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清净道论 >

第43章

清净道论-第43章

小说: 清净道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
  “意所成”,由于决意而化作,故为意所成。“诸根完具”,是就眼耳等的
  形态说。然而所化的色身是没有净色根的。
  “如果神变者经行,则所化的亦在彼处经行”等,是指一切声闻所化的说。
  假使是佛陀所化的,则依世尊的所行而行。但依照世尊的意欲亦能作其他的事
  情。然而这里,神变者虽然在这人间,能以天眼见(梵天之)色,以天耳闻其
  声,以他心智而知其心,但依然未得由身而自在的。同时他虽在此界,能与梵天
  对立,谈论与会话,亦非由身而自在的。虽然他决意令远而为近等,亦非由身而
  自在的。他虽以可见或不可见之身而去梵天,亦非由身而自在的。但他计划“在
  梵天之前变化色身”等的说法,是由身而得自在的。至于这里的其余的(天眼乃
  至远近神变等),是为示身自在神变的前分神变而说的。上面为“决意神变”。
  下面是“变化神变”及“意所成神变”(与决意神变)不同的地方。

  (二)变化神变

  先说行变化神变的人,于童子等的形状中,他希望那一种,便应决意那一
  种,即所谓:“他舍了本来的面目而现童子的形状,或现龙形,或现金翅鸟形、
  阿修罗形、帝释形、天形、梵天形、海形、山形、狮子形、虎形、豹形,或现象
  兵、马兵、车兵、步兵,及现种种的军队”。要这样决意的人,他从于地遍等中
  无论以那一种为所缘的神通基础禅出定,当念自己如童子的形状,念已而遍作
  (准备)之后,再入定而出定,即决意“我成这样的童子”,与决意心共,便成
  童子,如提婆达多。其他各句也是同样的方法。对于“亦现象兵”等,是指现自
  己以外的象兵等而说,所以这里不应作“我成象兵”的决意,应作“将成象兵”
  的决意。其他马兵等的地方也是一样。上面是“变化神变”。

  (三)意所成神变

  欲作意所成神变的人,从基础禅出定之后,先念(自己的业生)身,依前述
  之法而决意“将成空洞”,便(于自身)成空洞。于是念他的内部的(意所成)
  身而遍作(准备定),依前述之法而决意“在他的内部而成他身”(便成他
  身)。他即可取出(意所成身),如从蔓吉草中抽出芦苇,如从剑鞘引剑,如蛇
  蜕皮一样。所以说:“兹有比丘,从此身而化作有四肢五体诸根完具的意所成的
  有色的他身。譬如有人,从蔓吉草中抽出芦苇,他这样的思考:这是蔓吉,这是
  芦苇,蔓吉是一样东西,芦苇是另一样东西,然而芦苇是从蔓吉抽出的”。这里
  如芦苇等与蔓吉等相似,为示意所成色(身)与神变者相似,故说此譬喻。这是
  “意所成神变”。

  为善人所喜悦而造的清净道论,完成了第十二品,定名为
  神变的解释。

  ———————————————————————————————————
  代字
  (忙-亡+乔)陈如——>骄陈如

  第十三  说神通品

  二、天耳界论

  现在来解释天耳界,在这以后当有三种神通。对于“他如是等持其心”等的
  经典文句,如前所说。此后只是解释其差别之处。
  彼以清净超人的天耳界,闻天人两者及闻远近之声。
  这经文中的“以天耳界”,和天的相似,故为“天”。因为诸天之所以获得
  净耳界,是由于行善业而生——没有胆汁痰血等的障碍,及解脱了随烦恼,所以
  虽然很远的所缘亦能领受。而此比丘,由于精进修习的力量,产生象天耳界的智
  耳界,所以说和天的相似故为“天”。又因依天住而得,自己亦依止天住,故为
  “天”。因为行耳界的工作,犹如耳界,故为“耳界”。所以说“以天耳界”。
  因为遍净及离随烦恼,故为“清净”。“超人的”,是超过人的境界,即超越人
  的肉耳所闻的。“闻两者之声”,即闻二者之声,什么是二?即“天与人”,是
  指天的声和人的声而说。当知此句是说特殊部分的声。“远与近”,即如他方世
  界的远处的声音,乃至近处寄生于自身的生物的声音,都可以听到。当知此句是
  指无限的一切声音说。
  怎样会生起天耳界的呢?瑜伽比丘,入了神通的基础禅,出定之后,以遍作
  (准备)定心,最先当念由自然(肉)耳听到的远处森林中的狮子等的粗声,其
  次如精舍之内的钟声、鼓声、螺声、沙弥及青年比丘的高声读诵之声,如“尊师
  怎样”、“诸师怎样”等的普通谈话声、鸟声、风声、足声、沸水的叽嘟叽嘟
  声、太阳晒干了的多罗叶声、蚂蚁声,如是从最粗的开始次第而念微细之声,他
  应意念东方的诸声的声相,意念西方、北方、南方、下方、上方、东隅、西隅,
  北隅、南隅的诸声的声相,当这样意念粗细诸声的声相。那些声音,虽然他的原
  来的心也明了,但他的遍作定心更明了。他如是于诸声相作意,“现在天耳界要
  生起了”,他于诸声之中无论以那一种为所缘,生起意门转向心,在那灭时,速
  行四或五的速行心,那些(速行心)的前面三或四而名遍作、近行、随顺、种姓
  的是欲界心,第四或第五是安止心,属于色界的第四禅。此中,与彼安止心共同
  生起的智,便是天耳界。
  此后便落入智耳之中,为了加强它,他应该限定一指之地想道:“我将在这
  个范围之内闻声”,然后扩大其范围。此后他增加限定为二指、四指、八指、一
  张手、一肘、内室、前庭、殿堂、僧房、僧伽兰、邻村、一县等乃至一轮围界、
  或者更多。如是证得神通的人,虽然不再入基础禅,但亦可以神通智而闻由于基
  础禅的所缘所触的范围之内所起的音声。能够这样听闻的人,直至梵天界,虽然
  是螺贝大鼓小鼓等的一团杂乱之声,但如果要辨别它,他便能辨别:“这是螺
  声,这是鼓声”等。
  天耳界论毕。

