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道论-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论(第四禅的)支是没有粗的,因为如色(界第四禅所具)的二支
(舍,一境性),在无色(禅)也同样的(具此二支)。
他看见这样的过患之后,并盼望除去它,即于空无边处的寂静无边而作意,
扩大他的遍至于轮围(世界)的范围或者遂其所欲的远大,以那(扩大了的)遍
所触的空间而“虚空!虚空!”或“虚空无边”的这样作意,而除去那遍。然而
所谓除去,并不是象卷席子,也不是象从锅子里拿出烧饼一样,只是对于那遍不
念虑不作意不观察而已。(即是说对于那遍)不念虑不作意不观察而专以那遍所
触的空间“虚空!虚空!”这样的作意名为遍的除去。除去遍时,不是增加,也
不是减少,光是对遍的不作意及于“虚空!虚空!”而作意而名为除去。只是明
了除去遍的虚空。“除去遍的虚空”或“遍所触的空间”或“离遍的虚空”都是
同样的。他对那除去遍的虚空之相作“虚空!虚空!”的数数念虑思惟。由于他
这样数数念虑思惟,镇伏他的五盖,住于念,以近行而等持其心。他于那(虚
空)相数数修习而多作。他如是数数念虑而作意时,如色界心之(安止)于地遍
等(所缘),而空无边处心则安止于虚空(所缘)。于此(空无边)处,亦(如
第四禅)以前分的三或四速行为欲界心并且是与舍相应的,其第四或第五(速
行)为无色界心。
其余的地遍中所说的同样,但以下这些是其差别:即如是生起无色界心之时
的比丘,譬如观瞻以青布或黄或赤或白等任何的布所系缚住的车门或袋或瓮等的
口的人,忽给疾风或任何人除去了布的时候,则他当见虚空,同样的,先以禅眼
而观遍的曼陀罗而住,次以“虚空!虚空!”的遍作(准备)而作意急急地除去
那(曼陀罗)相时,则仅观虚空而住了。
对于这样的修行者,即如所说:”超越一切色想灭有对想,种种想不作意,
(思)‘无边虚空’,空无边处具足而住”。
(释空无边处业处的圣典文句)此中“一切”是一切行相,或一切无余之
义。
“色想”——是以想的首目而说色界禅及它的所缘。于“有色者见色”等句
则亦名色界禅为色:于“见外面的美丑之色”等句则说色界禅的所缘(为色)。
所以此处关于色的想为色想,及“以想的首目而说色界禅”的(色想)是同义
语。(此色界禅)即色即想故色想,即指色是它的名而说。当知地遍等类及它的
所缘是同义语。
“超越”——是由于离贪及灭。这怎么说呢?即依(五种禅各有)善、异
熟、唯作(三种)而称为十五种禅的色想及依地遍等称为九种(十遍中除了限制
虚空遍)所缘的此等色想以一切的方法或无余的离贪及灭故——即因为(此等色
想的)离贪及因为灭的缘故,所以空无边处具足而住。若不超越一切色想,那空
无边处具足而住是不可能的。
关于此(超越之)意,因为贪于所缘者是不能有想的超越,若超越了想的时
候则超越所缘,所以不说所缘的超越,而在《分别论》中只说想的超越,即:
“此中什么是色想?于色界定入定者的(善想),或生(色界)者的(异熟
想),或现法乐住者的(唯作)想、想念、已想念,是名色想。因为这色想的超
越之故,所以说‘一切色想超越故’”。因为此等(无色)定是由于超越所缘而
得,不象初禅等(色界定)可在同一所缘中而得,所以亦用超越所缘而解释此
意。
“灭有对想”——由于眼等事物(感官)对于色等所缘而生想为有对想。与
色想等是同义语,即所谓:“此中什么是有对想?即色想,声想,香想,味想,
触想——是名有对想”。善异熟的(色声香味触)五(有对想)及不善异熟的五
(有对想)的此等一切十有对想的灭、舍断、不起、不存续,故说(灭有对
想)。
可是此等有对想在入于初禅等定的人也是没有的——因为在入定之时不会由
五(根)门而起其心故。(为什么只在这里说灭呢?)然而这正如已在他处舍断
的苦乐却在第四禅中说(舍断),亦如有身见等(在须陀洹道即已舍断)却在第
三道(阿那含道)中说(舍断),当知为了鼓励于此(空无边处)禅中而起精勤
以及由于赞叹此禅,故于此(空无边处禅)而说此等之语(灭有对想)。或者说
虽然入色界定者也无彼等有对想,但非因为舍断而无——因为色界的修习是不生
起离色贪的,而是色及有对想维持关系的;然而这空无边处定的修习是由于离色
贪而生起的,所以可说彼等有对想在此空无边处定是舍断的,不但只可以说,实
可断然接受。因为在此(空无边处)以前未曾舍断彼等(有对想),故世尊说:
“声是入初禅定者的刺”。此空无边处业已舍断有对想,故说入无色定者不动及
寂静解脱。如阿罗罗与迦罗摩入无色定时,有五百辆车经过他的近旁,也不见及
不闻其声。
“种种想不作意故”——对种种境而起的想,或种种的想。这种种想的意义
在《分别论》中作这样的分别:“什么是种种想?即未入定者及具意界者或具意
识界者的想,想念,已想念,故名种种想”,即未入定者的意界——意识界所摄
的想,生起于色声等类种种不同自性的境上(故名种种想)。其次有八欲界善
想,十二不善想,十一欲界善异熟想,二不善异熟想,十一欲界唯作想,如是有
四十四种想,其种种自性互相不同,故名种种想。
种种想皆不作意故——不念虑故、不思考故、不观察故——即是说不念虑、
不思考、不观察于彼等(种种想)故。
因此(色想、有对想、种种想)中,前面的色想及有对想,由于空无边处禅
所生的(无色)有中便不存在,更不必说在于这(无色)有中具足此(空无边
处)禅而住的时候了。因超越及灭于彼等(色想及有对想),故说彼等二者的无
有。其次于种种想中,八欲界善想,九唯作想,十不善想这二十七想则依然存在
于(空无边处)禅所生的(无色)有中,是故说“种种想不作意故”。盖具此禅
而于彼(空无边)处住者,是因为彼等(种种想)不作意故具足此禅而住,若于
彼等(种种想)作意者,则不得入(空无边处)定。
(关于这三句的)简而说之:则“超越色想”一句是指一切色界法的舍断而
言,“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故”二句是指一切欲界的心,心所的舍断与不作
意而说的。
“虚空无边”——因不知这虚空的生的边际或灭的边际故“无边”。“虚
空”是说除去了遍(而现)的虚空。当知此处的无边亦因作意的无边。故《分别
论》说:“他于那虚空中,置心专注,无边遍满,所以说虚空无边”。
“空无边处具足而住”——在此句中,没有它的边际故“无边”。虚空的无
有边际为虚空无边,而虚空无边即空无边。即此空无边是它的相应法的(空无边
处)禅的住处,故以住处之义为空无边处,犹如诸天的住处为天处。
“具足而住”——是获得了空无边处的成就,以适合于空无边处定的威仪住
而住。
这是详论空无边处业处。
(二)识无边处业处
(识无边处业处的修法)欲求修习识无边处(业处)者,曾以五种行相于空
无边处定修习自在,他看见了空无边处有这样的过患:“此(空无边处)定依然
近于色界禅之敌,不及识无边处的寂静”,欲求离去空无边处,于识无边处的寂
静作意,便对那遍满虚空而起的识:“识、识”的数数念虑,作意,观察与思
惟。但不是“无边、无边”这样的作意。
他这样的运用其心于那(识)相之中,镇伏了五盖,安立于念,以近行定等
持其心。他对于彼相数数修习而多作。当他如是行的时候,便得安止他的识无边
处心于那遍满于虚空的识,如对虚空而安止空无边处心相似。至于安止的方法如
于空无边处所说的同样。
因此而说这(修行的)人为:“超越一切空无边处,(思惟)‘识无边’,
识无边处具足而住”。
(释识无边处业处的圣典文句)此中“一切”已如前述。
“超越空无边处”——此句如前面(空无边处)所说的方法,以(空无边
处)禅及(空无边处的)所缘为空无边处。依前面所说的空无边是所缘,因为它
是初无色禅的所缘,故以住所之义为处,象诸天的住所为天处,故名空无边处;
又空无边是(空无边处)禅的生起之因,则以产生之处的意义为处,故名空无边
处。譬如剑蒲阇是马的(产)处等等。如是由于他不起及不作意于(空无边处)
禅与所缘,故得超越于二者,(换言之)即他具足此识无边处而住,是故把此
(禅与所缘)二者作为一起而说“超越空无边处”。
“识无边”——是说他对“虚空无边”如是遍满而起的识,而这样“识无
边!识无边!”的作意。或者以作意为无边。因以虚空为所缘的识,为全部的作
意,而彼比丘作意“(识)无边”。
正如《分别论》说:“识无边,是他作意那遍满虚空的识为无边遍满,所以
说识无边”,这句中的“识”字是用作对格的意义解释。诸义疏师对于此义作这
样的解释:“无边遍满,即是说他作意那遍满虚空的识”。
“识无边处具足而住”——此句中:没有他的边际故为无边际。无边际即无
边。本来识加无边的合为“识的无边”,但现在说“识无边”,就通俗的用法。
那识无边是它的相应法的(识无边处)禅的住处,故以住所之义为识无边处,犹
如诸天的住处为天处。余者如前所说。
