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正义之剑--全球追捕、审判纳粹战 >

第14章

正义之剑--全球追捕、审判纳粹战-第14章

小说: 正义之剑--全球追捕、审判纳粹战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即奥斯维辛的第二分营)位于沼泽地带中,气候恶劣,死神在那里到处向人们招手,疟疾、伤寒、痢疾及其他疾病无情地折磨着骨瘦如柴的囚犯们。重病人遭受着高烧的折磨,却哪儿也找不到可以饮用的水。酷暑季节,蚊虫云集,包围着奥斯维辛沼泽群。从早到晚,整个地区都被沼泽中升腾起的蒸汽笼罩着,蒸汽中还包含着焚尸的恶臭气息和焚尸场烟囱冒出的浓烟。囚犯们穿着木鞋,不时陷入滑泞的淤泥中,耗尽他们最后的一点体力。”1941年2 月,比克瑙分营动工前夕,希姆莱派遣德国大学教授、工程博士岑卡尔前来奥斯维辛化验水质。他于同年3 月26日写的书面报告提出,奥斯维辛集中营所使用的水水质极差,不但不适于饮用,就是连洗漱也不宜。党卫军驻奥斯维辛守备部队长官处为此下发命令:奥斯维辛的水质和空气都有害于健康,因此禁止党卫军官兵饮用未经煮沸的水,也不得用此水洗涤,以免引起严重疾病。尽管如此,纳粹当局仍然坚持在这里建立集中营,其险恶用心不外乎就是尽快加速囚犯们的死亡。
  1940年4 月,正在达豪集中营任职的党卫军上尉鲁道夫·霍斯,因工作成绩显著,被希姆莱提升为即将成立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他的班底包括:从克拉科夫党卫军骑兵队中调来的一批官兵,从萨克森豪森集中营要来的几十个德国刑事犯,当地的纳粹占领当局拨给他的200 名犹太劳工。不久,以当年奥匈帝国时期的一座火药库的20间平房和前波兰烟草公司下属的一家分公司的建筑为依托,霍斯及其下属开始在奥斯维辛镇外围的扎索拉区兴建这座后来闻名全球的杀人魔窟。两个月后的6 月14日,第一列载着700 名波兰政治犯的列车抵达奥斯维辛集中营,成为最初的囚犯。一批党卫军中下级军官也到此担任各级管理人员,守备部队也扩充到上百人c 同时,纳粹地方当局开始迁移当地居民,1940年11月,扎索拉区的居民全被迁出,巴比迪、布达。雷斯科等远近村庄的居民也被陆续迁出。
  根据中央保安总局的规划,维斯瓦河与索瓦河河汉地带大约40平方公里的大片空间,都属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范围之内。继1940年夏天接见霍斯后,希姆莱又于1941年3 月第一次视察奥斯维辛集中营。在全面巡视了集中营与临近地区后,他指示霍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面积应扩大,以便能够关押3 万人;还要在通往比克瑙的铁路两侧建造一座能够关押10万名苏军战俘的新集中营,这个新营要远离奥斯维辛镇。1941年10月,工程博士汉斯·卡姆勒率领的党卫军经济管理总局三处的一批官员来到奥斯维辛。汉斯提出,要在比克瑙建造一座足以容纳20万战俘的大型集中营。计划中的大集中营立即动工,比克瑙铁路两侧的庄园全被拆毁。这个新营包括三个营区,整个可以容纳14万人;第四个营区未及建成,计划容纳6 万人。奥斯维辛地区的集中营经过不断扩建,到1943年已经容纳了3 万人;而比克瑙分营已经关押了15万人。杀人规模的不断扩大,要求集中营当局继续扩建。到战争结束,奥斯维辛已经包括主营(又称1 号营)、比克瑙分营(又称2 号营)、布纳分营(又称3 号营)。此外,主营还管辖着另外39个卫星营,遍及上下西里西亚的广大地区。
