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经-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⑷缡侵┲稹⑷缡侵锫┟鹬溃似丈崽八婷摺⒊了婷摺⒊ァ坝栌小奔婷撸嵛廾鳎蠲髌穑谙址ㄎ嗝稹H缡侵サ茏泳哒⑵浼薄⒍杂诜ň猿志恍牛虼锎苏ㄕ咭病!
尊者舍利弗如是说已,彼等比丘欢喜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说。
第十 念处经
北传中阿九八、念处经(大正藏一、五八二页。)巴利 长部二二、大念处经(南传七、但其十八二一本经缺,其他全合。)本经为得一乘之究竟解脱涅槃而说四念处者。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往库卢国康摩萨单摩之聚落。尔时,世尊呼诸比丘曰:“诸比丘!”彼等比丘应世尊言:“世尊!”世尊乃曰:
“诸比丘!于此,为有情之净化、愁悲之超越、苦忧之消灭、正道之获得、涅槃之作证,此有一法,即四念处也。四者何耶?曰:比丘!于此,于身随观身,热心而注意,甚深持念,于世间除去贪忧。于受随观受,热心而甚注意,有持念,于世间除去贪忧。于心随观心,热心而甚注意,有持念。于世间除去贪忧。于法随观法,热心而甚注意,有持念,于世间除去贪忧。'如是谓四念处'。
诸比丘!如何是比丘于身随观身耶?诸比丘!于此,比丘或行于闲林、或行于树下、或行于空闲处,结跏趺坐,以身正直,当前丘念。彼念而出息,念而入息。或长出息,知“予长出息;”或长入息,知“予长入息。”或短出息,知“予短出息;”或短入息,知“予短入息。”或修观“予觉一切身而出息;”或修观“予觉一切身而入息。”又修观“予令静止身行而出息。或修观“予令静止身行而入息。诸比丘!恰如精巧之辘驴工或辘驴工之弟子,或长旋转而知“予长旋转,”或短旋转而知“予短旋转,”如是,比丘或长出息而知“予长出息,”……乃至……修观“予令静止身行而出息。”如是,于内身而随观身,于外身而随观身,于内外身而随观身。于身而随观某法、于身而随观灭法、于身而随观某灭之法。彼现“身是存在”之念,如是资其慧,资其思念。彼无有依止而住,即不执着世间。如是,比丘则于身随观身也。
诸比丘!复次,比丘或行,而知“予在行,”或立而知“予在立,”或坐而知
“予在坐,”或卧而知“予在卧。”如彼身之所示,其知如是。如是,于内身而随观身……不执着世间也。如是,比丘于身随观身而住。
诸比丘!复次,比丘是往、是归,善识之;前观、后观,善识之;欲屈、欲伸,善识之;欲持大衣、衣钵,善识之;在啖,饮、嚼、味,善识之;大小便时,善识之;在行、住、坐、眠、寤、言、默,善识之而住。如是,于内身随观身……不执世间也。如是,比丘于身随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善观此身,从头顶至足底止,皆为皮肤所覆,其中充满种种不净,即:“于此身有发、髦、爪、齿、皮、肉、筋、骨、髓、肾、心、肝、肋、脾、肺、肠、脏腑、胃、粪、胆汁、痰、脓、血、汗、脂、泪、膏、唾、洟、滑液、小便也。”诸比丘!恰如有两口之袋,以充'填'种种谷物,即:稻、粟、绿豆、豆颗、胡麻、米。以此,具眼者出而观察“此是稻、此是粟、此是绿豆、此是豆颗、此是胡麻、此是大米也。”如是,比丘善观此身,从头顶至足底止,为皮肤所覆,其中充满种种不净,即:“此身有发、髦、爪、齿、皮、肉、筋、胃、髓、肾、心、肝、肋、脾、肺、肠、脏腑、胃、粪、胆汁、痰、脓、血、汗、脂、泪、膏、唾。、洟、滑液、小便也。”如是,于内身随观身……不执着世间。如是,比丘于身随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以此身,其如所置、如其所示,以观察界,即:“此身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诸比丘!