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 >

第74章

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第74章

小说: 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象战场知勇懦,学者著论知学问。
  骏马在路上奔驰的时候才知其胜劣;金银在冶炼之时才知它纯浊的程度;大象在战场上作战时才知道它是勇敢或是懦弱;学者要看他所著的论作方知其学问的深浅。
  骏马的胜劣从外表很难分辨。在赛马场上,无论白马还是黑马都饰以精美而华贵的马鞍,乍看起来各有千秋,且都显得英武、神俊、强健、有力,仿佛每匹都是特等的宝马。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赛马盛况空前,待一声令下,万马齐奔,夺得桂冠的必定是快速、稳健、脚力持久的宝马,这才是最殊胜的骏马。而那些脚力不佳,速度不快的形象骏马却早已败下阵来,一批批被淘汰。贵重的金银通过烈火炼烧能使之熔化成为金汁、银汁,此时金银中若含有杂质便能一目了然地看出,如是就能轻而易举地辨析金银的纯度,发现浑浊物就需要进一步提炼。大象的胜劣也只有在战场上才能识别。古印度经常用象来作战,且是强有力的四大军队之一,若是英勇擅战的大象仅具一头也足以打败敌国,懦弱胆小的大象拥有得再多也起不了多大的用处。所以检验大象的好坏,看它是“勇士”还是“懦夫”也只有在战场上与对手交战时方能了知。
  同样的道理,若欲了知一个学者智慧的深浅,学问的寡博,那么看看他的论著当下就可判定,若只看人的外表则难以区别。末法时代,骄傲自满的人常常妄自尊大,喜欢在众人面前摆出傲慢的姿态炫耀自己的学识和智慧,但其所具有的是真智还是邪慧,只需观看他的论著即可了知。古印度曾有严格的造论制度,凡有著论的内道论师,待其论著造好以后,由国王居中作证,并召集众多班智达、学者、作家参加论著审定大会,届时将该论当众念诵一遍,与会诸人一旦发现论中观点有误或有疑惑,皆可出场辩驳。经百辩而无过错者,则共许为殊胜正论,并将之供奉于尊胜幢上受众人瞻仰礼拜,论师亦被正式尊为大智者。在辩驳的过程中,若论中有错处过患,则将该论拴于狗尾上,以火焚烧,且禁止流传,据说嗅到此烟者也会招来很多过患,作者虽然不被施以斩首、剁手足等酷刑,但也不准再造如是之劣论,且终生服苦役,甚至逐出教团。
  真正的智者能以自己的智慧遣除众生的无明痴暗,如遍智法王无垢光尊者、全知麦彭仁波切、萨迦班智达、宗喀巴大师等。凡学习过《菩提道次第广论》的行者相信会有深刻的体会,每阅读一次,闻受一次,都能从中获取新的知识和智慧,百闻而无厌足,其内容之深奥的确是不可测量。宁玛巴最重要最杰出的传承上师全知麦彭仁波切,其智慧则如杲日般普照世间。他的每一部论著一经闻思,学人就会觉得论中的内容越来越殊胜,所得加持也越来越大。尤其令世人瞩目震惊的是,他老人家居然于七岁游乐时随口造著了《定解宝灯论》这部总说见修行果,且归纳大小乘、显密、中观、唯识等各宗派的一切观点和窍诀的殊胜论著。这并非是某人在经过许多苦行后得智者之名,复又皓首穷经地东摘西引撰凑成的,而是全知麦彭仁波切从大圆满的智慧海中自然流露的,他在一切著论的学者中堪称是独一无二。对于此等究竟了义的论典,我等学人皆当数数精勤地学修,以求通达。
  若欲一切世间众,皆为自己当正量,
  则当推究此善论,对症下药勤修行。
  若知一切世间事,彼能修成诸正法,
