一点点雨水就能灌满;如狭小的仓库仅能储存少量的财物;又如穷乡僻壤依山开垦出的梯田,有些仅有桌子般大,耕种时,只能撒播极少量的种子,而且很快很容易就能播种完。
  浅薄自满的人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有些人刚学会几句英语,便认为可以和外国人对话,第一句“哈罗”,第二句便是“古德拜”,只能蒙骗几个没文化的人。又有些人得了几个灌顶,便认为已得到密宗的即身成就,于是对外行人宣称自己是“金刚上师”;或者闻受中观方面的某个论著,仅仅听了个传承,便自我标榜“我已通达了中观”,实际连“中观”二字都不会解释。这种人实在可悲,但他们却不知羞耻。古语说:“学海无涯苦作舟。”没有经过一番精勤的学修、苦练,怎么可能一下子通达中观和大圆满呢?只需提几个中观或大圆满中最简单的问题,他们就会瞠目结舌的。
  所以,奉劝诸位学人,千万不要自我满足,应时时刻刻观察提醒自己:“我学得太少,差得太远。”或者多看一些历代高僧大德的传记,彼此对照,才能知道自己所学仅是沧海一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应谦虚谨慎地学修一切知识。
  愚者傲慢轻诺者,势力再大亦失败,
  非天施给一步地,遍入天得三界也。
  愚痴、傲慢而又轻易承许诺言的人,哪怕权势再大也很容易失败。非天因为傲慢而随意施出一步之地,却让遍入天得到了整个三界。
  有些愚笨的人,偶尔凭运气会得到一些势力,同时极易滋长傲慢情绪,甚至妄夸海口,轻许诺言,尽显目空一切的狂傲本色,一旦机缘失去,他们必定会衰败。常言“谦受益,满遭损”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从前,阿修罗王(非天天王)因时运强盛,霸占了整个三界,令诸天倍感忧虑。虽然阿修罗王势力强大,但智慧低劣又傲慢无比。遍入天抓住他的这一弱点,为了夺回三界,以神通力变化成一个矮小的天人,到阿修罗王前恭敬地请求赐予一块修行的静地。阿修罗王傲慢地说:“我拥有三界,随你所愿,要多少都可以。”遍入天说:“我只需要三步大的地方。”阿修罗王满不在乎地答应了。遍入天见时机成熟,遂以神变力化现出巨大无比的身量,一脚踏金刚地基,另一脚触无色界顶,仅仅一步就把整个三界都跨占了。此时,阿修罗王后悔莫及,只好让出了三界。这个典故表明愚笨的阿修罗王因傲慢无知而轻许诺言,最后惨遭失败的下场。
  同样,世间上也有许多人夸夸其谈,轻易许诺为他人承办一切事情,到头来,事情未办成,诺言变成了谎言。就象行路的人,一脚未踩稳,而另一脚已抬起,那肯定要摔跟头的。即便是有能力的人,如果骄傲自慢,轻易在他人面前承许诺言,也很容易令自己的事业衰败。许诺言的时候非常简单,一句话、一点头便能博得他人的几句恭维、赞扬,但具体办事的时候才知其难度,面对重重困难若不做,他人会催迫、嘲讽、辱骂,这骄傲自满的人怎么受得了?只好硬着头皮去做,打肿了脸也要充个胖子。许诺多了难免有失,也容易被奸险的恶人利用,又怎么会不遭衰损呢?
