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乙亥讲演录 >

第6章

乙亥讲演录-第6章

小说: 乙亥讲演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七、愿发四无量心; 勿轻后学; 勿贡高我慢; 平等慈度。
  八、愿依普贤十大愿; 自利利他; 并回向法界无量国土; 无量众生。
  取法乎上; 仅得其中; 况取法乎下乎? 故发愿第一要大; 佛菩萨决不因汝大愿而认为高慢; 人人皆可为尧舜; 当仁不让; 古有明训。虽然; 空愿不行; 即等于妄; 下当为说行。

实  行
  行是实行; 由理证事谓行; 乃正修分最主要者。众生苦恼; 只是处处有碍; 不明所以; 理碍也。动则得咎; 事碍也。今于佛理; 如真信勿疑; 理无碍也。行有证得; 事无碍也。理事双融; 入不二门; 理事无碍也。至体用如如; 得大自在; 事事无碍也。然非实行; 决不能证得; 兹再说行。
  一、行以不自欺为主; 要痛切实在; 盖不实行; 不能证得; 不得受用也。
  二、行以坚定为旨; 要精进勿退; 精者专一; 进者勿退; 使其日有利益也。
  三、行以不自是为主; 恐其中途生我见疑退也。
  四、行当择法; 以当机为上; 如垂暮之年; 只求简单修持; 毋庸精深考据; 法相之学; 徒劳无益; 当自决择。
  五、行当时时顾及信愿; 如有人督促在后; 勿退转也。
  六、行当活计; 不可拘执死法; 如一时无善知识为我决定; 我当审量自己之地位与机缘; 所修由博而约; 层层推进; 必得一究竟者。如入一学堂; 以毕业为止; 应年年上进升班; 岂得以留级为不违本愿。法门无量誓愿学者; 乃防固执不化之弊; 非可贪多不切实用也; 故善知识宜访求而亲近之。
  七、行当依法不依人; 倘由人情转移; 即是以性命为人情矣; 法如当机; 切不可因人而疑法; 转以自误。
  八、行以精进为苦修; 非入深山恶衣食为苦修也。凡一切法; 皆属对治; 放逸贪舒服者; 必使其习苦; 所以除积习也; 若偏执于苦; 必致中途退转; 或趋于伪; 此亦在活用之耳。
  九、行不可求急; 欲速则不达; 当持之以恒; 如积资财; 久则富厚; 若除贪速之病; 定力亦由此得焉。
  十、行必预防魔难; 不入魔; 不得成佛。中间如生疑退即是心魔; 惟有恒持勿怠; 不疾不徐; 不取不舍; 稍得胜境; 切勿自足; 防喜魔乘入; 故不许见光见佛; 或先求神通。
  十一、行必择径; 因修行法门; 各各不同; 非可同年而语; 有由净土入手; 有由禅密入手; 或从八识修起; 或从六七识修起; 或仗自力; 或仗佛力; 不宜拘执一法; 当应机而施; 择一相当之径; 庶不入歧途耳。( 故授法之责在师) 。
  十二、行必信仰善知识而皈依之; 善知识者; 非指定其本人有学问之谓; 乃能善巧知我之机; 识我之病; 施以正法; 引入捷径为贵。例如彼为禅宗上人; 深达法要; 而我之根机; 只可修净土念佛; 若亦以参话头法门引我; 使我久修不得相应; 非善知识矣。故病人虽不可不赖医; 亦不可无自决力也。
  十三、行重自修; 勿引他人之意境; 强与我附会比量; 势必狐疑狂乱; 或因此而生嫉忌; 转以自误。
  证者; 自性与佛相应之谓也; 以在印证分; 兹略说之。行者切勿分信愿行证为四件事; 信大则愿大; 信愿合; 即是行之初步; 行即是达到信愿的目的地; 逐渐使其证得; 所以行一步; 信愿即证得一步; 行全则信愿全; 证得亦全。行随信愿而转; 证随三者而圆; 一即一切; 一以贯之。愚者强分为四; 智者定知为一; 若到实证时; 一亦不可得; 虽不可得; 却是念念相续; 无有敝厌。故知功夫实半点不能借假; 总以勿自欺为主。
  阳明先生说知行合一; 惜乎不曾说出办法来; 其实同是这个道理。初步是解知; 在理上无碍。第二步是行知; 行一步知一步; 在事上无碍。第三步是证知; 知行合一; 所谓理事无碍等是也。
