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10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下册) >

第44章

10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下册)-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禄山因有边功,倍受玄宗恩宠。在他初次入朝时,玄宗让他与杨铦、杨锜、贵妃三姊妹叙为兄弟。大概安禄山看到杨贵妃在朝廷中的地位与作用,为了求恩固宠,尽管他比杨贵妃大十五岁,却请求做杨贵妃的养子。每次朝见时,安禄山总是先拜贵妃,玄宗感到奇怪,问是什么缘故,他故意装作傻呆的样子说:“胡人先母而后父。”①逗得玄宗一阵大笑。
  天宝十载正月,安禄山生日那天,玄宗与贵妃赏赐给他许多金银宝器衣物。第三天,例行为儿沐浴,将安禄山召入宫中,贵妃用锦绣做了大襁褓包着他,宫人还用采舆抬着,戏谑声、欢呼声动地,声彻宫外。玄宗听到后宫欢笑声,问其原因,左右回答说,贵妃与禄山作三日洗儿,洗了又绷禄山,所以欢笑。玄宗兴致勃勃地去观看,赏赐了贵妃洗儿金银钱,又厚厚赏赐了安禄山。从此,宫中皆称禄山为禄儿,他随便出入宫掖,“或与贵妃对食,或通宵不出,颇有丑声闻于外,上亦不疑也”②。
  安禄山对杨贵妃百般恭维驯服,但却不把平庸的宰相杨国忠放在眼里。
  杨国忠几次试图拉拢这个手握重兵的藩帅,都未能成功。因此杨国忠在清除了李林甫在朝廷的势力后,矛头对准了安禄山,屡次奏说安禄山有反状。后来安禄山反叛朝廷时,以诛杨国忠为名,从而也导致了杨贵妃的悲惨下场。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蓄谋已久的安禄山于范阳起兵,挥师南下,金鼓声打破了天下的太平。在玄宗派出将帅反击安禄山失利后,年已古稀的玄宗表示要率师亲征,使太子监国。太子一向憎恨杨国忠的专权,他监国后势必给杨氏带来厄运。杨国忠惊恐万状,马上找韩、虢、秦三夫人商议对策,他们聚在一起大哭,之后,决定由三夫人去劝说贵妃,由贵妃亲自出面,“衔土请命于上”,玄宗遂取消了亲征的行动计划。③杨氏家族也暂时渡过了这一难关。
  至德元载(756)六月,由于玄宗指挥失误,潼关失守,通往长安的大门被打开了。玄宗与杨贵妃等连夜逃离京师。当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时,扈从的六军将士一路风餐露宿,疲惫不堪,怨恨杨国忠的乱政误国招致了这次动乱,于是怒不可遏的六军将士发动了兵变,杀死了杨国忠及其子户部侍郎杨暄,韩国、秦国夫人也同时遇害。之后,余怒未息的将士包围了驿站。玄宗走到驿门,慰劳军士,命令收兵,军士却屹立不动。派高力士前去询问,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回答说:“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玄宗听后,依杖垂首而立,迟迟不表态。最后经京兆司录韦谔与高力士苦苦相劝,再三陈述利害关系,玄宗迫不得已,强忍着内心的巨大痛苦,① 《资治通鉴》卷二一五,玄宗天宝六载。
  ② 《资治通鉴》卷二一六,玄宗天宝十载;《安禄山事迹》卷七。
  ③ 《资治通鉴》卷二一七,玄宗天宝十四载。
