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下册)-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郑捎谡旯燮吣辏菔贤砟曜髌贰!坝帽士±试搽椋馊崮诟眨中紊韵脸ざ认孕憷觥:崞绞保适剖嬲梗慌善胶椭姓蟆H欢斯壑渲忻恳徊ǚǎ薏灰还郏幻恳桓《欤薏坏鞣娑偃黄湟蛔菀缓幔薏黄狡潭惫撸荒酥撩恳坏慊薏痪几┗幔缂溲鲋鞫雹佟3犊鬃用硖帽吠猓渌杏小墩讶仕卤贰ⅰ镀菩奥坌颉贰ⅰ度昴瞎髂怪尽芬约吧⒓诳烫摹洞笤颂贰ⅰ队帽矢场贰ⅰ妒橹甘觥贰ⅰ堆萘椤贰ⅰ毒拔吵上蟆贰ⅰ犊子行轮铺贰ⅰ痘碧贰ⅰ冻崽贰ⅰ妒菪嗵贰ⅰ读倮忠懵厶贰ⅰ杜肆贰ⅰ妒滥戏钊帐琛贰ⅰ缎阎吞返取U庑┍校行┦俏弊鳎行┦羌墓衬《桑尚诺奈跎佟
① 汪谷兴:《虞世南的书法》,《书法》1985 年第1 期。
第三节褚遂良贞观诤臣褚遂良(596—658),字登善,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生于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父褚亮,历仕陈、隋、唐三朝。隋末贬官凉州西海郡(今青海青海湖西)司户。薛举称帝割据凉州时,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唐平定凉州后,授秦王府文学。太宗贞观年间,官至散骑常侍。褚遂良隋末被薛举任为通事舍人。后随父归唐,被任命为秦王府铠曹参军,掌管兵器铠甲事务。太宗贞观初,升迁至起居郎。他博览文史,擅长书法,尤工隶书楷书。自从虞世南死后,太宗常常叹息说:“虞世南死,无与论书者!”①魏徵推荐褚遂良精通书法,令其谒见,果然非凡,于是太宗命他充当侍书。太宗深爱王羲之书法,当时正好下令广泛收购王羲之墨迹,各地纷纷进献,但是真假难辨,于是命褚遂良加以鉴定。他接过这些法帖,精心挑选,去伪存真,指出哪些是真,哪些是假,论据充分,令人信服,经过反复验证,他的鉴定完全正确无误。从此,他逐渐得到太宗的信任,君臣之间谈论的内容,也逐渐从论书转移到论政,而他又以直言敢谏著名于贞观、永徽之际。太宗曾说:“朕始得魏徵,朝夕进谏,徵亡,刘洎、岑文本、马周、褚遂良继之。”②贞观十五年(641),太宗准备效法古代帝王举行封禅,到泰山祭祀天地,命群臣扈从,从长安到了洛阳,这时天上出现彗星。褚遂良以为封禅泰山,劳民伤财,便假借彗星出现,进谏说:“陛下拨乱反正,功超古初,方告成岱宗,而彗辄见,此天意有所未合。”③太宗采纳他的意见,下诏停止封禅。不久,升任谏议大夫,仍兼知起居事。太宗问他:“卿记起居,大抵人君得观之否?”他说:“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也,善恶必见,戒人主不为非法,未闻天子自观史也。”太宗又问:“朕有不善,卿必记耶?”他回答说:“守道不如守官,臣职载笔,君举必书。”①太宗阅览古书所载:“舜造漆器,禹雕其俎,谏者十余不止。”深感奇怪,认为区区小物,何必如此?褚遂良进谏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也。漆器不止,必金为之。金又不止,必玉为之,故谏者救其源,不使得开,及夫横流,则无复事矣。”②认为这些不是小事,人的欲望是逐渐升级的,一旦奢侈成风,就无法制止了。太宗听了他这番治国必须防微杜渐的议论,非常赞叹。
唐初,在政治制度上有一种特殊的惯例,即皇帝的子弟不论年纪长幼一律充当各州都督、刺史。褚遂良上书进谏说:“今州县率仿秦法,而皇子孺年并任刺史,陛下诚以至亲捍四方。”③并指出各州刺史是亲民之官,是人民的表率,任用是否得人,对于人民生活,国家安宁至关重要,所以必须革除以年幼皇子充当州刺史这一荒唐可笑的弊政。经过褚遂良的直言规谏,太宗翻然醒悟,立即表示采纳。