  所以,傲慢是人生的大敌,依此而毁坏自己。相反谦虚便成了良朋益友,依靠它可以增长许多知识,承办一切事业。随着智慧的增长也就有了取舍善恶业的能力,这样才能远离衰损而百战百胜。
  小人心藏怀恨时,害他之前露表情,
  恶狗已见怨敌时,咬人之前狂乱吠。
  阴险恶毒的小人暗藏怀恨之心时,谋害他人之前即会露出异样的表情,就如恶狗见到怨敌的时候,在咬人之前它总会狂吠乱叫一阵。
  一般的人,喜怒哀乐都会在言行上表露无遗,他们行于世间,面对各种顺缘或逆境都很难把握。别人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面部表情即可推知其是喜是忧、何思何想,所以,这样的人极难成就事业。其中一些人面对不共戴天的怨敌时,怒火中烧,双拳紧握或跃跃欲上,或横眉冷对。然苦于对方人多势众,若贸然行动,则无异于以卵击石。稍有自知之明者便会强压怒火,等待时机,图谋报复。尽管如此,他的表情早已暴露了复仇的心思,对方也会有所准备。即便仇敌没有察觉,但在他们筹备复仇的过程中也会因缺乏稳重而泄露机密,最终非但不能报仇,反倒被仇敌算计,遭遇不测。这样的人就象狂吠乱叫的恶狗一样,既害不了人,也成不了事。当小偷或强盗出没的时候,恶狗一叫他们便逃之夭夭,主人本想抓获、惩罚这些恶人,却不能成功。或者恶人听到狗叫便准备防范的武器,这样的狗不仅没咬成人,反而引来杀身之祸。正如俗人所言:“叫的狗不咬人,咬人的狗不叫。”
  讲这个道理并不是要教人如何复仇,而是告诫人们:为人处事,应具足稳重的性情,不可喜怒于形色。看看那些事业有成的伟人,在事业遭衰损时,毫不气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默默地用功、精进;当事业成功之时,不骄不傲,继续努力以期更上一层楼。再如修证圆满的高僧大德,他们对待好事不曾喜乐,对待逆缘也不曾忧愤,常人始终无法了知他的内心世界,总给人以高深莫测的感觉。所以,我们也应该坚稳如理地行持一切善法。
  愚者唯受积财苦,始终不得积财乐,
  又复寻求看守财,悭吝积财如老鼠。
  愚者唯一承受的是积累财产所带来的痛苦,自始至终都得不到积累财产的快乐,对于反复寻求财产而只知看守的人,悭吝积财就象老鼠一样。
  智者唯一重视的是法宝,而愚者却对财产特别重视,追求、积攒钱财是愚者生存的唯一目的。他们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痛苦,却未曾得到因财产增多而带来的快乐。初时他们白手起家,象拣芝麻一样辛勤地积累财产;其间得到一些财产,又担心他人掠夺破坏,不得不采用各种手段防范保护,同时又渴望得到更多的财富;最后财产被儿孙继承或被他人掠夺等,自己却在永无止息的追求、欲望中含恨而死。正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愚者在积累财产的过程中,舍不得吃穿,唯恐财产消耗殆尽,一心钻进钱眼里,被财产束缚而成为财产的奴隶。比如一些牧民,他们拥有成百上千的牛羊,如果兑换人民币,起码也有几万或几十万。但他们却穿得破烂,吃得简单,住在四面吹风的牛毛帐篷里,其中也只有几样少得可怜的家当。一旦有钱他们也绝不用于改善生活,而是迫不急待地去买些价值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的珊瑚挂在身上,来炫耀家有万贯。又如马来西亚的一位商人,他起初制定了要积攒五万元的奋斗目标,后又计划十万,足十万之数后,又谋筹五十万,进而贪图一百万……未等美梦成真,他却一命呜呼。可谓“人心节节高于天,越是钱多越贪求”。他的儿子对此深有感触:父亲一生辛劳,却未享受一天的好日子。后来他的儿子深信佛法,从不以积累钱财为生活目的,一有钱就供养三宝,或用于学修佛法等生活所需。
  那些想方设法积蓄钱财的人就象老鼠一样,老鼠偷窃、储存许多吃的东西,把得到的食物藏到许多地方,并且随藏随忘,自己享受不到多少。老鼠具有小偷的习性,那些为积累财富而以偷盗为生的贼人,下世往往会转生成老鼠。
  贪执财产的人死后,中阴很难度脱。二十多年前,一位叫让洛的藏族人,家中牛羊成群,粮食堆积成山。当他临终之时,一直叨念“我的青稞、我的牦牛……”死时,鼻歪眼斜,两手抓空,好象要抓住他的财产。几年以后,有位具足神通的人说:“他太贪财,中阴时一直在仓库里看管财产,后来堕入恶趣。”于是人们给他诵经、印经旗等做了许多佛事,他才从恶趣得到解脱。据说有一位老喇嘛,把信众供养的银子藏在墙缝里,他死后变成一只蜘蛛看护着他的银子。人们常常听到墙角发出窸窣的声响,便请直庆仁波切观察。仁波切说:“老喇嘛执着心太大,转生成了蜘蛛。”当人们把墙拆毁后,果然发现许多银子,其间有个多脚的蜘蛛正来回爬动。