  奥斯维辛主营里驻有集中营长官处、管理处,党卫军司令部、政治部,医学试验中心以及为德军服务的军工企业;2 号营的主要职能就是杀人,其主体部分是使用现代化技术杀人和焚尸;它下设几个支营——雷斯科蔬菜营、哈尔麦策养禽营、布达农业营和化学试验室,还有主要供对囚犯进行绝育手术的医院;3 号营主要由一系列化工企业及相关试验室组成;它也设立了一些小型集中营,囚犯们在此进行合成汽油、人造橡胶、水泥的生产,并从事建筑和采煤等劳动。奥斯维辛集中营最令囚犯和外界犹太人胆战心凉的是号称“死亡工厂”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使用毒气大规模地杀害重病人和犹太人,这并非奥斯维辛的专利,也不是其他集中营的发明。
  因为早在1939年底,T —4 行动的医生护士们就已经在打着医院和疗养院招牌的“处决中心”内使用毒气杀害病人了,被结果的受害者人数以万计。奥斯维辛和其他集中营、灭绝营不过是借鉴了“处决中心”的经验,并进一步扩大规模,改进技术而已。奥斯维辛的特色在于,它用来灭绝囚犯的毒气,不是“处决中心”使用过的造价比较昂贵的一氧化碳,也不是特列勃林卡等几家灭绝营使用的汽车废气——它杀死囚犯的速度太慢,而且性能不够稳定;它所使用的是一种名叫齐克隆一B 的氢氰酸类杀虫剂。经反复试验证明,它兼具杀人快速和成本低廉的优点。齐克隆—B 是一种用剧烈毒剂氢氰酸加工成的化学制剂,主要用于杀虫,形状呈黄豆大小的晶状体颗粒。在高温。潮湿的条件下,它能够将所含的高浓度的氢氰酸成分迅速分解释放。而氢氰酸是一种极为快速高效的毒剂,在1 公升空气中只要含有0 .12毫克,人体吸人即可致死。氢氰酸一经被人吸入,便能迅速破坏人体内的发酵作用,使红血球不能供氧,造成窒息而死;它同时还能导致并发头晕、呕吐、神经中枢损坏。如果空气中氢氰酸的含量较高,人体一经吸入就会立即死亡。大量向纳粹集中营供应齐克隆—B ,可以给原本生意并不红火的杀虫剂生产厂家获得丰厚的利润。
  因此,他们积极参与了纳粹集中营对犹太人大屠杀的罪恶活动。向奥斯维辛和玛伊达奈克等集中营提供齐克隆—B 的生产企业是总部设在德国拿骚的德国杀虫剂有限公司(简称为德格奇公司)。1942——1943年该公司向奥斯维辛集中营提供的齐克隆—B 由7479公斤迅速增加到12174 公斤,从中所获纯利也从45736 马克增长到127986马克。
  二、大部分囚犯的归宿——毒气室。
  1941年夏,受艾希曼派遣去特列勃林卡灭绝营考察大规模毒气杀人的霍斯,总结了克里斯蒂安·维尔特、鲁道夫·朗格等毒气专家使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毒气杀人的经验教训后,决定在第三帝国范围内率先使用齐克隆—B 。他于同年9 月3 日,委派其副手、党卫军上尉弗利奇,在主营11号囚室进行首次试验。试验受害者是从医院里挑出的250 名波兰男性重病人,还有政治部送来的600 名苏军战俘。
  当他们全部被押进11号囚室的地下室后,刽子手们密封上窗户,从门口直接往室内投入齐克隆—B 晶体。24小时以后,一名党卫军士兵戴着面具走进室内观察,他发现仍有少数人还活着,便再次投入齐克隆—B 晶体。又经过3 个小时,所有的受害者才尽数死去。从此,11号四室的地下室,也就成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第一个死刑毒气室,大规模屠杀苏军战俘也从此开端。霍斯对试验结果并不满意,他要求部下继续提高杀人的效率。至于改进的情况,霍斯4 年后在纽伦堡法庭受审时有所交代:“后来有一次对900 名苏军战俘的毒杀……,那是在第一次试验后不久,在原先的焚尸场陈尸棚内进行的。当运送苏军战俘的军列到站,战俘们从车上走下来的时候,我们临时在陈尸棚的天花板上凿开几个小孔。