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方法,只要能害到他,就是害了自己,我也情愿。”结果他先于怨敌受害而死,终堕地狱。此人即是自害自,行为最极愚蠢,的确是不可救药。
假如显现遮蔽色法,这是一种因明的推理方法。显现指的是光明,色法乃总称物质之存在,泛指有碍之物。本来光明有明现色法的能力,可使一切显现之物清晰明朗,只有黑夜才会遮挡色法使之不见。但作者运用假设推理的方法说如果能令色法明现的光明遮住了瓶子、柱子等外境色法,那么要见到这种色法还能有什么其它的办法呢?是没有办法的。同样,一个非常恶劣的人,不顾因果自害自,我们对他作怎样的利益之事都是徒劳,干脆不理他,尽量回避不接触为妙。
若害如法静行者,此人极为卑鄙也,
若杀托庇自己人,谁人会说彼英雄?
假若不知羞耻地残害如法修持的静行者,这种人即是世上最为卑鄙的人;如果杀害托求自己庇护的可怜人,又有谁会说他是英雄呢?
如法静行者指的是舍弃世间欲妙,独自到寂静的尸林、神山、岩洞等地修苦行的内道瑜伽士。他们风餐露宿,不追名逐利,一心精勤于出世解脱胜法,功德之大无以计量。但是有些恶霸、强盗,生性野蛮,丝毫不顾及因果,卑鄙无耻地跑到山洞里抢夺苦行瑜伽士的财物,把吃的、穿的甚至身上的衣服都抢光。不过这些恶人一般都没有好下场,往往会遭到横死,也算是罪有应得了。比如大圣者米拉日巴尊者在护马白崖窟的一段苦行经历。当时,尊者唯以野荨麻充饥,衣衫褴褛不蔽形体,身肉耗尽只剩下枯柴般的骨架,头发和毛孔皆因吃荨麻的缘故而变成绿色。一天,一群猎人带着猎狗行猎,结果一无所获。无意间他们走到尊者所在的山洞前,一见尊者便吓得倒退数步惊呼:“鬼?!”尊者说:“我是人,是一个修行的人。”“您怎么变成这副模样?”“因长期采食荨麻所致。”“你修行的粮食在哪里呢?给我们吃点,你要是不拿出来,我们就把你杀掉!”众猎人恶狠狠地威胁着。尊者说:“我除了荨麻外别无粮食,若有也无须隐藏,因为我相信对于修行人,只有人前来供养粮食,而决没有人恶意抢掠!”其中一个猎人说:“供养修行人有什么好处?”“供养修行人会有福气来的。”那人就笑着说:“好!我就供养你一次吧!”说完就把尊者从座垫上抱起来向地上狠狠的一掼,又提起来向上抛出,结果跌下来又是一掼。这样的突变,尊者瘦弱的身体自然不能禁受,痛苦万分。但尊者却悲心大起,十分可怜这群猎人,不住地流泪。另外一个没有折辱尊者的猎人稍有良知,他奋力阻挡疯狂者的暴行说:“喂,别这样,他是一位苦行者啊!你把这样一个骨瘦如柴的人拿来欺辱,也不算是英雄好汉哪!何况我们也不是因他而挨饿的,这种不讲道理的事快别做了!”接着又转向尊者:“瑜伽行者啊!我实在佩服您。我不敢扰乱您,请您回向保护我吧!”而那个欺侮尊者的人也说:“我已经好好献上献下地供养了你,你也应回向我保护我呀!”说着哈哈大笑地走了。虽然尊者没有施咒术,但没过多久,那位极其卑鄙的猎人因某事被法官判了死刑,除了说好话的猎人外,其余的人都受到了很严重的处罚。这也许是三宝的处罚,也许是他们自作恶的报应。
