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6-全生指迷方-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数,阴气促阳也。又肾气离经,升而不降,又为无阴而阳无以系也。若时气促数,上出寸口,
动脉之状,鼓动而暴于指下不常。气血相乘,搏击而动也。或鼓于阳,则一阳为钩,如
夏脉之盛。或鼓于阴,一阴为毛,如秋气之急切劲烈。鼓阳胜而急曰弦,阴缓而阳急也。鼓
阳至而绝曰石,阳辟而阴孤也。阴阳相过曰溜,气相鼓作而动也。
弦脉之状,如张弓弩弦,应指有力,重按则软弱。(《太素脉诀》云∶状如琴弦。)主春
气,主肝脏,主虚,主痰,主疟,主劳。弦而微,气不足,筋缓不荣。弦急似数非数,绵绵
之状,劳伤气促急,四肢煎厥。无首尾而促疾,虚劳不足。弦弱而疾,夜多盗汗。弦短而大,
荣卫劳伤,内急外缓。兼数则热,目视 ,血不足也。兼迟则寒,筋脉急挛。弦涩因失血
女子则月闭血瘕。弦紧为
虚寒里急,寒疝少腹痛,面青下利。弦迟而涩,出入无首尾,为
寒闭血少,筋干急,(《太素脉诀》作弦而急。)或偏枯血脉痹,得之风冷湿也。(《十便良方》
短脉之状,往来极短,不待息尽而回,或无首尾,但见于指面,亦不待气来而至。其人
短气息,或不能长息,又为大下脱气,又主久病。
长脉之状,往来指下,息随而尽,其有余,如操带物之长。(《太素脉诀》云∶长脉之状
往来至长。)禀赋气强,胜血而气拥,其人寿。若加大而数,为病阳盛内热,当利三焦。
卷二
寒证
属性:论曰∶若其人洒淅恶寒,但欲浓衣近光,隐隐头重时痛,鼻窒塞,浊涕如脓,咳嗽,
动辄汗出或无汗,甚则战栗,此由寒中于外,或由饮冷伤肺胃,内外合邪,留而不去,谓之
感寒。寒从外至者,两手寸口脉俱紧,或但见于右寸。寒从内起者,其脉迟小。无汗者,小
青龙汤主之。小汗者,温肺汤主之。
小青龙汤
五味子 细辛(去苗) 干姜 半夏(汤洗七遍) 甘草(炙,各一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大盏,姜三片,枣一个,擘破,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温肺汤(方缺)
若阴寒积冷,心腹大痛,呕逆恶心,手足厥冷,心胸不快,腰背疼痛,良姜汤主之。
良姜汤
高良姜(一两,锉碎,炒) 官桂(一两,去皮) 当归(去芦,一两,锉炒) 白茯
苓(一
两) 附子(半两,炮)
上为散。每服二大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
若但寒头重,动眩晕,肌肉痛,牵急不得转侧, 汗出,恶寒,小便难,大便反
快,短气,足寒,或时咽痛,微热,此由寒湿客搏经脉,不得发泄,其脉迟缓而小弦,附子
汤主之,除湿汤亦主之。
附子汤
附子(一个,炮,去皮脐) 白术(一两,炒) 茯苓 白芍(各三两) 人参(二两)
上为散。每服二大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
除湿汤(方缺)
卷二
热证
属性:论曰∶阴不足则阳偏,阳偏则发热。若热从背起,自手足渐渐周身,口舌干燥,欲饮水
而不能,此由阴气亏少,少水不能制盛火。诸阳起于四末,循行于背,阴不能敛阳,阳气
独行,所以发热,或昼发而夜宁,或夜发而至旦即消。其脉虚疾而小,芍药黄 汤主之。
芍药黄 汤
芍药(三钱) 黄 甘草(炙) 青蒿(阴干,各一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
若热从腹起,上循胸腋,绕颈额,初微而渐至大热,发无时,遇饥则剧,中脘不利,善
食而瘦,其色苍黄,肌肉不泽,口唇干燥,由脾气素弱,曾因他病,误服热药,入于脾,脾
热则消谷引饮,善消肌肉,其脉濡弱而疾,参橘丸主之。若嗽者,用加减法,及灸脾 百壮
参橘丸
橘皮(三两,洗) 麦门冬(去心) 人参(去芦,各一两)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食前米饮下三十丸。若嗽,加五味子一两。
若热从腹中或从背起,渐渐蒸热,日间剧,夜渐退,或寐而汗出,小便或赤或白而浊,