  是故行持正法者,乃是菩萨之善规。
  如果想一切世间中人都将自己当作正量的标准,那么就应该推崇研究这本善妙的论著,且对症下药精勤地修行。若人了知并精通一切世间事,那么此人就能修成一切正法,因此凡是行持正法之人所奉行的就是菩萨趋行解脱的善规。
  此处“正量”是指远离过失,道德情操高尚,所作所为都如理如法的人。前文已述,释迦牟尼佛就是一位十全十美的量士夫,他以无漏的智慧和无伪的悲心为众生指引了成就解脱的道路、觉悟的道路——他是如何走过来的,遭遇了或经历了什么(也即是佛的修行历程)。所谓学佛就要按佛要求的那样去行持,逐渐灭除烦恼妄心,完善自我。佛教的教义以慈悲为怀,小乘奉行的是不伤害他人,采取克制、无暴力和自律;大乘重点则除了上述教法外,还包括无私地服务大众,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奉忍耐与宽容为超越痛苦的最上法门。本论即已归摄诸法窍诀精髓,如果你想世间上的一切人都把你当作正量人,那么学修此论即是方便之捷径。凡为如来家族中的成员,无论在家或出家,所作所为必须如律如法,否则世间诸人对于佛法非但不起信心,反而易生邪见导致诽谤、远离佛道等恶果。若虔心研究这部格言论,学会谦、让、忍、退,学会高瞻远瞩,学会达观人生,则自心不起烦恼,同时又能为他人信服,利乐他人。博大精深的佛法殊妙难以言传,细品此论简言要语,人生百味,修行利乐蕴集其中,切身体证者其乐无穷。
  学者不仅要精通格言义理,且要对症下药般地照之精进行持。修学佛法,不可能将八万四千法门学尽,须知一通百通的道理。《水树格言》中说,口渴之时无需饮尽江河水,仅喝一碗即能解除口渴之苦。同样,自之烦恼,贪嗔痴等哪一方面比较严重,如是当以佛法中相应的妙法甘露去对治。惑根断尽则烦恼不生,所以人格稍差的人学修此论可完善人格;愚笨者按论中义理行持也能渐得智慧;成功时学修以冷静心态;失意时学修以寻求慰藉激发向上的动力……好比患者求医,当医生确诊后便对症下药,无论多么严重的病,药到亦能除之,对此勿庸置疑。同理,一个业恼深重的患者若依止具德的善知识医师,在其座前哪怕仅听一个窍诀或佛经中四句偈的内容,只要对症,则“患者”的生死大问题都因此而解决了。
  佛法不离世间法,如果能了知一切世间诸事,在学佛修行的过程中定能遣除违缘,化解怨恨,处理任何事情都会得心应手。静心处世,以静制动,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作为一个高僧大德,除了精通佛法以外,还应精通世间法,这样才能圆满地处理弘法利生事业中各类棘手的问题,以便善巧地引渡被三毒烦恼烧灼得头晕眼花的人。法王如意宝即是这样一位圆满的怙主,精通显密教法,融汇贯通,同时又了达世间法。他所创办的道场之所以称为“喇荣五明”也有着很深远的意义,那即是希望自己的弟子们都有所作为,有所成就,为此,学院人才济济,僧才倍出,于全球享有崇高的盛誉。而另一些高僧大德因处理世法不太善巧,故而违缘接连不断,耽误了自己弘法利生的大事,也就谈不上行持正法了。度化众生是菩萨殊胜广大的事业,所以真正要想行菩萨道的佛子自当努力精通佛法和世法,待因缘成熟之时就可大展宏图,创办道场、摄受弟子、讲经说法等。
  耆婆良医以巧法,以药为食治重疾,
  吾以随顺世间理,宣说殊胜此正法。
  贤善的良医耆婆以殊胜善巧的方法,把食物当作药治愈了严重的疾病,我(作者)随世间的伦理,以世人易于接受的方式宣说了佛陀殊胜的正法。