② 一说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
① 《新唐书》卷一○五《虞世南传》。
② 《新唐书》卷九九《刘洎传》。
③ 《新唐书》卷一○五《褚遂良传》。
① ②③④《新唐书》卷一○五《褚遂良传》。
太宗晚年,锐意经营四方,他为了安抚在平定突厥中起过支援作用的薛延陀,曾经答应以公主下嫁薛部可汗,并已接纳其聘礼,后来又后悔,宣布断绝婚姻关系。褚遂良进谏劝太宗对边疆藩属部落首领要守信义,以免挑起边患。由于太宗有灭薛延陀的打算,所以没有采纳。后太宗准备伐高丽,平辽东。褚遂良又规劝:“一不胜,师必再兴;再兴,为忿兵。兵忿者,胜负不可必。”④太宗表示采纳谏言,后因李勣极力反对褚遂良计策,遂决心东征。遂良感到畏惧,又上言劝阻。太宗虽没有听从他的谏阻,但还是嘉奖他的忠谏,升迁他为黄门侍郎,掌管机要,参与朝政。不久,因父亲褚亮去世,在家服丧罢官,服丧期满,拜中书令。
受命托孤,反对废后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病危,召见褚遂良、长孙无忌,命为顾命大臣,对他们说:“汉武帝寄霍光,刘备托诸葛亮,朕今委卿矣。太子仁孝,其尽诚辅之。”对太子说:“无忌、遂良在,而(尔)毋忧。”①因命褚遂良草拟太子继位遗诏。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封河南县公,晋升郡公。不久,因事牵连出任同州(治今陕西大荔)刺史。第二年,召回朝廷,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并监修国史,兼任太子宾客。不久,进职尚书右仆射,主持尚书省政务。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高宗将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宣召大臣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和褚遂良入宫。事前,他们都已知道这个消息。有人以为赵公长孙无忌德高望重,又是皇亲国戚,应当先谏,褚遂良说:“太尉,国元舅,有不如意,使上有弃亲之讥。”又有人以为英公李勣劳苦功高,又为皇上敬重,应先进言,褚遂良还是认为不可,他说:“司空,国元勋,有不如意,使上有斥功臣之嫌。”“吾奉遗诏,若不尽愚,无以下见先帝。”进言以后,高宗说:“罪莫大于绝嗣,皇后无子,今欲立昭仪,谓何?”褚遂良进谏说:“皇后本名家,奉事先帝。先帝疾,执陛下手语臣曰:‘我儿与妇今付卿!’且德音在陛下耳,可遽忘之?皇后无它过,不可废。”高宗听了,很不高兴。当天,未作出决定。次日,再议,褚遂良直言不讳说:“陛下必欲改立后者,请更择贵姓。昭仪昔事先帝,身接帷第,今立之,奈天下耳目何?”高宗羞愧不言。遂良把手中所持朝笏放在金殿台阶上,叩头流血,说:“还陛下此笏,丐归田里。”高宗大怒,命人把他牵出金殿。武昭仪从金殿后的帷帐中高声呼喊:“何不扑杀此獠?”长孙无忌启奏说:“遂良受顾命,有罪不加刑。”这时李勣提出异议,认为废立皇后是皇帝家事,大臣不能干预,遂立武昭仪为后,贬褚遂良为潭州都督。显庆二年,调任桂州(今广西桂林)都督。不久,又贬爱州(属岭南道,今越南北部)刺史。褚遂良心中忧惧,恐怕死在爱州,而高宗不了解自己的拥立功劳,死后不能自明,遂上表启奏,希望能迁徙内地,但高宗畏惧武后,对他的奏章置之不理。显庆三年(658),褚遂良死于爱州,终年六十三岁。死后二年,许敬宗、李义府诬奏褚遂良煽动长孙无忌谋反,高宗下诏削去他的官爵。他的两个儿子褚彦甫、褚彦冲流放爱州,不久被杀。中宗复唐后,以遂良忠于唐室,下诏恢复其官爵。
① 《新唐书》卷一○五《褚遂良传》。
书品与书迹褚遂良擅长书法,颇负盛名,为唐初四大名家之一。