  三、他心智论

  (“彼如是心得等持……安住不动时,引导其心倾向于他心智。彼以己心,
  悉知其他有情及其他补特伽罗之心:
  有贪心而知有贪心,
  离贪心而知离贪心,
  有嗔心而知有嗔心,
  离嗔心而知离嗔心,
  有痴心而知有痴心,
  离痴心而知离痴心,
  沉寂心而知沉寂心,
  散乱心而知散乱心,
  广大心而知广大心,
  不广大心而知不广大心,
  有上心而知有上心,
  无上心而知无上心,
  等持心而知等持心,
  不等持心而知不等持心,
  解脱心而知解脱心,
  不解脱心而知不解脱心”)。
  在论他心智中的“他心智”(心差别智),此中的“差别”是了解,确定之
  义。心的了解为“心差别”,心差别而且以智故说“心差别智”(他心智)。
  “其他有情”是除了自己之外的其他有情。“其他补特伽罗”和前句同义,只由
  于教化及说法的方便而说不同的字而已。“以己心……心”即以己心而知他心。
  “悉”即确定。“知”即知有贪等各各种类。
  然而这智是怎样生起的呢?即以天眼而成就的,那天眼于他心智的遍作(准
  备)。所以比丘,扩大其光明,以天眼而见他人依附于心脏的血液的色,寻求他
  的心。因为心欢喜时,则血红如熟了的榕树果,若心忧悲时,则血黑如熟了的阎
  浮果,若心舍时,则血清如麻油。于是他观看了他人的心脏的血色,分析“这种
  色是从喜根等起的、这种色是从忧根等起的、这种色是从舍根等起的”,寻求他
  人的心,加强他的他心智。当他这样获得了强有力之时,则不必见心脏的血色,
  亦能从心至心的展转次第了知一切欲界心、色界心及无色界心。义疏中说:“如
  果欲知无色界中的他人之心,见谁的心脏血色、见谁的根的变化呢?实在没有谁
  (的心脏及根可见)的。当知神通者的境界,只要他念虑三界中任何一处的心,
  便能知道十六种心。此(见心脏之)说,是依未证神通的初学者说的”。
  其次“有贪心”等的句子中,当知与贪俱的八种心是“有贪心”。其余的
  (三界及出世间的)四地的善及无记心是“离贪心”。然而二种忧心及疑与掉举
  二心等的四心,则不包摄于这(有贪心、离贪心)二法中。但有些长老也包摄此
  等(四心于二法之中)的。
  二种忧心名“有嗔心”。其他四地的一切善及无记心是“离嗔心”。其他的
  十不善心,则不包摄于这(有嗔心、离嗔心)二法中。但有些长老也包摄此等
  (十不善心于二法中)的。
  “有痴、离痴”的句子中,依严密各别的说,与疑及掉举俱的二心是“有痴
  心”;因为痴是生于一切的不善心中,即十二种的不善心中也都有痴心的。其余
  的是“离痴心”。
  随从着惛沉、睡眠的心是“沉寂心”,随从着掉举的心是“散乱心”。
  色界、无色界的心是“广大心”,余者是“不广大心”。
  一切(欲、色、无色)三地的心是“有上心”,出世间心是“无上心”。
  证近行定的心及证安止定的心是“等持心”,不证此二定的心是“不等持
  心”。
  证得彼分(解脱)、镇伏(解脱)、正断(解脱)、安息(解脱)、远离解
  脱的心是“解脱心”,不证得这五种解脱的心是“不解脱心”。
  获得他心智的比丘,则了知一切种类的心,即“有贪心而知有贪心……乃至
  不解脱心而知不解脱心”。
  他心智论毕。