另外,杀害一个托庇自己的人也是卑鄙恶劣的人。托庇者就是托护、投降或是依靠、皈投自己的人。象这样的人已是无依无靠十分可怜了,如今投奔于你,诚心真意地依止你,祈求庇护,而你却狠心地将他杀害,在这个世界上谁会说你是英雄呢?同样,损害苦行瑜伽士的人也称不上英雄,仅仅是“玩火自焚”的可怜虫,既卑鄙又愚蠢。
尽管自己无稍利,恶人亦要害他众,
犹如毒蛇虽食气,遇见他众尚咬死。
尽管对自己没有稍许利益,恶劣的人还是要伤害其他众生。犹如毒蛇虽然以“气”为食,但遇见其他众生也要将之咬死。
古大德慈爱一切众生超胜自己,念念悲心,曾留下千古遗训:“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如是鞭策后人护生爱生。但世间人利欲熏心,不信因果,一言一行皆以我为中心,对自己的生活十分执著。锦衣玉食、杀生害命、强抢豪夺、驰骋沙场……绞尽脑汁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然而某些极其卑劣之人在没有丝毫利益可图的情况下,还是要损害众生,这就很不应理。有些人没有善根,未曾受过善法的熏陶,自小嗜杀成性,看到一条小虫,他立刻捉来杀掉,或打捞水中的鱼虾掷于热沙上,看到鱼儿蹦跳挣扎渐渐死去的样子就感到开心,并且拍手欢笑。曾经有位青年人喜欢玩弄猫狗等动物,捉到猫狗等动物后便折断它们的四肢,见其蹒跚而行、痛苦哀号就兴奋得手舞足蹈,可这位青年成家立业后,他的每个孩子都是跛足残废者。
又如几十年前,丰原附近乡村有一农家养了只母猫。当时一般家庭厨房造有大火灶,以木柴、稻草等为燃料。因灶内温暖,尤其是冬天,母猫最喜欢在灶内取暖过夜。那家农妇每天早晨生火烧饭必先赶走母猫。有一天,天气寒冷,虽经多次驱赶,它仍不愿走出灶外,农妇心烦意躁忽起嗔心,随即取稻草引火烧饭。可怜那贪睡的母猫,竟被活活烧死。
据一九八四年九月二十二日《新生活报》载:吉隆坡曾有一位男子无意间捕捉到一只黑猴,当场便将它活活地剥皮宰杀,然后吊在一棵树上示众。由此恶行,其乖巧可爱、年仅三岁的儿子于一场高烧后便不懂得说话,更不懂得撒娇,终日独自困在斗室内,偶尔发出几声酷似猴哭的凄惨叫声,虽利用传统的医术甚至巫术均不能有效地使其恢复常态。以上种种恶行对自己没有任何利益,即生感得的恶报也是罪有应得,其后世还将感受更难忍的痛苦。所以希望人人都能发慈心、献爱心,将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尽管对自己无有少许利益,恶人还是要害其他众生。比如毒蛇,以空气为食,天当被子地当床,但是以其业力感召,每当遇见其它众生时,总是要窜上去咬一口。同样,一些恶劣的人一见到其它众生心里就会生起嗔恨心,毫无缘由却怒火三千丈,马上要去作伤害甚至促其死亡。
愚者贪欲以为乐,实则行贪即苦因,
如同饮酒以为乐,实则疯狂当安乐。
愚蠢的人把贪欲当作安乐,实际上一切贪欲之行为都是痛苦的根源。如同以饮酒取乐的人,其实他们是将疯狂当作安乐。
人存活于世间常感受饥渴等苦,衣食饱足才觉得身体稍有安乐,然人的贪欲无止尽,且对贪的对境要求越来越高,衣食受用,权势地位乃至贪色无有厌足。圣天论师说:“身是众苦器,汝何重此身……虽经久受用,境无穷尽际,如恶医治病,汝身劳无果。”颠倒的世人认为尽情享受悦意之境或积累财富等为安乐,但却是徒劳无果,如被渴恼所逼的鹿子追求阳焰水终不能止渴一样。又因贪的对境永无满足无有穷尽,故愚者的欲望也是不断地增长,随之必定要感受诸多痛苦:变苦、行苦、苦苦、求不得苦等等。所以执贪欲为乐极不应理,其本性实为一切痛苦的根源,不但今生受苦且会导致后世乃至生生世世于三恶趣中受苦,如是恶性循环,则成为无法解脱生死苦海的根本因。
