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10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下册) >

第92章

10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下册)-第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响,还考虑了季节的影响,月亮视差对日食的影响等,并提出判别日食亏起方位角的方法。《大衍历》也吸收了《麟德历》的数学技巧,以3040 1 = 36574330401 = 2910133040为通法,从而得到: 回归年日; 朔望月日; 周天= 度的基本数据。《大衍历》完善的体系为1 365779。753040以后各制历家所效仿。
  公元762 年,因《大衍历》未报代宗宝应元年六月望的月食,改颁郭献之编修的《五纪历》。建中四年(783),又以《正元历》替代了《五纪历》。821 年起颁行徐昂编撰的《宣明历》。《宣明历》有一些新发现和新成就,如在日食计算中引出时差、气差和刻差三差,所用近点月与交点月的数值与今采用值相同,是一部较好的历法。唐代最后使用的一部历法是边冈编撰的《崇玄历》,昭宗景福二年(893)颁行。
  第六节古代天文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唐《开元占经》是唐代收集整理古代天文文献资料的一大成就,主编为瞿昙悉达,其祖父原是天竺(今印度)婆罗门僧人,于隋代携全家来中国定居。其父瞿昙罗曾向唐太宗献上《经纬历》,武周圣历元年(698)又献上自编新历《光宅历》。瞿昙悉达供职太史监,担任过太史令。约在开元二年(714)奉旨领导编纂《开元占经》,约历时十年完成了这部有120 卷之多的巨著。《开元占经》前两卷辑录了古代天文学家的宇宙理论,从第3 卷到第90 卷辑录的是对各种天象的占法,第91 卷到第102 卷辑录了气象占,第103 卷为《麟德历经》,104 卷为《九执历》,105 卷为先秦至开元期间29 种历法的基本数据,106 至110 卷记星图中的星位,最后10 卷是杂占。
  《开元占经》所集古代天文星占著作不下七八十种,明代程明善曾称赞此书的收录“可谓无遗珠矣”。面对浩瀚的素材,该书的编辑是十分成功的。他采用的方法是先编目录纲要,按照对天地的认识,日月五星和二十八宿及与之相关的占语,星占理论基础(分野和星官),偶见天体及相关的占语,历法,杂占等的顺序,将各家有关的论述纳入相应的章节,使这部书成为经过系统编辑的天文星占资料精粹汇编。《开元占经》直接节录原著原文,未经编者改写,因而保存了大量原始资料,得以传世,其中许多珍贵资料是仅见于此书的,这是这部书的一项重要贡献。《开元占经》中所记载的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恒星观测记录,甘、石、巫三家星表的星名和星数,前人历法的主要天文数据,《麟德历》全部内容,《九执历》,历代天文学家对宇宙结构和天体运动的论述以及各种纬书等,也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另外一部著名的作品是李淳风的《乙巳占》。与《开元占经》相同的是,两者都对大量古代天文星占材料进行了整理,不同的是,《乙巳占》是一部编著而成的作品,是作者综合各家之说并参以经传子史及发挥己见写成的书。全书共10 卷,介绍了甘德、唐昧、梓慎、裨灶、箕子、张衡、陈卓、刘表、郗萌、庾季才、袁充、郭璞等近30 位星占家的观点,主要内容是分类载述日月五星占、列宿占、彗孛流陨占和气象占等,此外还有候风法,以及适应唐代郡县划分的分野理论,天象记录,天文仪器结构等内容。