  四、宿住随念智论

  (彼如是心得等持……安住不动时,引导其心倾向于宿住随念智。彼于种种
  的宿住随念,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
  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许多坏劫、许多成劫、许多坏成劫。“我于
  某处,有如是名,如是种姓,如是容貌,食如是食物,受如是苦乐,有如是寿
  量。我从彼处死,生于某处,我亦于彼处,有如是名,如是种姓,如是容貌,食
  如是食,受如是苦乐,有如是寿量。我从彼处死,来生于此界”,如是忆念种种
  宿住的形相种姓)。
  在宿住随念智论中,“宿住随念智”——因为那智是关于忆念宿住的。“宿
  住”——是宿世过去生中曾住的五蕴。曾住——是曾经居住经验于自己的五蕴相
  续中生灭,或者为曾住的诸法。曾住——以所缘境及经验而曾住,即以自己的识
  认识分别,或由他人的识认识——如在断路者(佛)的忆念之中等等,彼等(断
  路者的随念)只是诸佛所得的。“宿住随念”——以此念而忆念宿住的,为宿住
  随念。“智”——是与念相应的智。“向于宿住随念智”——是为了证得宿住随
  念智而说。“种种”——是许多种类;或以各种行相而说明的意思。“宿住”—
  —直自过去有生以来在各处的诸蕴相续。“随念”——是依于五蕴次第或以死及
  结生而忆念。
  (六种人的宿住随念)于此宿住有六种人随念:即异教徒、普通的声闻、大
  声闻、上首声闻、辟支佛、佛。此中:异教徒只能忆念四十劫,更没有多的。何
  以故?因为他们的慧弱——他们不能分析名与色故是慧弱。普通的声闻可以忆念
  百劫、千劫,因为他们的慧强之故。八十大声闻可以忆念十万劫。(舍利弗、目
  犍连)二上首声闻可以忆念一阿僧祇劫又十万劫。辟支佛可以忆念二阿僧祇劫又
  十万劫。然而上面这些人的智力都是有限的。唯有佛陀的智力是无限的。
  异教徒只能依于五蕴次第的忆念,他们不能离开次第而以死及结生的忆念;
  他们正如盲者,不能得达其所欲之处;譬如盲人不离手杖而行,他们亦不能离五
  蕴的次第而念。普通的声闻,可依五蕴次第的忆念,亦可以死及结生而忆念。八
  十大声闻也是同样。二上首声闻,则完全不依五蕴次第的,他们见一人的死而知
  其结生,又见另一人的死而知其结生,如是只依死与结生而行(宿住随念)。辟
  支佛亦然。然而诸佛,既不依五蕴而次第,亦不依死及结生而行,无论他欲念于
  何处,则于许多千万劫中的前前后后,都得明了。所以虽然是许多的千万劫,好
  象该省略的经文相似,随便他们要忆念什么地方,即能忆念那些地方,犹如狮子
  的跳跃相似。譬如精炼了能射头发的射手——如萨罗绷伽的放箭,中间不会给树
  木藤蔓所阻,必中标的,如是彼等诸佛而行其智,不会给中间的诸生所阻,必不
  失败,而能捉摸其所欲之处。
  在此等宿住随念的有情中,异教徒的宿住的智力现起仅如萤火之光,普通的
  声闻则如灯光,大声闻的如火炬,上首声闻的如灿烂的晨星,辟支佛的如月光,
  而诸佛所起的智见则如千光庄严的秋天的日轮。外道的宿住随念如盲者依于他们
  的杖端而行,普通的声闻的则如过独木桥,诸大声闻的如走过人行桥,上首声闻
  的如走过车桥,辟支佛的如履人行大道,而诸佛的宿住随念则如行于车行大道。
  然而在(本书)此品所说的是声闻的宿住随念的意思。所以说“随念”是依
  于五蕴次第或以死及结生而忆念。是故欲如是忆念的初学比丘,自乞食回来及食
  后,独居静处,次第的入诸四禅定,并自神通的基础禅出定,忆念自己完了一切
  工作之后曾坐于此座。如是应顺次的忆念其整天整夜所行的事情,即回溯其敷
  座,进入自己的卧座所内,收拾他的衣钵,食时,从村中回来时,在村内乞食之
  时,入村乞食时,出寺之时,在塔庙及菩提树的庭园礼拜之时,洗钵时,取钵
  时,自取钵时至洗脸时的一切所行,早晨的一切所行,后夜的行作,乃至初夜的
  一切行作。上面这些虽然普通的人的心也明了,但遍作(准备)的定心则极其明
  了。如果在这些事情里面有任何不明了的,则应更入基础禅,出定之后再忆念。
  这样他便成为象点灯时候一样的明显。如是顺次的回忆其第二日、第三、第四、
  第五日的行作。在十日间,半月间,一月间,乃至一年间的一切行作。以这样的
  方法而念十年二十年乃至在此生的自己的结生的人,他当忆念在前生的死的刹那
  所行的名色。智者比丘,只要在第一次,便能离去结生而取前生的死的刹那的名
  色为所缘。前生的名色既已无余的坏灭,而生起了其他的(名色),所以那(前
  生的)处所是阻障如黑暗的、劣慧之人是非常难见的。然而他们(劣慧者)不应
  说“我离去结生而取前生的死的刹那所行的名色为所缘是不可能的”而断绝他的
  忆念。他们应该数数入基础禅,再再出定而忆念那(前生的)处所。譬如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