佛说谷酒、酒粉是放逸的来源,且会导致无穷的过患。《大萨遮尼乾子经》云:“酒为放逸根,不饮闭恶道……宁使身干枯,终不饮此酒。”有的人以酒自我麻醉,妄图以疯狂的行为转愁为乐,却不知“借酒浇愁愁更愁”的道理。《善恶所起经》指出了饮酒的三十六种过失:资财散失、众病之门、生起争斗、智慧渐寡、应得不得、纵得亦失、业际颠倒、纵色放逸、舍弃善法、行持非法、无惭无愧等,详见《走向解脱》之饮酒学处。嗜酒如命的人离开了酒就郁郁寡欢,一看到酒便狂饮不休,直到烂醉如泥。他们的行为与疯子无别,纵身裸露亦不觉羞耻;口中话碎,无人愿听;心不知取舍,行无节制,在危险万分的山、火、水、猛兽前也无警觉;在路口处上吐下泻,脏如臭粪,仰天而卧,犹如僵尸;喜怒无常,言而无信,脸色憔悴,眼眶充满泪水,一切成为他人呵斥的来源。
酒鬼们何不反思:假若酒与欢喜真的不可分割,那人们的欢乐都应该从饮酒中来,或不饮酒的人便永远与快乐无缘了,但这显然不现实。在诸大菩萨圣众们看来,以酒为乐的人只能是怜悯或厌离的对象。华智仁波切说,不但出家比丘和沙弥,就连在家居士若以发端沾酒入口也不开许。《别解脱经》中说:“饮能使人醉的谷酒酒粉得堕落罪。”《戒律根本论》中也说:“病人不得饮酒如草头许。”即使医生说不饮酒必定会死去,持戒者也宁愿舍弃性命,而终不饮酒。饮酒虽不是根本戒,但以此很容易破根本戒。以前有一个妇女拿着一瓶酒,牵了一头山羊,对一位修行人说:“要么你与我作不净行,要么你杀了这头山羊,或是将这瓶酒喝下。”她要求修行者从中做出选择。当时修行人想:如果行邪淫会犯根本戒,若杀生也不行,看来只有喝酒了。饮酒后他神智模糊,结果既破了淫戒又破了杀戒。可见饮酒的过患很大,所以佛及诸高僧大德皆严厉地禁止饮酒。
有些密乘弟子问:大圣者那若巴、谛洛巴、寂天菩萨都喝酒,我们为什么不能喝?答案很简单:他们是圣者,你却是凡夫,既无圣者的智慧又无圣者的修证境界。其实密乘中人也不能随便饮酒,《金刚顶续》中讲过:酒为一切痛苦的根本,一切错误的根本,故应断绝一切酒类。会供和供护法时密乘行者须要备酒,但自己不能享用。荣素班智达讲:“会供时供酒或把酒涂在食子上,但自己不能喝,只能做一个饮用的动作表示,或是在头上、身体外面涂一涂作加持。”虽然藏医、西医、中医里面都提到酒能入药,但作为一个佛门弟子若发心舍弃药酒肯定能得到佛陀的赞许。又从世间的角度来说,德国一位心理学专家关于饮酒对人大脑的危害曾专门研究长达二十年,结论为:饮酒者的大脑越来越迟钝,原有的聪明智慧也变得低劣,转为蠢笨之人;但戒洒以后,他的大脑会逐渐恢复和再生。所以不饮酒的人应发誓生生世世持此净戒,饮酒之人应发誓断除,如是则能断除过患而增长智慧。
若有学问世人敬,学问亦从精进来,
若不勤学诸知识,怨恨他人有何益?
一个人假若有学问就一定会受世间人尊敬,而学问也是从精进求学中得来的。若人不精进学习诸多知识,那么怨恨他人又有什么利益呢?