  经李淳风整理编撰而成的《晋书·天文志》、《隋书·天文志》,也是整理前代天文史料的典范,其所作的概括和总结,内容全面,体系完整,反映了作者“政教兆于人理,祥变应乎天文”的观点。
  第七节中外天文学交流无论是从天文历法、天文星占看,还是从天象观测、天文仪器看,隋唐时期都表现出它的成熟,中国古代天文学以历法与星占服务于皇帝的体系得到进一步强化,历法的研究和编历技巧也满足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同时,隋唐时期与域外的天文学交流也得到加强,在中外天文学交流方面的成就是很突出的。
  前面提到的来自印度定居中国的瞿昙悉达,其一家有四代人在唐代从事过天文工作:其父瞿昙罗曾任太史令,其子瞿昙譔曾任司天监,其孙瞿昙晏曾任司天台冬官正。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瞿昙家族自身的文化素质高,既掌握印度天文历法,又通晓中国的天文学,世代相传,影响至深;另一方面反映出当时重视的是人才,不因其来自异域而受到岐视。
  瞿昙悉达不仅主持过天文仪器的修复,编纂过《开元占经》,而且他还于开元六年(718)奉旨译成《九执历》。“九执”就是“九曜”。《新唐书·历志》说:“《九执历》者,出于西域。”这部先于《大衍历》完成的历法其全文后来收入《开元占经》第一○四卷,此外还有《九执历》立成算法2 卷,收入张说、陈玄景根据一行的《大衍历草》编成的书中作为附录。《唐会要》卷四二记载说:“洎十五年(727)一行定草,诏说成之。因编以勒成一部:经章十卷,长历五卷,历议十卷,立成算法天竺《九执历》二卷,古今历书二十四卷,略例奏章一卷,凡五十二卷。”瞿昙悉达自己也说:“《九执历》法,梵天所造,五通仙人承习传授”,说明它出自印度,是从精通印度历法的人那里学习来的。据研究,《九执历》是根据几部印度历法编译而成的一部历法。正如他在按语中所说:“今削除繁冗,开明法要,修仍旧贯,缉缀新经,备述算术,具算如左”,从而将印度古代历法较系统地传入中国。《九执历》引进了印度天文学中的一些先进的内容,如周天360 度和60 进位的圆弧度量方法,黄平象限等概念,以及太阳远地点位置、黄白交点运动周期等比汉历精确的数据。其中七曜值日次法,如该历所载:“又置积日,以七除,弃之余,从荧惑月命得之七曜直日次,其七曜直用事法,别具本占”,也是以前汉历所没有的。但当时中国的天文学家并未将《九执历》中的先进内容学到手,吸取到汉历中来。这部历法只是“与《大衍历》相互参奉”,作为参证大衍历的一种方法。
  另一部含有七曜内容的历法是《符天历》。《新五代史·司天考》载:“唐建中时,术者曹士 始变古法,以显庆五年为上元,雨水为岁首,号《符天历》。世谓之小历,只行于民间。重绩乃用以为法,遂施于朝廷。赐号调元历。”过去人们一般认为曹士 《符天历》包含的内容并没有超出传统历法的框架,只是废除上元积年,简化历法计算,故为民间历所取用。后来得到颁行的马重绩的《调元历》,实际上用的也是《符天历》术。但是日本学者从保存在日本的于1765 年编撰的《天文秘书》卷六四中,发现了《符天历经日躔差立成》的抄本。经研究,《符天历》各年历书中,每月都载有九曜的运行方位。九曜就是日月五星这七曜再加上罗■、计都(罗■、计都是印度天文学家推想的两个看不见的天体,实际上指的是黄道与白道的开交点和降交点)。这些内容表明《符天历》确实“本天竺历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印度天文学对中国天文学所产生的影响。
