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第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与果的关系极为甚深奥秘,非凡夫人所能衡量。若以分别念观察因果,浊时众生烦恼无智,无明痴暗厚重,仅看表面现象往往容易引生邪见。不要说通达善恶异熟之间的关系,就是春天播种秋天收获的道理也是所知甚少。难怪现代人对因果生不起信心,一般人甚至科学家也只知花种与花之间大概的因果关系,更细微处,真正的奥秘或善恶因果之间的关系、十二缘起等规律,就只有佛才能完全了达。关于因果的无欺本性,《百业经》中有广说,敬请参阅。
从佛陀的许多教言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弟子的要求:首先闻受佛法、取舍因果,然后精进修积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如是长时精进,待功德圆满之时方得成佛。而现在有些人却认为修行不用求学,仅仅坐禅就能开悟证果。若是不闻思佛法,不积累资粮就能成佛,那因与果怎么会成为真实的呢?佛是真语、实语、不妄语的量士夫。释迦牟尼佛以遍知一切的智慧告诉弟子们,发起大乘菩提心的佛子尚需听闻正法,而且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时间积累二资才能成佛,何况一般愚痴少慧的众生。对上根利智、具大因缘的弟子来说虽有一生成佛的法门,但也都需要闻法及精进等因才能成就。米拉日巴尊者也说过:〃若不以本续密经为凭证,一切实修都是走上歧途的起因。〃
如果没有广泛地听闻佛法,仅仅是闭关修行,足不出户,几个月乃至几年所得到的加持也很微弱,纵有验相也是虚妄。盲修者自以为闭目静坐几个小时便是禅定,并且把暂时压制烦恼后身心所得的一种觉受认为是修行的验相,孰不知这种所谓的验相,时间稍长就无法持续。有些初学者总喜欢请求:“上师,我不听您的课行吗?人生苦短,我要闭关实修,否则太浪费时间,求您一定开许。”上师听后苦口婆心地为他宣讲了闻法的必要和功德,可他怎么也听不进去,执意要闭关三年。但是才过三天,他就在关房里坐不住了,出关以后连暂时的觉受也没得到。相反一些稳重的出家人不断听闻经论教典以及上师教言,然后在具足定解的基础上精进修持,无有骄慢之心,他们修行的智慧和功德却在不断地增上,并且稳固。早期依止法王仁波切的大活佛和大堪布们有着深广的智慧、无碍的辩才以及不同层次的证悟,但他们仍然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法王座前精进地听闻显密佛法的教义,唯恐断掉传承。修行人通过闻法,在心中生起殊胜的定解,如是才会对上师三宝生起不退的信心;遣除一切怀疑后,在修行的道路上才不会被烦恼、违缘所转。否则,不但修无所成,而且容易对佛法产生邪见。比如一人长期专修观音法门,却未得丝毫感应,那么他就会起烦恼乱分别:“观音菩萨的心咒我已念了整整十万遍,每天都是虔诚地祈祷,且从未间断过,别说现量面见本尊,就连梦中也未曾得到丝毫感应,看来这个修法没有加持,也不知是哪个害人的凡夫俗子所造。”如此这般,行者无疑已对佛法生起了严重的邪见。
因此,闻法极其重要,不闻法而一心耽着修行的人,纵然得到一些利益,也会很快失去。就象金银一样,将其放置于火炉中,经烈火猛烧便能使之变软乃至熔化,但一离开火,金银立即就会恢复原有的坚硬状态。修法是有一定次第和条件要求的,若对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业果不虚等教义生起坚定的正见,且对上师三宝生起殊胜的信心,那么行者就会自然而然地精进求学、积资忏罪,依此妥善的修法次第,佛道定能稳步速成。