甚则频数尿精,夜梦鬼交,日渐羸瘦,由思虑太过,心气耗弱,阳气流散,精神不藏,阴无
所使,治属虚劳,大建中汤主之。
大建中汤
芍药(六两) 黄 远志(去心) 当归(洗) 泽泻(各三两) 龙骨 人参 甘
草(炙,
各二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枣二个,擘破,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
腹中急,加饧如枣大。
若自腰以上发热,热及则汗出,出已而凉,移时如故,复加昏晕,腹中膨 ,其气上攻,
时时咳嗽,嗽引胁下牵痛,睡则惊悸,其脉弦急疾,由外寒客搏,内冷相合,寒则气收,
水液聚内化成饮。医以热药攻寒,寒闭于内,热增于上,阳气不下行,故散越于上,发而
热,散而为汗。汗多亡阳,心气内虚,故令惊惕。治属饮家,以旋复花丸主之。
旋复花丸
旋复花 桂心 枳实(麸炒) 人参(各五分) 干姜 芍药 白术(各六分) 茯苓 野狼
毒
乌头
黄(湿
纸裹
汁炙,各四
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三丸,未效,加至七丸。小儿黄米大二丸。
若热起骨间烦疼,手足时冷,早起体凉,日晚即热,背膂牵急,或骨节起凸,足胫酸弱
由阴不足,而阳陷阴中,热留骨髓,髓得热则稀,髓稀则骨中空虚,阴虚水少脂枯,故蒸
起,其脉沉细而疾。治属骨蒸,补髓丸主之。
补髓丸
生干地黄(晒干,三两) 干漆(半两,碎,炒令烟尽)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饮下三十丸,空心临卧服。
若自胸以上至头发热,口鼻气色时如烟熏,目涩咽燥,唾如凝脂,时咳,毛竦,大便不
利,小便赤,由肺不调,邪热熏上焦,其脉疾大,先服桔梗汤。热不退者,五味子汤主之。
桔梗汤
桔梗(一两) 人参 麦门冬(去心) 甘草(炙 各半两) 小麦(一合)
上 咀。水三升,煎至一升,去滓,分三服。
五味子汤《指南方》治发热甚不退。
柴胡(去苗,洗,四两) 半夏(汤洗七遍,一两一分) 黄芩 五味子 赤茯苓(分
两原
缺)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姜五片,枣二个,擘破,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若但热不歇,日晡尤甚,口中勃勃气出,耳无所闻,昼多昏睡,睡即浪言,喜冷,小便
赤涩,大便不通,由三阳气盛,蕴于经络,内属腑脏,或因他病而致疾,其脉短疾而数,柴
胡芒硝汤主之。
柴胡芒硝汤
柴胡(四两,洗,去苗) 黄芩 甘草(炙) 赤茯苓(各一两半) 半夏(汤洗七遍,
一两
一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五片,枣二个,擘破,同煎至一盏,去滓,入芒硝一
钱,搅和温服,以大便利为度。
若身大热,背微恶寒,心中烦闷,时时欲呕,渴不能饮,头昏重痛,恶见日光,遇凉稍
清,起居如故,由饮食失时,胃中无谷气,热蓄于胃中,中脘热,则三阳不下降,而上聚于
脑。又胃主阳明经,为恶热,其脉虚大而数,久则细小,谓之中暑。初即服好茶一杯立愈,
不即治之,留而在胃,别致他病,生姜竹茹汤主之。
生姜竹茹汤
竹茹(鸡子大) 人参(半两) 葛根(半两) 生姜(一钱,切)
上为散。水三盏,煎二盏,去滓,分二服,不拘时。
若间日发热,发必数欠,头痛拘倦,由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
泄,其气五内于心,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其脉弦大而数,谓之瘅疟,柴胡栝蒌
汤主之。
柴胡栝蒌汤
柴胡(去苗,洗,八钱) 芍药 人参(各二钱) 半夏(汤洗七遍,二钱半) 甘草
(炙,
二钱) 栝蒌(二钱)
上 咀。水二升,生姜十片,枣二个,擘破,同煎至一升,分三服,去滓服。 大热
去芍药、栝蒌,用黄芩三钱,即名小柴胡汤。
若身热汗出,烦满不为汗解,由太阳之经先受风邪,与热相搏,肾气厥则烦满,谓之风