  以上系说其概; 先引信愿为行之初步以助其恒; 盖行而无恒; 即不能证得; 其中功行大小; 成就圆满; 虽由自己信坚愿大; 亦赖导师责任。使众生有大心而不敢发; 即是误人慧命; 明知末法时代大根器者少; 然非绝无; 岂可因无病而废药。修行人以先入为主; 开首即要他发大心; 实在发不大; 也是无可奈何; 但种子却已种下; 究竟种有善根。学佛关键; 第一在因地正; 要因地正; 必得把信愿行认得真切; 脚踏实地去做; 无不证到。证是自己证得; 非他人可得而知; 故自己修; 则自知之耳; 不求他人知; 亦不必求知他人境界与之较量; 较量即落劣见; 是三界众生情见; 切切不可。

  分经纬
  修行之始; 当先划定经纬; 以信愿行为纲为经; 然后分诸条为目为纬。行之条目分为: 甲、修个什么。乙、用什么来修。丙、用何法来修。丁、修的法子。戊、修至如何方为究竟。己、修之层次。而此六门中; 各又分为次第。然而徒说无用; 贵在自修。仅听讲而不修; 亦是理解; 不是事证; 画饼不能充饥; 毕竟无用。世间人怕穷; 贪得财产; 不知无道才是真穷; 才是世世贫穷; 况今生财产福禄; 亦是夙世修来; 惜乎不彻底; 遂得小报; 不得大受。是以得闻正法而修行者; 是真大富大贵之人; 世人不辨真伪; 可叹也。
甲、修个什么
  行者已读启机分; 当然毫无疑义; 自知是修个佛; 但问佛又是什么; 答云佛是大觉者; 众生颠倒; 都因不觉; 落于苦果; 所以今世要修; 修个因地佛; 即生成就。譬如有的放矢; 不是盲修瞎练; 所以时时要发大愿; 愿速开觉慧; 即生成佛; 救度众生。因此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之外; 更要皈依自己之大菩提心; 此是修行第一个目标。
乙、用什么来修  
  行者已经闻法多次; 当然了知修行是修个心; 但心不可得; 又将什么来修邪? 答曰: 正要以心修心; 修证到心不可得; 真证到无智亦无得时; 才是正得; 经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证得无生; 知一切不可得耳。
丙、用何法来修
  修依何法; 是一个极大问题; 然不在法而在人。简言之; 人有何病; 再用何药; 无定法也。所谓依法不依人者; 是对师言。若以对人; 当云依人不依法。以人有不等; 非执一法而可普施也。所谓依义不依文者; 此对拘执文字者言。不知文与义; 究有何别; 文以表义; 是亦法也; 惟无定法; 故取义为活; 实则诸法皆空; 谁为依者。所谓依智不依识者; 言重于智也; 非废识也; 离识即无智; 转识成智; 亦法也。所谓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者; 言求其究竟也。然何者为究竟; 何者为不究竟乎? 当以方便圆融出之; 要非法非非法; 正是了义; 亦即无定法也。总之要人活计; 不是死执; 虽然; 有定法也。我为此言; 岂非矛盾; 但有辞可以通。
  众生苦恼; 流浪生死; 譬如盲人入山; 动则颠仆; 无目是其根本苦恼; 开眼是去苦惟一法门。学佛正意; 是在去迷转觉; 开佛知见; 依般若法门; 方可上登彼岸。《心经》云: 菩萨乃至三世佛; 无不依般若波罗密多; 此义万勿动摇; 虽圣人复起; 不易我言也; 此即是定法。惟盲人目病有深浅; 业障有厚薄; 如何而可开般若; 则所用之法不同。然则开慧成佛是目的地; 达到此目的地; 或舟或车; 乘载无定法矣; 今死执一法不化; 自以为精进者也只好随他。
  大乘二乘; 本是假名; 以众生因缘不同; 根有利钝; 遂分大小; 实则佛性平等; 只有一乘; 无有余乘。经云: 是法平等; 无有高下。世人妄执此法为高; 或此法不如他法; 又何异于评佛。又分某师功行深; 某师功行浅; 又何异于考师; 适成大妄。行者当知法法无上; 门门第一; 付法之责在师; 以因人当机为第一; 否则误人慧命; 修法之责在己; 以一门深入为第一; 否则贪多无益; 虚掷时光; 至为可惜也。