纯依智力细观察,能断过根即修习,
否则久修反照旧,如涤身垢复沾身。
单纯地去依靠智慧的力量仔细观察,能断除过患的根本就是修行。否则,若修持很长时间的行者仍然烦恼重重,那就好象洗涤身上的污垢一样,不久秽物又会重新沾在身上。
智慧有多种,如世间智和出世间智,又如相似智与究竟智……究竟的智慧是佛性的根本,也可以说是一种了解,一种觉知。相对来说智慧是可以培养的:首先听闻有关的开示,或阅读有关的经论典籍,然后细细思维,对应自己的行住坐卧一切生活琐事如法修持。比如听闻了无常的教义,就应思维自己明天不一定还活着,而且身边的许多人也正一个个地死去。再如自己快乐的时候,就应观想在每一个人的生命里,从来没有一个快乐是永恒的,总有一天快乐会远去,当我们和快乐分手的时候,就会觉得很沮丧。诸法是无常的本性,了知此中道理便不会对快乐产生强大的执著,以此方法对治烦恼就是一种敏锐的智慧力。
修行者必须要具足通达空性的智慧才能得到解脱。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强调了出离心和菩提心以及无二缘起空性智慧的重要性。所以萨迦班智达在此也指出:纯粹依靠智慧的能力来观察诸法的本性,由相似观修获得空性正见,以此作为自己修行的真实内容,如是就能断除一切过患——烦恼的根本。在生起贪心时,观察生贪的因缘、贪心的本性、贪心的去处等等,观来观去,一无所得时,当下即可了知贪心的确如梦幻般无有实体,这样贪心的力量便会遭到致命的打击,故而无法继续滋生,且渐微渐细,最终在法界中消失。寂天菩萨说过,无我的修法极其殊胜,以此所生之智犹如削金断玉的宝剑一样能彻底断除烦恼过患的根本。修行的关键就是要断除烦恼,如云:“空性能对治,烦恼所知障,欲速成佛者,何不修空性?”
修行虽然重要,但定解尤其不可缺少,如麦彭仁波切的教言:“若无如目之见,则不具明足故,修道等皆成形象而已。”意即没有眼睛的人有脚也难以行道。《定解宝灯论》在抉择显密见解方面的殊胜性是独一无二的,整个宁玛派的见解都在这部论中着重广大地抉择了,立志实修的人当仔细研读。没有见解的修行非常危险,极易使行者堕入外道修法,如外道太阳派也提倡修空性,但他们无有空性正见,只是安住于“什么也没有”的无记状态中,故不能断除烦恼。一些初学者求解脱心切,在未生起定解正见之时便埋头苦修,修了几年甚至几十年也未增上证悟的功德和智慧,一旦遇到违缘便六神无主,烦恼依旧,入于世间仍然抗御不了名闻利养的诱惑,一切都是老样子。另一些人,自称已见本尊,而且没有烦恼,但他们所谓的证相却经不起考验,只要与社会中人接触几天,他就原形毕露,竟与那些从未皈依修法且充满三毒烦恼的世间人不相上下。以前有位在林中静修的行者,自以为灭除了烦恼已证得罗汉果,当他回到繁城闹市,与人一接触才发现自己仍有烦恼。所以修法必须要具足殊胜的智慧。法称菩萨说过,当具足真实无二慧之时,无论哪一种过患邪见都不能损害修行。证悟心之本性的人,其修行永无退转。
缺乏正见的人修行就象洗涤自身污垢一样,很快的时间内又会恢复秽浊的本面,因为人的身体本来就不清净,九孔常流不净。爱洁净的人虽然用很多清净的水、香皂暂时洗除了自身的污垢,但过不了几天身体又会沾上很多新的污垢,这就是未从根本上断除过患的原因所致。同样,一些初学者因无正见的缘故修行出了很大的偏差,他们以为闭上眼睛一坐,似乎贪心嗔心都没有了,但这并非真的“断除”了烦恼,而是暂时“压制”了烦恼。所以修行人要重视见解,有了甚深的定解,自己的所作所为才会融于见解,如是方能逐步地象高僧大德和瑜伽士那样修习殊胜的法要。
殊胜因缘未具时,虽证无我难成佛,
未修殊胜方便者,虽见谛亦非罗汉。
是故证悟诸法已,自心安住三摩定,
断除过失习气俱,彼者方成正等觉。