英国科学家牛顿说过:“无知识的热心,犹如在黑暗中远行。”所以,人类必须要用丰富的知识来充实自己,否则与傍生何异?人来到世间,不管走哪一条道路都必须要有学问作旅伴。人生之旅充满着种种艰辛和曲折,有了学问,许多疑难便能迎刃而解,无知会使智慧因缺乏食粮而萎缩,令人的灵魂僵死。因此有学问的智者是世间最殊胜的庄严,于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受到世人的恭敬,可见人类大多都希望自己成为博学多闻的大学者。但学问不可能无缘无故地降临,它来自不懈的精进。宋朝时代的欧阳修曾说过,很多有学士夫都是从广闻博学、锲而不舍的勤奋中脱颖而出的。达尔文也曾说:“我所有具价值的学问都来源于自学。”此言不虚,如今这高度发展的时代,在“学知识、爱科学”的浪潮推动下,不是已有许多人自学成才了吗?他们跻身于名人之列,成为众人羡慕的佼佼者。
古人言:“不食则饥,不学则愚。”人不怕没有智慧,怕的只是不勤学苦练。知道自己不足的人应自乐进取,勤奋好学。耻于向别人请教学习的人已被自满冲昏了头脑,往往不懂装懂,于人前卖弄,只会引来轻蔑的目光。不曾精进的人一般都没有高深的学问,要想真正拥有智慧成办事业是极其困难的。比如一个聪明人,若无精进,其智慧是难以显现的。反之,一个不聪明的人若能精进学习,慢慢地他的智慧也能提高,学问也会逐渐渊博起来。可谓“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智慧的高低与精进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如果不精进追求学问,一味地怨恨爹娘不曾给自己一个聪慧的大脑、埋怨老师教得不好、道友作违缘等等是毫无意义的。如言:“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又言:“晨不早起误一天,幼不勤学误一生。”所以学习要趁年轻,且必须精进。若自己没学问而去嫉妒、嗔恨、损害学者,即是愚蠢而卑劣的作法。只要你精进,勤学又勤问,就不用害怕没有学问。
出世的修法更需要精进,以出世无漏智慧所摄持的精进即是究竟的十度波罗蜜多之一,无论暂时还是究竟的功德都是从精进产生的。一个人虽然具有信心和悲心,但若缺乏精进,终将一事无成。《菩萨本行经》云:“一切诸事,皆由精进而得兴起。”又如《庄严经论》云:“资粮善中勤第一,理依此故彼后得,精进能得善清净,精进度越萨迦耶,精进得佛妙菩提。”故精进是诸佛菩萨善为称颂的修行动力。寂天菩萨于《入行论·精进品》中详细论述了精进的功德与违品,敬请参阅。所以,佛子若能做到“日不懈,夜不眠”,恒时精进,那么离佛果也就不会太远了。
诸人羡慕得长寿,又复恐惧成衰老,
畏惧衰老望长寿,此乃愚者之邪念。
世间人都羡慕长寿,也希望自己能得长寿,同时又非常害怕自己衰老,畏惧衰老而祈望长寿,这就是愚人的邪念。
众生大都贪生怕死,乃至蝼蚁之类的旁生,无论多么痛苦也乐意长久地存活在世间,何况为人呢?常常能听到人们互相祝福:愿您长寿。古时候,小孩一出世,长辈们都会给他们戴上刻有“长命百岁”字样的“长命锁”,以祝他能够长寿。今人虽已不再循此老套,但祈盼长寿的本性毫许也未泯灭。古来研制长生不老丹之人比比皆是,历代的君王更是求之心切。可见人们强烈地渴望长生不老,但事实却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老不可避免。由执著故常于镜前观看自己的容颜:“糟糕,我怎么有皱纹了?”“头发白了,牙齿也掉了,这可怎么办呢?”忆起年轻时的美好不禁老泪纵横,徒增伤感与痛苦。曾经有一群人为生、老、病、死诸多苦恼侵扰,想找个长生不老的地方。当听说某些婆罗门是世界上著名的医生,擅于治病,故前往就诊:“请为我等解除无常衰老的过患,永享安乐,令青春长驻不变。”这时有一位老态龙钟的婆罗门说:“我们也为诸苦逼恼,到处寻找长住久安的方法,可怎么也找不到。若有此长存不衰老的妙方,我也不会变得如此。”未修持佛法,不懂万法无常的人,一般都有羡慕长寿而恐惧衰老的心态。然而这却是一种愚昧的表现,提婆菩萨就严厉地将之呵斥为邪见,他在《中观四百论》中云:“任谁所谓活,唯心刹那顷,众生不了彼,故自知极少。汝爱久存活,而不乐衰老,噫同类众生,见汝行为善。”
以今人的平均寿命看来,人顶多活到一百岁。一百年其实并不长久,但人们就觉得那是长寿,并且希望活得更长久一些。在长寿诸天看来,人的寿命非常短暂,就象夏天的许多小虫一样,朝生暮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