  通过以上的事例,修行人应引以为诫,切不可贪执财物。尤其在临终时,一定要放弃对人或物的执着,否则别说从轮回中解脱,就算往生善趣也很困难。
  学者处于愚者前,不如耍猴之高贵,
  耍猴之人得食财,学者空手而行也。
  处在愚者跟前的学者远远不如耍猴子的人高贵,耍猴子的人能博取愚者的欢心得到许多财产和食物,学者却什么也得不到,总是空手往返而行。
  清净戒律的比丘、知识渊博的学者,乃至断证圆满的高僧大德,如果来到不知取舍的愚人面前,非但得不到重视,连最起码的恭敬也得不到,更不用说供养了。甚至遭到轻蔑、讥毁和种种挖苦,说他们是“不懂得生活、享乐的书呆子;消极避世,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在世俗人眼里,高尚人士显得一文不值,远远不如耍猴卖艺的人高贵。耍猴的人一出现,他们便聚集观看,眉开眼笑地大呼精彩,并报以热烈的掌声,摸兜掏钱,倾囊以赠。这些人的生活庸庸碌碌万般无聊,只好寻找种种刺激作为消遣。他们心胸狭窄,学识浅薄,即便学者不厌其烦地赐教,他们也觉得索然无味,或是习惯于放荡行为而不愿受约束,或觉言深难解又不愿显露自己的愚痴,干脆加以诽谤,以显示自己不同于学者的能力。
  同样,还有些学佛的人,追求神通,希望得到授记而一举成名。对于严持戒律、德行内隐、不示神通的大德常常是不屑一顾,不闻不问。他们认为显示神通以及给弟子授记的上师才是真正的成就者,今天皈依,明天就能开悟,后天就该为众生作“福田”而广纳供养。现在的社会一切都颠倒了,那些显示“神通”广为弟子“授记”的“活佛”,口口声声以“普渡众生”为己任,实际却欺诳哄骗:“你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你是益西措嘉空行母的转世……。”蜂拥而至的信众听到授记个个喜上眉梢,争先恐后地慷慨解囊,大兴供养。这些盲目崇信的人从不反省,眼见他人被骗,自己仍然心甘情愿地继续上当。相反,当真语、实语的高僧大德应机说法,传讲发菩提心、开示走向解脱的甚深法义和窍诀时,他们却不以为然,不会觉得殊胜,也就更谈不上恭敬供养了。这种丑恶的世态,真让人啼笑皆非。
  无有学问之士众,特别嫉恨有学者,
  冬天雪域长庄稼,诸人视为不祥兆。
  不学无术的浅薄之士,特别嫉妒、嗔恨有学问的智者,就象在冬天的雪域生长庄稼,那么人们一定会认为是不吉祥的征兆。
  没有闻思修和戒定慧的功德,而且懒惰放逸、业障深重的人,他们在待人处事方面最大的特征即是妒贤嫉能,不容有学之士并存,挖空心思制造违缘,甚至给学者加上某种过失,大肆诽谤。在他们眼里,学者即如冬天雪地里长出的庄稼一样不吉祥。西藏雪域,冬天气温下降到零下三十多度,滴水成冰,别说生长庄稼,即使青草也寻不到一根,如果一反常态地生长茂盛的庄稼,人们一定会惊恐万状,认为出现了违背常理的不祥之兆。同样,在遍满大地的愚人中,若出现了一位智者,愚人一定会以他为不祥之人。但是学者拥有渊博的学识、崇高的品格,无论愚者怎样嫉妒、陷害也危及不到他们,相反去到任何地方,都会受到善男信女的欢迎,仍然可以继续弘法利生的事业。比如大译师贝若扎那,当他从印度求学荣归西藏的时候,受到藏王的尊崇,因此引来卑劣大臣的嫉妒、迫害,最后不得不离开西藏前往嘉绒地区。他一边修法一边教化众生,显示不可思议的诸多神变,于神山的岩石上留下了许多身印、手印和脚印。又如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智者,后来却被嫉恨他的人赶出了西藏。他潜行匿迹,在蒙古和五台山等地弘法,利益了许多有情。
  在汉地也有许多高僧大德被卑劣小人以各种手段陷害、驱逐,但是圣者有深厚的福报和善神的护持,别人越是陷害,他的事业、声誉越广大。在隋朝时,扬州白塔寺曾出现这样一则公案。白塔寺有一位名叫道契的人,容貌丑陋无比,言谈、性情粗俗鄙僻,虽居于寂静道场,却不求正法,浅识少慧。当时寺中住着一位叫德邻的出家人,精通三藏,勤修戒定慧三学。他谦善祥和,深受世人敬信,而誉望隆重。道契看在眼中,恨在心里,嫉妒之心日益弥盛,遂开始诽谤,以奸计谋害。德邻逆来顺受,反而对道契宣讲正法,诱导令生慈悲仁义之心。道契不知悔改,给德邻妄加种种罪名,诬告于地方官刘义处。刘义听信谗言,判处德邻还俗。几天以后,四大天神降临道契房中,各带众多将领,其中一天神怒目而视:“我是毗沙门,你残害善人,罪不可赦。”然后命鬼卒将道契倒提出屋。寺内僧人及周围百姓听到哀号之声都前去观看,只见道契倒立悬空,离地数尺,头手下垂,七窍流血,冉冉升空,仿佛有人提携。到大街上时忽然堕地,气绝复苏,喃喃几句便一命呜呼了。地方官目睹这一惨境,痛悔不已,立即恭请德邻回寺度化有情。
  因此,做为修行人一定要精勤闻思,努力提高自己的学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