在殊胜的因缘尚未圆满具足之时,虽然证达无我的空性也难以成佛,如同未修持殊胜方便的行者,虽然见到真谛也并非是阿罗汉。所以证悟诸法空性以后,应将自心安住于三摩地的禅定中,断除一切过失和习气后才能成为正等正觉的如来。
任何一件事情,若因缘没有成熟,条件尚未具足,则始终无法取得成功。成佛也是如此,其殊胜因缘即是福德和智慧二种资粮。在二资未圆具之时,纵然现证人无我和法无我空性的圣者也不能究竟成佛。比如已圆证人无我空性和部分法无我空性的小乘声缘罗汉,佛经中说他们入灭定一万劫的最后一刹那将往生净土,并在第二刹那凭借佛身口意的方便加持而出定:即佛身放光、弹指,以佛语宣说阿罗汉所得只是暂时解脱轮回的有余涅槃,非为究竟,不应以此为满足,当入大乘得究竟的无余涅槃,并以意念作加持。于是罗汉们回小向大,发无上菩提心,经五道十地方能圆证佛果。如《定解宝灯论》中所云:“一旦必定需证悟,经说十千劫之后,罗汉出定入大乘。”又如圆证二无我空性的登地菩萨,以见道的智慧只能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的遍计种子,二障俱生的种子习气唯有通过见道后的修证智慧才能断除,即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十度波罗蜜多,而且此十度都是层层递进相续增上的。所以菩萨必须通过修道圆满福慧二种资粮,断尽一切障碍方能究竟成佛。同样,证悟大圆满也有不同的层次,如凡夫相似的证悟,加行道的证悟,也有十地乃至与佛无别的证悟,凡说证悟大圆满的人也不一定是究竟成佛。总之,在福慧二种资粮没有究竟圆满之时,就算证悟了二无我的空性,仍然不能成佛。
又如未曾修持殊胜方便法的小乘行者,虽然见到了苦集灭道四谛的本性,已经断除见惑,但却仍然不能得到阿罗汉的果位。小乘的道果层次分有八种圣位,即: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来向、不来果、罗汉向、罗汉果。只圆满入定的十五刹那许为小乘的见道即预流向,所断除的主要是烦恼障的遍计种子,此果圣人尚须依修道的方便法渐次断尽俱生的烦恼障才能证阿罗汉果。如《俱舍论》中云:“若无殊胜方便断修惑,不得一来不来罗汉果。”综上所述,欲得成就圆满的佛果,努力积累二资势在必行。
所以,凡是证悟了一切诸法为本来空性的人即已具足了殊胜的智慧资粮,此时就可以安住在殊胜的三摩地禅定中。登地以上至七地以下的菩萨虽然入的是灭离四边八戏的法界定,但首先仍需具有如阿罗汉入定前的功用力才能入灭定,即须具备我要入定的作意、专注、执著等功用力。到达七地时方能任运刹那地起入灭定,于十地的最后一刹那依金刚喻定的根本智慧断尽细的极微细分的所知障习气,于金刚喻定的第二刹那现前解脱道,圆满断证功德,究竟成佛。尔时无有出入定的分别念以及清净与否的分别念,一切皆是大平等、大清净的本性。
此处三摩定泛指证悟诸法空性之行者所安住的真正的禅定,在定中能渐次断除一切过失和习气。“过失”指烦恼障,“习气”指所知障。断除二障的次第全知麦彭仁波切于《智慧品释·澄清宝珠论》中作了如是分析:“于大乘见道中断二障之遍计分,复次逐渐同时断除二障的俱生执著,至八地时灭尽我执相续故,此等清净地无有烦恼障,其后唯除所知障,第十地后以金刚喻定摧毁二取迷乱之细微习气故,此无间时已获得法界善逝如来出有坏之智慧金刚身(即得如来正等正觉的果位)。”所谓正等觉即是断尽一切障碍,具足遍知一切的智慧,以如所有智通达一切法界本性,以尽所有智通达一切世俗显现,乃是现空双运无二的境界,此外再也没有一个比之更高的证悟。如《能断金刚经》中所云:“是法平等,于其中间无不平等,故名无上正等菩提。以无我性、无有情性、无命者性、无士夫性、无补特伽罗等性平等,故名无上正等菩提。一切善法无不现证,一切善法无不妙觉。”
何人若无胜智慧,论典虽妙亦不学?