  兹略说诸宗如下: 
一、禅宗
  佛教来中国; 以震旦人根器不凡; 小乘法日渐衰灭; 潜势力之最大者为禅宗。不问男女老幼贵贱; 识字不识字; 内道或外道; 无不喜读《金刚经》与《心经》; 即使十恶之人; 一回头即可顿悟入门。中华民族性; 非他族可比; 如布衣藐视王侯、尚义好侠、金钱不分人我; 以及吃亏能让等等。虽失于世法欠圆; 少有条理; 然其意气豪逸阔大; 乐于自在; 非具夙世禅机; 决不能致此。又凡人有力作恶者; 其人皆属利根; 只要一反转; 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此人之夙根近于禅者也。至于其他法门; 无一不以归元为究竟。诸法皆称某宗某宗; 首冠以名; 独禅宗径称宗下; 以此为各宗之宗。禅一空名; 此又法法皆禅宗也; 徒因根器不同; 有直接入禅者; 此上上根器人而今实太少; 且缺师资; 加以禅仗自力; 非一二十年; 不得参透三关; 亲见实相; 于今世似不当机; 求其普及甚难; 只有借径以通; 或由净土入禅; 或以密法反证; 借仗佛力; 合以自力; 成就方速; 此即我印心宗以密归宗之旨也。
二、律宗
  言戒律也; 律由佛定; 戒在行人。儒家有三畏三省慎独等等; 都是戒。道家立功过格; 亦是戒。佛家说戒; 普通者以五戒为根本; 戒杀盗淫妄酒。又有八戒; 菩萨戒即十大戒; 四十八轻戒; 比丘有二百五十戒; 比丘尼有五百戒; 实则有八万四千戒; 极言其一切处一切心; 在在禁止起恶。故戒者; 有禁止意; 即修也; 戒之可见者曰戒相戒仪; 如三千威仪; 八万细行。不可见者曰戒德戒品戒心戒香。以心香为戒也; 总不离乎戒体; 此以空心为得戒。前者戒十恶; 此则戒十恶之根; 受戒只是一仪规; 重在平时持戒; 徒有戒相而无戒体; 是破根本大戒; 名为大妄。故有说戒学戒得戒; 然后再授戒; 本有先后; 惟为初机人说戒; 先戒杀盗淫等; 此救于果也。再进则戒贪嗔痴; 此救于因也; 心也。再进则戒贪嗔痴之出发处; 证得空心; 拔除其根; 是真得戒; 此救于因中因心中心也。各宗皆是修戒; 禅宗以不戒戒; 守最高之戒律; 非俗子所可梦见。密宗以三密加持; 三业如锁; 如手结印; 身业无由起矣。口持咒; 口业无由起矣。心无住著; 意业无由起矣。此戒于自然; 非同空言; 此即我印心宗心密修戒之旨也。
三、天台宗
  以止观法归宗; 即是以心观心; 观至究竟地; 空假中一切不立矣; 但仗自力不易究竟; 时下天台宗; 只讲止观而不实修; 印心宗之上座修法; 修证三昧; 即是修止; 下座时时觉照、观空; 即是起用; 惟仗佛力加持; 故证得不同; 此即我印心宗以密修止观之旨也。
四、法相宗
  即唯识宗; 此宗用意; 在世人执相坚固; 不得已就相说相; 用以破之; 最后引到一个空字; 如果世人根利; 直接破相; 本无庸多此辛劳; 金刚经四句偈; 顿可扫荡净尽。但世人于唯识亦是讲而不修; 失去本来。性相分宗; 由来久矣; 佛意在使人人破相; 去烦恼; 明心地以为根本。乃适得其反; 转以佛学当作科学研究; 果能研究证空; 亦可解脱。然而入海算沙; 自为得计; 缚上加缚; 强分闻思修为三截; 误以为此生只可闻; 尚不可思; 何况说修; 不知所说者理; 事证在修; 能由闻而思维; 即是正修; 若不思维; 等于不闻。心中心法; 不取于相; 上座时不许见光见佛; 一切打破。此即我印心宗以密破相之旨也。
五、净土宗