  唐代中国同朝鲜、日本的天文学交流也十分频繁。当时的新罗、日本曾派遣很多留学生来学习中国文化,其中包括天文历法,中国的天文历法成就和书籍大量传入朝鲜和日本。如朝鲜刻于672 年的一幅石刻星图,其绘制方法就是中国的盖图法。据记载,传入日本的天文学著作,就有四百六十一卷。唐代的《麟德历》、《大衍历》、《宣明历》等都在日本行用过。因此,中国天文学对朝鲜、日本天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八节气象知识的进步隋唐时期,对气象气候不论在实际观测还是在理论方面都有所进步。关于气象气候的观测资料在《隋书》、《旧唐书》和《新唐书》的《五行志》中有记载。此外,在农书和方志中也有不少涉及雨、雪、雹、霜、雾、气温异常、大风、干旱等天气现象的记录。
  这一时期对气象规律的认识尤其是在观风和观雨等方面都有所进展。如李淳风对风就很有研究,在《乙巳占》中有专论风的候风法、占风远近法、推风声五音法等。其中候风法专门介绍了相风旗、羽葆和木乌等测风仪器。在另一部著作《观象玩占》中,按子、癸、丑、离、寅、甲、卯、乙、辰、巽、巳、丙、午、丁、未、艮、申、庚、酉、辛、戌、乾、亥、壬将风向定为24 个,其中子、午、卯、酉分别表示北、南、东、西四个方向。他在该书卷四八中还写道:“凡风发,初迟后疾者,其来远;初急后缓者,其来近。动叶十里,鸣条百里,摇枝二百里,落叶三百里,折小枝四百里,折大枝五百里,飞砂走石千里,拔大根三千里。凡鸣条以上,皆百里风也。”《乙巳占》卷十《占风远近法》也有类似的记载。这一记载对风力大小和形成风的范围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用树木动态作标准来判断风力的方法。这种方法与十九世纪初英国人蒲福提出的风力分级法类似,但比蒲福早一千一百多年。
  邵谔的《望气经》,对于各种云的区别,如颜色和形状的差异等有相当仔细的观察和记述。关于雨的预兆,《开元占经》卷九八中有:“虹蜺见,雨即晴,旱即雨。”“久雨虹见即晴,久旱蜺见即雨也。”唐代黄子发的《相雨书》可说是一部关于降雨的气象学专著。该书主要内容有:(1)观云,从云的形状、颜色、所处地理位置、云行速度等来预报下雨的时间及雨量大小,如“清晨云如海涛者,即时风雨兴也”①。(2)候气,如“视日出,气正白,日入,气正赤者,皆走石飞砂”。(3)看虹,如“晚有断虹占,半夜有雨达日中”。(4)看雾,如“日始出,南方有雾者,辰刻雨”。该书还有关于风雨云气等气象占的内容和一些有参考价值的农谚。《说郛》所收的《相雨书》内容不多,仅有十条。元朝大德八年(1304)刊本方回序的《相雨书》则有二十多条。从方回的序言可知,《相雨书》共有十篇、一百六十九条。现存者已非原书面貌。
  ① 引自大德八年刊本《相雨书》,下同。该书现藏北京图书馆。
  第四十九章地理学第一节地志隋朝统治时间短,地理著作不多。由于“隋大业中,普诏天下诸郡,条其风俗、物产、地图,上于尚书。故隋代有《诸郡物产土俗记》131 卷,《区宇图志》129 卷,《诸州图经集》100 卷。其余记注甚众”①。
  大业六年(610),隋炀帝命臣下编纂的《区宇图志》,卷首有图,“叙山川则卷首有山水图,叙郡国则卷首有郭邑图,叙城隍则卷首有公馆图”②。这是一部大型全国图志,今已失传。
  裴矩的《西域图记》也已失传,在《隋书·裴矩传》中存有此书的序。
  由序文知道,裴矩于大业初在张掖掌管互市,从书传及向西域商人采访中,搜集到我国新疆及中亚、西亚各国的山川、姓氏、风土、服章、物产等资料,“依其本国服饰仪形,王及庶人,各显容止,即丹青模写,为《西域图记》”。又“别造地图,穷其要害”。书中不仅有地图,而且有彩色人物服饰图像。序文还记载了自敦煌通中亚诸国直至地中海的三条交通要道,可补史籍缺佚。
  唐代由于政治、经济强盛,统治时间长,地理著作的数量比隋朝显著增多。从《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中知道唐代曾有五十多州修有图经,这些图经已亡佚。现存图经仅有《沙州图经》和《西州图经》。