  走进行宫,扶着贵妃出厅门,至马道北墙口与她诀别。贵妃泣涕呜咽,语不胜情,最后说:“愿大家好住。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乞容礼佛。”玄宗说:“愿妃子善地受生。”高力士把她缢死在佛堂前的梨树下,经六军将士验明已死后,将尸体埋在西郭外一里多远的道路北坎下。时年三十八岁。①杨贵妃在她十几年的宫廷生活中,受玄宗宠极一时,唐代政治家曾指出:“天宝之季,嬖幸倾国,爵以情授,赏以宠加,纲纪始坏矣。”②奸佞杨国忠利用了这一裙带关系,得以平步青云,执掌国政,蠹政害民,促成了天宝之乱。因此,虽然不能完全归咎于杨贵妃,但仍可以说她是天宝之乱的一个罪人。
  ① 《杨太真外传》卷下;《资治通鉴》卷二一八,肃宗至德元载。
  ② 《新唐书》卷一五七《陆贽传》。
  第二十一章姚崇张说第一节姚崇武周贤相姚崇(651—721),本名元崇,字元之。武则天因突厥叱利元崇叛逆,忌有大臣与其同名,故命以字行①。后又避唐玄宗开元年号,遂改名崇。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南)人。父姚懿在贞观年间(627—649)任■州都督,因对唐有功,死后赠幽州大都督,谥曰文献。
  姚崇在十二岁时成为孤儿②。他少年时代为人豪爽,崇尚义气,但不知读书。约在咸亨元年(670),他二十岁时开始发愤读书,做了孝敬挽郎。由于他才华横溢,仪凤二年(677)应下笔成章制举③,授官濮州司仓参军,后调任郑州。几年后又至京城任司刑丞,参与审定刑狱。天授年间(690),武则天大兴告密之风,重用酷吏,唐宗室和公卿大臣不少人被无辜杀害,冤假错案数不胜数。大臣每次上朝,都是提心吊胆,闹得人人自危。姚崇任司刑丞后,持法公正,反对罗织罪名和滥用刑法,因而保全了许多人的性命。①不久,即升任为夏官(兵部)员外郎、夏官郎中。
  万岁通天元年(696)十月,北方的契丹大举侵扰河北一带,连续攻陷了数州。当时军务繁多,各州司檄书雪片般飞来,而姚崇“剖析若流,皆有条理”②。武则天十分赏识他的军事才干,因由郎中擢为夏官侍郎。不久,又擢为凤阁鸾台平章事。
  圣历元年(698)九月,武则天曾与侍臣谈论起周兴、来俊臣主持刑狱时,朝臣反逆案件颇多一事,怀疑其中是否有冤狱。姚崇则直言不讳地说:“自垂拱已后,被告身死破家者,皆是枉酷自诬而死。告者特以为功,天下号为罗织,甚于汉之党锢。陛下令近臣就狱问者,近臣亦不自保,何敢辄有动摇?被问者若翻,又惧遭其毒手,将军张虔勖、李安静等皆是也。赖上天降灵,圣情发寤,诛锄凶竖,朝廷乂安。”为了防止残害朝臣的悲剧重演,他竟以自身和全家百余口性命向武则天担保:“今日已后,臣以微躯及一门百口保见在内外官更无反逆者。乞陛下得告状,但收掌,不须推问。若后有征验,反逆有实,臣请受知而不告之罪。”武则天听后很高兴,说:“以前宰相皆顺成其事,陷朕为淫刑之主。闻卿所说,甚合朕心。”③当即赐银千两,以表奖姚崇的忠贞。
  长安元年(701)三月,姚崇任凤阁侍郎。四月,姚崇赴并州以北检校各军州兵马,以整顿边防,加强战备。不久兼知夏官尚书。当时,武则天男宠① 《新唐书》卷一二四《姚崇传》、张说《梁国公姚崇神道碑》均言姚崇“字元之”。《旧唐书》本传言“改为元之”,当误。
  ② 《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载姚懿卒于龙朔二年(662),时姚崇当十二岁。③ 徐松:《登科记考》卷二。
  ① 《梁国公姚崇神道碑》云:“天授之际,狱吏峻密,公持法无颇,全活者众。”载《文苑英华》卷八八四。
  ② 《资治通鉴》卷二○五,则天后万岁通天元年。
  ③ 《旧唐书》卷九六《姚崇传》。
  张易之飞扬跋扈,目无法纪,擅自把京城大德寺中的十名僧人调到定州,以充实私置的寺院,僧人表示反对,因而上诉,由姚崇断停。张易之又屡次说情,均遭到姚崇的拒绝。因此,张易之极力在武则天面前诽谤姚崇。长安四年(704)九月,姚崇被贬为司仆卿,出为灵武道大总管。后改任安抚大使。姚崇即将离京赴任时,武则天让他推荐宰相。姚崇认为张柬之沈厚有谋,能决断大事,且已年迈,请武则天立即提拔重用。同年十月,年近八十岁的秋官(刑部)待郎张柬之,得以任命为相。