  耆婆是释迦牟尼佛住世时的一代名医,医术精湛,手到病除,医德高尚,救死扶伤无有疲厌,且不计得失。他具足殊胜的智慧,创造性地配制了许多医方,为印度的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曾经有一次,耆婆以巧妙的方法把“酥油”作为药给国王食用,从而治好了国王的恶疾。
  与耆婆同一时代的一位国王,生平最讨厌酥油,因此他颁布了一条恶劣的命令:凡在他耳边提及酥油名者,立即处以死刑。当时食物的种类不多,酥油便是一种促进身体健康的最佳营养品。国王讨厌酥油,故于几年的时间里滴油未进,从而导致体质一天天垮下去,终因营养不良引发了严重的疾病。众多名医会诊后,一致认定,国王必须服用酥油才能使身体恢复健康,但苦于国王制定的法令,故无人敢在国王面前提及“酥油”一词,更没有人敢让国王亲自服用。无可奈何之下,众医生只好求教于耆婆。
  耆婆体谅众医生的苦衷欣然前往。首先他让人准备一匹马,几天内滴水不给,令之受渴。然后设法灌醉国王,趁其不省人事之机给他服用了适量的酥油。国王酒醒后闻到一股浓烈的酥油味,怒不可遏。一见跟前的耆婆医生,确定是他所为,震怒之下起身拔剑追杀耆婆。耆婆早有准备,骑上一头大象直奔鹿野苑。国王追出宫门,侍卫已替他备好了那匹几日未得水喝的骏马。国王气急败坏地飞身上马,紧追不舍。追至河边,国王的马口渴难忍,见水就狂饮起来,无论他怎么催促,马也不走。国王又气又急出了一身大汗,只好眼睁睁地看着耆婆乘象渡河远去。待马喝足了水,国王使出全身力气举鞭一扬,马便飞渡过河,疾驰而去。不愧是匹宝马,渐渐地又要追上耆婆了,这时耆婆又将一个大水器盛满凉水置于路中,跨象又行。国王经过时,马又低头饮水,王虽然心中焦急,但也无计可施,等马喝够了,再追耆婆时,耆婆已经进入鹿野苑城。国王一路狂奔,药力行遍全身,浑身出汗,大病却因此痊愈。据说国王渐渐想通了,非但没杀耆婆,且以重金酬谢。
  喻事于理,作者之意即我也是参照耆婆救人的方法,表面上演说世间法,实际却述尽了佛法的真谛。因为初学者世间习气比较重,若一开始就为之宣说甚深的空性或大圆满等殊胜密法,因他们智慧有限故难以理解和接受,反而可能导致诽谤。所以本论前八品将佛法融入世间法而作宣说,此最后一品则进一步升华,专门宣讲了释迦牟尼佛最精深的法要。
  生自广阔海岛上,智慧龙王所摄持,
  具德格言珍宝藏,为满学者之慧库,
  为足智者之渴望,释迦比丘吉祥贤,
  根嘎嘉村善观察,为明诸世著此论。
  如同在广阔的海岛上,龙王拥有如意宝藏一样,尊者以俱生的殊胜智慧,造著了这部总摄佛法精要的论典。智者渴求知识,好于学习,乐于增上自己的智慧和德行。为了满足学者的愿望,释迦牟尼佛教下的比丘——萨迦班智达根嘎嘉村吉祥贤,在经过长时观察、思维、实修世间正理以后,善造了此论,愿智慧之光照明世间。
  此中所生无垢善,犹如极明皎月光,
  遣除诸众之意暗,愿盛智者之慧莲。
  学习一切诸所知,为得一切智智位,
  是故吾造此论典,亦是为得圆佛果。
  在著造这部《格言宝藏论》之初、中、后三时所产生的一切善根和功德清净无有垢染,就象皎洁而明亮的月光,它能遣除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的愚痴意暗。犹如月光启开睡莲一样,能增盛智者的智慧。学习一切所知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一切智智的佛果,那么我(萨迦班智达)造下这部论典也是为了得到圆满的佛果,愿自他一切众生同证菩提!!!