  净土者; 心无染着也; 归入本元; 十方周遍; 言语道断; 心行处灭; 秽固不立; 净亦不有; 是真无上净土。惟众生性太活动; 不能专一; 佛遂专说一西方以坚其信愿; 后人遂立为宗。净禅本不分家; 此法上中下三根普被; 中下根人; 得有西方归纳之处; 上根人直证惟心净土; 既可种因; 更可成果; 华果同时; 有如莲花; 故又名曰莲宗; 心中心法修第四印者; 可以往生西方; 可知净密亦不分家。密宗修弥陀大法; 佐以长寿法; 亦是此理; 惟净土太微妙; 不明心地者不知其妙; 非认为迂远; 即感无味。余尝譬如白水清泉; 能品得其清妙者为真功夫; 我今学密; 方知净妙; 此又我印心宗以密归净之旨也。
六、密宗
  又名真言宗; 真言者; 法身如来之语言也; 以能显诸法实相; 如义真实; 或名陀罗尼; 乃总持之义; 总一切法; 持无量义。弘法大师所谓一字含千理也。或名明; 言如来智慧光明轮; 现自体清净圆明。若念诵之; 可灭无明业障也; 或又名秘密; 乃秘妙周密之义; 以真言乃法身如来内证之言说; 故龙猛菩萨譬以军中之密号; 或又名瑜珈; 言身口意三密相应也; 三密加持; 必得即身成佛之胜利; 非等觉十地之所知。
  曼荼罗; 梵语乃轮转圆满具足之义; 共有四; 各不相离; 表圆满法身如来之万德庄严也; 云何谓四: 
  一、大曼荼罗  如彩画佛菩萨相好形象也。( 法界一切有情) 
  二、三昧耶曼荼罗  诸尊所持之金刚莲华刀剑轮宝; 及种种印契也。( 器世界) 
  三、法曼荼罗  一一佛菩萨诸尊之种子真言。( 文字真言也) 
  四、羯摩曼荼罗  诸尊之坐立喜怒威仪事相也。( 一切作法事业为羯摩) 
  密宗分事相教相二门; 教相者; 言教理之分齐; 约之为二; 一显密对辨门; 别二教之优劣; 判十住之浅深; 明密教无上真实义谛。二自宗不共门; 言种种妙理名义; 惟限自宗; 非余宗能及; 两部大经; 即《大日经》、《金刚顶经》; 故依阿字诃字等字之真实义; 说明教理; 故总曰教相。至于事相; 则言修行之轨则; 凡四种; 名四秘法: 
  一、息灾; 灭自他罪障及不祥等事。
  二、增益; 除苦延寿; 集出世福德。
  三、降伏; 降伏自己无明恼乱; 对治国家怨敌。
  四、敬爱; 受人敬爱; 生无碍平等大悲心。
  显教与密教不同之点究在何处乎? 显为方便; 密为真实。二教虽有迟速优劣之不同; 但成就无上菩提之归趣则一。马鸣菩萨《起信论》; 总示显教成佛之时分; 必经三大阿僧祗劫; 惟真言密教; 专谈即身成佛之旨。依一念一生一时之修行; 具足无量福智; 转凡夫有漏之肉身; 成大日法身无上之果德; 故《大妙金刚经》云: 不转法身; 得无漏果; 此自宗不共之深旨也。又密宗由八识修起; 依果寻因; 净土法相天台等宗; 皆由六识修起; 依因寻果; 故迟速不同。密宗仗毗卢遮那威德力加持; 于须臾间; 证得无量三昧耶; 以不思议法; 能变易行者俱生我执种子; 生金刚种子。此根本与他宗不共处; 未修密者; 安得以凡夫情见; 测佛之旨哉。密有东密藏密。日本在唐时来学; 尊弘法大师为祖; 藏密即西藏所传之密; 先是红教; 后有宗喀巴者出; 别立黄教; 法则大同小异; 黄教按步就班; 有一定程序; 偏于有相者多; 红教则同修无相密乘。昔达摩初祖; 在东土传禅宗; 在西藏传无相密乘; 诺那活佛; 言之甚详; 近所传之大乘要道大手印要门诸法; 其中有顿入真智一诀要门; 极言法身禅定之理; 惟当初红教; 传非其人; 遂多偏空流弊; 或竟作恶; 不合西藏人之机; 此宗喀巴之所由出也。东藏密宗; 皆是修万法归一; 以一相除一切相; 尚未臻一归何处之旨; 只有禅宗; 直指心田; 不历阶级; 近世惟诺那活佛所传之法; 稍稍引入禅宗; 相与契合; 其推重心中心法; 叹为无上密乘; 亦屡言之矣。至印心宗之开山; 大愚师尊; 实为之祖; 先入庐山出家修净土; 后又拜经; 大病几死; 遇盗又几死; 后于定中见普贤尊者为之灌顶; 传心中心大法; 及诸密印密咒; 七年苦修; 成就下山; 开印心法门; 为印心宗之祖。此法通于各宗; 印证心田; 密宗之外; 别开生面。此法非可妄传; 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