战俘被分成几批,安静地走进去,他们以为要接受一次例行的消毒。最后一个战俘进去之后,沉重的门在他身后严严实实地关闭了。接着,一个党卫军士兵通过天花板上的小孔,把氢氰酸晶体投了进去。当我们往室内撒毒剂时,从陈尸棚里传出一阵阵喧哗声。几个战俘叫喊起来:‘毒气,毒气’。接着听见恐怖的喊声,战俘们猛烈地撞门……,几个小时以后,门才被打开”。此时,900 名战俘全部变成了僵硬的尸体。霍斯承认,这是他头一次见到这么多人被毒剂毒死的场面,但他感到“工作上的满足和欣慰。因为我们很快就要开始更大规模地灭绝犹太人,而当时不论是我还是艾希曼,都在为此事发愁;直到那时,我们都还没有找到能够大规模处决囚犯的好办法。我们曾设想,要大规模处决犹太人,最好使用某种毒气,而不采用枪毙的办法。但采用何种毒气,具体使用何种办法,我们还不清楚。这次试验使我们明确了应该使用的毒气与使用它的具体办法……。”此次试验使用的陈尸棚随后变成主营的第二座毒气室。1942年夏天比克瑙的现代化毒气室尚未运转之前,这两座由囚室或陈尸棚改建的毒气室,曾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以后,霍斯又下令在比克瑙分营建立了两个由木板房改建的毒气室。经过技术改进,到1942年春,这4 个毒气室均已达到在15—30分钟内杀死所有人内的受害者的水平。由于杀人规模相对有限,无须大型焚尸设施,故此直到1941年底,奥斯维辛主营才建造成第一座焚烧毒气受害者尸体的焚尸炉。
  1942年夏天,希姆莱亲抵奥斯维辛主营视察,杀人规模从此大上档次。希姆莱批评奥斯维辛主营的毒气室过于简陋,大坑焚尸实在原始;他严令霍斯尽快建立现代化的大规模杀人设施,以适宜即将到来的对犹太人的大屠杀高潮。根据帝国司令官的指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行政、建筑两大办公室急忙投入力量,加班加点地进行部署。他们挑选了德国埃尔富特市的托普夫父子公司作为供应厂家,由它承担在比克瑙分营建造4 个特大型毒气室和焚尸炉的项目。根据苏联方面缴获的党卫军总部建工局的档案材料(奥斯维辛集中营自身的档案材料在其撤退前,已全部被销毁),人们可以知晓这笔生意的订货情况:埃尔富特托普夫父子公司接受委托后于1943年2 月12日致电奥斯维辛集中营建筑管理处,事关第二集中营(即比克瑙分营)安装焚尸炉:“贵方2 月10日来电收悉,……,我们再次收到贵方要求提供5 座三层焚尸炉的订货单,其中包括两座运送尸体的电动升降机和一座运送尸体的双层升降机。
  列人订单的还有一座以煤气为燃料的加热设备和一座清除骨灰的设备“。回电则是:”贵方应交付3 号焚尸炉的全套设备。我们期待贵方即着手建造上述机器和设备,设备务必于1943年4 月10日投入使用。“然而,远水不解近渴。订货合同未及签字,从1942年3 月起,运送犹太人的火车一列又一列地开到比克瑙。主营和分营的4 间毒气室、一个焚尸场很快就显得不敷使用,集中营当局于是采取应急措施,将分营内一座烨树林旁的两家已搬迁的农舍改造为毒气室,即后来的1 号库和2 号库。在这两座农舍之间修建了两间脱衣室。这两所农舍外面,则圈起高高的围墙。
  这样,又设置了4 间毒气室,共可同时容纳2000人。为了遮人耳目,防止将被处决的囚犯看穿真相,奋起反抗,集中营当局千方百计巧加掩饰:毒气室的正面立着一块大招牌,上面写着醒目的大字:消毒站。毒气室的入口则挂着通往淋浴室字样的牌子。
  党卫军刽子手们还假惺惺地发给每个受害者小块肥皂,嘱咐他们千万别弄丢存衣柜的钥匙。如此,杀人的秘密往往能保持到最后一刻,囚犯们一百回会有九十九回顺顺当当地走进“淋浴室”。当时,比克瑙还不通火车,待处决的男女老少犹太人,要靠卡车运到比克瑙。卡车在更衣室前面一停稳,几十个党卫军士兵就把犹太人立即赶下车,并告诉他们必须进行例行的消毒。随后,男子、妇女、儿童被分别领进更衣室或桦树林去脱光衣服,最后是一丝不挂的人群无一例外地走进“淋浴室”。