  此《格言宝藏论》是由中印度菩提伽耶(金刚座)向南一百由旬之雪域圣境,本住后藏拉多卓巴萨迦寺,曾受文殊菩萨之加持慧光,顿开智慧之花蕊故,广闻多学并现证精通声明、因明、修辞、辞藻、饰词及如来之众多经典教义,是故真实获得通达圣教理证与窍诀之要,并对讲辩著等具有崇高之辩才者,说理论师释迦比丘根嘎嘉村吉祥贤学尊,善造于具德萨迦寺。皆此圆满也!

  一九九六年元月一日
  译于国际大都会香港花园
  愿增上吉祥!!!

  三十忠告论要义简疏

  全知无垢光尊者造颂
  索达吉堪布    著释

  释题名:此论是全知法王无垢光尊者对当时及后来的修行人所作的忠言教诫。因论中共有三十条忠言,故而得名。所谓“忠告”,是发自内心的诚恳劝告之言,此处是指尊者针对诸已为上师摄受的修行人容易误犯的无义行,而说的深密教言或忠谏。“论”者,即具足造论功德者所作的、阐释经续密义并具有改造众生的邪见邪行、救护诸有情出离轮回怖畏的典籍。
  作者:全知无垢光尊者(公元1308——1363年),是雪域诸派共同尊奉的三大文殊化身之一,是宁玛派中具无比贡献与加持的祖师,是集大班智达、大瑜伽士、大成就者之功德于一身的大圣者。尊者一生广学博闻显密经续,于显宗、密宗广有述注,凡诸修学者若能至心祈祷尊者,则无论于闻思修法、传法灌顶摄受弟子等,皆可得到无上的加持。宁玛派中很多传承上师的成就皆是源于尊者的加持,故诸后学者应励力闻思尊者的著作,恒常顶戴祈求尊者的加持。
  法界遍空智愿大云中,善降大悲之光甘露水,
  令熟所化因中三身芽,敬礼胜宝救主上师足。
  此为作者顶礼自己的根本上师。无垢光尊者的根本上师是持明者革马札。尊者于此赞言自己的根本上师已证得了与法界无二的自然本智,因而在法界虚空中遍布了如所有智、尽所有智及度尽一切有情的殊胜大愿之云。并恒时从密布的智愿浓云中,普遍善巧地降洒大悲日光、智慧法乳甘露雨水,由此胜缘,令所化有情之田中,成熟法报化三身的殊胜禾稼。在如是殊胜的三宝总集上师之莲足前,自己以清净的身口意三门恭敬作礼。以清净信心随念上师三宝的功德,恭敬作礼祈求加持,是修行人恒时应行的,也是自己的修法成就、度生事业等一切成就之根本,三世诸佛也皆是依上师而得成就。故于造论之端,忆念上师功德、顶礼祈求加持,已成为藏传佛教中诸论师的通则,也有十分必要。
  虽由愿力传承师摄受,自不精进无义耗此生,
  思惟圣行自懊他亦然,劝心生厌说此卅忠告。
  此明示造论缘起、为谁而造及本论立宗等。尊者云自己虽由宿世福德善愿,已具足闲暇圆满,为众多传承上师所慈悲摄受,得到了闻思修习佛法、受灌顶等机会,然而因自己身心散乱放逸,未发起精进,故没有把握善缘,踏上解脱胜道,而虚枉地浪费了暇满人身。现在想起诸圣者大德们为自他解脱而精进苦行的胜行不由生起懊恼改悔心,而看周围的其他修行人,也不乏如是虚耗时日令自心悔恼者。因此,为了自他这类为散乱放逸所缚的修行人,说此三十条忠告,劝勉从内心对众多散乱琐事生起厌离,若能依言而行定能一心趋入正道发起精进。无有精进、虚耗此生、懊悔等,皆是尊者的自谦之词。无垢光尊者是乘愿再来的菩萨,本身已远离了一切过失,只是为了劝勉当时的弟子及后学者,故以大悲愍而宣此肺腑忠言。有心者诚应谛听,依教奉行!
  噫呀!
  种种方便摄受众眷属,虽具顺缘主持寺庙等,
  纠纷之源自心贪执因,独自安住即是吾忠告。
  “噫呀”是悲叹之语,尊者以无碍智亲见末法之时众多修行人,在自心尚未调伏之时,虽具有众多方便摄受很多眷属,或具足顺缘主持寺庙、法会等,这些形象的事业虽然吸引人,然而对自心不调者来说,这些都是产生纠纷诤斗之源,及令自心生起非理贪执恶念之因。内心不断除自我贪执烦恼,行管理寺院、摄受弟子等事业,则对自他很难有利益,甚至会对自他双方都有损害,故在初学阶段,佛陀也不开许行利他为主的事业。在未成就前,修行者应持守强烈的利他菩提心愿,独自安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