厥,泽泻汤主之。
泽泻汤
泽泻(半两) 白术 防风(各二两) 石膏(研) 赤茯苓(各一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若四肢发热,逢风如炙如火,由阴不胜阳,阳盛则热,起于四肢,少水不能灭盛火,而
阳独治于外,以菟丝子丸主之。
菟丝子丸
菟丝子(先于臼内杵百下,筛去杂物末) 五味子(各一两) 生干地黄(一两)
上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下三十粒,食前服。
若发热,耳暴聋,颊肿胁痛, 不可以运,由少阳之气厥,而热留其经,宜小柴胡汤。
若口干溺赤,腹满心痛,由热留于手少阴之经,其气厥也,赤茯苓汤主之。
赤茯苓汤
赤茯苓(四两) 甘草(生,一两) 木香(半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卷二
风食
属性:论曰∶若其人翕翕如热,淅淅如寒,无有时度,支节如解,手足酸痛,头目昏晕,此由
荣卫虚弱,外为风邪相乘,搏于阳则发热,搏于阴则发寒,久不治成劳气,荆芥散主之。
荆芥散
荆芥穗 人参 白术 当归(切细,焙) 黄 芍药 桂(去皮,各一两) 柴胡(去
苗
二两) 甘草(炙,半两)
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若忽然牙关紧急,手足螈 ,目直视,此风客血经,谓之风 ,脉紧大者不可治,独活
汤主之。
独活汤
独活(半两,锉) 荆芥穗(一两)
上以水三盏,煎荆芥汁至一大盏,再入独活煎一半,去滓温服。凡用独活,紫色有成臼
子者。盖羌活极大而老者,是寻常所用。白色者,乃老宿前胡也,慎不可用。
又方
煎荆芥浓汁于盆中,坐病患于上熏蒸,然后淋洗之。
若寒热如疟,不以时度,肠满膨 ,起则头晕,大便不通,或时腹痛,胸膈痞闷,此
由宿谷停留不化,结于肠间,气道不舒,阴阳交乱,备急丸主之。
备急丸
大黄(湿纸裹煨) 巴豆(去皮心及油) 干姜(去皮,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米饮下。羸人服一丸,如绿豆大。以便快
利为度。
卷二
风湿
属性:论曰∶若身体疼,心烦口燥,欲得水而不能饮,额上微汗,背强,欲得覆被向火,其脉
浮虚,或日晡发热,或身重汗出,而脉但浮,或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极短气,或身微肿
或发热面黄而喘,鼻塞而烦,脉大自能饮食,此由汗出当风,或因冒湿冷,复遇风邪之气
闭固腠理,病名风湿,麻黄加术汤主之。日晡发热者,薏苡仁汤主之。掣痛不得屈伸者,
草附子汤主之。鼻窒塞气不通者,瓜蒂散主之。恶风身体重者,防己汤主之。
麻黄加术汤
麻黄(去根节,三两) 桂心(二两) 甘草(炙,一两) 杏仁(汤洗,去皮尖,半
两) 白
术(四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薏苡仁汤
麻黄(去根节,三两) 杏仁(去皮尖,半两) 甘草(炙) 薏苡仁(各一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甘草附子汤
甘草(炙,二两) 附子(炮,去皮脐,一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瓜蒂散
瓜蒂 细辛(去苗) 藜芦(去苗,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用半字许,内鼻中,以气通为度。
防己汤
防己(四两) 黄 (四两) 甘草(炙,二两) 苍术(去皮,三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姜二片,枣一个,擘破,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卷二
疟疾
属性:论曰∶寒热之病,或寒已而热,或热已而寒,或寒热战栗,头痛如破,身体拘急,数欠