  神龙元年(705)正月,武则天患病,宰相张柬之与桓彦范等五人欲乘机发动宫廷政变,除掉张易之、张昌宗,拥护中宗复辟。这时恰好姚崇也从灵武道回到京城,张柬之高兴地说:“事济矣!”遂把其计谋密告了姚崇。姚崇参与了密谋计划。张柬之等成功地杀死了张易之及其党羽,迫使武则天退位。姚崇因功被封为梁县侯,实封二百户。①武则天被迁往上阳宫,中宗上朝听政,文武百官无不喜庆雀跃,唯独姚崇却呜呜咽咽,流涕不止。桓彦范、张柬之见此情景,不以为然,对他说:“今日岂公涕泣时邪!恐公祸由此始。”姚崇则回答说:“元之事则天皇帝久,乍此辞违,悲不能忍。且元之前日从公诛奸逆,人臣之义也;今日别旧君,亦人臣之义也,虽获罪,实所甘心。”②张柬之等人听了不太满意,当日姚崇即出为毫州刺史。后又历任宋州、常州、越州、许州刺史。
  辅佐睿宗景云元年(710)六月,韦皇后与安乐公主合谋毒死唐中宗,专擅朝政,并欲步武则天之后尘。临淄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等人发动了宫廷政变,诛灭韦氏党羽,拥戴相王李旦即位,是为睿宗。唐睿宗一向熟知姚崇的政治才干,即位后立即把他从许州召回,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姚崇辅佐睿宗,与当时宰相宋璟齐心合力,“革中宗弊政,进忠良,退不肖,赏罚尽公,请托不行,纲纪修举,当时翕然以为复有贞观、永徽之风”①。
  早在中宗时期,安乐公主等人卖官鬻爵,又大搞“斜封官”。宰相萧至忠上疏中宗,指出当时冗员倍多,且与日俱增,致使“台寺之内,朱紫盈满”②。为了整肃吏治,精减冗官,姚崇与宋璟于同年八月向唐睿宗建议:请把以前的“斜封官”一律罢免。由于睿宗的优柔寡断,这项正确建议未能施行。太平公主身为皇妹,在诛灭韦氏集团时又有大功,于是她结党营私,干扰朝政。诸王也手握兵权,威胁着皇太子的地位。景云二年(711)正月,他和宋璟密奏睿宗,认为这些都是导致政局动乱不安的因素,请将睿宗的长子宋王、高宗的长孙豳王等出为刺史;罢免岐王、薛王的左、右羽林军职务,改任太子左、右率,以侍奉太子;并请把太平公主及其夫武攸暨迁居东都,以免干扰朝政。姚、宋的建议,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局,但睿宗却把此事泄露给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十分恼火,并严厉责怪太子。太子李隆基为了摆脱一时的困境,遂奏称姚崇等“离间”姑兄关系。于同年二月,姚崇被罢免宰① 《资治通鉴》卷二○七,中宗神龙元年;《新唐书》卷一二四《姚崇传》。② 《资治通鉴》卷二○八,中宗神龙元年。
  ① 《资治通鉴》卷二○九,睿宗景云元年。
  ② 《旧唐书》卷九二《萧至忠传》。
  相,贬为申州刺史。宋璟也同时被贬。“自是纲纪紊乱,复如景龙之世矣”①。此后,姚崇又历任徐州、潞州刺史,迁为扬州长史、淮南按察使等职,后又迁同州刺史。在地方任职期间,他忠于职守,政法简肃,吏治较为清明,人们曾为他建立德政碑,颂扬功德。在他离任时,“阖境民吏泣拥马首,遮道不使去,所乘之马鞭、镫,民皆截留之,以表瞻恋。新牧具其事奏之,褒诏美焉”②。可见其政绩卓著,深得民心。
  “救时之相”
  开元元年(713)七月,唐玄宗平定了太平公主的谋乱,就想到姚崇是个人才。十月,乘在新丰进行讲武检阅军队之机,召姚崇入朝议论国是,欲加重用。姚崇侃侃而谈,针对当时弊端向玄宗建言“十事”,大意是:实行仁政,不贪边功,法行自近,宦官不参与朝政,拒绝租赋外的贡献,戚属不任台省官,对朝臣要以礼相待,纳谏从善,杜绝营造佛道的寺观,以两汉外戚专权为鉴戒等③。唐玄宗听完这十项建议,欣然接受。次日,便正式拜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梁国公,又迁紫微(中书)令。