恰如熟练之屠牛者或屠牛者之弟子,于衢屠牛,坐干路口,一分一分以割其体。如是,比丘以界观察此身,其如所置、如其所示,以观察界,即:“此身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也。”如是,于内身随观身……不执着世间。如是,比丘于身随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譬如比丘,见死尸被遗弃于墓地,或经一日、或二日、或三日,膨胀而变色青黑,分化腐烂,彼致念此身:“观此身亦如是法,成为如是,难免如此之状况。”如是,于内身随观身……不执着世间。复次,诸比丘!譬如比丘见死尸被遗弃于墓地,或被鸟、兀鹰、鹫野狗、豺或被种种虫类啄啖,彼致念此身:“观此身亦如是法,成为如是,彼难免如是之状况。”如是,于内身随观身……不执着世间。复次,诸比丘!比丘见死尸被遗弃于墓地,骸骨之连锁,尚带血肉,被筋连缚。又,连锁之骸骨(已经)肉隤血污,被筋连缚。又,血肉皆无,唯筋连缚。又,骨节解散,散乱诸方,手骨、足骨、胫骨、腿骨、腰骨、脊骨、头骸骨等,各于异处。彼致念此身:“此身亦如是之法、成为如是,彼难免如此之状况。”如是,于内身随观身……而不执着世间。复次,诸比丘!比丘见死尸被遗弃于墓地,其骨白似螺色,经年堆积,又腐烂而为碎 ,彼致念此身:“观此身亦如是之法,成为如是,彼难免如此之状况。”如是,于内身随观身、于外身随观身、于内外身随观身而住。于身随观集法、于身随观灭法、于身随观集灭之法而住。彼现“身存在”之念,如是资其慧,资其思念。彼无有依止而住,不执着世间,如是,比丘于身随观身而住。
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受随观受而住耶?于此,比丘受乐受而知:“予受乐受;”受苦受而知:“予受苦受;”受不苦不乐受而知:“予受不苦不乐受;”受物质之乐受而知:“予受物质之乐受;”受非物质之乐受而知:“予受非物质之乐受;”受物质之苦受而知:“予受物质之苦受;”受非物质之苦受而知:“予受非物质之苦受;”受物质之不苦不乐受而知:“予受物质之不苦不乐受;”受非物质之不苦不乐受而知:“予受非物质之不苦不乐受。”如是,于内受而随观受,于外受而随观受,于内外受而随观受。于受而随观集法、于受而随观灭法、于受而随观集灭之法而住。若彼现“受存在”之念,如是资其慧,资其思念,彼无有依止而住。不执着世间。如是,比丘于受随欢爱而住。
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心随观心而住耶?于此,比丘有贪欲心而知:“有贪欲心。无贪欲心而知:“无贪欲心;”有嗔恚心而知“有嗔恚心,”无嗔恚心而知“无嗔恚心;”有愚痴心而知“有愚痴心,”无愚痴心而知“无愚痴心。”摄心而知“摄心,”散心而知“散心,”高广心而知“高广心,”非高广心而知:“非高广心。”有上心而知:“有上心,”无上心而知:“无上心,”定心而知:“定心,”非定心而知:“非定心,”解脱心而知:“解脱心,”非解脱心而知:“非解脱心。”如是,于内心随观心,于外心随观心,于内外心随观心而住。于心而随观集法,于心而随观灭法,于心而随观生灭之法而住。彼现“心存在”之念,如是资其慧、资其思念。彼无有依止而住,不执着世间。如是,比丘于心随观心而住。
诸比丘!比丘如何于法随观法而住耶?曰:于此,比丘于五盖法随观法而住。比丘如何于五盖法随观法而住耶?诸比丘!于此,比丘内存有爱欲而知:“予内存有爱欲,”若内无爱欲而知:“予内无爱欲。”未生之爱欲生起者,其知之;已生之爱欲舍离者,其知之;所舍离之爱欲于未来不生者,其知之。又,于内有嗔恚而知:“予内有嗔恚,”内无嗔恚而知:“予于内无嗔恚。”有未生之嗔恚生起者,其知之;有已生嗔恚之舍离者,其知之;所舍离之嗔恚于未来不生者,其知之。于惛沈、睡眠、掉悔、及疑,亦如是。如是,于内法随观法、于外法随观法于内外法随观法而住。