镶宝金饰虽美妙,牦牛对此何理睬?
任何一个人假若没有殊胜的智慧,论典虽然极其善妙,他也不会去学修。如同镶嵌珍宝的黄金饰品,虽然美妙绝伦,牦牛对之又怎么会理睬呢?
作为一个学佛的人必须具足一些基本的条件,如殊胜的智慧,坚定的信心。既无智慧又无信心的人学佛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只能是生邪见,徒造恶业罢了。真正有智慧的人一般都爱学习、爱读书、爱思维,他们知道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情操和气质,使人高尚。每一个懂得如何读书的人,就懂得如何利用所学来增进自己的能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使生活充满意义与乐趣。现今学佛的人明显地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人既没有文化又没有智慧,但却有一颗虔诚的心,他们深信三宝的加持、业果不虚、善恶之报,故一心念佛,祈求往生,并于日常生活中获得诸多感应,虽于口头上讲不出佛理,但在心中却有与众不同的信解。另一类人既有文化又有智慧,他们懂得思维,喜欢钻研,凡事都爱问“为什么”,总想弄个水落石出。因佛陀的教法典籍博大精深,有着严密庞大的理论体系,许多世人公认的“谜”在佛法中都能找到合理的解答。善于观察思维的智者一旦接触佛法,无论听闻还是阅读都能为之折服,感慨佛菩萨的智慧不可思议,相续中自然会生起猛励的殊胜定解。古今中外,佛门中的高级知识分子和名人志士岂不是层出不穷地涌现了吗?而且占的比例为数不小。
不具善根又没有智慧的人对佛菩萨甚深的经论教典不会产生丝毫的兴趣。此颂的胜慧非指一般的世间智慧,世间智慧大都是邪慧,依此不能通达佛法的甚深义理。在这类人面前,圣典再好、义理再妙也无人问津,相反,他们对求神通,求名求利方面倒是趋之若鹜。每当看见愚者对于解脱方面有殊胜加持的经续兴趣索然时,慈悲的佛法教主不免悲泪纵横,但也爱莫能助,痛苦至极不由得吟唱出一首首“悲哀之歌”略以自慰。
智者正士珍视法宝,对于全知麦彭仁波切及无垢光尊者等许多传承上师的论典尤为钟爱,不惜重金求购;而愚者对之却弃如废纸,反将世间凡夫以分别念臆造且夹杂“剧毒”的文章视为珍宝。以上所述,无非在于强调殊胜智慧的重要性,若无智慧,则难以对甚深经论产生兴趣,愚迷颠倒之故,就自然会去追求世间上那些义理浅显、低级粗俗且能迎合自己心理的劣书。须知邪魔外道在引诱人心方面有着“殊胜的方便”,极善于迎合众生的烦恼心,你心里想什么,他们就在书中写出什么,先引发你的兴趣,再逐渐诱导你走向堕落。而佛经的义理非常深奥,无智之人想不到,写不出,学起来绝非易事,当如朱熹所说的那样去实行:“为学读书,须是耐心,细意去理会,切不可粗心。为数重物,包裹在里面,无缘得见。必是今日去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精妙的论典愚者不生欢喜,犹如镶嵌着宝石的金戒指、金耳环等饰物,虽然人见人喜,但牦牛对之又怎么会生起喜爱之心呢?黄金饰品就算堆满牛棚,它们也不理会,偏要去野外吃青草、喝山泉,以此为满足。米拉日巴尊者也有一个比喻:把绿油油的青草放在老狗面前,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