  姚崇当宰相后,没有辜负唐玄宗对他的信任。他辅佐朝政,革故鼎新,大力推行社会改革,兴利除弊。从整伤制度入手,罢去冗职,选用官吏,各当其才;并抑制皇亲国戚和功臣的权势,注意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故杜牧称赞姚崇“首佐玄宗起中兴业”①。
  张说与姚崇有私怨,他曾试图阻止姚崇入相,未能得逞。姚崇为相后,张说心里不安,就私自到岐王家“申款”,以求内助。在一次退朝时,姚崇诈称有足病,行动缓慢;当玄宗询问病由时,他又说心中有忧虑,痛不在足。接着便说:“岐王陛下爱弟,张说为辅臣,而密乘车入王家,恐为所误,故忧之。”②唐玄宗忌讳宰臣与诸王交通,恐谋不轨,遂将张说贬为相州刺史。唐中宗以来,贵戚争先营造佛寺,滥度人为僧尼。有些富户强丁也乘机削发为僧,借以逃避国家徭役。开元二年(714)正月,姚崇上奏提出裁减僧尼,减少寺院的办法,得到唐玄宗的支持。还俗者共一万二千多人。接着,又下令禁止滥造佛寺,规定自今以后“毋得创建佛寺;旧寺颓坏应葺者,诸有司陈牒检视,然后听之”③。这就抑制了中宗以来滥度僧人和大肆营建佛寺的弊风。
  姚崇严格要求官吏,他撰有《五诫》,向官吏提出了在道德规范上的具体要求。其中在《持称诫》中,他要求官吏像持称那样,“不差毫厘,使锱铢不惑,轻重无疑,智不能矫,愚不能欺,存信去诈,以公灭私”。在《辞① 《资治通鉴》卷二一○,睿宗景云二年。
  ② 《开元天宝遗事》卷上;《唐语林》卷一。两书皆云此事在荆州任职时。但考姚崇生平,并未在荆州任职。《大唐新语》卷六载:“历牧常扬,吏并建碑纪德”, 当为扬州。
  ③ 《新唐书》卷一二四《姚崇传》。司马光以为天下事“须因事启沃,岂可一旦可邀”,“难以尽信”。故《资治通鉴》不取。王鸣盛等认为“此乃所谓新书滥采小说不可信则非”。见《十七史商榷》卷八七。按姚崇前已两任宰相,明了社会弊端,建言十事,似无不可。
  ① 杜牧:《樊川文集》卷十二。
  ② 《资治通鉴》卷二一○,玄宗开元元年。
  ③ 《资治通鉴》卷二一一,玄宗开元二年。
  金诫》中,他极口称赞了“昔子罕辞玉,以不贪为宝;杨震辞金,以四知为惧”的为政廉慎的高贵品质,要求官吏廉洁:“尔以金玉为宝,吾以廉谨为师;尔以夜昏可纳,吾将暗室不欺。”他告诫官吏贪赃受贿必将暴露,“欲人不知,莫若勿为;欲无悔恡,不若守慎”。在《冰壶诫》中,他赞扬了冰清玉洁、表里如一的为政者,抨击了“当官以割剥为务,在上以财贿为亲”的卑鄙龌龊行径,并规劝官吏说:“在位禄厚官尊,当耸廉勤之节,塞贪竞之门,冰壶是对,炯诫犹存。”①姚崇主张行法公正,不避权贵。开元二年,薛王李业的舅舅王仙童骄横不法,仗势欺压百姓,遭到御史的弹劾,将依法治罪。李业闻讯后,立即到唐玄宗那里去求情,玄宗念舅甥之亲,下令重新审理此案,旨在宽免。姚崇知道后,与另一宰相卢怀慎联名上奏:“仙童罪状明白,御史所言无所枉,不可纵舍。”姚崇坚持法行自近,即便是皇亲、近臣犯罪,也决不宽贷。玄宗只好同意依法惩治,“由是贵戚束手”②。
  另一件事是申王李成义私自把本府中的录事(流外官,从九品)阎楚珪破格提拔为府中参军(正七品上),唐玄宗已批准。姚崇和卢怀慎闻讯后,即刻上奏表示反对,说:“先尝得旨,云王公、驸马有所奏请,非墨敕皆勿行。臣窃以量才授官,当归有司;若缘亲故之恩,得以官爵为惠,踵习近事,实紊纪纲。”姚崇坚持任人唯贤,终于迫使玄宗收回成命,“由是请谒不行”③。
  五月,姚崇又以荒年为口实,赞助唐玄宗罢免了中宗以来的“斜封官”,如员外、试、检校官等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