于法随观集法而住,于法随观灭法而住,于法随观集灭之法而住。彼现“法存在”之念,如是资其慧、资其思念。彼无有依止而住,不执着世间。如是,比丘于五盖法随观法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于五取蕴之法随观法而住。诸比丘!比丘如何于五取蕴之法随观法而住耶?于此,比丘于:“有如是色、有如是色之集、有如是色之没。有如是受、有如是受之集、有如是受之没。有如是想……'乃至'……想之没,有如是行……'乃至'……行之没。有如是识、有如是识之集、有如是识之没。”如是,于内法随观法……不执着世间。如是,比丘于五取蕴之法随观法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于六内外处之法随观法而住。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六内外处之法随观法而住耶?于此,比丘知眼、知色、知缘此两者而生结。未生之结生起者,其知之;已生之结舍离者,其知之;所舍离之结于未来不生者,其知之。知耳、知声、知缘此两者而生结……乃至……知鼻、知香、知缘此两者而生结……知舌、知味、知缘此两者而生结……知身、知触、知缘此两者而生结……知意、知法、知缘此两者而生结。未生之结生起者,其知之;已生之结舍离者,其知之;已舍离之结于未来不生者,其知之。如是,于内法随观法而住……不执着世间。如是,比丘于六内外处之法随观法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于七觉支法随观法而住。诸比丘!比丘如何于七觉支法随观法而住耶?诸比丘!于此,比丘内有念觉支而知:“予内有念觉支,”内无念觉知而知:“予内无念觉支。”若未生念觉支有生起者,其知之;有已生念觉支修习完满者其知之。内有择法觉支而知:“予内有择法觉支。内无择法觉支而知:“予内无择法觉支,”未生之择法觉支有生起者,其知之;有已生之择法觉支修习完满者,其知之。……'乃至'……知精进觉支……'乃至'……喜觉支……'乃至'……轻安觉支……'乃至'……定觉支……'乃至'……舍觉支。如是,于内法随观法……不执着世间。如是,比丘于七觉支之法随观法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于四圣谛法随观法而住。比丘如何于四圣谛法随观法而住耶?诸比丘!比丘于此如实知:“此是苦、”如实知:“此是苦之集、”如实知:
“此是苦之灭、”如实知:“此是致苦灭之道。”如是,于内法随观法而住、于外法随观法而住、于内外法随观法而住。于法随观集法、于法随观灭法、于法随观集灭之法而住。彼现“法存在”之念,如是资其慧、资其思念。彼无有依止而住,不执着世间。如是,比丘于四圣谛法随观法而住。
诸比丘!此等四念处如是修习七年者,彼于二果中可豫期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又,若有依1者,则不还位也。虽不至七年、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或一年,修习此四念处者,不,虽不至一年,于七个月修习此四念处者,彼于二果中可豫期一果。于现法得究竟智,若有依者,则不还位也。不,虽不至七月,实于六月、五月、四月、三月、二月、一月,或半月!不,虽不至半月,仅七日修习此四念处者,彼于二果中可豫期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又,若有依者,则不还位也。
如此说:“诸比丘!于此,为有情之净化、愁悲之超越、苦忧之消灭、正道之到达、涅槃之作证,有此一法,即四念处也。”是缘此而说之也。
世尊如是说已,彼等比丘欢喜信受世尊之所说。
注第一
1 圣者(ariya)谓佛、独觉及佛之声闻弟子,但在此特别看为指佛陀。
2 真人(Sappurisa),大体上此亦同谓圣者,虽是指解脱者,为与前者之区别,注释指独觉及佛之声闻。