渴欲饮冷,或 时而发,或间日而作,至期便发,发已即如常,此谓之疟。疟脉自弦,弦
多热,弦迟多寒。此皆得之于冬中风寒之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
因遇大暑,而后与邪气相合而发,常山汤主之。
常山汤
常山 知母 甘草(炙,各三两) 麻黄(去节,一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以糜粥一杯,助取汗为度。
热多者宜解之,栝蒌汤主之。
栝蒌汤
栝蒌根(四两) 柴胡(去苗,八两) 人参 黄芩 甘草(炙,各三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二盏,生姜三片,枣一个,擘开,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寒多者宜温之,姜桂汤主之。
姜桂汤
干姜 牡蛎(火 通赤) 甘草(炙,各二两) 黄芩(二两,《活人书》用三两) 柴
胡(
去苗,八两) 栝蒌根(四两) 桂(去皮取心,三两)
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寒热等者宜调之,鳖甲汤主之。
鳖甲汤
鳖甲(汤浸,刮令净,醋炙) 白术 常山 桂(去皮) 柴胡(去苗,各一两) 牡
蛎(半
两,火 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卷二
痹证
属性:论曰∶若始觉肌肉不仁,久而变生他证,病名曰痹。此由风寒湿三气客于经络,舍于血
脉,搏于荣卫,故令皮肤痹而不仁。有热则肌肉骨节烦疼,有寒则冷。以春得之在筋,夏得
之在脉,秋得之在皮,冬得之在骨,四季得之在肌肉。又久而不去,各传其脏,筋痹不已,
舍之于肝,夜卧则惊,饮食多,小便数,上为引如怀妊。脉痹不已,舍之于心,其脉不通,
烦满,心下鼓,暴上气。肌痹不已,舍之于脾,其状四肢懈惰,发咳,呕汁,上为大塞。皮
痹不已,舍之于肺,其状烦满而喘呕。骨痹不已,舍之于肾,其状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
头。上证虽多,必先肌肉不仁。其始,治当以增损小续命汤,证状小不同者,当根据本法。病
久入深,鲁公酒主之。
增损小续命汤(方缺。)
鲁公酒
茵芋 川乌头(炮,去皮脐) 踯躅花 天雄(炮,去皮脐) 防己 石斛(去根,各
一两)
细辛
艽(去苗
土)
风
生干地黄(各半
右 咀,酒四斗,渍十日。每服一合,常令酒气相续。
若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由居处卑湿,以水为事,肌肉濡渍,痹而不仁,是谓肉痿,罂
粟汤主之。
罂粟汤
罂粟(不计多少)
上研细末,煮稀粥,入蜜饮之,大解金石毒。
若一边足膝无力,渐渐瘦细,肌肉不泽,上牵胁肋,下连筋急,不能行步,此由大病之
后,数亡津液,血少不荣,气弱不运,肝气亏损,无血以养筋,筋不荣则干急而痛,亦不能
举,活血丹主之。
活血丹
干地黄(二两) 当归(洗) 芍药 续断 白术(各一两)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温酒下三十丸,食前服,加至五十丸。如痛甚,足
痿不能行,去术,加杜仲一两,乳香、葳灵仙、木鳖子仁、草乌头、白芥子各半两。
鹿茸丸
鹿茸(去毛,切作片子,酥炙,五两) 干地黄(二两) 菟丝子(拣净,酒浸透,乘
润捣
烂,焙,二两)
杜仲(去粗皮,捣烂,酒拌,炒干,二两) 牛膝(二两) 萆 (二两) 附子(炮,
去皮
脐,半两) 干漆(半两,炒烟尽为度)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饮下三十丸,食前服。
若时觉脚弱,速灸风市、三里二穴各一二百壮。若觉热闷,慎不可灸,大忌酒面房劳。
风市穴,使病患平立垂两手,合手着腿,中指尖头即是穴。三里穴在足膝盖下三寸外廉,按
之陷中是。又法以指深按之,则足趺阳脉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