  在《隋书》、《旧唐书》、《新唐书》中,有《地理志》和《外国列传》,是隋唐重要地理文献。如《隋书·外国列传》记载了高丽、真腊等二十四个国家的面积、城市、文化、风俗、物产、气候、交通等。《新唐书·地理志》的内容比《旧唐书·地理志》丰富,所记矿物产地、水利设施尤其详细。书后附载唐代地理学家贾耽记述当时中国与四邻的几条交通要道,是中西交通的重要史料。
  唐代著名的地志有《括地志》、《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元和郡县图志》、《两京新记》、《吴地记》、《云南志》、《岭表录异》、《桂林风土记》等。
  《括地志》是贞观年间魏王李泰命臣僚纂修的,以《贞观十三年大簿》划分的政区为纲,全面叙述十道、三百六十个州(包括四十一个都督府)、一千五百五十七个县的建置沿革,山岳形胜,河流沟渠,风俗物产,往古遗迹和人物故实。它是盛唐时期的疆域志,唐宋人又称其为“贞观地志”①。《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是贾耽《海内华夷图》的文字说明,以详于考证古今地理为特点。后来贾耽又把它简缩为《贞元十道录》4 卷,但都失传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敦煌石窟中发现了《贞元十道录》残本,成为现存总地志中最早的写本②。
  《元和郡县志》是李吉甫撰写的,原有42 卷,宋以后缺8 卷。内容相当丰富,概括起来有五个方面:即疆域政区、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口地理① 《隋书》卷三十三《经籍志二》。
  ② 《太平御览》卷六○二引《隋大业拾遗》。
  ① 贺次君:《括地志辑校前言》,中华书局1980 年版。
  ② 陈正祥:《中国地图学史》第19 页注(35),香港商务印书馆1979 年版。和历史地理。
  唐代记载云南地理的书不下六种,其中以《云南志》最好,也只有它幸存。作者樊绰在写《云南志》时,由于有亲身经历和调查材料,又有《云南记》、《云南行记》作参考,所以所记云南境内的交通途程、重要山川湖泊、城邑、各民族的经济生活、生产技术、风俗习惯、物产、南诏的历史、军事组织、四邻各国的地理都很详细,是保存至今唯一一部记载云南地理最早最详细和最有参考价值的著作①。
  《两京新记》是韦述撰写的城市地理著作,原书5 卷,现仅存1 卷。它是按方位依次记载长安、洛阳两个城市中设于各里坊的政府机构、文化单位、寺庙建筑及其历史,很有特色。
  ① 赵吕甫:《云南志校释序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年版。
  第二节地图唐代最有名的地图学家是贾耽,他继承裴秀“制图六体”的法则,于贞元十七年(801)撰成《海内华夷图》。具体做法是:“谨令工人画《海内华夷图》一轴,广三丈,纵三丈三尺,率以一寸折成百里。。其古郡国题以墨,今州县题以朱,今古殊文,执习简易。”②他创造了用红、黑两种颜色标注地名的新方法,以此区别古今地名,一目了然。原图已佚,但他的方法却为后世所沿用。
  贾耽晚年还完成了《地图》10 卷,已失传。
  唐代除了贾耽的地图外,还有许多地图。以《十道图》来说,就有三种:(1)长安四年(704)《十道图》13 卷; (2)开元三年(715)《十道图》10 卷;(3)李吉甫的《十道图》10 卷①。李吉甫的图有文字说明。“首载州县总数,文武官员数,俸科”②。这些《十道图》是在各州府造送的地图基础上编绘的。最初唐朝政府规定,“凡地图委州府三年一造,与板籍偕上省。其外夷每有番客到京,委鸿胪讯其人本国山川风土,为图以奏焉。”③建中元年(780)以后,改为每五年造送一次。“如州县有创造及山河改移,即不在五年之限”④。
  唐代由于漕运发展,出现了漕运图。元和八年(813)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