3 以下原文,一一同前经句之返复,于略而译之。
4 生者(bhuta)此若从佛音之注,是指五蕴、非人间界、存在者、漏尽者、有情、树等。
5 阿毗浮(Abhibhu)此为无想天(Asannabhava)
6 以上,从地以至涅槃之间,北传中阿含,脱极光、偏净、广果,以代换阿毗浮,为无烦、无热二天及 总表净之五净居天,最后缺涅槃。
7 有学(aekha)者,对无学而语,有未学之位,谓未达阿罗汉果(无学)。
8 “逮达理想”(anuppattadattha)以sadattha为Saka…attha虽多说为(自己利义)之意,但予以Sat…attha解为(真意义)理想之意。(一般为不受后有,故不照日译,而改为“到达彼岸”。)
第二
1 有(bharva)存在,不觉凡夫乃存在之意,此语在很多地方虽译为“存在”,为特别之片语,唯有古来译例时,译为“有”。
2 身见(sakkaya…ditthi)sakkaya谓身体存在之意,得译为身,身见有关个人我之存在,乃邪见之意。
3 疑(vicikiccha)对谛理之怀疑。
4 戒禁取(silabbata…paramasa)执着自己所信奉之特别之行轨。
5 “正现观慢”(samma…manabhismaya)正观自己之邪见有慢心,以舍其慢心之意思。
第三
1 削减(Sallekha)是削减欲及欲之积聚物,欲之对象物。
2 易养(Subharata)得简易生活之生活法。
3 以上,贪(labha)以下至放逸(pamada)止之十六者,于Anguttara 11。17;111.116等,lobha换为raga(意思同)。嗔(dosa)之次加moha(疑)为全部十七。
第四
1 卿,日译为卿,于原语bho这是同等者间之称呼语,故佛教徒,向佛不用此语,生漏是婆罗门,故对佛呼bho,。但此语本来是bhavant的呼格形,可见是敬称语bhagavant(世尊)之略,由次第之所略,由散称表示亲爱,成为同等者间之称呼语。(故改译为尊者。)
2 正智(sampajana),此所谓正智,乃正念更进深一层之谓。故言智慧时之正智不同。
3 忆宿命智(pubbenivasanussatinana)亦可译为宿命通,以超人之智忆念前生之事。
4 译为种族,虽是vanna,此语普通译为色,于此无防译为色。色,可取二种意义,即形容、容色之意,及种族(王族、婆罗门族、庶民族、奴隶族等)之意。而在此可看为容色方面之意思。(佛音此处之注亦然。)予以前后之关系上,无宁是种族之意为适当。
5 堕处(vinipata)罪人应堕之处。
第五
1 对以下一段请参看增支部六、五九。犹关于闲林住者乃至粪扫者,巴利清净道论二,国译一切经解脱道论三,于头陀品等说明,应顺阅之。
2 山围城(Giribbaja),于北传译为岩山、山谷精舍、夹谷精舍等。出所围之都市(盆地),王舍城之旧城,频婆娑罗王以来(一说为阿阇世王以来)于此山城外之平地,筑新王舍而住。此记事是新王舍城成立后,乃很明白的。
3 两生华鬘(vassika)亦译为夏生。
4 善思华鬘(atimuttakS)亦译为苣藤、龙舐。
第六
1 对于以下,参照增支部、四、二二经。
2 “彼处”是死后之往生处,此世界之处(后世言为欲界外之处。)
3 般涅槃,是parinibbana之音译,本来虽是完全解脱之意,后世之使用方法,言解脱为死。
第七
1 茜(manjettha),此语有种种翻,请参阅巴利圣典协会之辞典。(改译暗红色。)
2 非时间的,(akalika)想此有三义,一即效果立即显现之意,再者即不受时间制约,真理永远不变之意。
3 “来看”(chipassika)任何人皆可开示之意。
4 春 原巴利语phaggu梵语phalgu近于中国之春,特符梵语之音,以春之初月,名为phalguna(phag…guna)其月之后分之满月之日,婆罗门举行春祭,以祈风调雨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