这是详论识无边业处。
(三)无所有处业处
(无所有处业处的修法)欲求修习无所有处(业处)者,曾以五种行相于识
无边处定修习自在,他看见了识无边处有这样的过患:“此(识无边处)定依然
近于空无边处之敌,不及无所有处的寂静”,欲求离去(识无边处),于无所有
处的寂静作意,便作意那为识无边处的所缘的空无边处的识的无,空及远离。如
何(作意呢)?即不作意于识,却对“无,无”,或“空,空”,或“远离,远
离”的数数念虑、作意、观察与思惟。
他这样的运用其心于那相中,镇伏了五盖,安立于念,以近行定等持其心。
他对于彼相数数修习而多作。当他这样行的时候,便得安止他的无所有处心于那
遍满于虚空而起的广大的识的空、远离、及无等(所缘),如对遍满虚空的广大
的识而安止识无边处(心)相似。
至于安止的方法当知已如前说。但这些是它的差别:当他的安止心生起之
时,譬如一人,看见了为些事情而集会于园堂等处的比丘众,便到别的地方去,
在比丘们终结了集会之事离座而去之后,此人又来(园堂处),站在门口,再看
那集会之处,只见空,只见(人已)离去,此时他并不这样想:“那些比丘都已
命终或去诸方了”,但见此处空、离去、及无有。同样的,这比丘以前是用识无
边处的禅眼而见依虚空而起的识而住,后来由于“无、无”等的遍作(准备)的
作意而消除那识的时候,则他见被称为(识的)离去的无而住。
因此而说这(修行的)人为:“超越一切识无边处,(思惟)‘无所有’,
无所有处具足而住”。
(释无所有处业处的圣典文句)此中“一切”如前所述。
“识无边处”——此句亦以前述的方法,以(识无边处)禅及所缘为识无边
空处。依前面所说的识无边是所缘,因为它是第二无色禅的所缘,故以住处之义
为处而名识无边处,如诸天的住处为天处,又识无边是(识无边处)禅的生起之
因,则以产生之处的。意义为处,故名识无边处,如说剑蒲阇是马的(产)处等
等。如是由于他不起及不作意于(识无边处)禅及所缘,故得“超越”于二者,
(换言之)即他具足此无所有处而住,是故把此(禅与所缘)两者作为一起而说
“超越识无边处”。
“无所有”——是说他“无!无”!“空!空”!“远离!远离”!这样的
作意。正如《分别论》所说:“无所有,是令那(空无边处)识的无有,令成非
有,令其消灭,见无所有,故名无所有”。虽然似乎是说灭尽识的思惟,但此义
是这样的:即不念虑不作意不观察那(空无边处的)识,单是作意那(识的)无
的自性、空的自性及远离的自性,而说为无有、非有及消灭,实无他义。
(无所有处具足而住)在此句中,没有任何东西故无所有,是说连一点残余
也没有。无任何的有为无所有,和离去空无边处的识是一同义语。那无所有是
(无所有处)禅的住处,故以住处之义为空无边处,如诸天的住处为天处。余者
如前述。
这是详论无所有业处。
(四)非想非非想处业处
(非想非非想处业处的修法)欲求修习非想非非想处(业处)者,曾以五种
行相于无所有处定修习自在,他以为:“此(无所有处)定依然近于识无边处之
敌,不及非想非非想处的寂静”,或者以为“想是病,想是疖,想是箭,而此非
想非非想是寂静,是胜妙”,他看见无所有处有这样的过患并见上面(非想非非
想处)的功德,欲求离去无所有处,于非想非非想处寂静作意,便对以无(所
有)为所缘而起的无所有处定“寂静,寂静”的数数念虑、作意、观察与思惟。
他这样的数数用意于那(无所有处定的)相中,镇伏了五盖,安立于念,以
近行定等持其心,他于此相数数修习多作。当他如是行时,便得安止他的非想非
非想处心于那称为四蕴的无所有处定,如对识的离去而安止无所有处心相似。至
于安止的方法当知已如前说。
因此而说这(修行的)人为:“超越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具足而住”。
(释非想非非想处业处的圣典文句)此中“一切”已如前述。
“超越无所有处”——此句依前述之法,以(无所有处)禅及所缘为无所有
处。依前面所说的无所有是所缘,因为它是第三无色禅的所缘,故以住处之义为
处,名为无所有处,象诸天的住处为天处;又无所有是(无所有处)禅的生起之
因,则以产生的意义为处,故名无所有处, 如说剑蒲阇是马的(产)处等等。
如是由于他不起及不作意于此(无所有处)禅及所缘,故得“超越”于二者,
(换言之)即他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