历代书法评论家对褚遂良在书法上的造诣都有较高评价,也指出其不足之处。唐人李嗣真《书后品》说:“褚氏临写右军,亦为高足,丰艳雕刻,盛为当今所尚;但恨乏自然,功勤精悉耳。”因而把他的书法列为上品下。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中所辑张怀瓘《书断》称褚遂良“善书,少则服膺虞监,长则祖述右军”。说褚遂良的正书不在欧、虞之下,行书草书则在其下;并把他的隶书、行书列入妙品。清人戈守智《汉谿书法通解校证·述古卷》引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说:“褚书如熟战御马,举动随人意,而别有一种骄色。”今人杨仁恺《中国书画》评褚书说:“他的书法融欧、虞为一,方圆兼备,波势自然,结体较方,比欧、虞舒展,用笔强调虚实变化,节奏感较强,晚年益发丰艳流动,变化多姿。唐人评其书风‘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①褚遂良书迹流传后世的,碑刻主要有《伊阙佛龛碑》、《雁塔圣教序》、《同州圣教序》、《房玄龄碑》、《孟法师碑》、《随清损墓志》;碑刻以外墨迹,主要有:楷书《倪宽赞》、《赐观帖》、《大字阴符经》,小楷《小字阴符经》、《灵符度人经》、《千字文》;行书《枯树赋》、《帝京篇》、《文皇哀册》、《千字文》、临王羲之《兰亭集序》;草书《阴符经》等。其中《雁塔圣教序》原石仍在西安。最早宋拓本曾为赵世骏藏,已佚,此碑行笔瘦劲,风华宛转,为褚书杰作。
① 杨仁恺主编:《中国书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版第117 页。
第十四章玄奘义净鉴真第一节玄奘释门千里之驹玄奘,俗姓陈,名祎,法号玄奘。生于开皇二十年(600),一说生于仁寿二年(602)。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附近)人①。
他的曾祖陈钦,做过北魏的上党(今山西长治)太守,祖父陈康,做过北齐的国子博士,父陈惠,在隋朝时一度任江陵(今属湖北)县令,以后回到故乡,过着且耕且读生活。陈惠对于儒家经术很有研究,又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他有四个儿子,玄奘最小。当时佛教盛行,玄奘的二兄陈素在洛阳净土寺出家,法号长捷。受兄影响,幼年的陈祎常去寺内,对佛学产生强烈兴趣,十一岁时即能“诵《维摩》、《法华》”。十三岁时也在洛阳出家②。他天资聪颖,专心致志研究佛学,很快就掌握了《涅槃论》等佛教基本经典。隋末天下大乱,僧众纷纷西游,玄奘随兄入川受学,数载钻研,学业大进。为追求更高的目标,他不顾二兄的劝阻,毅然顺长江东下,先后在荆州、赵州、相州等地遍访名师,广涉佛经。贞观元年(627),他移住长安大寺院庄严寺,从道岳学《俱舍论》,又从法常、僧辩“二大德”学习。二十八岁时,由于玄奘超群的智力和刻苦的求学精神并达到一定的水平,受到“二大德”的称赞,被誉为“释门千里之驹”而驰名长安①。玄奘在苦心钻研佛学中,发现当时国内佛教经论的体系杂乱,有些问题各家说法颇多分歧,部分经典的翻译又差错较多。尽管他已深研国内主要经典,遍访名师,但对佛家经典依然“莫知适从”②。贞观元年十二月,印度学者波颇蜜多罗来到长安,该僧对《瑜伽师地论》备极推崇。玄奘听说天竺(古印度)地方有很多佛经,于是决心西游,“以问所惑,并取《十七地论》,以释众疑”③。《十七地论》即《瑜伽师地论》,该经为大乘瑜伽学的要典。弄清《瑜伽师地论》的真义,是玄奘誓游西方的重要原因。玄奘深知西行的艰难,所以除了积极学习梵文外,还有意经受各种痛苦的磨练,创造西行的条件。