  如果有些犹太人,特别是害羞的少女,拒绝脱衣服,就会遭到枪托驱赶或狂吠不止的大狼狗的威胁。为避免犹太人可能的反抗,党卫军命令男子先进毒气室,抵抗力较小的妇女最后进入。这样,刽子手们关闭毒气室的大门时,就不会有什么障碍。
  关门、封窗之后,一名专司此业的党卫军士兵,就熟练地遵照命令,把足够的氢氰酸颗粒从投毒孔扔进去。犹太人在室内一般会喊叫、哭嚎、呻吟10分钟,半小时以后打开大门时,无论如何也见不到活人了。门一打开,特别工作队的囚犯就开始投入紧张的工作,把受害者的尸体全部拖出来,送往远处的焚尸坑内焚烧;用高压水龙冲掉地上和墙壁上的血污和粪便,再喷洒香水,把一切又恢复为淋浴室的样子。
  根据在焚尸场工作的一些战犯战后交代,灭绝犹太人的全过程——从把他们带进脱衣室,毒死他们,拖走尸体,清理毒气室,总共需要不到2 个小时的时间。每次被运到的两三千犹太人,在半天内分做两批,就可以并不费力地被消灭掉。即使如此高效的屠杀速度,仍不能为希姆莱所接受,他依然一再催促特大型灭绝设施尽快完工。
  1942年秋天,计划中的现代化杀人工厂破土动工。依照合同,该项特大工程由托普夫公司负责承建,主要由集中营囚犯组成的建筑队负责施工。该项工程的平面图和施工计划是奥斯维辛主营的建筑办公室绘制、提供的,技术图纸早在1937年即已绘制完毕。这充分证明,纳粹高层领导集团灭绝犹太民族的罪恶用心由来已久,他们早就在暗中组织各方面的杀人专家和技术专家,极为详尽地制定了这项种族灭绝计划。
  1943年春夏,被集中营当局命名为第二、三、四、五号焚尸场的4 所附设毒气室的超大型焚尸场相继投入使用,比克瑙于是变成一座完全按照现代化方式建筑并附以精细装饰的特大型杀人工厂。其中,第二、三号焚尸场靠近囚舍,四周用高压电网与国舍相隔开;第四、五号焚尸场则被一大片高大茂密的白烨树所环绕,外界人们的视线老远就被挡住。前两座焚尸场各有两个地下室,其中一座较大一些,充当脱衣室,有时也临时充做停尸室。更衣室犹如一个大厅,它的墙壁被粉刷得一片雪白。大厅中央每隔4 米立起一根水泥支柱,支柱四周和四面墙下摆着不少条凳,条凳上方设有写着号码的固定挂钩。墙上用德、英、法、俄四种文字写着“肃静”
  的字样。在出入口的上方也有“消毒站”。“淋浴室”等字样。与更衣室相毗邻的就是伪装成淋浴室的毒气室,它比更衣室面积小一些,室内装有不少淋浴喷头;房间中央除去水泥支柱外,另有两根用铁丝网裹着的铁管。这两根铁管四周钻上许多小孔,一直通过屋顶伸向院子的地面。出口处装上了封闭阀门,党卫军士兵从阀门将氢氰酸颗粒投进毒气室。第一、二焚尸场各有2 间毒气室,每间均能同时容纳 2000 或 3000 人。毒气室内设有通往焚尸场的双扇门门后装有升降机,以便把受难者的身体就近送到焚尸炉。焚尸炉设在焚尸场内一座楼房的一层。第一、二焚尸场设有15座三级台阶式的焚尸炉,一级鼓风,二级是炉膛,三级上设有砖棚,上面可同时放入3 具尸体,20分钟之内即可烧成骨灰;炉口由沉重的铁门关闭。第三、四号焚尸场比前两座面积稍小,二者结构相同:每座设有3 个毒气室8 个焚尸炉,以后又增设了第四个毒气室。这4 个毒气室分别可以容纳 1500 人、800 人、600 人和 150人。以上 4个焚尸场拥有的各个毒气室,总共可以容纳15000 人,5 ——10分钟即可把他们尽数杀害。这种杀人过程,每昼夜可进行3 —4 次。到1944年夏季超负荷运转时,每天可最多毒死16000 多人。4 个焚尸场共有46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