西行求法唐朝初年,西突厥势力很大,西北边塞局势不稳,玄奘邀集西行的僧侣虽一再申请西行,都未被批准。同行者纷纷退出了西行行列,但玄奘依然不改初衷。贞观三年(629)月间④,长安闹饥荒,朝廷同意僧侣外出就食,玄奘乘机离开长安,私自跟一些商人向西进发,来到边塞重镇凉州。凉州都督李大亮为执行朝廷禁止私自出塞的规定,逼令玄奘返回长安。幸得当地高僧慧远的帮助,玄奘昼伏夜行,经过张掖抵达瓜州。这时,朝廷的访牒也到了瓜州,通令玄奘返京。瓜州州吏李昌为玄奘这种立志求经、勇往直前的精① 《续高僧传》卷五。
② 《续高僧传》卷四。
① ②③《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
④ 出长安时间另据《新唐书》作贞观元年。
神所感动,毅然放行。
途中玄奘碰到一位熟悉西行地理情况的老翁。老翁告诉他:“西路险恶,沙河阻远,鬼魅热风,遇无免者。”①玄奘则表示自己不到天竺不东返,就是死在路上也决不后悔。老人深为所动,便将一匹往返伊吾(哈密)国十五次的老马送给他。
唐初,西行之路出玉门关后分南北二路,北路由天山南麓过葱岭,南路由昆仑山北麓向西过葱岭,玄奘选择了北路,他与向导乘夜出发,但不久向导借故离他而去,玄奘独自一人继续赶路。茫茫荒野上,玄奘靠着一堆堆驼马粪和骸骨的痕迹前进,过了四座烽火台,便踏上了莫贺延碛(意为大戈壁,即今安西至哈密一段沙漠)。碛长八百余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险途莫测。入沙漠后,玄奘便迷失了方向,找不到野马泉,匆忙中又弄翻了水袋,沙漠中没有水,就等于没有生命,玄奘打算回返取水,走了十余里,想起自己的誓言,宁可西行而死,决不东归而生,便又重新西进。四五天后,由于没有滴水入喉,他浑身热燥,眼睛也睁不开了,最后昏到在黄沙之中。半夜里昏迷中的玄奘被凉风吹醒,他又振作精神,继续前进。幸而老马识途,终于在附近找到了水泉,玄奘得救了。
出了大沙漠,玄奘经伊吾(今哈密)来到高昌国(今吐鲁番)。高昌国王麹文泰笃信佛教,他久闻玄奘大名,热情挽留,竟给玄奘造成了意外的困难。因玄奘拒绝留居高昌,高昌国王采取强硬措施,坚决不许玄奘离开高昌。玄奘怎么解释也无济于事,最后以绝食表示决心。到第四天,高昌国王终于同意放行,条件是玄奘为高昌臣民讲经一个月,取经回来先在高昌讲经三年。①玄奘继续西行,经阿耆尼(焉耆)、层支(库车)而进入凌山(一名冰达板,今天山山脉的腾格里山穆素尔岭)。凌山高入云天,山顶冰雪不化,登攀极为不易,特别是食宿困难,只能“悬釜而饮,席冰而寝”。玄奘转道中亚地区,再爬过艰难程度超过凌山的大雪山(即阿富汗的兴都库什山),翻越黑岭(兴都库什山南面的大岭),终于在夏末进入北印度。玄奘从高昌国到这里,经过了大小二十多个国家,从离开长安那天到这时,跋涉了将近一年。
天竺求学与讲学当时的天竺分为五部。玄奘进入北印度后,即瞻仰佛教圣迹并随处求学,足迹遍及北印度、中印度的四十余国。贞观五年(631),他进入中印度到达伽耶城(今印度比哈尔邦加雅城),即前往著名的那烂陀寺(一名施无庆寺)学习。那烂陀寺建寺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是当时印度最大、最壮丽的佛教寺院和文化中心。该寺除讲习佛经外,对因明(逻辑学)、声明(音韵学)、婆罗门经典乃至医术等也都有研究,僧众人数常在万人以上。寺院的经费由政府负责供给,并支持该寺的各种活动,所以那烂陀寺久盛不衰。寺内学徒勤学苦练,学风严谨,学术思想自由活跃,经常举办各种讲学、辩论活动。主持法师戒贤这时已年逾百岁,学问、道德为人所景仰,大家尊称他为“正①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
①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
法藏”。戒贤之外,还有不少精通佛学的高僧。戒贤在问明玄奘西行的目的后十分感动,表示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